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都市小说 - 古玩行家在线阅读 - 第2章 大事

第2章 大事

    下午六点。

    林辰东结束了一天的实习生活。

    换了套休闲装,走下金典的大理石台阶,跟熙熙攘攘的上班族一起上了过街天桥,随后走入了潘家园古玩街。

    其实,潘家园的正式名称应该是潘家园旧货市场,只是这名字听起来怪怪的,所以很少有人这么叫。

    当然潘家园现在的确更像个市场,进了正门就是一排排的大棚,这是地摊区。

    比起四面的店铺区,市场中央一个接一个的大棚内的地摊更加能吸引古玩爱好者,其中不乏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

    置身在喧闹的人群中,地摊上的各种难辨真假的文玩立刻吸引了林辰东的目光。

    蹲在一个地摊前,林辰东和摊主打完招呼,拿出上大学时老妈送的那款五百万像素的数码相机,开始对着古玩拍照。

    这几乎成为了林辰东的生活习惯,一些比较喜欢而又不太懂、无钱涉猎的物件,他都会拍下来慢慢研究。

    “小林,啥时候你也真正入手一件,总是拍照片多不过瘾。”

    说话的摊主姓王,五十岁的一个小老头,他是个典型的生意人,也知道林辰东在大名鼎鼎的金典典当行当实习生,来的多了,便也熟了。

    “会的,不过不是现在。”

    四个月的时间,不管王摊主他们怎么威逼、利诱,甚至激将、嘲讽,林辰东也没买一件。

    虽然上了两年半的大专古玩鉴定课,也的确刻苦的钻研,可谁都知道古玩鉴定不是两三年就能锻炼出来的,加上家庭条件,自己现阶段打不起眼。

    如此一来,这帮摊主也对林辰东没了办法,最多说些风凉话了事。

    林辰东从没把摊主们的冷言冷语当回事,而且他坚信自己早晚会出手。

    回应了摊主后,林辰东拍了几张照片,随后去了别的摊位,只要见到自己没有见过的东西,他就会驻足拍照。

    博物馆和文玩店里一般不允许拍照,地摊要好一些,加上一个熟悉的过程,大多数的地摊摊主也就对林辰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最多瞪上两眼,却也不至于大动干戈。

    林辰东没有流连在古玩街,因为他还有件“大事”要做。

    三个月没交房租,这件“大事”如果成了,能交一年房租。

    倒了三趟公交车,林辰东回到了东五环附近的一栋小区,a座五单元的一间地下室就是他租住的“家”。

    屋子不大,有些阴暗,一张木床堆满了杂物,其中以葫芦居多。

    这些葫芦一看就不是普通的葫芦,而是在葫芦小的时候扣上模具而形成用来做蓄虫葫芦的“范制”葫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模子”葫芦。

    林辰东是从初一就喜欢上了葫芦,当时他在农村老家上学,也不用住宿,便在家里种植葫芦。

    后来听说村里养鸣虫的老“罐家”也种葫芦,而且人家是种范制葫芦,便萌生了去学习的想法。

    对了,bj培育鸣虫,不叫“养”而叫“分”fen二声,分虫的专业者用直腔瓦罐做工具,所以称之为“罐家”。

    老罐家见林辰东一个小屁孩,也懒得教他范制葫芦。

    林辰东却不死心,只要有空就去人家那里磨,帮忙干些力所能及的活。

    老罐家见林辰东不死心,也便答应了教他范制葫芦,从此林辰东开始学习制作范制葫芦。

    第二年,上了初二的林辰东在自家院里种了一片葫芦,并用自己制作的石膏模套在了小葫芦上。

    可惜,头一年的葫芦一个都没有成型。

    林辰东不死心,将攒下的零花钱买了酒菜,再次登上老罐家的家门。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林辰东终于从老专家口中得到了所需技巧。

    来年春天,上了初二的林辰东再次种了一院子的葫芦,并用自己制作的石膏模套在了小葫芦上。

    在这段时间,林辰东还得知了村里老罐家的模子就是防制的三河刘的制式,而且还是个做旧高手。

    秋后起模的时间到了,等林辰东掀开模具,不免为之惊喜。

    葫芦比之去年可谓是大大提高了,模子葫芦可谓是有模有样了,不过那一百个葫芦中却也只有出了十个品相不错的模子葫芦。

    当然,这个“品相不错”也只是林辰东自己的感觉。

    一次老罐家见到林辰东的葫芦,也不免为之一惊,只是临走的时候还是撂下一句:“太一般。”

    就因为这三个字,让年轻气盛的林辰东在老罐家走后,将收获的十个葫芦全部砸碎了。

    接下来的一年中,林辰东开始翻阅大量他能得到的资料,好在那个时候村里开设了第一家网吧。

    那段时间,林辰东迷上了上网。

    每天放学和节假日必定泡在网吧,目的不是别的,而是上网查找有关种植和范制葫芦的技巧。

    这段期间,林辰东甚至萌发了自己做蓄虫葫芦来玩,那时候完全出于爱好。

    知识的经验的积累没能让林辰东高兴两天,就被被林母痛批了一番,说他不务正业。

    其实比起一般的单身母亲,林辰东觉得老妈的脾气已经足够好,望子成龙嘛。

    一再保证不会耽误学习、并写下两万字的保证书后,林辰东才得以保住继续上网和种葫芦的权利。

    谁曾想到,第三年林辰东的模子葫芦里出了二十个好品相的葫芦。

    老罐家也为之一惊,并且花了五千块从林辰东手中买走了十九个,其中最好的一个林辰东说什么都没卖。

    而更可贵的是,老妈第一次夸奖了林辰东,并且跟他一起学着种模子葫芦,来钱嘛。

    一年后,林辰东去了市里读高中。

    离开家后,林辰东也不能在种葫芦,可老妈此时却已经成了个种葫芦和范制葫芦的高手。

    三年后,林辰东没能考上清华北大这种学府,甚至没能考上本科,可他却进入了一心向往的古玩鉴定专业。

    专业里的学生大多都是文玩迷,攀比文玩也就成了同学们的课余活动,比如谁谁谁的狮子头文玩核桃,谁谁谁谁的小叶紫檀手串

    林辰东出身农村,虽然属于bj市,可远郊县的偏远地区经济其实并不好。

    没钱买上哪怕一只扑通的蓄虫葫芦,可攀比心世人皆有,年轻气盛的林辰东也未能免俗。

    没钱买,索性自己做。

    司母戊大方鼎做不出来,那咋就干老本行,反正初二的时候就想学做蓄虫葫芦。

    很快,林辰东做的蓄虫葫芦问世了,可别说被同学认可,连他自己看着都恶心。

    痛定思痛,林辰东开始大量阅读各种书籍,同时厚着脸皮去拜访市里那些罐家,并且为能够学习在葫芦上烫画,他还特意选修了美术。

    三个月后,林辰东做的葫芦开始让同学们羡慕。

    甚至惊动了他们专业课的老师,并且那老师还花了一百块钱,从林辰东手中买走了一只蛐蛐葫芦。

    这下林辰东兴致大发了,把老家收获的新一年的葫芦全部让老妈邮寄了过来。

    从此,林辰东开始做蓄虫葫芦、捉鸣虫,然后就是跑十里河、官园、潘家园、琉璃厂、报国寺,总之哪能卖葫芦、鸣虫就去哪里。

    正是因为“买不起就做”的这股劲头,两年半的生活费就这么出来了,大学期间他没跟单身母亲要过一分钱。

    同时,也让他更加喜欢上了古玩行。

    喜欢上了那里真假难辨的每一件东西;喜欢上了那里形形色色的人;喜欢上了那些人讲述的生动而带有欺骗性的故事;喜欢上了那里的文化。

    大学期间,因为葫芦坯子太多,占地方,加上给葫芦烫画时的烟雾,不能在学校宿舍进行,所以林辰东只在学校住了不到半年时间,便在外面租下了这间地下室。

    屋里,除了床铺上一大堆的杂物之外,床边书桌sh有台老旧的台式电脑,那是大一时候同寝室的兄弟换新电脑送给他的。

    别看只是一台破电脑,却让林辰东受益匪浅。

    这个年代,信息都是共享的,林辰东之前拍到的古玩相片,都能在网络上找到相关的信息。

    进了屋,关好门,林辰东从床底拿出装满书籍的纸箱。

    锦灰堆明清瓷器鉴定中国陶瓷史陶说南窑笔记景德镇陶录格古要论天工开物等等。

    这些书,只要有时间,林辰东就会翻出来读,当然大多数他根本看不懂,可他有个习惯就是反复的看,不管看得懂看不懂,先背下来再说。

    林辰东上学时候不怎么上进,却对这些古玩类的书籍过目不忘,这也许是兴趣使然。

    现阶段他最为珍爱的,当属王世襄先生的那本说葫芦,从四年前一直看到现在。

    这本书他已经倒背如流,却依旧爱不释手,每次重读,都有新的感悟。

    正是这本书,让林辰东了解了葫芦,了解了六大鸣虫。也正是这本书,让他开始学着制作蓄虫葫芦、抓鸣虫。

    四个月前还没去典当行实习的时候,在潘家园卖葫芦的一个机会,林辰东认识了一个宋姓的古玩店老板,那人看了林辰东的葫芦后,二话没说便要定制一个仿古葫芦。

    具体价格那宋老板没说,只是说看实物的成色定价。

    明天早晨就是交货的日子,这正是林辰东提前回来要做的那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