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从长平之战开始在线阅读 - 第642章风雪出使各国中

第642章风雪出使各国中

    从长平之战开始第642章风雪出使各国中寒冬岁末,大雪飘零。

    官道之上,行人早已寥寥无几,本该是在家中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时光,那厚厚的积雪上,数十辆车马却是艰难前行着。

    这世界就是这样,总有人岁月静好,也总有人负重前行。

    幸运的是,此时的岁月静好往往需要他日的负重前行,而今日的负重前行,却也能为自己挣来他日的岁月静好。

    这已经是极其美好的世界了,无论战国与春秋。

    至于这在风雪中踽踽独行的,自然就是赵国派出的使者。

    还好,赵国邯郸地处北端,除了燕国蓟城还在其北之外,其余各国的都城都在其南方,因此几乎所有使者的路,都是越走越好走。

    当然,出使燕国的使者也不傻,反正去燕国也没打算真的要到啥东西,自然也是不怕晚的,在取得了赵括和平原君的同意后,果断地改变了路线。

    简单来说,就是从邯郸出发,先往东南,绕河间郡南部,入淮泗郡,再行北上蓟城。.

    这样做的好处,一来嘛,可以躲避北地风雪的侵袭,二来,也算是为来年大军的开拔,再勘路线了。

    当然了,随着这路线一改,抵达燕国都城蓟城的时间何止慢了一倍。

    而赵国派出的诸路使臣之中,最先抵达目的地的,还是出使魏国的使臣。

    面对赵使的突然到来,信陵君很快就猜到了其来意。

    能猜不到么,这寒冬腊月的,若非要紧事情,干嘛着急忙慌地派使者过来?而如今的赵国,除了度冬,还有什么要紧事情吗?

    信陵君毕竟也是战国四公子之一,这点子政治敏感性还是有的。

    于是,几乎在赵使才踏入魏境之时,信陵君就已经来到魏王宫中,将自己的猜测全都告知了魏王。

    而信陵君对于赵国即将进行的「借粮」之举,态度就一个:「借粮」不行,「换粮」可以。

    正如赵括和平原君所担心的那样,因为东郡的事情,信陵君也想给赵国来个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因为换取周王畿之地顺利完成的缘故,如今的魏王与信陵君正处于一个蜜月期。

    自然,对于信陵君的建议,魏王即便心中隐隐觉得不妥,却也是全盘接纳了下来。

    这就不得不提到魏王的一个好处了:听人劝吃饱饭。

    经过了窃符救赵、长平之战、洛城之战以及周地置换等诸多事情,魏王早已经意识到自己与信陵君之间的差距了。

    而随着信陵君的几次败绩,却也将其对王位的威胁降到了最低。

    对于这样一位有才又没有威胁的王弟,魏王还是很愿意重用的,尤其,他还刚刚给自己拿回了周都洛城这样的重镇。

    魏王实在没有必要因为赵国的事情跟信陵君产生任何的龃龉。

    因此,等赵国的使者终于来到了魏国国都大梁之后,立即受到了魏国上下的高规格接待。

    不仅是信陵君亲自城门迎接,魏王也是第一时间赐宴,宴席的规模也是颇为隆重,满朝的文武都来为赵使作陪。

    于是,在你一杯,我一爵的敬酒之中,赵使很快被灌得晕乎乎的,根本来不及相魏王提出此来的目的。

    当然,灌醉不是目的,使者终究也会醒来,总不能天天醉生梦死把。甚至即便是天天饮宴,使者总归还是能抽空递交国书的嘛。

    国书一递,魏国自然也无法装傻充楞。

    不过,本来,装傻充愣也不是魏国的应对方案。

    之所以如此高规格的接待赵国的使者,无非就是做个姿态而已。

    什么

    姿态?

    魏国高度重视与赵国的联盟合作,甚至不惜降低身份迎合一个区区的使者。怎么样,我们魏国够意思吧!

    既然做足了表面的姿态,那么下面拒绝的话语,或者说讨价还价的话语,就很容易说出口了。

    不是我不想帮我的兄弟之邦渡过难关,实在是魏国自己也难办啊!

    周王畿之地的收归将会是信陵君讨价还价最好的借口,明明移民、开荒都因为冬季的到来还没有展开,但魏国说有,那就是有啊。

    你看,一个百废俱兴的周地洛城,实在是把魏国拖累惨了。

    即便是典型的得了便宜还卖乖,赵国的使者还无可奈何,毕竟总不能让赵国派人去洛城查察吧。

    这一来二回的,光是路上的时间,赵国就等不了啊!

    一通的卖惨之后,再说出自己的诉求,比如东郡数城的管辖权,又比如加倍取消掉来年的岁供。

    不得不说,信陵君很好地把握到了机会,抓住了赵国难得的虚弱时机,用一种极低的姿态去逼迫着赵国。

    如此一来,既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却又不至于将赵国给惹恼了,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只是,若是信陵君再精明一点,心底再狠一些,就该在猜到赵使目的的同时,相楚、齐各国派出使者,悄然掐断赵国一切的外援。

    这样才能迫使赵国再度签订这份「不平等条约」。

    当然了,如果真的这么做了,恐怕赵国即便是忍了一时之怒,也势必会将这笔账狠狠地记在心中。

    不过,那又怎样。

    从来都没有永远的敌人,更没有永远的朋友。大争之世,争的就是锱铢必较!

    可惜的是,赵括虽然没有料想道信陵君会如此的狡诈,但对魏国的贪婪却还是早有所料。也因此,赵国使者奉命而来,也根本就没有想过真的能从魏国带走多少的粮食。

    甚至可以说,赵国使者的前来,一是印证魏国的贪婪,以确定之后对魏的态度,二则是为了稳住魏国,让魏国不要去干扰赵国其他路途上的求援工作。

    从这个角度来看,赵国使者显然很好地完成了这个目标。

    面对信陵君提出的种种条件,赵国的使者是能拖就拖,既表现得十分的愤慨,又有这些许的无奈,但最重要的,却是始终都不肯松口。

    魏王和信陵君当然也是不急的,他们相信,寒冷的冬天会让赵王和他的使者做出妥协。甚至魏王已经在考虑要不要再给赵国加点价了。

    倒是信陵君依旧保持着冷静的头脑,开一次价,还能说是迫不得已,坐地涨价,那就只能是落井下石了,这是要把赵国往死里得罪的节奏啊。

    赵国的使者虽然每日必往魏王宫中与信陵君府邸数次,表现出了他应有的焦急的状况,却始终坚守着底线。自然,他也根本无惧继续拖下去。

    就在与魏国的谈判陷入了僵局之时,赵国另一员使者却是已经抵达了楚国如今的国都——陈都。

    之所以名曰「陈都」,原因只是因为它曾经就是周朝八百诸侯中「陈」国的故都。

    陈为楚灭,楚为秦欺,昔日陈国的国都成了如今楚国的国都,往昔称霸南朝的楚国,如今却是只能仰人鼻息而苟活,此情此景,不禁令人唏嘘不已。

    当然,这些跟前来求援的赵国使者却是没有任何的关系。

    依旧是高规格的接待,依旧是隆重的宴席,不过与魏国所不同的是,楚国可没有那么多的花花肠子,酒才刚刚过了三巡,楚王便已出言询问了赵使的来意。

    赵国使臣当即将来意禀明,楚王闻言也是一惊,没办法,楚国还需要赵国继续吸引秦国的注意力,自然,赵国的

    倒下,对楚国而言并不是什么好事。

    没有二话,当即便向赴宴的众多世家大族们伸出了手。

    因为楚国特殊的政治体制,更类似与分封的制度,拿到现代,更像是股份制的合作公司。

    王族就是这个公司最大的股东,而其他大大小小的家族,则是各个层级的小股东。如今到了公司重大决策的时候,自然也需要诸多的家族一起面对。

    不舍是肯定的,但赵国刚刚给了楚国那么大一块利益,说什么不能让赵国使者空手而归啊。毕竟来年,楚国还需要依靠在赵国身边共抗暴秦。

    当即在「轮值CEO兼董事」,楚国国相昭姓一族的带领下,各路大神也纷纷开始慷慨解囊,表示愿意为赵国提供粮食。

    唯一的问题是,这诸多的家族,想要收集齐整,显然需要不短的一段时间。

    楚王倒也没有玩什么弯弯绕,当即表示,以十万担为基准,一旦凑足了这个数量,便向赵国运送而去。

    对于如此慷慨且直爽的楚王,赵国使者那还有啥说的,当即便是饮甚。

    几乎没有耗费什么口舌,也没有耽搁什么时间,赵使的楚国之行便宣告成功。

    可惜的是,楚王虽有心交好赵国,粮食却不能像信鸽一般直飞赵国。

    不过,这显然也早在赵括的意料之中,几乎就在出使楚国的使者与楚王饮甚之时,出使齐国的使者也已经到了临淄。

    与之前的两国使者所不同的是,齐王既没有安排重臣前去迎接,也更没有安排什么隆重的宴席。

    看齐王对自己的态度,赵使就知道此行必然不易。

    不过,面对这样冷淡的态度,赵括倒也早有第二手准备——钱帛!

    是的,钱帛,大量的钱帛。这钱帛却不是贿赂齐王和齐国大臣用的。

    赵使在安顿下来之后,随即就做了两件事情,一是递上国书请求觐见齐王,二则是将几乎所有的人手撒了出去——买粮食!

    是的,赵括的后手,便是买粮!

    都说洛城为天下之中,曾是商业最为发达的地区,也就是曾经隶属于宋国的陶邑能与之媲美,而在这两者之下,最为繁华的地区,却既不是秦国的咸阳,也不是魏国的大梁,而是这齐国的临淄。

    临海吃海的齐国,有着丰富的渔业和盐业资源。

    渔业倒在其次,关键是这盐,这可是好东西啊!更是不可或缺之物。

    也就是凭着这盐业,才让齐国在连丢七十二城,几近灭亡的情况下,依旧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恢复了国力。

    也因为这盐业,让整个齐国都蒙上了一层商贾味。

    齐国精锐——「技击之士」,也是战国四大强兵「魏武卒、秦锐士、赵边骑、齐技击」中,唯一的一支雇佣兵队伍。

    齐国之成,在其利丰,齐国之败,亦在其利丰也。

    当然,这些都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如今的临淄,在洛城被毁之后,却是越发的繁华了。越是繁华的地方,粮食,自然也是必不可少的物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