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巍巍大唐:开国在线阅读 - 第四章 西北狼烟(1)河西归唐

第四章 西北狼烟(1)河西归唐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中原大地群雄逐鹿,你方唱罢我登场。在这样一个风云际会的乱世,李渊父子脱颖而出,占据关中,最终开创大唐帝国。为什么唐高祖李渊可以最终成为历史的胜利者,成就一番帝王大业?

    除了李家父子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因素,那就是唐高祖李渊具有过人的胆魄,以及审时度势的政治眼光。身处乱世,如果没有审时度势的政治眼光,即使建立政权,也只能是昙花一现。李渊正是具备这样冷静理智、审时度势的政治眼光,才能开创一个千古独有的大唐王朝!

    相比于李渊的冷静,当时,西北地区的割据势力,显然已经有些按捺不住,过早地暴露出了图谋天下的野心。唐朝建立不久,这些西北地区的割据群雄,便向新兴的李唐王朝,发起了狂风骤雨般的挑战。

    那么,面对来自西北方向的滚滚狼烟,唐高祖李渊究竟该如何应对,唐王朝该如何应对?他(它)们又是如何巩固李唐王朝的大后方,保卫来之不易的关中地区呢?在隋末唐初的西北大地上,又曾经上演了怎样的金戈铁马?

    武德元年(618年),这一年,对于中国历史,以及李唐王朝而言,都是极不寻常的一年。五月,李渊在长安称帝,大唐王朝正式建立;十月,洛阳北邙山之战,因为李密轻敌冒进,致使十万瓦岗军主力,被王世充两万兵马击溃。走投无路之下,李密被迫率领两万残兵,西入关中,投奔唐王朝。

    李密率部投唐,直接宣告了瓦岗军集团的终结,这个曾经叱咤风云,威震天下的中原第一军事集团,彻底退出了隋末唐初的历史舞台。伴随着瓦岗军的覆灭,李密的投唐,天下大势重新发生了巨变。在消灭瓦岗军后,王世充占据了整个河南地区。所以,李唐王朝在中原所面临的对手,从瓦岗军集团,变成了刚刚崛起的王世充集团。

    同样,也是在这一年,立国还不到两年的李唐王朝,就遇到了自开国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军事危机。这次军事危机,甚至一度让唐王朝面临亡国的危险,一度面临着立国不到一年,就宣告结束的考验。

    然而,最终的结果却是,唐王朝以不屈不挠的顽强斗志,顶住了各种军事压力。前线唐军将士,在大唐“军神”秦王李世民的带领下,终于力克强敌。刚刚立国的李唐王朝,彻底实现了对西北地区的统一,将陇西、河西两大地区,纳入大唐王朝的版图,为唐军东征中原扫清了后顾之忧,化解了来自西北方向的军事危机。

    那么,这场来自西北的军事危机,究竟如何发生的呢?唐王朝在此次西北战事中,又遇到了哪些坎坷与挫折呢?这个新生的帝国,最终又是如何渡过了这次危机,成功实现了平定天下的第一步战略?

    唐王朝的此次军事危机,当然是来自西北地区的割据势力,对李唐王朝发起的挑战。主要是西北地区的两大割据势力:陇西薛举父子、河西李轨。这两大割据势力,堪称是西北地区不相上下的两大霸主,是唐王朝在西北最强悍的两股劲敌。这两股割据势力,在唐朝建立之初,都对唐朝的统治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尤其是薛举的西秦政权。

    就威胁性而言,还是薛举的西秦政权,对于李唐王朝的威胁更大。唐朝与西秦的战争发生于武德元年(618年),也就是在这一年,唐王朝消灭了西秦政权,将陇西地区纳入大唐版图。而唐朝与河西李轨政权的战争,则是发生在武德二年(619年),李唐王朝一举收复了水草丰茂的河西之地,实现了对西北地区的统一。

    关于李唐与西秦的较量,我们放到后面再说,暂且不表。先来说一说,唐王朝与河西李轨政权之间的争斗。面对占据着水草丰茂,盛产军马的河西走廊的李轨政权,唐高祖李渊究竟会如何对付这个实力不容小觑的对手?

    为什么唐高祖李渊如此重视河西之地呢?这是因为,河西地区的战略位置,实在是太重要了。

    河西,又称“河西走廊”,位于今天甘肃西北部、内蒙古西部,是中原内地通往西域的重要通道,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河西地区物产富饶,水草丰美,是一个天然的“粮仓”。唐代诗人元稹在诗中,就曾经这样描述河西地区的富饶:

    吾闻昔日西凉州,人烟扑地桑柘地。

    葡萄酒熟恣行乐,红艳青旗朱粉楼。

    从古至今,河西地区的战略位置,便尤为重要,是兵家必争之地。从西汉的时候,中原王朝就对河西之地,非常重视。

    元狩二年(前121年),汉武帝派遣骠骑将军霍去病,三次出征河西,发起了著名的“河西之战”。霍去病三征河西,消灭、收降河西匈奴浑邪王、休屠王部众十余万人马,从匈奴手中收复河西之地。

    三次“河西之战”的胜利,为日后汉军在“漠北之战”中重创匈奴单于、左贤王部主力,创造了很好的条件。“河西之战”后,汉武帝以此为基础,在当地设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河西四郡”。

    对于战略位置如此重要的河西之地,唐高祖李渊也是望穿秋水。如果可以将河西并入唐朝版图,不仅可以让大唐获得开疆拓土的功绩,还能让唐王朝拥有一个广袤的大后方。另外,河西盛产军马、良马,唐朝如果收复了河西。那么,在以后的统一战争中,必然可以为唐军将士,提供大量的良种战马。

    因此,唐朝建立不久,李渊便将目标锁定在了广袤、富饶的河西之地,开始制定收复河西的作战计划。然而,唐王朝想要收复河西,势必要和河西的李轨政权,发生激烈的角逐。于是,李唐与凉国在河西的较量,拉开了序幕。那么,李唐王朝是如何与李轨建立的凉国政权,展开精彩、激烈的河西争夺战?

    首先,就有必要介绍一下,河西凉国政权的创建者——李轨,究竟是何许人也?所谓时势造英雄,隋末乱世,造就了不少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李密、王世充、窦建德、薛举、萧铣,都是这个时代造就的乱世英雄。虽然,这其中的有些人,昙花一现,只留下了瞬间的光辉。但是,他们曾经毕竟创下过一番霸业。

    而李轨此人,也正是这个时代造就的乱世英雄。那么,作为隋末群雄的一员,李轨究竟有何过人之处?为什么李轨可以占据兵家必争之地的——河西地区,能够在群雄并起的隋末乱世,占有一席之地?

    与西秦霸王薛举一样,李轨也是隋末乱世中的一位西北霸主。薛举崛起于陇西,西秦铁骑席卷陇西;李轨则起家于河西,筚路蓝缕,尽收河西之地。因此,李轨与薛举,是隋末崛起于西北的两大枭雄。

    同样,李轨的崛起之路,也与隋末大多数草莽群雄一样。起于微末,在乱世中抓住机遇,趁势而起,振臂一呼,应者云集。最终,李轨凭借着自身的实力,囊括了河西之地,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河西霸主。

    李轨,字处则,河西武威人,史籍记载说他是“凉州姑臧人”。所以,李轨是土生土长的河西人士。李轨自幼便生在一个富户人家,家里比较有钱,财大气粗。但是,在李轨的身上,却一点儿没有富家子弟的纨绔习气。根据《新唐书·李轨传》的记载:

    略知书,有智辩。家以财雄边,好赒人急,乡党称之。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李轨年轻的时候,读过一些书,颇有智辩之才,口才相当了得。再加上他家是当地有名的富户,可是,李轨却不是一个吝啬的守财奴。他经常是乐善好施,仗义疏财,救济贫困人家。因此,李轨在乡里乡亲的口碑,还算不错。

    说起来,李轨最初的身份,与薛举还颇为类似,都是出身行伍的军人。大业末年,李轨担任隋朝的武威鹰扬府司马,只是一个普通的中低级军官。然而,李轨对于当时的天下大势,一清二楚。他明白,隋朝现在已经是风雨飘摇,大厦将倾,各地狼烟四起。在这样一个乱世中,胸怀大志的李轨,自然也有一颗图谋霸业的雄心。他想趁着天下大乱之际,等待时机,拔地而起,成就一番大业。

    终于,李轨所等待的机遇来临了。大业十三年(617年)七月,薛举、薛仁杲父子在金城郡起事,兵不血刃地夺取了金城郡的军政大权。李轨明白,以薛举的能力,必然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横扫陇西。一旦薛举占据陇西之后,这位西秦霸王下一步进攻的目标,肯定是与陇西接壤的河西地区。

    面对日益崛起的薛举父子,一直盘踞在河西的李轨,此时也开始打起了小九九。薛举坐大,西秦铁骑横扫陇西,势不可挡。李轨在这个时候,也要早做打算。不说图谋霸业,最起码,薛举进攻河西的时候,至少可以有自保的能力。在薛举起事金城郡,攻略陇西不久后,李轨便想在河西掀起一场风浪。

    于是,李轨即与同郡的曹珍、关谨、梁硕、李赟、安修仁五人,一起密谋商议,分析眼下的局势:

    薛举残暴,必来侵扰,郡官庸怯,无以御之。今宜同心勠力,保据河右,以观天下之事,岂可束手于人,妻子分散!(《旧唐书·李轨传》)

    针对李轨的提议,在场的五人一致表示赞同,开始密谋在河西举兵起义的事宜。只不过,既然要举兵,就必须要有一个领头羊。后来,“江都兵变”的时候,骁果将领司马德戡、裴虔通等人,就是因为推举了蠢材宇文化及为领袖,才致使十万骁果军,最终覆灭于李密、窦建德的夹击之下。

    因此,挑选举义的领袖,至关重要。然而此时,这几个乡党却突然谦让了起来,互相推辞。要么说自己资历尚浅,要么说自己才德不足,反正就是推来推去。最终,还是这五人当中的曹珍,举出了当时社会上流传的“李氏当王”的谶语,极力推举李轨来担任河西举兵的领袖:

    常闻图谶云“李氏当王”。今轨在谋中,岂非天命也?

    什么是谶纬?谶纬其实是谶书与纬书的合称。谶,是秦汉时期儒家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后来,汉族民间则发展成为庙宇或者道观,求神问卜,渐渐地更加简化为求签。纬,是汉代附会儒家经义而衍生出来的一类书。可以说,谶纬学说,就是一种预测未来的政治预言,或者说是一种迷信。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许多帝王,都对谶纬学说深信不疑。其中,最典型的当属东汉的开国皇帝——汉光武帝刘秀。刘秀本人非常推广谶纬学说,从他起兵反莽到一统天下的过程中,许多石破天惊的大事,都是借助谶纬来完成的。

    更始三年(25年)六月,刘秀在河北称帝,改元“建武”,建立东汉。刘秀的河北称帝,便是与谶纬息息相关。当时,刘秀手下的不少文臣武将,纷纷劝说刘秀脱离更始政权,称帝河北。但是,刘秀始终没有答应。

    不过,正好此时,刘秀早年在太学时的同窗好友疆华,从关中千里迢迢赶来,进献了一道神秘的《赤伏符》。正是由于这道《赤伏符》,最终促使刘秀下定决心称帝。只见,这道《赤伏符》上写着这样几句谶语:

    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

    曹珍在此时提出谶纬学说,无疑是为河西举兵,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舆论武器。名不正言不顺,如果没有一个正当的由头,那么,举兵就是彻彻底底的谋逆。并且,纵观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凡是到了政权更迭,改朝换代的关键时刻,总会有谶纬出现。所以,曹珍的一席话,算是帮了李轨的大忙。

    事实上,早在几年前,大业十一年(615年),当时社会就流传着一句谶语,“李氏当为天子”。为此,隋炀帝专门大开杀戒,一连诛杀了以李浑、李敏为首的李氏宗亲数十人,炮制了一起震惊朝野的冤案。

    因此,曹珍巧妙地利用“李氏为王”的谶纬,认为在密谋起兵的六人当中,只有李轨一人姓李,这不正是天意吗?所以,曹珍力推李轨为主。大家都觉得曹珍说得有道理,于是立即参拜李轨,奉李轨为主。就这样,李轨成为了河西举兵的最高领袖。

    接下来,李轨就要具体实施自己的举兵计划。当初,薛举在金城郡起事,兵不血刃,夺下了金城郡的军政大权,并以此为据点,席卷陇西。李轨也想效仿薛举,不战而屈人之兵,夺取武威郡的大权。

    李轨当时的职位是武威鹰扬府司马,虽说品级不高,但毕竟掌握了一些实权。于是,李轨便让六人当中的安修仁,纠集当地各个部落中的胡人;李轨本人,则负责聚集民间不少的英雄豪杰,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在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李轨决定连夜起兵,由自己军队中的胡人士兵打头阵。李轨迅速占领了武威郡的各个官署衙门,拘捕了隋朝武威郡的军政要员,像虎贲郎将谢统师、武威郡丞韦士政等人。在控制整个武威郡后,李轨对外自称河西大凉王,设置官属,一切典章制度,皆如隋文帝开皇年间一样。这就是隋末河西凉国政权的基本雏形。

    如同薛举起事金城郡一样,李轨河西举兵,夺取武威郡的军政大权,也是采取了一种兵不血刃的非流血手段。占领武威郡后,如何处置原来城中的隋朝官员,成了一个大问题。跟着李轨一起起事的哥们兄弟,比如关谨等人,建议李轨杀光城中所有的隋朝官员,瓜分他们的财产。

    然而,李轨不同于一般的草莽军阀,这个人的心地还是比较厚道的。他觉得,如果刚刚占领武威郡,就大开杀戒,瓜分财物,会大大丧失民心的。李轨认为,当务之急是要尽快稳定河西局势:

    诸人既逼以为主,当禀其号令。今兴义兵以救生民,乃杀人取货,此群盗耳,将何以济!(《资治通鉴》)

    故而,李轨夺取武威郡后,并没有大肆杀戮隋朝官吏,也没有瓜分、掠夺他们的财物。而且,李轨还对原来的一些隋朝官员,委以重任。比如,李轨任命原隋朝虎贲郎将谢统师为太仆卿,武威郡丞韦士政为太府卿。

    李轨举兵之后,他在河西的势力逐渐扩大。那么,他的势力大到什么程度呢?当时,西突厥的一个部落首领阙度设,他是西突厥曷娑那可汗的弟弟,占据河西会宁川。此刻,阙度设麾下有两千余名西突厥骑兵,自称阙可汗,前来归附李轨。阙度设的归附,使得李轨拥有了两千余名骁勇善战的西突厥骑兵,军事实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在李轨举兵河西,扩张势力不久之后,大业十三年(617年)七月,西秦霸王薛举率领西秦铁骑,占领了整个陇西地区。之后,薛举在金城郡(今甘肃兰州)正式称帝,建立西秦政权。不久,薛仁杲率军攻克秦州(今甘肃天水),薛举便从金城郡迁都天水。可以说,薛氏父子的西秦政权,已经独霸陇西,大有逐鹿天下之势。

    薛举在占据陇西,正式称帝之后,他的目光,开始向外部望去。很快,这位西北枭雄的目光,便锁定在了盘踞河西的李轨。薛举发现,自己在陇西与隋军血战之际,李轨却在河西日益坐大,军力日益强盛。

    陇西、河西皆地处中国西北,战略位置都十分重要。现如今,薛举占据陇西,李轨在河西坐大,成为了西北地区新兴的两股割据势力。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薛举和李轨都明白,陇西、河西之间终有一战。

    所以,薛举在扫平陇西之后,下一步就要对河西的李轨大举用兵。但是,李轨也不是软柿子,面对西秦薛举的蠢蠢欲动,他也早有准备。当初,李轨在河西举兵,正是为了这一天。更何况,李轨的军事实力也不容小觑,麾下收编了大量的河西胡人士兵,更有彪悍的西突厥骑兵。论战力,李轨的河西军,未必会输给薛氏父子的西秦铁骑。两位西北霸主之间的较量,不可避免了。

    最后,还是薛举主动发起了进攻。迁都天水不久,薛举派遣少子晋王薛仁越,率领本部西秦军队,直趋剑口。可是,当进军至河池郡的时候,却遭到了驻守河池郡的太守萧瑀的阻击,薛仁越被迫引兵退却。

    薛仁越进军河西,以失败告终。于是,薛举另辟蹊径,派遣另一位将领常仲兴,率领一部兵马,渡过黄河,进攻河西李轨。李轨也不是吃素的,面对西秦大举进犯,李轨派出了当初起事之一的重要成员,现在河西凉国的主要将领李赟,率领一部分河西军,抵抗西秦大军的进攻。

    结果,李赟与常仲兴大战于昌松,河西军大胜,斩首两千级,俘虏甚众。常仲兴几乎全军覆没,西秦军队遭遇大败。在打败西秦军队后,李赟俘虏许多西秦兵卒部众,如何处置这些战俘呢?李赟建议凉王李轨,为了摧毁西秦军的战力,起到震慑作用,应该将这些西秦战俘全部坑杀:

    今竭力战胜,俘虏贼兵,又纵放之,还使资敌,不如尽坑之。(《旧唐书·李轨传》)

    自古以来,杀降本就是一件受千夫所指的恶事。战国时期,秦国名将白起,与廉颇、李牧、王翦并称“战国四大名将”。并且,白起位居“战国四大名将”之首,同时又名列武庙十哲的行列。

    白起一生战功卓著,百战百胜。伊阙之战,白起巧妙大破魏韩联军,全歼二十四万魏韩联军;大举伐楚,攻破楚国都城郢都;长平之战,重创四十万赵军主力。

    白起担任秦军主将,三十多年,攻拔城池七十余座,为秦国统一六国立下了赫赫战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军功足以彪炳史册的一代名将,却饱受后世史学家的诟病,甚至留下了“人屠”的骂名。

    原来是,“长平之战”,四十万赵军在粮尽援绝的情况下,向白起投降。没想到,在赵军投降之后,白起却使诈,将四十万赵军降卒全部坑杀。

    长平之战,白起俘获和杀戮的赵军人数,总计45万。从此,赵国元气大伤,一蹶不振。因为白起坑杀赵卒四十万一事,让他背上了千古骂名。后世不少史学家对他口诛笔伐,比如,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刑法志》中这样批评白起杀降:

    若秦因四世之胜,据河山之阻,任用白起、王翦豺狼之徒,奋其爪牙,禽猎六国,以并天下。穷凶极诈,士民不附,卒隶之徒,还为敌仇,猋起云合,果共轧之、急城杀人盈城,争地杀人满野。孙、吴、商、白之徒,皆身诛戮于前,而国灭亡于后。报应之势,各以类至,其道然矣。

    所以,李轨当然明白,杀降乃是丧尽天良的残暴之举。虽然,昌松一战,河西军大胜西秦军队,斩获颇多。但是,他也清楚,薛氏父子雄踞陇西多年,西秦铁骑生来悍勇,一次昌松之战是不可能使得其元气大伤。

    相反,如果在战后虐杀西秦战俘,或许会激起西秦全军上下的同仇敌忾。下一次薛举万一反扑,河西军或许很难招架。因此,李轨审时度势,最终决定释放、遣返这些西秦战俘,他是这样对李赟说道:

    不然。若有天命,自擒其主,此辈士卒,终为我有。若事不成,留此何益?(《旧唐书·李轨传》)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李轨身上的两种性格,第一种性格,为人宽厚;第二种性格,野心勃勃。

    先来看看为人宽厚,这是李轨身上的主要特征。比如,李轨当初在武威郡举兵之时,兵不血刃地夺取了武威郡大权后,有人曾经劝说他,杀光城中所有的隋朝官吏,瓜分他们的财产。但是,李轨出于稳定河西局势的需要,并没有大肆屠戮、掠夺财产。相反,李轨还对原来的一些隋朝官吏,委以重任。

    还有这一次,对待西秦战俘的问题,李轨还是没有滥杀无辜。因为李轨明白,自己现在处于关键的创业阶段,如果因为一时的任性,而为自己招致了一个强敌,这样的做法,显然不够智慧。

    再来看看野心勃勃。这是隋末群雄的一致特点,不独李轨一人。李密如此,王世充如此,唐高祖李渊亦是如此。在烽烟四起的隋末乱世中,但凡是胸怀大志的割据群雄,都有着夺取最高权力的野心。当然,李轨也不例外。

    从李轨话中的“若有天命,自擒其主,此辈士卒,终为我有”,不难看出,他将薛举的西秦政权,早已看作了自己的囊中之物。等有朝一日,自己灭了西秦,西秦的军队、士卒都将是自己的。

    击败西秦军队,对于李轨而言,是他人生事业的高峰期。西秦军队素来彪悍,天下闻名。薛举、薛仁杲父子,之所以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席卷陇西,建立西秦政权;凭借的就是手下陇西铁骑的强悍战力。然而,李轨居然可以击败西秦军队,说明他的军事实力也是不容小觑的。

    在昌松之战,击败西秦军队之后,李轨的军事实力,开始变得日益强盛。接下来,李轨想要乘胜出击,一举扫平河西。因此,在打败薛举不久后,李轨率领河西军,转战河西之地,接连攻下了张掖、敦煌、西平、枹罕四郡,加上他所占据的武威郡,尽有河西五郡之地。就这样,整个河西地区,落入了李轨之手。

    占据河西五郡,李轨等于是彻底拥有了河西之地。现在的李轨,完全具备了建立政权的规格与资本。事实上,在攻下河西五郡之后,李轨便有了新的打算,他要称帝,他要正式建立政权。

    时间到了武德元年(618年),这一年,天下局势风云突变。自从“江都兵变”,隋炀帝被杀之后,隋末天下大势发生了骤然巨变,各地割据势力纷纷称王称帝。四月,萧铣在江陵称帝;五月,李渊在长安称帝,建元“武德”,大唐王朝正式建立;王世充拥立越王杨侗在洛阳为帝,是为“皇泰主”。

    面对各地群雄相继称王称帝,雄踞河西的凉王李轨,自然也不甘落于人后。如今,李轨的势力早已今非昔比。他早已不是从前那个名不见经传的鹰扬府司马,而是裂土拥兵的河西霸主,拥有河西五郡的广袤沃土,麾下更有骁勇善战的河西军,以及归附的西突厥骑兵。况且,不久以前,昌松一战,他又击败了西秦军队,因此威名大振。在这样的形势之下,李轨决定正式称帝。

    于是,武德元年(618年)十一月,李轨自立为帝,定国号为“凉”,改年号为“安乐”,这就是隋末唐初盘踞在河西地区的——凉国政权。李轨在河西称帝,建立凉国后,册封其子李伯玉为皇太子,任命长史曹珍为尚书左仆射。不久,李轨又大举出兵,攻陷了河州,进一步扩张了河西凉国的版图。

    李轨称帝的这一年,是武德元年(618年)十一月。这一年的十一月,西北地区的军事态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武德元年(618年)十一月,唐朝和西秦之间的战争,完美收官。这一年的十一月,秦王李世民率领唐军精锐,陈兵于浅水原,全歼西秦大军主力,秦主薛仁杲投降。至此,西秦灭亡,陇西地区并入李唐王朝的版图。

    西秦灭亡,原本在西北地区的两大割据势力,西秦、凉国,就只剩下盘踞在河西的凉国李轨政权。由于,秦王李世民成功指挥了浅水原之战,一举灭掉了西秦政权,将陇西纳入大唐版图。所以,唐王朝在西北地区的强敌,便只有李轨的凉国。因此,唐朝和凉国之间的较量,只是一个时间问题罢了。

    其实,唐高祖李渊早就盯上了河西这块“肥rou”。因为河西地理位置特殊,夺取河西之地,不仅可以为大唐王朝提供一个物产丰盈的大后方,供应关中地区的物资;而且,河西盛产良种军马,夺取河西要地,还能为唐军将士提供大量军马,同时,也可以极好地发展唐王朝的马政事业。

    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既然李渊盯上了河西,那么,对河西李轨的用兵,势在必行。问题是,唐王朝和凉国的实力,不相上下。李唐的势力范围,囊括河东、关中、陇西三地。并且,经历了从晋阳起兵、攻克长安,以及平定西秦,收复陇西的种种军事行动,唐军已经成为了一支历经百战的铁血之师。同时,唐军的最高军事统帅——秦王李世民,更是闻名天下的战神,大唐王朝的“军魂”。

    然而,李轨的实力也不弱。自李轨举兵以来,一路血战,击败西秦军队、占据河西五郡,最终建立凉国政权。若论军事实力,李轨的河西军,丝毫不逊于唐军。真要打起来,胜负尚未可知。

    李唐、凉国,双方势均力敌,如果要硬碰硬的话,必定会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唐高祖李渊当然清楚李轨的实力,所以,他才不会做那样赔本的买卖。对于河西问题,李渊最初的策略是,智取。

    起初,李渊的设想是,对河西李轨采取怀柔政策,并没有直接采取军事行动。所谓的怀柔政策,李渊希望尽可能地通过笼络、施恩于李轨,促使李轨最终主动归附唐朝,献上河西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