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抗战尖兵在线阅读 - 第十七章边区的太阳

第十七章边区的太阳

      刘鸿生大大滴有名,我们来看一下后世媒体对他的描写:

      刘鸿生(1888—1956),浙江定海(今舟山)人。他是刘琨上将的圣约翰大学校友老前辈了,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他发愤苦读,各门功课一直名列前茅,不但可以免交昂贵的学费,而且每月能领到奖学金。大学二年级时(1906),美国校长决定送他到美国去学习神学,学成回校担任牧师兼教英文。他因不服从校长培养他当牧师的安排被开除。1909年(宣统元年)﹐入英商开平矿务局﹐任上海办事处任推销员﹐为开平煤打开销路。1911年﹐升为开平矿务局(1912年后,改称开滦矿务局)买办﹐设立帐房﹐赚取佣金。随后﹐又与上海义泰兴煤号合作﹐经销开滦煤﹐分取利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自租船只﹐由秦皇岛装载开滦煤运沪销售﹐约有三年时间﹐赚银百万余两。1918年为扩展煤炭经营﹐他与义泰兴煤号等伙设义泰兴董家渡煤栈﹐并委托英商壳件洋行经理码头业务。此后﹐他又在上海及长江下游各埠与人广设销煤机构。

      1920年1月﹐刘鸿生在苏州与人伙设华商鸿生火柴公司﹐资本12万元﹐他占3/4。这是刘鸿生资本向工业企业转化的起点。此后﹐他又独资或与人合资设立华商上海水泥公司﹑中华煤球公司﹑大华保险公司﹑华丰搪瓷公司﹑章华毛绒纺织公司﹑中华工业公司﹑华东煤矿公司﹑中国企业银行等。

      民国时期的实业家中,刘鸿生享有“火柴大王”、“水泥大王”、“煤炭大王”等多个称号。通过煤炭销售获得第一桶金后,1920年,刘鸿生和其他人在春申筹办华商春申水泥公司。通过市场调查,刘鸿生发现,当时国内只有5家水泥厂,其中夏资的3家,日资的2家;年产量不过130万桶,每年不足百万桶,需要进口,何况需求还在持续增长。水泥是重货,远道运输费用昂贵,春申的市场大,如果就地生产,竞争有优势。另外,刘鸿生有个小算盘,水泥厂需要用大量煤屑,他手里有的是。水泥厂不仅可以解决煤屑去路,还可以增加收入。1923年,夏商春申水泥公司开工生产,出产的水泥命名为“象”牌。

      当时,市场上最有竞争力的水泥是诸夏国唐山老牌水泥企业启新洋灰公司生产的“马”牌,以及日苯在大连一家水泥企业生产的“龙”牌。为了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刘鸿生动足了脑筋。

      最初,“象”牌水泥到北方,启新洋灰公司派人刺探成色、售价,甚至买过去,破坏成色。为此,刘鸿生琢磨过在装水泥的麻包收口处加钳铅皮印字。而启新公司为了挤垮新生的“象”牌,将“马”牌全面跌价销售。1924年7月,刘鸿生首先向启新公司提出联合营业,“象”牌完全退出夏北市场,在诸夏国东部市场上则与启新按比例分配销售,但启新方面没有回音。

      刘鸿生也曾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想把“象”牌水泥销到国外去。在越南,他曾经委托侨商试销,但因为竞争不过日苯水泥,最后没有成功。在南洋市场上,“象”牌是新牌子,也竞争不过当地行销已久的英国水泥。“象”牌在香港的销路也始终没能打开。

      “象”、“马”并峙

      1925年4月,刘鸿生调查发现,启新的“马”牌以及“塔”牌水泥运到春申的成本都要四元五六角一包,而售价却低于这个价。他一面继续找启新洽谈划分市场份额的事,一面在春申收购了1万包“马”牌水泥,陆续运到津门找人暗中销售,按启新的价格,每包再跌落二三角。这样一来,启新受不了了。1925年6月30日,他们终于签定了第一份联合营业合同,区域限于苏南、浙省、闽省、粤省、香港等地,按启新公司45%、春申水泥公司55%的比例分配,协定不准私自跌价,不准隐匿销数,不准运往禁止销售区域,不准私自投标等。合同生效之日起,春申水泥公司退出其他区域。

      刘鸿生很守约,合同一签定,“象”牌夏北分销处立即停止营业。此后,“象”、“马”之间虽不时有些小摩擦,但大体上是稳定的,避免了恶性竞争、自相残杀。刘鸿生这一步棋走活了,国产水泥市场上初步形成“象”、“马”并峙的格局。

      即使仍面临日苯水泥的严峻压力,但如果没有刘鸿生的倡议,国产水泥之间不可能达成联营,更无法想象“象”、“马”与“龙”的三足鼎立,只能是“龙”一家独大,并逐渐垄断水泥市场,国内水泥品牌的处境将会更加不妙。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位实业家的眼光、远见和胸怀,他的选择不仅仅关系到自己的产品、利润和企业的生存,而且关系到民族产业的命运。

      刘鸿生最成功的企业,最后还都是来自他对于西北的投资。1927年,西北军政委员会召开了西北开发筹备会,会上对西北开发的156个项目进行了招商,刘鸿生果断地选择了韩城煤矿的开发,并在韩城开发区开办西北春申水泥厂。当时的韩城煤矿还在勘探中,虽然西北勘探队对桑树坪井田、下峪口井田、象山井田、燎原井田、盘龙井田、马沟渠井田等都有了一定的勘探报告,但是煤矿开发涉及资金庞大,刘鸿生敢于在那个时刻下决断,他后来说主要还是依靠做生意的直觉:“西北开发集团当时各管理层很多是国内外成功的企业家或者技术专家,像其中的张公权、胡孟嘉全是上海工商界的老朋友了。吾也晓得西北开发集团背后的花旗国华侨财团实力是非常雄厚的,关键是吾觉得他们的开发思路对头,西北有大量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可以通过玉潼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的修建,把这些资源释放出来,铁路也可以帮助西北引进东部甚至世界的人才和资金、设备,这样没有做不好实业的道理。作实业,煤炭是基础,韩城煤矿就是印钞机;西北大搞基础建设,水泥是排头兵;吾哪里有送上门的铜钿不赚的道理?”

      刘鸿生的算盘是很精的,韩城开发区内的韩兴钢铁厂是投资八百万元年产44000吨钢材的西北最大钢铁厂,绝对是用煤炼焦大户,韩城开发区和长安及铁路1500公里沿线的城市,都需要兴建发电厂,韩城的煤炭怎么会滞销?

      韩城有大量水泥用灰岩,再加上煤渣,现成的水泥厂原材料,这里制作水泥成本低廉,市场也就在旁边,开发区要建大把的房子,韩城和长安的路桥建设更不在话下,西北甚至连铁路的枕木都打算用水泥!

      刘鸿生是生意精,这么好的事儿,不干白不干,他与西北开发集团立刻签署了投资意向书,回到春申市后,动用了自己的全部关系,融资二千万元,开发韩城煤矿和年产水泥150万桶的华商春申水泥厂西*城分厂,这比春申市的本厂55万桶水泥扩大了三倍左右。事实证明,刘鸿生还是太谨慎了,由于西北市场需求巨大,这些投资三年内就回本儿了,他们的启新水泥公司还趁着春申水泥试水的时候,跑到甘省去建厂,规模更大,后来陕西的水泥市场基本是华商春申占据,而甘肃的水泥市场却被启新水泥分走。

      刘鸿生到西北投资的时候已经是成功的实业家了,而韩城开发区的核心企业,由西*兴钢铁厂却选择了当时还只是个默默无闻的大学教授的余铭钰作总经理兼总工程师。余铭钰(1896~1962)浙省镇海县人,1916年毕业于燕都大学采矿冶金系,1917年赴美就读于加里福尼亚州大学研究生院冶金专业,次年获冶金硕士学位。1919年余铭钰回国之后,历任黑龙江关都金矿、江西安福乾兴煤矿、安徽宣城安平煤矿工程师。1923年受聘于云南大学,任化学系主任,并兼任省运输公路建筑参事及东大铜铅矿协理、工程师。他是毛遂自荐的,当时西北开发集团总公司刚投资设立了西北钢铁公司,第一步就是收购了春申市的和兴钢铁厂,和兴钢铁厂的产量最多每年一万吨多一点儿,这是无法满足西北对钢铁的需求的。于是韩城钢铁厂的规划就提上了日程,在规划过程中,西北钢铁公司通过行业国际刊物等渠道面对海内外作了方案征集和人才招聘,余铭钰的方案引起了专家委员会的注意。他建议用转炉取代当时国际主流的平炉进行炼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