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会稽山在线阅读 - 第七十二章 编撰周礼

第七十二章 编撰周礼

    大周王朝不比大商,作为一个刚刚诞生,充满了朝气的新王朝,他们更想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才统治中原,而不是照搬大商王朝的神权统治体系,上古儒文就是神权统治的无限放大版。通过商朝的灭亡,周公旦看见盲目对上帝的敬畏,并不能为大商的政治带来长治久安,反而因为一系列的人事关系处理不当,更可能会给国家带来亡国的危机。

    在平定了“管蔡之乱”后,花了多年的准备时间,周公旦决定仿照上古时代的伏羲大帝,花重金召集当时全国的儒生,打算编撰一本可以教化万民的典籍。周公旦组织大儒一百四十七人,将所收集到的各类资料,一刀一刀的雕刻到竹简上,因为人员不足,第二年又新招了五百多人,查阅了无数的上古典籍和儒文,他们终于编撰成了现在所谓的《周礼》,开篇很是恢弘,作为一个新生的事物,处处显出了新王朝的权威与威严。

    周公旦不同于一般的开国功臣,也是依靠着《周礼》的成功,才留下了他在历史中的大名,前前后后走了四道程序,花了近二十年的时间才完成。第一步是收集上古的典籍,因为周族的文明相对比较落后,早在周族入主中原之前,便开始有意的收集中原的各种典籍,他们早已为统治中原作好了准备。等到入主中原之后,更是以王朝的名义进行征集,为了表彰进书者,周王朝还专门制定了如加官进爵、赠送珠宝等的奖励办法,在各路诸侯的协助下,周族收集了周族入主中原前,几乎所有的上古典籍,包括占卜、预测的学说。

    第二步是整理典籍,对于收集过来,浩瀚如海的各类典籍,加以辨认是否有留下的必要,对于合格的典籍,选择较好的竹简作为底本,然后在经过一系列的加工,再经过专门审核之后,才能算合格。

    第三步便是请各地的大儒为这些经文撰写注释,《周礼》中最为重要的礼仪部分,便是上古的儒生,通过研究大商、大夏时的典籍,而对如何治理天下的见解,这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想象一下,世界各地的儒生坐在一块,研究上古典籍,畅谈治国治民之道,这是何等的盛况,所讨论内容由专门记录下来。第四步便是请出能工巧匠,一笔一刀的将这些内容,在竹简上,雕刻下来。”

    顾千玄突然想起,高阳明曾说过,“所谓的‘周礼’不过是上古儒文的变形,至少在编著的时候,肯定借鉴过里面的很多内容。”

    当年参与编修《周礼》的人,生活条件都很是充裕,他们居住在周朝专门安置的宫殿内,早晚供给佳肴,还发送俸禄,冬天供应木炭等,待遇十分优厚,消极怠工者,按罪处理。在撰写的《周礼》里面,一点涂改、挖补、添加的痕迹都没有,说明当时在编写的时候,有着严格的责任制度,当年编撰周礼的那些儒生便是上古儒生这个组织的第一批成员,而当时的周公旦便是这个组织的首领。”

    知道真相后的赵姝和顾千玄已经被震惊的完全说不出话来了,这才是真相吗?上古儒生,这个神秘的组织的存在,竟然是为了编撰《周礼》而出现的。

    “《周礼》所涉及之内容极为丰富,无所不包,详细的记载了夏、商两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刑法。大至世界的地理格局,天文历象,小至沟洫道路,草木虫鱼,凡邦国建制,政法文教,礼乐兵刑,赋税度支,膳食衣饰,寝庙车马,农商医卜,工艺制作,各种名物、典章、制度等都有着详细的记载。

    当初周公旦编撰此书,并非是想录周朝一代的典制,而是希望为千秋万世的礼仪定一个规则,通过官制来表达治国方案的著作。里面所记载的内容,对礼进行了很是系统的分类,影响深远,一直到现在,但凡提到中原的礼乐文明,就不得不想到《周礼》。既有祭祀、朝觐、封国、巡狩、丧葬等等的国家大典,也有如用鼎制度、乐悬制度、车骑制度、服饰制度、礼玉制度等等的具体规制,还有各种礼器的等级、组合、形制、度数,甚至对于都城的建造,都有详细的记载。

    只是《周礼》可不仅仅是一本只描述礼仪的书,因为任何一种政体都是开始于农业、收获于政治,而大成于文化。所以《周礼》还是一部治国的纲领,包含了丰富的治国思想,对于如何治理百姓、治国官制、兵法谋略也进行了详细的记载,就算是礼仪的部分,也带有强烈的政治因素。

    对于官制部分,分别由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等六宫组成,大致分工为:天官主管宫廷,地官主管民政,春官主管宗族,夏官主管军事,秋官主管刑罚,冬官主管营造,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大多依从此而来,六官即六卿,根据周公旦的安排,每卿统领六十官职,所以,六卿的职官总数为三百六十,一直到现在,各路诸侯中的官员、包括越国的官员制度,虽然细节方面有所出入,但大体都是依此而来。

    《周礼》中的六宫,再加上天、地、春、夏、秋、冬,就是所谓的‘天地四方六合’,这便是周人眼中的世界。

    现在看来,《周礼》的最大成就还在于解决了尊卑贵贱的区分,即后世人口中的大宗、小宗,进一步的发展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在殷商时,君位的继承多半是兄终弟及,传位不定。

    由于那时还没有严密的继承制,周公固然可以有“代理成王”的名义来管理天下,但同样,管叔、蔡叔也同样因为争夺王位而背叛王室。在制作《周礼》的时候,周公旦不能不考虑“三监之乱”的悲惨教训,何况周公旦对大商王朝的历史和王位传承制度了如指掌的。

    按照大商的制度规定,商王死后,王位就由弟弟继承,一直到没有弟弟为止,然后才会传给儿子,至于是传给最大王子的儿子,还是传给最小王子的儿子,则没有定制。商朝统治者虽然前期都是一夫一妻制,但到了后来所实行的基本都是多妻制,一个商王如果不是短命,就会有许多儿子,这样,子侄之间就很容易发生争夺王位的斗争。叔侄之间、兄弟之间为争夺王位,常常展开你死我活的斗争,他们为私利把国家搞得混乱不堪,并最终酿边成了“九世之乱”,时间延续近百年,直到盘庚迁殷后才最终结束。

    就是周朝在周公旦之前也没确立嫡长制,继承周族太王之位的不是他的长子泰伯和仲雍,而是季历,武王有兄名伯邑考,文王却以武王姬发为太子。周公旦制作《周礼》以后,周朝才开始明确了嫡长子继承制度,从成王开始,到‘康王、昭王,穆王、共王、懿王’,除去孝王外,直到幽王,都是传给嫡长子。嫡长子继承制确立以后,只有嫡长子有继承权,这样就在法律上解决了支庶兄弟争夺王位的斗争,相对稳定了大周王朝的统治,与大商王朝比起来,除去建国之初的‘管蔡之乱’外,周朝很少发生大规模的内斗。

    嫡长子继承制是《周礼》的核心内容,是以血缘为纽带,规定周天子的王位由长子继承,同时把其他庶子分封为诸侯卿大夫,他们与天子的关系再也不是原来的如周族那般叔侄、兄弟间的关系,而是地方与中央、小宗与大宗的关系。周公旦还制定子一系列严格的君臣、父子、兄弟、亲疏、尊卑、贵贱的礼仪制度,以调整天子和其他王室成员之间额关系,加强中央政权的统治,这就是所谓的礼乐制度。

    周公把宗法制和政治制度结合起来,创立了一套家、国、天下的宗族制度,这便是中原人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由来。按照《周礼》上面的规定,大周所册封的各路诸侯在周天子面前的身份是小宗。而这些诸侯在自己封国内却又是大宗,同姓卿大夫又是小宗,这样组成一个宝塔形结构,它的顶端是周天子。

    周初大封同姓诸侯,目的之一是要组成这个以血缘纽带结合起来的政权结构,它比大商那神权统治下的联盟形式大大的前进了很多。周代同姓不婚,周天子对异姓诸侯则视为甥舅关系,血缘婚姻关系组成了周人的统治系统。

    同样为了维护这个血缘联盟的纽带,从周朝君主开始,广纳妃嫔,为的就是增加家族的血缘势力。根据大周王朝自己的说法,周文王有四乳,二十四妃,生九十九子,有三十六殿下习武,因纣王屡征西岐,阵亡十六位。

    有传言说周文王有一百个儿子,虽然是谣言,不过周文王确实有很多的儿子,商朝一直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制,而周族却是一夫多妻制,有更多的老婆,就能有更多的儿子,这种夫妻制度的优势很快就显现出来了。就算周室王族出现了管叔、蔡叔这样的败类,却也出现了周公、卫公这样的贤臣,就算经历了一场严重的内部动乱,遗留下来的王室成员还是有足够的数量被分封各地,到各自的封地内建功立业,为大周王室开枝散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