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会稽山在线阅读 - 第七十一章 欲擒故纵

第七十一章 欲擒故纵

    在周朝未曾入主中原之前,大周处在攻势,大商处在守势,经过数代人的累积,大商王朝看似牢固的统治,实则早已千疮百孔,所谓墙倒众人推,周族自然是处处顺利。

    可是无论是周族联盟内的各路诸侯,还是商朝那边叛逃过来的叛臣,甚至还有那些上古儒生,他们之所以会帮助周族,本就是怀有各自不同苟且的目的。等到周族代替商朝入主中原之后,原来摆在商朝面前的那堆烂摊子就落到了周族的面前,通过一场战争,大商与大周其实都没有讨到太多的便宜。

    传闻周武王有感于各路诸侯的野心,曾经为如何巩固他的统治,尤其是对远离国都的丰、镐等东方广大地区诸侯国的统治,而昼夜不安。为了控制周族势力薄弱的东方,在洛水和伊水之间的平原地带建立新都,那座城便是现在名动天下的洛邑,当然,周武王恐怕也没有想到,这座城日后会成为大周王朝最后的避难之地。

    中原之外的各族有心想要效仿周族,趁着大周根基未稳之时,驱逐周族的势力,取而代之。周人灭商,号称集结了“八百诸侯”才达到的战果,但是这些诸侯只是周族的同盟军,而非蕃属,对于周王室的认同感和忠心很是有限的,周王室对他们的约束力也是有限的,根本指挥不动。而且大商王朝的后裔,虽然碍于形势暂时服从于大周的统治,被册封为现在的宋国,但在背后里却一直蠢蠢欲动,想要推翻大周的统治,恢复商朝。

    原先,在面对着强势的大商王朝的时候,势力相对弱小的周族尚能同心协力,可是当胜利之后,为了抢夺胜利的果实,内部分成几大派系,互相倾轧,争斗不休。

    面对着如此的困局,灭商后的第二年,周武王病逝,走的时候还在为大周的帝业而忧心忡忡。他13岁的儿子姬诵即位,姬诵就是周成王,但此时成王还年幼,真正握有实权的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

    还在周成王刚刚继位不久,便爆发了一场席卷中原的管蔡之乱,给当时新生的大周政权带来了极大的震动,百姓们礼乐不习。发生政变表面的原因是由于,当时商纣王帝辛的儿子武庚表面上虽然臣服,但是骨子里恨透了周王,他巴不得周朝发生内乱,好重新恢复殷商的统治。于是,他悄悄联络了一批殷商的旧贵族,还煽动东夷等族,联络庸、奄、薄姑、徐戎、淮夷、熊、盈诸族共图复国。周族内部的一些反叛势力也加入了武庚的联盟之中,声势比起刚刚入主中原、内部四分五裂的周朝还要强大。但是真正实质的原因则是大商王朝虽然已经覆灭,但各地的民众仍旧尊崇着大商时期的神权体系,而大周是反对神权统治的。

    周武王灭商后,因为殷人实在众多,周人不可能、也没能力把自己的祖先,像商人一般捧为天下共尊的上帝。再者,商王朝因为神权和王权的激烈的党争,也使得众人对商王朝的祖宗一元神宗教的作用和效果产生怀疑,周人既不能、亦不愿意在设此类宗教,故而只能居诸侯之王的位置,而不称帝。

    因为周朝的“三监”也加入了叛乱的队伍,所以这场叛乱被称为“三监叛乱”,又因为其中以管叔、蔡叔二人为首,所以又被称为管蔡之乱,这般动乱的场景,仿佛回到了当年大周讨伐大商的那一幕。

    周公、召公和太公,经过三年艰苦卓绝的讨伐,终于平定了三监叛乱,武王克商只是打击了商王朝的核心部分,直到周公东征才算是真正扫清了大商的外围势力。

    那场东征是一场极为残酷的战争,战争的规模与破坏程度远远超过了先前的牧野之战,战争结束后,有士兵作诗纪念道:‘既破我斧,又缺我斯。周公东征,四国是皇。哀我人斯,亦孔之将’。

    对于发动此次叛乱的众人,周公旦诛杀武庚、管叔、放逐蔡叔,贬霍叔为庶民,至于大商的后裔,派大商的庶王子微子管理。三监之乱,微子没有参与,周公平叛之后让他管理殷人后代,奉祀殷商的先祖,立国于宋,直到现在,宋国都还是天下最有影响力的诸侯国之一。

    叛乱虽然平定了,却也给当时新生的大周王朝带来了极大的震荡,为了维护大周王朝的统治,周公旦开始实行封邦建国的方针。他先后建置七十一个封国,把武王十五个兄弟和十六个功臣,封到封国去做诸侯,以作为捍卫王室的屏藩。

    在封国内普遍推行井田制,将土地统一规划,巩固和加强了周王朝的经济基础。极大的削弱了殷商部族的反动势力,周朝的统治逐渐走向正轨,并且于周成王和周康王二世,创造出了著名的“成康盛世”。

    有鉴于大商亡国的教训,周公旦总结了夏殷的统治经验,借鉴了殷法中的合理成分,制定了各类休养生息的政策,让饱受战乱之苦的民众安顿了下来。不可滥用刑法,案情要认真考虑,告诫周王室成员要勤勉从事,不可贪图安逸。

    针对殷民饮酒成风而发的习俗,因为酿酒要用去大量粮食,这种饮酒风习在注重农业生产的周人看来,完全无法容忍,又制定了一系列“禁酒”的规定。只是周公旦的“禁酒”也很是人性化,虽然对公职人员不准饮酒等方面做了强制规定,却并没有把酒禁绝,在祭祀、孝敬父母、岁末丰收庆祝等情况是可以饮酒的。

    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认为,大周初年的管蔡之乱是由上古儒生引发的,其实那场内乱不过是因为大周内部的权利派系斗争,再加上不少中原的民众对于大商王朝神权统治的依恋。上古儒生只不过被无辜卷入了而已,在平定叛乱之后,当时的周朝廷也并未迁怒于上古儒生。尽管不少的儒生,此时已经预感大周王朝已经开始打压上古儒文的权力,但对大部分的儒生并未造成什么实质性的影响。

    但是真正让人费解的是,至少在刚刚的初始阶段,在武庚和管叔、蔡叔的野心刚刚暴露的时候,大周王朝和周公旦明明是可以解决的,但为什么对此却没有任何的作为,而放任他们坐大,直到他们正式发动叛乱后才开始平定。

    无论是周武王还是周公旦,都是在与大商血与火的战斗中成长起来的人,有很多的证据都表明二人,至少在早期对于管叔、蔡叔二人置之不理。为什么非要等到二人和武庚壮大之后,消耗了那么巨大的国力才开始动作。”

    “为什么呢?”对于这个问题,顾千玄同样的不明白,只有赵姝脸上露出了疑惑的模样。那位村长轻轻的端起茶杯,小心的抿了一口,而后盯着赵姝的那精致的面孔道:“赵姑娘可曾想的明白。”

    赵姝看了那位村长一眼,而后又看着顾千玄道:“我想村长的意思是,三监之乱,从一开始就是一个阴谋。”

    “阴谋?”

    “恩!”赵姝很是认真的点了点头,道:“东周初期的郑庄公寤生,因为初生的时候是难产,所为不讨他母亲武姜的喜爱。反而他的弟弟仗着有母亲的溺爱,在朝堂之上一贯作威作福,母子二人经常谋划,想要夺取郑庄公的太子之位。

    等到武公去世后,庄公即位,按照武姜的强烈要求,把叔段封于京城,号为京城太叔。当时郑国有一个名为祭仲大夫觐见道:‘京城比起国都的规模还要大,现在把叔段封于这个地方,日后恐怕会给郑国带来战乱。’对此,郑庄公只是简单的回应了一句‘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果然等到叔段到达京城后,修整了城郭,聚集人民,准备好了充足的粮食,修缮盔甲兵器,准备好了步兵和战车,派军攻打郑国国都,武姜作为内应,郑庄公最后派出大军灭掉了叔段的大军,杀了共叔段。

    后世的人往往认为郑庄公至仁至义,传为美谈,可是也有人指出,郑庄公其实是一个伪君子,他想要弟弟的命,所以才纵容他的一系列事情,现在你可明白?”

    顾千玄露出了一副恍然大悟的模样,这种谋杀虽然不会明刀明枪,可是与之比起来,却更为的凶狠,印象中,有过那么一个词语,叫“欲擒故纵”。

    可是接着赵姝又道:“只是我想不通的是,周公旦和周武王为什么要花那么大的精力制造这样的一个阴谋,难道管叔和蔡叔在当时的实力就已经如此强势,除非!”

    那位村长不无带着欣赏的目光点了点头,道:“赵小姐不愧是生于豪门世家,果然一点就明。没错,周公旦他们所谋划的,并不是管叔、蔡叔还有武庚,而是代表着整个大商王朝的神权体系。在周公旦看来,百姓的愚钝,对于大商以来神权体系的盲目崇拜,才是世界动荡的关键,他要一劳永逸的解决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