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巍巍大唐:开国在线阅读 - 第四章 西北狼烟(1)河西归唐

第四章 西北狼烟(1)河西归唐

   其实,唐高祖李渊的这种怀柔政策。最初的用意,并不是要夺取河西之地,而是完全服务于李唐王朝的军事态势,以应对唐朝与西秦之间的战争。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李渊的意图是这样的:

    上欲与李轨共图秦、陇,遣使潜诣凉州,招抚之,与之书,谓之从弟。

    早在李轨称帝以前,唐高祖李渊就已经针对河西李轨,开始实施怀柔政策了。武德元年(618年)八月,唐王朝与西秦之间的战争,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唐军刚刚经历了浅水原之败,士气低落,军心沮丧。反观西秦方面,薛氏父子在浅水原重创唐军之后,步步紧逼,准备乘胜,直取长安。

    新生的大唐王朝,此时面临着生死一线的考验,遭遇了建国以来最大的一次军事危机。如果西秦大军一路突进,冲破潼关防线。到了那个时候,立国不到一年的大唐王朝,便会瞬间土崩瓦解。

    西秦大军咄咄逼人,李唐王朝命悬一线。面对严峻的西北战事,唐高祖李渊自然要做出相应的部署。一方面,严令唐军各部,全力阻击薛仁杲的西秦大军。同时,又让秦王李世民二度领兵,进军高墌,抵挡薛仁杲;另一方面,李渊也不忘寻求外援,两相共同拖住西秦军队。

    李渊将这个外援对象,选定为河西的李轨。为什么要与李轨结盟?唐高祖李渊主要有两点考虑。

    其一,河西地理位置特殊,与陇西接壤。如果李轨可以从河西出兵,从薛仁杲背后袭击,或许可以减轻秦王李世民,以及唐军在正面战场的军事压力;其二,李轨与薛氏父子,素有积怨。昌松一战,双方算是结下了梁子,撕破了脸皮。唇亡齿寒,一旦西秦打败李唐,薛仁杲肯定会回过头来,攻打河西。

    无论是考虑到河西的地形优势,还是李轨出于对自身利益的盘算。唐高祖李渊认为,李轨或许会同意与唐朝结盟。打定主意后,李渊便派遣使者出使凉州,与李轨取得联系。并且,李唐使臣还带上了唐高祖李渊的亲笔信。为了拉拢李轨,李渊在写给李轨的信中,竟然称呼李轨为自己的堂弟。

    李轨接到唐高祖的信后,看见高祖称呼自己为堂弟,顿时受宠若惊。为什么呢?要知道,李渊出身于赫赫有名的“关陇贵族集团”,他的祖父李虎更是西魏、北周的“八大柱国”之一。不仅如此,李渊本人亦是隋炀帝的亲表哥,是隋王朝在山西地区的最高军政首脑。可以说,李渊是正儿八经的贵族成员。

    反观李轨,他在河西举兵以前,不过就是一个普通的鹰扬府司马。虽然,李轨年少时,家境比较富有。但是,论政治背景,李轨根本无法与李渊相比。然而,唐高祖李渊在书信中,却认李轨为堂弟。对于李轨而言,与贵族出身的唐朝皇帝,攀上亲戚,绝对算是高攀。因此,接到李渊的信后,李轨大喜过望。

    李渊主动向河西示好,为了表示礼尚往来,李轨自然要做出回应。于是,李轨委派其弟李懋前往长安,入朝觐见唐高祖李渊。李渊看到李轨将自己的弟弟派到长安,觉得此事还有希望。

    故而,李渊授予李懋大将军一职;同时,又命鸿胪少卿张俟德手执朝廷册书,前往河西,册封李轨为凉州总管、凉王,赐予羽葆鼓吹一部,以此让他承认唐王朝的合法地位。这样的做法,可以方便唐朝收降河西。

    从以上种种交往,可以看出,唐朝和李轨之间的外交关系,还算比较融洽。照目前的状态,唐朝和平接收河西,应该不算什么难题。然而,事情远远不像表面的这样简单。到最后,李唐与凉国之间的关系,竟然破裂了,甚至不惜兵戎相见。唐高祖李渊最终决定,放弃和平的怀柔政策,采取强硬的军事措施。

    为什么李渊会有如此翻天覆地的转变呢?原因很简单,李轨太不知道好歹了。自从打败西秦,占据河西五郡之后,李轨开始变得不可一世,骄狂自大,在几件大事上连犯糊涂。尤其是在处理与李唐的外交关系上,李轨犯下了致命的外交失误,最终导致了凉国与李唐外交关系的破裂,为自己带来了灭顶之灾。

    原来,李轨没能处理好与李唐王朝的外交关系。不仅如此,李轨又因为自己的一个愚蠢的举动,彻底惹怒了唐高祖李渊。因为李轨的不明智之举,最终使得李唐王朝对他失去了耐心,以至于兵戎相见。

    李轨为了表示交好唐朝,主动派弟弟李懋前往长安,朝拜唐高祖李渊。李渊因此对李轨极力笼络,授予李懋大将军之职,册封李轨为凉王、凉州总管。李渊此举的意图,非常明显。只要李轨接受了唐王朝的册封,那么,河西自然而然就成为了唐朝的藩属。问题是,李渊这样想,李轨并不这样想。

    在李渊册封李轨为凉王、凉州总管的同时,李轨已经在河西正式称帝。所以,当他接到唐朝的册书后,李轨开始犹豫了,到底该不该接受唐朝的册封。于是,李轨召集群臣,专门廷议此事:

    今吾从兄膺受图箓,据有京邑,天命可知,一姓不宜竞立,今去帝号受册可乎?(《旧唐书·李轨传》)

    能够看出,李轨最先的想法是,去帝号,接受唐朝的册封,向李唐称藩。然而,李轨刚刚说完,谋臣曹珍立刻表示反对。曹珍的意见是,隋朝已经灭亡了,天下大乱,人人都有称帝建国的资格。如今,唐朝在关中称帝,我们在河西称帝,两不相干,井水不犯河水,何必要向其称藩呢:

    隋失天下,英雄竞逐,称王号帝,鼎峙瓜分。唐国自据关中,大凉自处河右,已为天子,奈何受人官爵?若欲以小事大,宜依萧察故事,自称梁帝而称臣于周。(《旧唐书·李轨传》)

    听了曹珍的建议,李轨颇为心动,因此采纳了曹珍的意见,没有接受唐朝的册封。然而,李轨接下来的做法,却是大错特错了。李轨不接受唐朝册封,自立为帝,最起码表面上还要装装样子,哪怕暂时敷衍一下唐朝都行。可是,李轨却连掩饰都不想掩饰,装都不想装一下,表现得太过露骨,最终彻底激怒了唐高祖李渊。

    唐高祖李渊不是派遣使臣,手持册书,前往凉州,册封李轨为凉王、凉州总管吗?不过,此时李轨已经称帝了,如何回应唐朝呢?李轨派遣尚书左丞邓晓,出使长安,向唐高祖李渊递呈国书。

    关键问题是,出事就出事在这封国书的措辞上,正是由于国书上的措辞,才让两国关系的彻底破裂。李轨在给唐高祖的国书上,是这样称呼自己,“从弟大凉皇帝”。李渊看到这样的措辞,勃然大怒,说道:“轨谓朕为兄,此不臣也。”于是,李渊立即下令,将李轨的使臣邓晓,扣留在长安,不让他返回河西。

    李渊为什么会对这样一句措辞,如此生气呢?其一,李渊气愤李轨的不知深浅。本来,先前李渊称呼李轨为堂弟,不过是为了笼络李轨,客气一下。没想到,李轨还真把自己当盘菜了,不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了。因此,唐高祖李渊觉得,这个李轨太不知道深浅,太过狂妄自大。

    其二,李渊气愤李轨居然称帝了。对于河西问题,李渊有自己的策略,对李轨采取怀柔政策,使其向李唐称藩,成为唐王朝的藩屏。到时候,唐朝解决河西问题,会容易得许多,也许不费一兵一卒,就能将河西并入大唐版图。

    正因如此,李渊才会册封李轨为凉王、凉州总管。可是,李轨居然公开称帝,拒绝了唐朝的册封。这样一来,李渊促使河西称藩的计划,也就随之化为泡影。李轨种种不明智的举动,让唐高祖李渊大为恼火。至此,唐朝、凉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彻底破裂。同时,李渊对待河西的策略,也随之发生改变。

    在李渊看来,现在采用和平手段,解决河西问题,已经不可能了;所以,唐高祖李渊决定改弦更张,放弃和平手段,采取强硬的军事手段,以武力收复河西之地。然而,李轨在河西经营多年,实力雄厚。因此,李渊打算从他们的内部入手,进而一步步瓦解李轨的统治根基。

    事实上,此时的李轨,他的统治集团内部,早已面临着各种危机。甚至可以说,李轨这个时候,到了众叛亲离的地步。李轨接连犯下了两大失误,使得这位叱咤风云的河西霸主,逐渐沦落到了众叛亲离的境地。

    哪两大失误呢?第一,杀戮功臣。

    李轨从河西举兵,到后来一步步占据河西,建立凉国,曾经跟随李轨举兵的功臣宿将,为他立下了汗马功劳。可以说,没有这些功臣的鼎力相助,李轨便不会有如今的一番事业。可是,在成就大业之后,李轨却像不少开国皇帝一样,在取得天下之后,对功臣元勋挥起了屠刀。

    比如,当初跟随李轨举兵的功臣之一的梁硕,便成为了一个无辜冤死的功臣。梁硕此人,是最初追随李轨举兵的五人之一。在李轨起兵征战河西之初,梁硕便是李轨的主要谋士,颇有智谋,为李轨出谋划策。李轨称帝之后,梁硕官至吏部尚书,身居高位。可是,劳苦功高的梁硕,最终也难逃兔死狗烹的结局。

    在李轨称帝,建立凉国之后,梁硕在朝中,与同僚之间发生了严重的矛盾,致使最后为他招来了杀身之祸。根据《旧唐书·李轨传》的记载:

    初,轨之起也,硕为谋主,甚有智略,众咸惮之。硕见诸胡种落繁盛,乃阴劝轨宜加防察,与其户部尚书安修仁由是有隙。

    众所周知,李轨崛起于河西。他最初征战河西的时候,他手下的河西军,大部分士兵都是河西当地的胡人。并且,李轨更是收降了勇猛善战的西突厥骑兵。在李轨征战河西的过程中,这群胡人士兵,为李轨立下了赫赫战功。李轨称帝后,这些胡人自然个个加官进爵,在凉国政权中身居要职。

    可是,梁硕身为李轨政权中的重要成员,却有一种深深的忧虑。梁硕的这种忧虑,源于他对胡人官吏的不信任,始终觉得这些胡人不可靠。梁硕认为,这群胡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万一有一天,他们心生异志,悔之晚矣。

    所以,梁硕经常劝说李轨,让他对于胡人多加提防。不过,时间一长,朝中许多胡人官员,便对梁硕心生不满。尤其是跟随李轨举兵的功臣之一,户部尚书安修仁,他对梁硕可谓恨之入骨。

    偏偏不巧的是,梁硕又在无意中,得罪了李轨的儿子李仲琰。原来,有一次,李仲琰前往拜访梁硕。没有想到,梁硕竟然不曾起身向李仲琰回礼。梁硕此举,让李仲琰顿觉遭受了奇耻大辱,他认为,梁硕这是倚老卖老,不把自己放在眼里。因此,李仲琰对梁硕也是心怀不满。

    安修仁看出梁硕如今树敌太多,正是扳倒他的最佳时机。于是,安修仁便与李仲琰勾结在了一起,两个人沆瀣一气,经常在李轨面前大肆诋毁梁硕,诬陷梁硕图谋不轨,意欲谋反。结果,李轨居然信以为真,连调查都没有调查,直接派人带着毒酒,前往梁硕府邸,赐死了梁硕。

    梁硕之死,成为了李轨政权由盛转衰的分界点。众人皆知,梁硕是李轨的重要谋臣,为凉国政权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今,李轨听信谗言,冤杀梁硕,说杀就杀,连眼睛都不眨一下。

    李轨的做法,让曾经跟随他打天下的袍泽兄弟,寒透了心。他们觉得,自从李轨当了皇帝后,这个曾经和他们并肩作战的老大哥,开始变得薄情寡义,冷血无情。梁硕死后,李轨政权内部人人自危,逐渐离心离德,分崩离析,根据《旧唐书·李轨传》的记载,“是后,故人多疑惧之,心膂从此稍离”。

    第二,不恤民力。

    如果说无端杀戮开国功臣,只是让统治集团内部对李轨产生不满;那么,不恤民力,不爱惜百姓,则使得普通百姓对他也产生了不满情绪。百姓的不满情绪,最终让曾经一呼百应的河西霸主李轨,落入孤家寡人的境地。

    当时,河西地区爆发了非常严重的饥荒,饿殍遍野,甚至还出现了人吃人的惨剧。面对国内严重的自然灾害,李轨立即召集群臣商议。本来,李轨的打算是,准备散尽家财,赈济饥民。不过,粗略地算了一下,这些还远远不够。于是,李轨又想打开官仓,开仓放粮,赈济灾民。对于李轨的这个建议,尚书左仆射曹珍等人立刻附和:

    国以人为本,本既不立,国将倾危,安可惜此仓粟,而坐观百姓之死乎?(《旧唐书·李轨传》)

    一切本来都是按部就班,可是,偏偏有人从中作梗。谁呢?隋朝旧臣谢统师。当初,李轨在武威郡举兵之时,兵不血刃地夺取了武威郡。在掌控大权之后,对于谢统师、韦士政这些隋朝旧臣,李轨不仅没有大开杀戒,反而对他们委以重任。比如,任命谢统师为太仆卿、韦士政为太府卿。

    可以说,李轨对这些隋朝降臣,算是仁至义尽。然而,这些隋朝降臣却不知感恩,对李轨一直心怀怨愤。因此,谢统师等人被委以重任后,经常在朝中结党营私,拉帮结派,排挤功臣勋将,一心要颠覆李轨的凉国政权。所以,当曹珍等人提出开仓放粮的建议后,谢统师马上跳出来,与曹珍唱反调:

    百姓饿者自是弱人,勇壮之士终不肯困,国家仓粟须备不虞,岂可散之以供小弱?仆射苟悦人情,殊非国计。

    曹珍和谢统师争执不休,两人给杠了起来。不过,最后的决定权还是在李轨那里,毕竟李轨是皇帝,是最后拍板说了算的人。出事就出在李轨这里,听谢统师这么一忽悠,李轨耳根子一软,居然听从了谢统师的建议,下令关闭了官仓。这样一来,老百姓怨声载道,“由是士庶怨愤,多欲叛之”。

    不仅如此,李轨统治后期,也犯了与隋炀帝一样的错误,大兴土木,滥用民力。当时,有一个胡巫蛊惑李轨,说:“上帝当遣玉女从天而降。”没想到,李轨居然还真的信了他的鬼话,大量征发兵役,修筑高台以迎天女。这项工程,耗费了大量的国力、民力、财力,河西凉国的统治根基,更加摇摇欲坠。

    由于李轨杀戮功臣、不恤民力的种种错误决策,使得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河西凉国,陷入了风雨飘摇之中,而李轨更是逐渐沦为了孤家寡人。李轨的错误决策,不仅使得河西分崩离析,更让新生的李唐王朝,看到了夺取河西的希望。唐高祖李渊早就对河西垂涎三尺,现在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了。

    就在唐高祖李渊准备对河西用兵的时候,有人来向李渊主动献策,他就是安修仁的哥哥安兴贵。此时,安兴贵已经入仕唐朝,是唐高祖李渊的臣子。看到李渊有夺取河西之意,安兴贵主动请缨,出使凉州招抚李轨,为大唐收复河西。然而,李渊也有担心,便问计于安兴贵:

    李轨据河西之地,连好吐谷浑,结援于突厥,兴兵讨击,尚以为难,岂单独所能致也?(《旧唐书·李轨传》)

    对于李渊的担忧,安兴贵自然是心知肚明。于是,他向李渊一一分析形势,并将自己的计策和盘托出:

    李轨凶强,诚如圣旨。今若谕之以逆顺,晓之以祸福,彼则凭固负远,必不见从。何则?臣于凉州,奕代豪望,凡厥士庶,靡不依附。臣之弟为轨所信任,职典枢密者数十人,以此候隙图之,易于反掌,无不济矣。

    安兴贵分析得很透彻,李渊便采纳了他的计策,委派他作为唐朝特使,出使凉州,策反河西各部。安兴贵出使凉州,到了河西之后,李轨以为是李唐主动与自己交好,派遣安兴贵出使。于是,李轨拜安兴贵为左右卫大将军,并且,还向他咨询自安之术。安兴贵趁机进言李轨,希望李轨可以举河西之地,归附李唐:

    凉州僻远,人物凋残,胜兵虽十余万,开地不过千里,既无险固,又接蕃戎,戎狄豺狼,非我族类,此而可久,实用为疑。今大唐据有京邑,略定中原,攻必取,战必胜,是天所启,非人力焉。今若举河西之地委质事之,即汉家窦融未足为比。(《旧唐书·李轨传》)

    安兴贵这番话的大意是,河西凉州虽然占有地利上的优势,但毕竟地处偏远,所辖之地不过千里。况且,河西周边有不少少数民族部落、西突厥等强敌虎视眈眈,长期割据,并非长久之计。如今,大唐日渐强盛,大有一统天下之势。为今之计,倒不如举河西之地,归附唐朝,方为万全之策。

    对于安兴贵归附李唐的建议,李轨当然明白他的用意,原来,安兴贵此行是来给李唐当说客的。李轨沉默了许久,最终还是断然拒绝了归附李唐的建议。不仅如此,李轨甚至还举出了汉景帝“七国之乱”时,吴王刘濞的旧例:

    昔吴濞以江左之兵,犹称己为“东帝”;我今以河右之众,岂得不为“西帝”?彼虽强大,其如帝何?君与唐为计,诱引于我,酬彼恩遇耳。

    听完李轨的一席话,安兴贵心里不由“咯噔”了一声,吓得脸色都变了。但是,表面上还得假装向李轨谢罪道:

    窃闻富贵在故乡,有如衣锦夜行。今合家子弟并蒙信任,荣庆实在一门,岂敢兴心,更怀他志?

    通过这件事,安兴贵彻底明白了,李轨宁可长期割据河西,也不愿归附李唐。因此,收复河西,只有另想办法了。这个时候,安兴贵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利用河西内部对李轨的不满,策反他们,趁机推翻李轨在河西的统治。于是,安兴贵找到了弟弟安修仁,兄弟两人,开始私下密谋起兵。

    在安兴贵、安修仁兄弟的鼓动撺掇下,河西地区的不少胡人,纷纷组成武装力量,投靠到安氏兄弟的麾下。武德二年(619年)五月,安兴贵、安修仁兄弟率军围攻凉州,李轨亲率一千多名步骑兵,出城迎战。双方在凉州城下,展开了一场大战。

    就在此时,安氏兄弟又多出了一股援兵,那就是曾经薛举的一员部将奚道宜,所率领的三百羌军。奚道宜此人,与李轨其实素有积怨。当初,奚道宜投奔李轨之前,李轨曾经许诺他刺史一职。可是,奚道宜到了之后,李轨立刻翻脸不认账,将当初的承诺,忘得一干二净。因此,奚道宜对李轨一直怀恨在心。现在,安氏兄弟围攻凉州,奚道宜自然要来落井下石,与安氏兄弟一起夹击李轨。

    有了奚道宜三百羌军的助阵,安氏兄弟立刻底气十足,指挥军队,对李轨的一千步骑发起猛攻。结果,李轨战败,被迫退回城中。然后,李轨登上城楼,固守凉州,等待河西各城的援军。

    岂知,安兴贵早就料到李轨会坚守待援,故而,专门防着他这一手。在李轨困守凉州的同时,安兴贵便已经派出人马,晓谕河西诸城:“大唐使我来杀李轨,不从者诛及三族!”于是,河西各城纷纷按兵不动,甚至有些人还出城,投奔安氏兄弟。安兴贵无非是想要告诉李轨,你现在已经是众叛亲离,无路可走了。

    李轨到现在才真正明白,大势已去,无力回天,自己如今再也不是那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河西霸主了,不过是一个众叛亲离的孤家寡人罢了。在风雨飘摇的绝境下,李轨发出了一声悲叹:“人心去矣,天亡我乎!”然后,登上玉女台,与妻儿家人饮酒诀别。后来,安修仁攻破凉州,李轨被擒,一路押送至长安。

    得知李轨城破被擒的消息后,当初奉李轨之命,出使长安,向唐王朝递呈国书的尚书左丞邓晓,居然手舞足蹈,甚至比唐高祖李渊还要高兴。唐高祖李渊看到邓晓这样一副嘴脸,非常不屑,鄙夷地对邓晓说:

    汝委质于人,为使来此,闻轨沦陷,曾无蹙容,苟悦朕情,妄为庆悦。既不能留心于李轨,何能尽节于朕乎?(《旧唐书·李轨传》)

    李轨兵败被擒,押送至长安后,唐高祖李渊下令,将其斩首示众,并且,李轨的子弟家人,也被一并诛杀,“轨寻伏诛,自起至灭三载”。李轨从大业十三年(617年)举兵河西,到武德二年(619年)兵败身死,总共才仅仅三年时间。至此,凉国灭亡,河西地区正式并入大唐王朝的版图,唐王朝正式实现了对河西地区的统一。

    在李唐王朝平定河西的过程中,安兴贵、安修仁兄弟二人,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因此,在平定河西之后,唐高祖李渊自然要对安氏兄弟,论功行赏。所以,河西归唐之后,李渊下诏,授予安兴贵为右武候大将军、上柱国,封凉国公,食邑六百户,布帛万段;安修仁为左武候大将军,封申国公,赐予田宅,食邑六百户。由安氏兄弟二人,作为唐王朝在河西的军政长官。

    武德二年(619年)五月,唐高祖李渊巧妙地采用离间之计,起用安兴贵、安修仁兄弟,联合河西诸胡,一举消灭了河西李轨政权,大唐王朝平定了河西五郡。应该说,大唐平定河西的过程中,不费什么力气,基本采取的是速战速决的策略。从李渊决定对河西用兵,到最后李轨兵败身死,用时还不到一年。

    平定河西,对于新生的李唐王朝而言,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消灭李轨政权,将河西五郡并入大唐版图,这是唐王朝继平定西秦,收复陇西之后,在军事上,又一次取得的重大胜利。

    前文提到过,无论从经济,还是从军事的角度来看,河西地区的战略位置,尤为重要。第一,河西地区物产丰盈,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天然粮仓”,有着先天的粮食、物资优势。唐朝平定河西,不仅可以为关中地区提供一个稳定的大后方,也能为关中长安一带,提供源源不断的粮食、物资。

    第二,河西盛产优质的良种军马。众所周知,在古代冷兵器的战争之中,战马在战争中的作用,极其重要。唐王朝收复河西,无疑是垄断了军马的源地。在未来的统一战争中,为唐军提供了大量的优质战马。

    所以,后来的“虎牢关之战”,秦王李世民为什么能以3500玄甲军,大破窦建德的十万大军。除了李世民用兵如神,玄甲军战斗力强悍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唐军拥有着大量的优质战马。

    另外,李唐王朝平定河西,也标志着唐王朝正式实现了对西北地区的统一。武德元年(618年)十一月,浅水原之战,秦王李世民率领唐军精锐,全歼西秦十万主力,秦主薛仁杲投降,西秦灭亡;武德二年(619年)五月,唐军攻灭了河西李轨政权,收复河西五郡,李轨兵败身死,凉国灭亡。

    一年之内,唐王朝接连消灭了西北地区的两大割据势力——西秦、凉国。伴随着西北地区这两大割据政权的覆灭,陇西、河西两地,被纳入李唐王朝的版图之中。至此,大唐王朝彻底实现了对西北地区的统一。

    唐朝建立之初,群雄并立,大唐王朝几乎是同时与各路群雄开战。为了统一天下,唐高祖李渊制定了巩固关中、东征中原、再平江南的战略计划。因此,从武德元年(618年)到武德二年(619年)的一年中,唐王朝先后消灭了西秦、凉国两大政权,统一了西北地区,彻底消除了大唐王朝来自西北方向的军事危机。

    统一西北地区,对于唐王朝而言,是这个新生帝国迈出统一天下的第一步。平定西北割据势力,不仅巩固了关中地区的军事安全,为关中、长安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大后方;同时,也为李唐王朝下一步的大举东进,东征中原,攻打河南王世充、河北窦建德,扫除了后顾之忧。

    在完成了平定西北,巩固关中的第一步统一天下的战略计划后,大唐王朝将河东、关中、巴蜀、西北四地,连成一片,大唐雄踞天下之势,已经初步形成。因此,平定河西五郡,对于唐朝统一天下的形势而言,意义重大。

    客观地讲,唐王朝在武德二年(619年)五月,对河西李轨的用兵,可以说是,以最小的代价,换取了最好的结果。但是,河西之战的顺利,并不代表,李唐王朝统一西北的过程,都是这样一帆风顺。

    在李唐王朝统一西北的过程中,平定河西五郡,不过是幸运的个例罢了。事实上,在整个统一西北的战争中,就在收复河西的一年以前,李唐王朝曾经一度面临着生死一线的考验。甚至可以说,如果唐朝没有挺过这次考验,很有可能就会陷入万劫不复之地,亡国倾覆也不是不可能的?

    那么,在一年以前的这场生死决战中,李唐王朝究竟遇到哪些难以预测的凶险?从晋阳起兵到攻克长安,一路所向披靡的李唐军队,为什么会遭遇自建国以来,第一次惨重的失败?作为大唐战无不胜的“军神战魂”,秦王李世民,平生未尝一败,却在这场战争中,遇到自己军事生涯中的唯一一次失败。

    在千年以前的那场“浅水原之战”中,秦王李世民与唐军将士,到底遇到了怎样的挫折,怎样的艰难险阻?在这场凶险异常的“浅水原之战”中,方兴未艾的大唐王朝,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刀光剑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