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抗战尖兵在线阅读 - 第十章民国兵工之误

第十章民国兵工之误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继九一八事变失去了沈阳兵工厂后,1932年发生的一二八事变又让石城国民政府失去了春申市兵工厂,而且,从兵工科技的完整体系角度来说,失去春申市兵工厂给诸夏国兵工生产的打击更为沉重。

      被日苯人夺走的沈阳兵工厂,是张宇廷这种地方势力为了扩张军备争霸诸夏而兴建的,而民国四大兵工厂中的上海兵工厂则是清代中央政府变法图强的产物。1865年,正在镇压捻军的李鸿章收到丁日昌一封信,得知上海虹口有一个洋人办的铁厂,不仅能造枪炮,而且能制造轮船。如今洋人愿意出售,要价十万两。早想设厂*炮弹药的李鸿章十分动心,无奈囊中羞涩。恰在此时,有个被革职的海关道翻译愿拿出四万两银子促成此事,算为自己赎罪。李鸿章又从海关借来一些银子,这样就买下了洋人的机器厂。李鸿章购得该机器厂后,正式改名为江南制造总局,中国工业史上著名的“江南品牌”就这样诞生了。“总局”是李鸿章和曾国藩的创意,所谓“总”就是说不单单枪炮船只,还包罗各种机器。但由于财力和人力有限,各种机器也仅指军械方面的机器。与此同时,曾国藩派有中国留美第一人之称的容闳前往美国购买机器,犹如给江南制造局成立献上的厚礼,江南制造总局成立后不久,1865年底,容闽自美国*的大批机器飘洋过海归来,曾国藩决定将这批机器全部拨给江南制造总局使用,以壮大规模。随着规模的扩大机器的增多,原来狭小的机器制造厂已经不能满足江南制造总局的需要。1867年夏天,春申城南高昌庙镇一夜之间热闹了起来。大批军队、民夫聚集而至,大兴土木。濒临黄浦江的大片土地上,一座座中西合壁的厂房建筑拨地而起,当年共建成机器制造、木工、铸铁、铸铜、打铁、伤船、锅炉、火炮、步枪、火箭等多个车间(和福建船政一样,这些车间当时也都称为“厂“),制造局公所、文案房等办公、培训机构,以及煤场、仓库等材料堆储场所。在这连片建筑的人口处,门楼上赫然醒目几个大字: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江南制造总局创办后,数年之间就造出轮船四艘,洋枪、大小开花饱、洋火箭等数千件。李鸿章说:江南制造局是诸夏国最大的军工厂。近代海军奠基人沈葆桢说:凡直隶督臣和江南各省使用的武器,都是由江南制造局提供的。清朝大员端方说:江南制造总局制造的枪炮弹药比以前有很大进步。枪炮、子弹、炼钢等厂成效昭然。著名官商盛宣怀说:金陵、天津、福州、广州、汉阳等厂的兴起,都借鉴上海制造局的成规,是它开的好头。可见江南制造总局在诸夏国近代军事工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清末的江南制造总局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做到了民国所有兵工厂都没有做到的事儿:自产枪管钢和炮管钢。上文中兵工署在表格列出的这些兵工厂,由于缺乏钢铁、化工等基础工业的支持,原料都来自于国外。这些兵工厂实际是组装厂而已,只能从国外进口关键部件和各种原料后,在厂里装配。我这里举个巩县兵工厂的例子大家一看就明白了:1935年1月的一份兵工署巩县兵工厂材料来源列表报告,枪管钢17158.1公斤,来自独意志、奥国,枪件钢20867.3公斤,来自独意志、奥国,熟铁3446.1公斤,来自独意志、英、奥国,无烟药3922.16公斤,来自独意志、花旗国、奥国。其他金属,包括铅铜和所有钢料,油料及化学品,大多进口自外国。足见当时工业基础之薄弱,这种国防工业根本就是仰人鼻息,一旦与外国发生战争,这些兵工原料是根本就难以进口的,没有枪管你怎么*?没有*你怎么做子弹?甚至不仅仅是造枪用的钢件,连熟铁都要靠进口!这并非个例,规模小于巩县兵工厂的花城石井兵工厂就是:所有枪炮零件,由洋行出具材料号,洋行说去哪个厂家买几号钢,厂子里就照做,离开洋行就开不了工,甚至*的*都要买英国产品。

      这还是兵器里最简单的枪支、*生产的情况,后来抗战里体现最明显的就是炮管钢对火炮的生产影响。比如看上去晋省军人工艺实习厂每月出炮很多,可惜炮管钢甚至整根炮管都要进口。山野炮和*炮等身管火炮的炮管必须承受很高的膛压,因此炮管用的合金钢钢材及其加工工艺就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大国才掌握的,就算是我穿越前的二十一世纪,也只有你用两只手的手指头就能数的过来的几个国家能做大口径*炮管。诸夏民国根本没有自己的合金钢生产厂。兵器工业的根本其实是金属材料,尤其是兵工用的特种钢,这正是诸夏民国的弱项也就成了民国兵工的致命弱点。

      诸夏国建设近代钢铁工业,是从1890年创办汉阳钢铁厂开始。这个设有两座小高炉、两个小平炉和两个小转炉的工厂,建设了4年才投入生产。实际上,诸夏民国(西北边防区除外)四六年前生产的700多万吨钢,倒有600多万吨钢是日苯侵占诸夏国期间,日苯在鞍山、本溪、唐山、大连和春申市建立的工厂生产的。

      夏民党登台的1927年,全国钢产量是3万吨,到1935年才达到5万吨,也就是夏民党所吹嘘的黄金十年中的黄金八年钢产量只增加了2万吨。与印地亚度相比人均生铁是印度的0.8,人均钢材是印地亚的1/27。而这期间唯一建成的大型钢铁企业,还是晋省军阀建立的西北实业公司,晋省的阎百川,他也意识到了钢铁厂是兵工业的基础,不惜花费800万元建立了晋阳(太原)钢铁厂,只是晋厂直到抗战爆发才刚建成。而在抗战发挥重要作用的兵工署第二十四工厂(兵工署渝城炼钢厂)。则是蜀省军阀刘湘亲手建立,于抗战后交于夏民党中央的。1937年1月1日划归军政部兵工署,真正接管在1月底,1月8日,渝城炼钢厂3吨电炉冶炼出炭素工具钢4吨(事后夏民党中央归还刘湘挪借垫付建厂款75万元)。军阀们建立兵工厂,虽然可以生产武器,但生产武器所需要的钢材却大多不能生产,如果不解决钢材的问题,战时还是很容易就被卡主脖子的。因而,刘湘就打算建一个炼钢厂。这时候有人对刘湘说在1919年的时候,当时的蜀省督军熊克武曾经想建立一个炼钢厂,并向花旗国*了3吨电弧炉、2吨蒸汽锤、250毫米小型轧钢机各1台(套),以及附设的发电、产品检验的全套设备。这些钱已经付过,设备在1921年就已经全部运抵春申,但由于蜀省连年军阀混战,各个军阀你方唱过我登场,使工厂无法建设,这些设备只能躺在库房里面睡大觉。刘湘一看可以不花多少钱就建立一个钢铁厂,十分高兴,就于1934年派杨吉辉为渝城电力炼钢厂筹备委员长,正式开始建厂工作。经过一系列的努力,仅用了2年多,该厂就在渝城沙坪坝磁器口建成,其炼钢部3吨电弧炉于1937年1月9日炼出了西南地区第一批优质钢。该炼钢厂在抗战期间主要供应各兵工厂的枪管用钢,在艰难的抗战条件下,该厂自己又添置了一部德国电炉,并先后试制成功了铬钢和钨钢的枪管,达到了年产一千多吨的钢产量,抗战用的枪钢大部分靠这两部电炉轮流开炉炼就,这充分体现了诸夏国工业不是不行,而是没有得到执政方足够的重视。而石城国民政府先是实业部1928年要在石城附近浦口地区预算2000万美金建钢铁厂,后是资源委员会1935年要在湘省湘潭建中央炼钢厂,但都只是纸上谈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