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从长平之战开始在线阅读 - 第643章一场战国经济战

第643章一场战国经济战

    从长平之战开始第643章一场战国经济战不过,很显然,想要通过民间收购的办法解决赵国缺粮的问题,几乎是不可能的。

    若是买粮食就能解决问题,距离更近的陶邑也才是更加方便的地方才对,赵括又何必舍近求远,来这齐国临淄购粮。

    买粮食解决不了问题的原因很简单,赵国所需要的粮食是以百万担计数的,这么大的量,根本不是如今的商人所能拥有的。

    即便是汇聚了天下泰半商贾的陶邑和临淄,加起来也凑不出这么多的粮食。

    要知道,在如今这个年代,粮食就是人口,粮食就是战兵,粮食就是一切!

    因此,农业不管在哪里都是绝对的支柱产业。即便是以商业著称的陶邑和临淄,甚至是之前的洛城之中,以及靠贩卖铁器盈利的韩之国,从事农耕之事的百姓,依旧占据了绝大多数。

    同时,达官贵族普遍都有自家良田,根本不需要买卖粮食,最多也只是暂时的周转一二。

    再加上粮食价格的普遍稳定,除非出现大战的区域,其他地区的粮食的价格普遍趋于稳定,换言之,除非是往战区卖粮,否则粮食的利润是极其有限的。

    这也是官府所乐意看到的结果。

    于是,利润上不去,销量也上不去,自然也就注定了粮食的买卖不可能太大。

    别说以百万担计算的大买卖了,所有的粮商手里头的粮食加起来也超不过十数万担而已。

    因此,只有以国家为单位,才能拿出赵国所要的百万担的数字。

    那么赵括这是在做无用功吗?

    显然不是!

    这样做的目的至少有三个:

    第一,自然是无声地告诉齐王,此行的目的,赵国势在必得,这无声的行动,就是一层无形的压力;

    第二,就是要露富,让齐王和齐国的大臣们都看到,赵国是带着满满的「诚意」来的,利益会驱使这齐王慎重地考虑与赵国的交易;

    第三,则是要给齐国一定的现实压力,在赵国的cao作之下,齐国的粮价很快会迎来一个新高,这对于一众以盐业为生的齐国百姓而言,绝对是一个不小的打击。而盐业又是齐国的支柱产业。

    齐国不管是出于保护百姓的目的,还是出于自身盐业稳定的考虑,都必须跟赵国好好商量下了。

    显然,为了拿下齐王,赵括不仅仅动用了赵国从战场上争取到的霸主的地位,更是动用了他从后世带来的经济手段。

    仅仅一日,赵国使者撒出去的人手,便已经将整个临淄城的粮食购买一空。甚至几大粮商近一月调来的粮食,也都被赵国人以无法拒绝的价格,先行定下。

    不仅如此,赵国使者更是派出人员直接蹲守在临淄四门,见到运粮队伍,直接拿下,甚至连入城的费用都帮他们省了。

    如此一来,从明天开始,除了中小粮商手里或许还会有少量的粮食,整个临淄城都将无粮可买。

    但即便如此,赵使所收到的粮食也不过区区七万担而已。

    少是少了点,但有多少算多少不是。

    趁着城门未关,赵国的使者大手一挥,便将收集到的七万担粮食从城东运运回赵国。

    临淄毕竟是齐国的国都,发生如此大规模的购粮食事件,赵国使者的这些事迹很快便传齐王的耳中。

    结合上刚刚递上来的国书,齐王哪里还不知道赵国想要做什么。

    摆在齐王面前的似乎也没有什么更好的选择了。

    拒绝赵国借粮的请求?

    齐王相信,一旦拒绝,赵国会不遗余力地继续在齐国买粮,而齐国的粮商们可不会管那么多,更会想方设法地给赵人搞到粮食。甚至,周遭的粮商也会蜂

    拥而至给赵国提供粮食。

    这倒还是其次,问题是赵国人将粮食买走,临淄的百姓怎么办呢?

    难道要齐王自己放粮给百姓们吗?

    很明显,但凡齐国官府低价放粮,眨眼间这些粮食就会转手卖到赵人的手中。要是齐国也高价卖粮,考虑到百姓的生机,官府还真不敢开出天价。

    与其让钱帛被这些不知道属于哪个国家的粮商给挣了,那还不如让自己来挣。

    当然了,阻力还是有的,最大的阻力莫过于来自秦国的威慑。

    见识过秦国虎狼之师的齐王,并不想因为帮助了赵国而得罪了秦国,岁月静好是他如今唯一的想法。

    只是,观赵使的所作所为,显然是得到了赵王的死命令的,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不帮,那就是得罪赵国,而赵国这些年的势头可一点不比秦国弱。再加上淮泗之地刚刚划归了赵国,从淮泗之地,是直接可以杀入齐国腹地的啊!

    两害相权取其轻,既然注定要得罪一个强国,显然得罪那个距离更远的,会是更好的选择。更别说如果选择赵国,还能获得不菲的利益。

    很快,收到了消息的齐王便已经在心中有了决断。现在唯一的问题,就是赵国愿意为这批粮食付出多大的代价的问题了。

    果然,就在临淄的百姓突然发现整个临淄城都无粮可买之时,齐王便将还在收着粮秣的赵国使者召入了宫中。

    因为彼此都有心促成这笔交易,相互的商谈自然是顺利而流畅的。

    当然,赵国的使臣也为赵国的利益做了一定的「挣扎」,但显然,挣扎的意愿并不明显,几乎是半推半就的,赵国的使臣就与齐王达成了一致。

    怎么说呢?

    只能说,齐王真的是个好人。

    从一开始,齐王就没有对赵国有任何领土和人口方向上的要求。

    而赵括给使者的命令则是:只要不动我的土地、人口,其他的东西,尽数可取之。

    也就是说,从一开始,齐王的要求,就已经低于了赵括给予的底线。

    就这样的情况下,赵国使者还坚持了好几轮的讲价还价,几乎已经是他的极限了——再谈下去,赵使恐怕就要笑出声了。

    没办法,齐王最大的要求,居然是要求赵国保护齐国不被秦国报复?

    这个「合理」得不能在「合理」的要求,赵使自然是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下来。

    至于剩下的,无非就是还粮的利息而已,什么钱帛、什么珍玉,当然,齐王也不是完全的昏聩,还是提出了一些「正经」要求的。.z.

    比如,赵军的武器。

    也是,齐国并不产铁,铁器的发展也不算快,其武器的强度一直都是齐国之中垫底的存在,别说出于武器精良程度顶端的秦、赵、韩三国了,就连苦寒的燕国与楚国,齐国都比不上。

    因此,提出赵军给予部分武器,倒也算是做了件正确的事情。

    也正是这份武器的数量,让赵国的使臣一直讨价还价。毕竟一个国家正在使用中的制式武器的出口,还是很敏感的。

    只不过,若是让赵括知道了齐国居然想要自己的制式武器,恐怕会原地笑出声。

    家人们,谁懂啊!

    那边上党的兵工厂刚刚取得了工艺突破,终于可以进行批量制作武器了,这边就有人想要打包把旧武器给回收了。

    这就像是咱们刚刚要列装95枪系,那边非洲的弟兄们就已经在抢购咱们的杠了。不仅省去了一大笔的处旧费用,甚至还能挣一笔。

    哇,这简直不要太爽了好吧!

    当然,可惜的是,上党的军工厂还

    属于绝密,新制式的武器更是保密中的保密,即便是赵国使者,也并不知道它们的存在。

    自然,为了自家安全的考量,赵使还是尽可能地把数量往少里砍。

    不过,这样也好,毕竟换装不是一蹴而就,赵国自身还是必须具备足够的武器储备才行。

    但不管怎样,经过一整天昏天暗地的谈判,基本的框架已经形成,而在赵国使者所携带的数十车珍宝驶入齐国内库的同时,第一批三十万担的粮食,也已经开始从临淄出发。

    吃完了赵国,齐王也没忘了收割一把自家的韭菜。

    趁着粮价虚高,齐王果断从国库之中抽出了数万担的粮食,绕道临淄附近的城池中,以高价卖给了各个粮商。

    与此同时,齐王又在临淄城内悄然地抛售粮食。

    因为距离的缘故,粮商们根本不知道他们在高价购入粮食的同时,临淄发生了什么。

    而被无粮的恐惧侵袭的齐国百姓,好不容易见到了粮食,也是不管不顾地就囤积了起来。

    等粮商驾着马车哼着小曲回到临淄,却发现赵国的使者早在前日就已经停止了收粮,而临淄需要粮食的百姓早已经囤积了足够的粮食。

    供求关系瞬间倒置,巨大的经济压力和仓储压力成为压垮粮价的最后一根稻草,几乎在一日之内,粮价十跌不止。

    好在,就在粮价要跌落泥潭之际,一位「好心人」终于出现,开始收购粮食。

    但此时的价格,已经是平常粮价的腰斩的价格。

    腰斩也要卖啊!

    这腰斩的价格,可以说是刚好卡在商人吐血却不至于丧命的节点上。

    看着后续络绎不绝送到临淄的粮食,所有的粮商都瞬间明白,卖了不过伤筋动骨,收拢本钱,还能再继续做买卖,可要是再不卖,要是什么时候那神秘人不再收购,粮食可可就全砸在了手里,那就是死无葬身之地了啊。

    只是,所有人都不知道的是,这络绎不绝的粮食,却是他们的王上亲自安排的;至于那好心人,自然也是齐王内库的手笔。

    于是,齐王接着赵国的手,却是将临淄的商人们给洗劫了一遍,外地高价粮吃一遍,临淄低价收吃一遍,卖给赵国还要再吃一遍。

    仅仅是在临淄与周遭城市之间转了一圈,齐王所获何止数倍。

    而且,这份收获还是悄无声息的那种。甚至齐人想要找人算账都没法找。

    找谁?

    找赵国使者吗?人家一开始就说了,只收几日而已,凡是下了定金的粮食人家都要了,是自己人心不足蛇吞象,卖了一遍还要更多。

    更何况,就算是想要找赵国的使者,也要找得到才行。风波愈演愈烈之时,赵国使者早已经带着齐王的三十万担粮食踏上了回程的路途

    找幕后之人吗?

    那也得知道那幕后之人是谁才行啊!

    当然,旁人或许不知道,全程观战中的赵使岂会不知。

    其实仔细想想,推论也不是那么困难。

    在临淄,除了齐王,谁还能在短时间内调集这么多的粮食和钱帛进行这一番的cao作;

    除了齐王,还有谁能够在做出了这么多的cao作之后,还不被发现任何的蛛丝马迹。

    看着齐王这看似妙手的一套cao作,赵使却是无奈地摇了摇头:以民为矿,时而伐之,焉能不亡哉?!

    而为了能够加速齐国的灭亡,赵使也是悄然为齐国的商人们留下了些许他们王上倒买倒买的痕迹。

    以齐人之精明,相信很快就会发现他们的王上在其中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是赵括经常交给

    赵国朝臣的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