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都市小说 - 掌控内心之戏说金庸心理学在线阅读 - 第十六章、止、观及有漏之善(上)

第十六章、止、观及有漏之善(上)

    有一句话叫做“历事练心,对境修行“。这是所有修心之人应该时刻铭刻在心的理念,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说,如果你真正明白了这八个字的含义,大多数逆境都很难使你烦恼忧惧,大多数顺境也很难令你得意忘形。

    历事练心,“历“是经历,经历种种事相,“练心“练什麼?练外不著相、内不动心,这是真的功夫,这是练功,这是真实的成就。没有接触各种境界时,你说你不著相、不动心,不贪财、不好色、不好名、不生气,那未必可靠。真正接触了,财色名利的诱惑放在面前了,贪念不生,嗔心不起,那才叫真正功夫到家。

    《神雕侠侣》中,铁掌水上漂裘千仞出家为僧,法号慈恩,来到绝情谷与二十几年未见的meimei重逢,最初时心境大乱。这就是对境修行的功夫不到家,导致心随境转,恶念发作。

    原文:“慈恩……回首前尘,心中一阵迷惘。……他以往二十年隐居深山,倒还安稳,这时重涉江湖,所见事物在在引他追思往昔。常言道“不见可欲,其心不乱“,但若一见可欲,其心便乱,那里谈得上修为自恃?一灯这次带慈恩上绝情谷来,固是为了相救师弟和朱子柳,但也有使他多历磨难、坚其心志的深意。“

    不经历世事磨砺考验的平静、不动心,终究是不可靠的。幸好各种机缘巧合下,加上一灯大师的不懈努力,慈恩终于大彻大悟,将亲情羁绊、前尘旧恨、昔日威名统统解脱放下,洒然离去。正所谓: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简单的理解,“历事练心“就是说每经历一件事,首先,立即要关注的是心理的变化,情绪的起伏,并努力把心灵引导、控制到淡定从容、不贪不嗔(生气、愤怒的意思)的状态。主要把这件事当做一次锻炼心灵的机会,至于事情本身如何发展、处理以及成败得失,是放在第二位的。

    “对境修行“意思类似,面对一个情境,无论大小,无论顺境还是逆境,必须全部当作是对心灵修养的考试。能保持住冷静理智、无忧无惧的心态,没有被各种忘形张狂的自得、酒色财气等欲望和悲怒狂喜等负面情绪击败,那就是这次修行成功了,考试过关了。如果再从中悟出一些正确的理念,那就更是优秀,等于是进阶了。反之,就是失败了一次。

    普通人受到逆境、挫折,即便坚强的撑了过去,内心深处也会视之为伤痕,一道道伤痕积累下来,心境就会受到很大损害,性格会逐渐改变,或阴暗或沮丧或暴躁或抑郁或恶毒或疲惫或麻木市侩等等。

    而历事练心的人会把一次次逆境视为一场场考试,每一次逆境,只要没有产生巨大的负面情绪,那就是一张优秀的成绩单,一枚军功章,只会为之自豪、自信,绝不会有伤痕、负担的想法。所以,同样的人生起伏,同样的历经挫折,有的人越活越累,总想逃避压力。有的人就越活越轻松自信,豪情满胸,压力越大越振奋,正好借机验证自己、锤炼自己。

    这八个字所代表的心态其实就是任何时候都使自己保持一种局外人、观察者的视角,自己在自己的局外,自己观察、研究自己,提高自己的认知和控制自心的定力,并最终领悟明白世事人心的根本规律。

    人遇到财色名利以及情感得失等境界现前时,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反应。用比喻来说明,由低到高:把各种顺境、逆境比作一堆火,有五种东西放在火旁。第一种是干草,一遇到火,立即燃烧。第二种木柴,虽不会立即燃烧,但只要吹几口气,也就燃烧了。第三种铁块,铁虽然不会燃烧,但烧到一定的热度,也会熔化。第四种水,不但不能燃烧,而且还可以把火熄灭。可是如果把水装入容器中,还是可以被烧沸的。第五种是空,因为空是无形无相的,所以任你烈火怎样焚烧,空的体性永远安然无损,用不着去灭火,火势必然会自行熄灭。

    在这五种境界中,第一种如同是最无定力、修养,缺乏智慧的普通人,心境完全被外境牵动,有得就喜而忘形,有失就或怒或悲。中间三种的木材、铁块和水,如同定力、修养由浅至深的三种人;最后一种“空“,才是圣贤的精神境界。

    《神雕侠侣》中重阳宫被霍都放火,事后丘处机与郭靖对话的原文:丘处机将手一挥,笑道:“出门一笑无拘碍,云在西湖月在天。宫殿馆阁,尽是身外之物,身子躯壳尚不足惜,又理这些身外物作甚?……“其实我眼见重阳宫后院为烈火焚烧之时,也暴跳如雷,此刻才宁静了下来,比之马师哥当时便即心无罣碍,我的修为实是万万不及了。“

    丘处机当暴跳如雷之时,也就是木柴的修养,面对逆境失去了对情绪的控制。幸好他毕竟是修行人,还是有些定力的。所以很快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制止了愤怒的持续,这时可以说是达到了铁块的层次,但他终究是不稳定的。

    而马钰应该已是心静如水的境界,重阳宫被烧,当时就心无波澜,不嗔不怒,这是常人很难做到的。当然,马钰应该还是达不到空的境界,也就是说,当逆境再升级的话,他就恐怕是控制不住了,也就是前面说的,水放在容器中也会被烧沸的。比如,全真七子如果一次被杀五人以上,只怕他就要急怒攻心了。

    那么草、木、铁、水、空,沾火就着的草我们就不多说了,这样脾气暴躁或极度自卑的人是极少数的,他们也很难主动修心养性。

    有相当一部分没有想过修心问题的普通人,是处在木材的阶段,他们虽然不会很轻易的得意忘形或怨愤不甘,但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改变初心。也就是说,虽然不会马上生起贪嗔痴的念头,开始还算平静,但稍有风吹,就会心动。

    生活中我们常可见到类似情况,有些人面对事情时本来没想那么多,但当听到外人说出一些话语时,心中立刻就起了妄念。

    比如:你老公现在有钱了,小心他学坏找小三啊;你老婆现在升职了,女强人啊,天天出去应酬,小心给你戴绿帽子啊;你儿子怎么长得一点都不像你呢;你看你,出来喝顿酒还得受老婆限制,她不就是因为赚钱比你多,瞧不起你吗;你生了女儿,小心你老公和公婆对你不满啊;你老公连几千元的东西都舍不得给你买,那就是不爱你,和他过日子还有什么意思;男人怎么能做家务呢;女人怎么能不掌握家庭财权呢;你儿子考得这个大学马马虎虎,不如我儿子那个学校好啊;你买的这辆车(房子、衣服、化妆品等等)有好多缺点啊,性价比不高啊;你这么大年纪该找个人结婚(生孩子)了;你父母把财产都给了你弟弟(哥哥或姐妹),对你不公平;某某人(同事、朋友或领导等)昨天说那句话,好像是含沙射影的针对你啊;某某人平时干活没你多,业绩没你好,奖金怎么比你高啊;这次升职应该一定有你啊,要是没有你,那可太不公平了;等等等等,诸如此类的情况太多,无法一一列举。

    说这些话的人,有的就是不怀好意的的挑拨或赤裸裸的嫉妒。有的是潜意识里看不得别人生活平静幸福,心情淡定从容,以搅乱别人心境为乐事,把这种有意无意的嫉妒和恶意掩藏在貌似关心的面具下。对于这种人,请大家牢记一句话,“来说是非者,必是是非人“,无论对方表现的多么古道热肠,多么为你鸣不平,其人品都已经是十分可疑,动机更是不良。

    还有极少一部分,是没有恶意,但因为思想观念的狭隘,总想把自己认为“幸福“、“正确“的生活观念强加在他人身上,如果人人都按照他(她)的生活轨迹走下去,他(她)才会获得一种安全感和自信,告诉自己“看,我这一辈子活的多正确、多明白,身边人不都得这样活着,我的三观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能这样对你的人,以亲戚居多。

    大家回忆一下,自己有没有过这种心态,本来挺开心的,却被别人的几句话,就搅得心绪不宁。然后,猜疑、嫉妒、怨愤、不甘、忧虑、焦躁等等各种负面情绪,就被牵动出来了。这些负面情绪一旦产生,即便被理智强压下去,也会或快或慢、或轻或重的、有意无意的找个因由发泄在亲人或外人身上。

    以上都是负面语言的引导,还有一种情况是捧杀,别人出于各种目的或想法,对你大肆褒扬、赞赏,你就洋洋自得了。

    这两类情况都是心随境转,是愚痴啊。自己的事自己判断、自己处理,即便因为信息不足或判断失误做“错“了什么,这个“错“也可以成为经验教训,成就你日后更大的“对“。

    别人无论什么动机来说这些试图乱你心神的话,你都不应该受到影响。否则,一切生活轨迹和情绪都被外界诱导着发展,你哪来的自信,自己潜意识里对自己都会下个定义,“我就是个墙头草,没有做决断的能力。我是个玻璃心,承受不了任何冲击。“天长日久的负面自我暗示下来,对心灵的控制力就越来越弱,情绪完全被外界环境牵着鼻子走了。

    当然,这和刚愎自用完全是两码事,如果他人给你提供了以前你不了解的确凿、真实的信息,你因此调整对某人某事的处理和应对方式,这是很正常的。前文指的是,不应因为外境的转变而动摇心境,生起负面情绪。

    说到这里,我们还得反向思考一下,有些话我们听了不舒服,那么我们也就不要对别人说那种消减对方幸福感的话语,将心比心嘛。

    那我们既然要建立强大的心理素质,当然就不能放任这种情况发生,要努力的调整自己。一般人对自己的心是比较放纵的,即便偶尔做些调整也是一种娇惯的态度,要是受点委屈时忍了下来,潜意识里就把自己夸得不得了,觉得我好宽容,好悲壮啊。其实我们不应该这样惯着它,应该告诉它最多的就是,你错了,你又让“本我“冒头了。任何事不吃苦、不努力都不会有大的成就,修心也是如此。

    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和思考,到了铁块的境界,就不大容易受他人影响了,一般的得失也放得下,但一些较大的顺、逆境还是经受不住,仍然会动心,比如亲朋好友的离弃与背叛,自身有了一定成就带来的傲慢、张狂,或财色名利方面的重大诱惑等。如果他(她)能够较快的反省自己,从负面情绪中脱离出来,那么问题还不大,如果就此滑落下去,那么就可能会推翻以前自身坚持的理念,改变初心。

    到了心静如水时,那已经是相当了不起了,除了至亲的生离死别还可能撼动心境,其余一切财色名利,身外之物的得失,都不能引发贪嗔痴了。

    说到这,很多人可能会不同意,觉得活着就是靠爱情、亲情来支持人生意义的,失去了这些还不能悲痛,那岂不是没有人性。抱有这种观点,那是对人生意义思考的不透彻,对世事无常这个根本规律,未能深信。

    世间万物,一切生命有生就有灭,我们自己的生命也是如此,既然人人都必须死,为什么我们所爱的人就不能死。一切相聚最终必然分离,人人都可能分离,我们为什么就不能被分离。怎么可以那么贪心。

    当你对感情有了执着的贪恋,就必然会有忧惧发生,因为你害怕失去,一旦失去就必然痛彻心扉,越执着就越痛苦,而有些分离是无论如何都要发生的,无论你多抗拒,多深爱也阻拦不住。

    所以说要放下对感情的执着,解脱感情对心灵的束缚。放下、解脱是避免情感对理智的蒙蔽,而不是放下慈悲心、关爱心,以此为借口,对身边人冷漠无视。

    越是对感情没有奢求和期望、不求回报,越是要对他人诚挚关爱和付出,这样才彰显出你的慈悲和宽宏。否则对别人的爱,也不过是试图交换回来情感的满足而已,一旦抱了交换的心态,得失不均衡时自然就要怨怼或伤悲了。

    放下对感情的执着,指的是,当他们在我们身边时,我们尽力去关爱,一旦无可挽回的分离或失去,就要马上放下,不是说一点不能悲伤,而是悲伤的原因主要是悲悯人类生命的脆弱易逝,由自己此刻的痛苦,感受到众生失去亲人的痛苦,由此生起慈悲之心。而不是只悲伤自己失去了一个能给自己情感温暖的人,而且把心念长时间的驻扎在这份悲伤上。

    悲悯和悲伤完全是两个概念,悲伤总是离不开“我“的利益得失,有物伤其类的意思,悲悯则是对万物苍生的大爱,“视众生如子女,视子女如众生“。

    当然,如果彻底看透了生死,那就丝毫不用伤悲了,这样的人,即便自己临终也不会有任何痛苦和畏惧,对他们来说,生命的终结,不过是一场旅行的结束,生有何欢、死有何惧。所以,庄子丧妻,鼓盆而歌,我们不能认为他是薄情寡义,实在是境界不同,感受和做法自然不同。

    而且,即便纯从实用角度出发,如果一场生离死别,已经注定发生,无法挽回,那么你悲有何用能改变即将发生或已经发生的事实吗?既然改变不了还要折磨自己,那不是愚痴是什么。

    对于一般人来说,这种悲伤,主要的作用是无意识下维护自己的道德感和情感利益。如果不悲伤,他(她)会怀疑自己的道德层次,觉得自己薄情寡义,越悲伤他越会觉得自己是重情义的人,这样也会一定程度的增加他的自信,自己对自己的正面评价嘛。

    而且悲伤也是一种情感抚慰和满足,也就是说,他(她)潜意识里会告诉自己,我已经为你痛苦到茶饭不思,憔悴不堪,说明我对你的亲情(爱情)是真挚无比的,我这样折磨自己,对得起你曾经为我付出那么多。痛苦的时间越长,他(她)就越觉得对得起离去的人。然后等到,他(她)觉得这种痛苦,足矣和对方的付出均衡时,他(她)就会有意无意的告诉自己,我不能再这样悲伤下去了。然后他(她)才能放下这个心结,开始新生活,重新寻找快乐和幸福。当然,也有极少数人,潜意识中为了符合重情义的标准,悲伤一辈子的,这是极少数,就不多说了。

    当我们明白这些之后,就不会轻易的悲痛欲绝了,可以把悲伤转化成悲悯。有些人可能会疑惑,现在一切都讲人性化,悲伤是符合人性的,悲悯是逆人性而动的,为什么一定要悲悯呢?

    办理具体事务,为人处事上,大多是以顺为贵,以逆为贱。处处和人对着干,你很难有一个顺利的人生。而修心则相反,对于人性中的种种恶念、私心,就是以逆为贵,以顺为贱。

    《天龙八部》中童姥想要说服虚竹时,虚竹的一段应对,原文:童姥喝道:“呸呸,胡说八道!你武功低微,处处受人欺侮,……这世界上强的欺侮人,弱的受人欺侮,你想平安快乐,便得做天下第一强者。“

    虚竹念经道:“世人长迷,处处贪着,名之为求。智者悟真,理与俗反,安心无为,形随运转。三界皆苦,谁而得安?经曰:有求皆苦,无求即乐。“

    童姥的想法就是大多数普通人的想法,一切要争要抢,要压在别人头上,这就是“世人长迷,处处贪着,名之为求“。

    而经中有云“智者悟真,理与俗反“。所以,修心的人,常会感受到一些他人对你三观的反对,这时候,请不要迷惑与动摇,记住这句“智者悟真,理与俗反“。如果没有一个人反对你,那说明你没有悟到真理,有人反对你才说明你可能掌握了真理。

    人性中有根深蒂固的骄奢yin逸、贪嗔痴慢等恶习,对于这些就是要逆,要刻苦勤奋的不停修炼才能压制并击败它们,不击败它们,我们的心就不能完全被自己掌控,就有数不清的烦恼忧惧随时出现。从这个角度说,“反人性“是个褒义词,也是非常必要的,就是要反人性中的弱点。

    所以,我们要悲悯不要悲伤,悲悯可以使我们获得比悲伤更强大的道德感和极高的自我评价,从而极大的增强自信。

    但要记住,刻意的悲悯是不纯粹的,是功利性的,初、中级阶段可以刻意,但要进阶最高层次,就必须去掉这份刻意,去掉这个希望获得道德感的念头,去掉这个“我是慈悲善良的人、我的道德很高尚“的念头。自然而然产生的悲悯才是真正的悲悯。

    当然,在修心大成之前,一般人是不可能直接做到太上忘情的程度,饭要一口一口的吃,井要一米一米的挖嘛,那么只要你心中明白,最高的境界是什么,在正确理念的指导下,暂时的负面情绪也能推动你向觉悟更进一步,而不是被它拉着陷入对情的执着和痴迷中去。某部电影台词说的好“曾经痛苦,才知道众生的痛苦。曾经执着,才能放下执着。曾经牵挂,才能了无牵挂。“

    这就是不二法门的道理,“烦恼即菩提“。(菩提可以理解为大智慧、大理性),如果你能觉悟,烦恼就可以立即转化为菩提。

    至于最后的“空“的境界,那就一切财色名利以及生老病死全部看破放下,解脱一切执着,再没有任何烦恼忧惧。这个境界能做到的人很少,可以说是万中无一。有此决心的,当然要努力达到这个境界,大多数人,就暂时把目标定在心静如水吧,最差也得达到铁块的境界。

    那么下面说一说提升心理格局、掌控内心的两种重要方法,那就是强行制止与改变理念。下文分别简称为“止“与“观“。

    可以这样说,无论哪一家哪一派,只要是调节心理,都离不开这两种方式,无论是西方心理学,还是东方传统文化的佛、道、儒,细节各有不同,但终归是这两者合用。

    “止“与“观“在修心过程中如同车之双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在修心过程中,止观必须兼顾,如果只修止不修观,就不能得到根本智慧而达到圆满巅峰;如果只修观不修止,不仅已经修得的止容易退失,遇到烦恼障碍的时候,没有能力对治,心念不能达到平静安定,观也就无法成就,定可生慧么。

    举个浅显的例子说明“止“与“观“的区别,比如说,某人对你说了一句很不中听的话,甚至是骂你,或对你做了某件很伤人的事,这就是逆境。

    你要平静应对这个逆境,只有两种可能,一是强行克制,告诉自己,“我不能生气,生气对身体不利,对修心不利,还会得罪人等等,总之有种种害处,那我一定要把这怒火压制下去,不能表现出来。“然后或深呼吸,或转移注意力,用种种自己的方式把怒气压下,达到心理平静,这种压制就是定力,就是“止“。

    如果只靠“止“,而“观“的境界不到位,那就会有后遗症,因为负面情绪只是被压制,没有发泄或化解,它并没有凭空消失,就会在某一时刻,由某一契机引发,如同被石头压住的小草,早晚会冒出头。你总有定力不足、控制不住的时候,那就会发无名火。如同前文说到的裘千仞一样。

    不只是愤怒,其他各种负面情绪都是如此。所以,部分人会出现这种情况,比如失恋、离婚或亲人去世等等事情发生时,开始时心绪还算平静,但一段时间后,负面情绪突然爆发,陷入悲伤、愤怒、沮丧中无法自拔。

    只用“止“来克制负面情绪,这只是说,你仅仅是“知道“负面情绪有害处,为了自己好,各种利益权衡下,决定克制它。并不是认为这件事你压根就不应该生气,并没有“看透“这件事根本不值得生气,并没有深信由财色名利情等引发的烦恼,都是虚幻的,都是错误的。你认为:人为了这些事生气、烦恼是正常的,符合人性的,你控制住了是你了不起,思想境界高人一等。

    那么如果你长期正确的修“观“,观察自己的欲望和负面情绪以及种种,观察世事人心,领悟出根本真相,去除以前错误的观念,建立起正确的理念。你就会明白,一切烦恼的虚幻性,知道为了一切事情烦恼都是错误的。并且对此深信不疑,成为不可动摇,从不质疑的信念。如同你相信对于人来说饿了要吃,渴了要喝,火是热的,冰是凉的一样,是规律,是真理,不需要思索,不需要犹豫,成为第一本能。

    如果能达到这个层次,面对逆境时,就不需要拼命的“止“了,因为你根本就没有了生起负面情绪的理由,假如有人问你,发生了这种事,你怎么不生气啊?你可以百分之百发自内心的回答他,为什么要生气啊,我觉得没有必要生气啊。

    《神雕侠侣》杨过初遇郭襄,带她到瑛姑居住的黑龙潭捉九尾灵狐那一段,原文:“只听郭襄笑道:“这地方都是烂泥枯柴,有什么好玩?我才不爱在这儿呢。你若嫌寂寞无聊,便请到我家去,住十年也好,二十年也好,我爹爹mama定对老前辈款以上宾之礼,岂不是好?“那老妇脸一沉,怒道:“你爹妈是什么东西,便请得到我?“郭襄性子豁达大量,别人纵然莽撞失礼,她往往一笑便罢,极少生气。那老妇这句话重重得罪了郭靖、黄蓉,若给郭芙听到了,立时便起风波,郭襄却只微笑着向杨过伸了伸舌头,不以为意。“

    这就是郭襄“观“的高明,她心中根本就没有“别人说了我父母一句不是,我就应该生气“的这个概念。所以她不需要用丝毫定力去克制。压根就没有念头,克制什么?那么假如是郭芙听到了,她因某种原因不敢造次,想做到不发火,就只能靠拼力克制,这就是“止“。

    五绝重聚华山、论武排名。原文:黄药师笑道:“老顽童啊老顽童,你当真了不起,我黄老邪对‘名‘淡薄,一灯大师视‘名‘为虚幻,只有你,却心中空空荡荡,本来便不存‘名‘之一念,可又比我们高出一筹了。

    无论是淡薄还是虚幻,都还需要在心中电闪般打个转,但老顽童的对“名“的“观“就是最高明的“空“,从来就没有,不需要打转。当然,一灯大师日后也必能进步到“空“的境界,虽然他心中存在过对“名“的贪念,但后来他的“观“已经进步到淡薄,最后自然就是彻底放下,完全解脱执着。

    对“止“,也就是定力的锻炼极为重要,大悲大喜大怒对身心的损害以及在强烈情绪支配下容易做出各种错误的决定,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就不用多说了。有了较深的定力就可以避免这一切的发生,在此基础上才能从容的领悟各种正确的信念,使“观“的境界进一步提升。否则,不遇事时想的头头是道,说的天花乱坠,一遇事就心烦意乱,止不住也定不住,那还谈什么“历事练心,对境修行。“

    那么下面介绍一个增强心灵控制力的具体办法,可以称之为“数息观“。

    这个办法实施起来非常简单,就是计数你的呼吸,一呼一吸计为一次,计数十次的一呼一吸为一个轮回。也就是你一呼一吸的同时,心里默默计数“一“,然后再一呼一吸,心里默默计数“二“,到第十次后,再从一到十重新开始。

    一出一入、一呼一吸,前后不乱,数息不会断停,气息也没有长短不齐,这就表示我们用精神来控制心念,将杂乱的心控制为一念,在我们的身心而言,这是一门功夫。若坐下来还没数到三,就想到今天要做什么?还没到二,就考虑将来要如何、如何?或是回忆昨天、过去的事,没多久心念就会散掉。人的心不能二念──一颗心不能同时有两种作用。能够从一到十都无妄念,则再回头自一到十数息,这样,功夫就会慢慢进步,第一次、第二次数息都不散乱,第三、第四次……也不散乱,一直连续不断,则心自然会专一。

    除专心工作、学习、驾车等不能分心的情况下,行走坐卧皆可数息,数息时尽量心无旁骛,摒绝杂念,日久自然见真功。再有顺、逆境现前,心境将乱时,亦可立即提起数息的念头,各种杂念、妄念等负面情绪自然平息,最起码也会减弱,这减弱程度根据你数息的功夫深浅而定。当然,数息不是修炼定力的唯一方式,平日里打坐、念佛等都有这个作用,但有些人对宗教有天生偏见和反感,那么对于这些人来说就用数息比较适合。

    数息锻炼的就是人“制心一处“的能力,古人有云“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也就是说,如果能心无杂念的努力去做一件事,成功率会达到最高。那么制止住负面情绪对理智和心境的冲击,当然也就不在话下。

    常人的心念常常处于散乱状态,所以控制力就比较弱,“制心一处“不仅可以提高对情绪的控制力,还能增长智慧。

    智慧就是清静的理性,是人人本来就有的。人的心念本来如同清澈平静的湖水,散乱的杂念和各种欲望就如同水底杂物与风吹浪涌,使湖水混浊动荡,蒙蔽了智慧,不能正确反映事物,所以时常会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应对。

    大家注意观察思考一下,为什么平时明明有能力做好的事情,却偶尔会出错、失败。比如考试发挥失常、工作失误、说错话、做错事等等。

    我们常常看到运动员场上比赛时出现重大失误,不是他能力不够,因为同样的动作,日常训练时他都能完成,甚至做的很完美,但比赛时就发挥失常。为什么会失误,除了平时善念不足,在关键时刻潜意识中有杂念干扰之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比赛时没有做到“制心一处“,被内心深处的名利得失干扰了,尤其是对抗式比赛,比如击剑、拳击、散打、弈棋等,只有制心一处,才能发挥出全部实力,我们平时的一切大小失误也是如此,通常就是表意识或潜意识“走神“了。

    当然,这仅仅指的是你明明有能力做好,却莫名其妙失误的情况。而不是压根就做不到的,超出能力范围之外的,那是两码事。

    由数息或其它方式而达到制心一处,就是设法使湖水平静、清澈下来,这属于“沉降法“,把杂念、恶念如同水底污物一样让它们平静下去,用数息这种定念把它们压制下去,沉到心底。

    但只有“沉降法“显然是不够的,因为污物并没有消失,终究是隐患。还需要长期使用“降解法“,也就是正确的“观“,用正念把这些污物(杂念、恶念)化解干净,使其不复存在。

    很多人的心念在平常无事的时候,是散乱或昏沉的,想东想西,很多无聊无用的念头。心猿意马,说的就是这种情况,散乱如果不尽快止住,就最易生起妄念、恶念。昏沉就是浑浑噩噩,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什么。这都属于精神层面的下堕不上进,严重损伤对心灵的控制力和自信心。

    数息专治散乱心,心若不专,则意不能定;意若不定,则慧不能生。所以要增长智慧,首先须将散乱心控制为一念,想要使心念专一,就要用功于“数息观“。

    有一点要知道,制心一处并非最高境界,最高层次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简称“无住生心“。简单解释,就是不在任何一个念头或任何顺、逆境上产生执着,牢牢不放。

    比如受了打击,被心外的事物所困扰,那叫心有所住。又比如贪男女色的,心就注意男女色;贪名的,心注意名;贪财的,心注意财;贪美食的,心注意美食。这些人若没有女色、男色就活不下去,没有名、没有财就浑身不对劲,没有美食也不能过日子,心中老是牵挂着这些东西,这就叫‘有所住‘。

    至于心无所住呢?财色名利当前也当作是平常事。但绝大多数人不可能直接达到“无住生心“,所以先选择一个正确无副作用的念头“安住其心“,比如“数息“以求达到“制心一处“。

    一旦具备了相当的“止“力功夫,再加上正确的修“观“。随着观照力的增强,自然能做到心所无住。还是那句话,“理可顿悟,事须渐修。“修心要踏踏实实的攀登,不可好高骛远,数息功夫的增长就是一步一步的上台阶。

    古人说“守意如城,防意如贼“,这个“意“指的就是我们每一个念头,守意就是守住正念、善念,防意就是预防妄念、恶念。我们要有一个信念,修心是艰苦卓绝的战争,丝毫不能防松,要看作生死存亡的大事那么重要,修心才能尽快获得最大的成就。

    在守意、防意的过程中,要迅速认清敌人的来犯,倾尽全力消灭它。什么是敌人?绝不是外境的任何变化。

    比如说,某人当面或背后说了你什么坏话;某个你信任的人欺骗、背弃了你;名声或钱财受损;工作受挫、感情受挫;某个亲近、深爱的人与你生离或死别等等,这一切令人不快乃至痛苦的境遇,客观上都不具备让你烦恼、痛苦的功能,伤害你的人绝不是你的敌人,你的不正确认识造成的心念才是真正的大敌。

    请牢牢记住一点,无论任何境遇,修心最忌怨天尤人,不要强调世道人心多么黑暗不公,多么残忍恶毒、卑鄙自私,一切都有条不紊的在因果规律内运作,公正无比。遇到逆境那是你善因不够,你可以在能力范围内用正当手段去努力化解逆境,以及制止某人的恶行,怎么做要看当时的机缘来决定,但就是不能怨天尤人,一旦产生这种念头就是修心的极大失败。无论你有多大的理由,怨恨就是种下恶因,会导致恶性循环。

    世界上不存在客观的无法承受的伤害,你觉得无法承受是因为你心理素质不够强。再大的逆境也有人可以微笑着去承担,他可以你就应该可以,做不到是你还不够强大。不要抱怨或仇恨世界对你太冰冷,那本质上是一种懦弱与逃避。

    决定你是否产生负面情绪,是否产生恶念的因素只有一个,那就是你的念头,与其它任何外人、外物、情感的变化与得失无关。

    只要你守得住正念、善念、防得住恶念、妄念,一切都不是问题,你就可以时常保持宠辱不惊、得失不乱的淡定从容。

    那么克敌制胜的最佳武器是什么呢?就是你对心念的制止力,也就是定力。定力越强,击败敌人就越快。锻炼定力的办法是什么呢?前面说了,“数息观“。

    当然,锻炼定力的方式有很多,我就不一一介绍了,只要是无害的、非邪教的、不依赖任何外物的(比如烟酒、毒品、药物等)都能用。

    你的念头能定在“数息观“的时间越长,对心灵的控制力就越强,制心一处的功夫就越深。当遭遇逆境时,就能越快的进入“历事练心,对境修行“的状态。一旦进入,逆境的意义对你来说立刻就不同了,它不再是“不幸“、“挫折“、“被骗“、“被辱“等等。无论任何一种逆境,对你就只有一个意义,那就是,这是一场“考试“。这样,你就能瞬间从逆境造成的得失中跳出来,不被得失所困,进入冷静的理智状态。

    然后在日积月累锻炼出来的定力帮助下,迅速压制、平息住负面情绪,在“制心一处“的状态下,做出正确的应对。

    “止“的重要性大家都了解了,下面再谈一谈“观“。正确的观念可以迅速提高止念的能力。只有“止“没有“观“,那还是“有敌“的层次,也就是说,你心中还会产生各种负面情绪这些敌人,就算你的定力极高,每次都能打败它们,可这种强力压制,终究会有后患,万一逆境极强时,有可能引发全面崩溃,于是好好的一个善人,会转眼变成大恶人,根基不稳啊。

    还记得《连城诀》里面的花铁干吗?他失手刺死结义兄弟刘乘风,心防大破,定力一失,智商立降,看不破血刀僧已经是强弩之末,跪地求饶,束手就擒。然后自觉底线已失,就没有勇气面对自己的错误,一路下滑,变得比血刀僧更卑鄙恶毒。假如他有正确的“观“,就不会落得如此下场。

    正确的“观“有很多内容,既然谈到花铁干,那么就正好趁机介绍一个极其重要的理念。

    重要到什么程度呢,可以这样说,如果你毫不怀疑、毫不动摇的把这个理念铭刻在心,就可以化解一切折磨你的悔恨和愧疚与懊恼。无论它是多严重的亦或多微小的,无论是多年前的,还是一分钟前才产生的,都全部可以消于无形。

    请看《神雕侠侣》原文,裘千仞心魔发作那一段:黑衣僧的吼声更加急促,直似上气难接下气。那白眉僧缓缓的道:“不应作而作,应作而不作,悔恼火所烧,证觉自此始……若人罪能悔,悔已莫复忧,如是心安乐,不应常念着。不以心悔故,不作而能作,诸恶事已作,不能令不作。“

    这段佛偈原文出自(隋)智顗所著《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又名《小止观》、《童蒙止观》。金庸先生引用过来。

    大意就是,不该做的事做了,应该做的事没有做,因此悔恼时常如火烧一般煎熬内心,但这也是证悟智慧的契机和开端。

    如果有罪能够忏悔,忏悔后就不要再忧愁,这样心才能安乐,不应该总是牵挂着不肯放下。

    这里注意一下,要忏悔不要后悔。前文略谈过后悔和忏悔的区别,这里再强调一次,

    后悔是不断想起,心念停在其上,烦恼重重;忏悔是当下截断,永不再犯。后悔是活在过去,忏悔是为了未来。忏悔的目的是为了改过,心向前看,越忏悔越轻松;一味后悔懊恼、念念不忘,停留在过去。

    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是好事,但是随之而来会有两种反应:把愧疚一直放在心里,就会成为障碍,所谓“悔箭入心“,令人沉湎痛苦不能自拔;另一种是积极忏悔,忏即忏其前愆,悔者悔其后过,这是一种正面的力量,能令人清凉、解脱,从而放下包袱更好地前行。

    “不以心悔故,不作而能作,诸恶事已作,不能令不作“,就是说,不会因为你心怀后悔,使已经发生过的事情有任何改变,一切时过境迁。当时没做的就是没做,没法回头去做;当时错事、恶事已经做了的,不能使之变为没做过。

    所以,一切过去,必须忏悔后斩断放下,就可以解脱一切悔愧。

    千万不要以为,念念不忘做过的错事、恶事,因此内疚于心,就是你道德高尚了,那是愚蠢,于事无补,至于懊恼某些事没及时去做也是同理。

    大家再有此类负面情绪生起时,可以回忆一下这段偈子,心中默念几次,“不应作而作,应作而不作,悔恼火所烧,证觉自此始……若人罪能悔,悔已莫复忧,如是心安乐,不应常念着。不以心悔故,不作而能作,诸恶事已作,不能令不作“。

    花铁干如果早明白这个道理,即便是失手刺死结义兄弟,也不能将他击垮。勇于看清并面对自己犯下的天大错误,并且能够彻底解脱放下,这是心理素质强者的必备因素。强调一句,无论多大的错误甚至于罪行,也是一样处理。不要纠结事情的严重性,只要是已经发生过的,无可挽回的,无法弥补的,统统是一样处理,放下放下再放下。

    这不是恬不知耻,也不是铁石心肠,更不是无情无义,而是大智大慧。前提是自今日起,你下了大决心,改过迁善,只要做到这一点,前尘往事就与你再无关联,以前的你就已经死了。

    当然,如果你说,我错了就改,就忏悔,然后改了再犯,犯了再改,那根本就不是真忏悔,而是知法犯法、知恶行恶,罪加一等,瞒得过谁也瞒不过因果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