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挥剑盛唐在线阅读 - 第三章 东封泰山

第三章 东封泰山

    挹泰坛,紫泰清。受天命,报天成。

    竦皇心,荐乐声。志上达,歌下迎。

    亿上帝,临下庭。骑日月,陪列星。

    嘉视信,大糦馨。澹神心,醉皇灵。

    相百辟,贡八荒。九歌叙,万舞翔。

    肃振振,铿皇皇。帝欣欣,福穰穰。

    高在上,道光明。物资始,德难名。

    承眷命,牧苍生。寰宇谧,泰阶平。

    天道无亲,至诚与邻。山川遍礼,宫徵惟新。

    玉帛非盛,聪明会真。正斯一德,通乎百神。

    享帝享亲,维孝维圣。缉熙懿德,敷扬成命。

    华夷志同,笙镛礼盛。明灵降止,感此诚敬。

    这篇《唐封泰山乐章》是唐朝著名宰相张说所作,是为了纪念唐玄宗李隆基泰山封禅大典。张说一位不可多得的文武全才,当时朝廷著述多出自他与许国公苏颋之手,人称燕许大手笔。

    张说担任宰相期间,在军事、政治、和文化领域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更是站在姚崇、宋璟等名相几十年的励精图治不懈努力下,此时的唐朝已经国富民强,威名远播,四海臣服,呈现出歌舞升平,百姓安居乐业的局面。

    开元十三年(725)十月十一日,玄宗领着文武百官、皇亲国戚,儒生文士、四夷酋长,还有日本、新罗、大食等国的国君、使者从洛阳出发,浩浩荡荡地向泰山进发。场面浩大,只后勤供应队就前后绵延几百里,队伍之豪华,其实之雄伟,可谓亘古有之。

    此次封禅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在天下人敬仰的目光中,唐玄宗意气风发,向世界人民证明唐朝时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不是任何民族可以比拟,确实在他统治下的帝国有足够的资本傲视天下,俯仰天地。

    其实封禅是古已有之的礼仪,昔伏羲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云云。这些毕竟离我们远矣,无文字记载,只是传说,然近有秦始皇统一全国东封泰山,后来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等几位少数皇帝封禅,其实何为封禅?

    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低之功,故曰禅。

    凡历代封禅的帝王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建立了强盛的国家、不朽之功绩。封禅代表功德圆满。

    如今十几年过去,前宰相张说已死,雄心万丈的唐玄宗李隆基也进入腐朽之年,可大唐的盛世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它的脚步,其国力仍在节节攀升,似乎还要更上一层楼,余威震慑着四面八方,万国来朝络绎不绝。

    此时正处于大唐巅峰的开元盛世,改革的一缕阳光也照进西南的崇山峻岭,阳春三月,春意盎然,桃花开得一束束的无比鲜艳,山上凯凯的白雪化成溪水浇灌了这里的大地,一阵微风吹过,树叶发出阵阵欢呼,似乎是在像阳光炫耀自己生机,又似是为这亘古的盛世,添上一首仙乐。

    蜀山一百公里外,繁花似锦,莺歌燕舞,一片安详的深山中,白衣胜雪,挺拔修长的身材如巍峨的高山毅力不动,深邃如大海的眼眸俯瞰着大好的江山。

    “九天阖闾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正是这个盛世大唐帝国冰山一隅,其繁华由此可见一斑。

    一位白衣长衫的少年,腰悬宝剑,迈着方步,慢慢徐行,看着满山的美景,眉头紧蹙,俊美的脸庞显现一丝哀愁,与这美景实不相衬,只听他喃喃自语:“人生在世能几时,壮年征战发如丝。会待安边报明主,作颂封山也未迟。”

    吟的正是唐朝著名宰相张说的一首诗,这首诗正是张说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施展抱负的真实写照,赤裸裸的直抒胸臆,没有一点点的掩盖。这是生活的在盛世,尤其出生在这个无数中华儿女的毕生梦想大唐帝国,出将入相,有此人生,夫复还有何求。

    生活在这样的国度,谁能没有一个或大或小金色的梦,谁能不为这开明而放达的时代所激越,谁能不想一展宏图此生无憾。

    面对大好江山,连空气都多了一些祥和的气息,温暖如春的阳光,不冷不热,气候宜人,熏得游人昏昏欲睡。

    “面对锦绣山河,吟此诗不免有点大煞风景。”不远处一位长衫少年缓缓走近,只不过这位少年的衣衫是丝绸制成,雍容华贵,自然而然流露出一种高贵优雅的气息。雪白的衣衫没有一个污点,真不知在这样的长途跋涉中,是如何保养的。俊秀的脸庞,带着一种女子特有的清秀,手拿纸扇,看似豪迈,但迈着的方步有几分扭捏,却不免多了些儒雅之气。刚才那位少年的美貌已是世间少有,这位脸如冠玉,白皙透明,齿如碎玉,弯弯的眉毛,匀称的五官的,精致的脸上没有一点瑕疵,皮肤更似出生的银娃娃,不过身材苗条,显得娇小玲珑,似是美丽的女子一般。

    前者心想没想到世间还有如此貌美的少年,明艳不可方物,由此可见造物者的神奇,不由得微微一愣,眼前一阵恍惚,。

    只听后来这位少年继续道:“万丈红泉落,迢半紫气。奔流下杂数,洒落出重云。日照虹蜺似,天清风雨闻。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轻摇纸扇,优雅潇洒的走着,目光欣赏着锦绣山河,语音清脆响亮,远远传送出去,余音回荡在山谷,与远处的瀑布声夹杂在一起,高低起伏,如美妙地音乐。

    原先的少年听得他如此说,脸上的愁容渐去,取而代之的少年人的好奇心,随嘴说道:“此诗虽好,终究是文人华丽之词,无用之物。”

    后来的少年撅着小嘴怒气冲冲地道:“这是当代宰相张九龄所作,难道你没听说过吗?你竟说成辞藻华丽,无用之物。”这首诗张九龄刚作不久,虽然在时间早已流传,但这位少年久居大山,消息没有那么灵通,自然未曾听说。

    显然这位少年对宰相张九龄大学士龄充满无比的敬仰之情,亦或者是他的亲人。此时张九龄正是大唐帝国的宰相,不仅身居高位,而且文采超群,兼具风度飘飘,气质优雅,正是无数妙龄少女的心中偶像。后来张九龄被罢相,唐玄宗每次用人时都问:“风度得如九龄否?”由此可见其气质。

    原先的少年对后来少年的问话好像充耳不闻,又似自言自语道:“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后来的少年听他所咏的诗,跟眼前的景色完全搭配,其诗的风格和意蕴跟自己刚才所说的诗歌大相径庭,以为是张九龄新作,喜道:“这也是他作的吗?”这个他自然是指张九龄。

    原先的少年一脸严肃道:“不是。”

    “那是谁?”后来的少年反问道。惊讶的语气表现出这首诗作者和张九龄是同一个级别,甚至大有超越之势。

    原先的少年戏谑道:“这首诗的作者说出来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连三岁孩童都知道。”这句话是在讥讽刚才那位少年说自己没见识,回应刚才他那句说自己孤陋寡闻,故有意戏弄他一番。

    后来的少年一脸茫然,诚实的摇摇头道:“是谁啊,我怎么没听过,世上居然有此文豪。”能写出如此之诗,自己又没听说过,自然想到这位作者肯定是位隐士,恃才傲物不愿出仕做官,甚至放浪形骸,不与世俗同流合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