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抗战尖兵在线阅读 - 第七十二章 北海北之三

第七十二章 北海北之三

      月台上西野的步枪手们携带着民19式步枪,郭汝桂知道这种步枪是莫辛纳甘步枪的改款,来源嘛,很传奇,是从苏联的死对头芬兰那里引进的,而且不是芬兰国防军,是芬兰国民卫队的莫辛纳甘M28-30步枪。话说步枪这玩意儿是陆军最基本的装备,从大清国引入洋枪队开始,中国陆军就挣扎在步枪选用的坎坷道路上不能自拔。其实外行才谈枪,内行都研究子弹。

      民国以来各地配备的主流子弹是德国7.92X57子弹,7.92x57mm步枪弹由德国"步枪测试委员会"(G.P.K.GewehrPrüfungs-kommission)设计,最早应用于委员会M1888型步枪,后被*步枪采用(7.92mm步枪弹也因此扬名).最初应用于M1888步枪时称为M/887.92x57mmI(I是德语Infanterie"步兵"的缩写).这款委员会步枪就是张之洞大人引进的俗称汉阳造。这款步枪是德国陆军当时对毛瑟公司闹意见,成立了个专门委员会设计的,事实证明专家在各国都是眼高手低的代名词,委员会步枪下发部队后恶评如潮,德国陆军不得不重新选型,最后还是回归了毛瑟步枪的道路。这就造成了委员会步枪的大量库存。于是走投无路的德国商人就跑到中国,忽悠汉阳兵工厂说这是最新的毛瑟设计产品,孤陋寡闻的大清人就真相信了。由于汉阳兵工厂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兵工厂,后来国内各地军队除了财大气粗的去买国外武器,十之八九都采购了汉阳造。真实历史上,中国军队在抗战中主要靠的就是这款十九世纪末被德国陆军否定了的短命步枪。

      外购的步枪主要有日本的三八步枪、德国毛瑟及其各国授权产品、沙俄及苏联流入的莫辛纳甘等。最典型的几位大佬,常凯申的中央军以毛瑟为主,阎锡山以仿造6.5毫米的三八式步枪为主,西北的刘越石以仿造芬兰M1928/30莫辛纳甘为主。

      在1932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召开全国制式武器会议,决定以德国1924年式毛瑟步枪为原型进行仿制。兼用为步骑枪,使用7.92x57mm尖弹,作为国民政府军队的制式步枪。该枪在德国尚只有小量生产,是当时最新型的步枪。1934年时中国国民政府财政部向德国毛瑟厂*了一万支德国标准型步枪装备武装税警总团(著名的新编第三十八师的前身),兵工署技术司,借机请财政部部长孔祥熙向该厂索取该枪的全套图纸,并附料表、检验样板、对板图一副。巩县兵工厂(兵工署第十一厂)在1935年7月开始最早生产,从1935年初就开始小量试产,因造于民国二十四年原定名称为“二四式”。亦称1924年式短式毛瑟枪。节套上的印记模仿毛瑟的横幡商标(Banner),打上“二四式”。因此,有不到二千把的此型步枪,有印着二四式的枪匣。常凯申本人对这款步枪是蛮关心的,他也提出了不少意见,为表示对其尊重,由兵工署署长俞大维呈请批准,1935年8月,国民政府将新枪定名为“中正式”步骑枪。

      西野则早在民国19年就从芬兰引进了M1928型莫辛纳甘步枪。话说芬兰在1917年十月革命前一直是沙俄的一个省。趁着沙俄灭亡,芬兰宣布独立,那么在芬兰国内有两个武装组织,一个是国防军也就是正规军,另一个是公民卫队,类似美国的国民警备队。这两个武装力量各有各的装备体系,有点儿像日本的陆海军,说到步枪,芬兰有大量原来沙俄的莫辛纳甘步枪及其零配件,自然要好好利用起来,而且海量的7.62X54R弹药也不能浪费,于是芬兰国防军和公民卫队就各自在俄式莫辛纳甘基础上重新做了开发和设计,芬兰国防军的版本是M1927,公民卫队的版本是M1928,后来又对瞄准器和扳机等作了修改微调,所以总称为M1928/30莫辛纳甘步枪。

      西野的前身是国民革命军西北纵队,建军时曾经从苏联进口了六个步兵师的装备,自然了,步枪是莫辛纳甘M91的龙骑兵款,那时候苏联的莫辛纳甘现代化升级项目还刚开始,没有定型新枪。苏联版莫辛纳甘的问题是它是被设计来进行俄军最擅长的白刃战的。对于一心准备抗战的刘越石而言,这货是有些问题的。问题是这枪设计得太长了,这个问题要从原始设计的时期讲起。

      在1886年法国采用8mm口径M1886勒贝尔步枪后(这是第一种采用无烟*的小口径枪弹的军用武器),此举在世界各国引起了一场使用无烟*小口径枪弹(相对之前的弹药)的轻武器军备变革,在1887年至1889年间,大多数欧洲国家的军队都采用了类似的武器,俄国政府也决定采用一种类似的新型连发步枪,代替现役的伯丹步枪(类似于英国马蒂尼-享利步枪的*枪弹单发后装枪)。为此俄罗斯政府组织了一个委员会,从现有的毛瑟、勒贝尔、李-梅特福、曼利夏、施密特-鲁宾和克拉格-约根森等设计中进行选择。莫辛也接受委托设计了一种5发单排弹仓的7.62mm口径步枪参与招标。根据古老的俄罗斯度量衡称为3线口径【注:liniya,英文为line,旧俄罗斯度量衡,1线等于0.1英寸或2.54mm,因此,3线等于7.62mm或0.3英寸】。而比利时武器设计师李昂纳甘则向俄罗斯军队提交了一种3.5线口径(8.89mm)步枪和500发枪弹进行测试。所有参与投标的武器都在1890年至1891年间由俄罗斯军队进行测试,俄罗斯军队偏爱纳甘的设计。原本对纳甘的设计有利,但出于俄罗斯国家尊严的考虑,政府对莫辛的步枪很感兴趣。由于政府和军队的意见分歧,互不相让,最后委员会用了折衷的方法:把这两种设计合并在一种步枪上,结果是把纳甘兄弟设计的供弹系统装在莫辛设计的步枪上,因此这种步枪系统被称为莫辛-纳干步枪。而参与竞争的双方都获得补偿:纳甘兄弟得到酬金(后来纳甘兄弟设计的M1895手枪也被俄罗斯军队采用),而莫辛则晋升成上校并被任命为谢斯特罗列茨克兵工厂的主管,继续改进和生产这种步枪。

      那个年代的各国步枪都讲究长,步兵习惯以散兵线接敌,然后白刃格斗,谁枪长谁先刺到对方,即使是在长步枪流行的年代,莫辛纳甘也是长得突出的:步兵版有1318毫米长,相比之下同时代的英国李氏步枪才长1257毫米,而后来闻名天下的李恩菲尔德短步枪则才1130毫米。该枪的另一特点是使用四棱刺刀,1891、1891/10和1891/30式均为可卸套筒式,使用前通过套筒联接在枪口上。这种刺刀虽然功能单一,但穿刺力很强,杀伤效果好,加上1891式超过1300mm的全枪长,使得该枪在白刃战中一点不输于以拼刺见长的日本三八式步枪(虽然后者长度更为变态)。不过,在三十年代抗战这样的战场环境下,莫辛纳甘的长度就显得太长了,中日对抗,都要在工事上做文章,战士们拿着特长的步枪在工事、战壕中出入不便,更糟糕的是西野步兵苦练爆破技术,爆破的时候太长的步枪真没法儿带啊。

      最要命的是:俄国产的莫辛纳甘到了中国人手上要重新校枪才能射击准确。该枪设计理念是带着枪刺射击,因为在十九世纪末,俄国人还受到线式战术时期排队枪毙战术的鬼魂拜访,双方在三十米距离上对射,紧接着白刃战,线式战术是不讲究挖战壕的,这不奇怪,欧洲自从十六世纪进入火器时代后就采用线式战术,俄罗斯最辉煌的战役也是与拿破仑用线式战术的对决。在滑膛枪年代,命中率是极低的,射速是极慢的,取胜的秘诀在于把敌人放到最近,用排枪扫倒,然后白刃冲锋。莫辛纳甘就是第一批采用无烟*,弹匣供弹,栓动,来复线膛枪,这将极大改变步兵战术,然而在1891年初始设计的时候,俄军可不知道未来战争什么样子,他们还是准备排队枪毙随后白刃冲锋,因此要带着刺刀射击,方便随后的冲锋。这货设计的是套筒刺刀,一旦套上去,如果你不熟悉没有几把子巧劲儿的话,半小时也弄不下来,弄不下来就对了,设计者就是想让你大部分时间上着刺刀用枪,出厂时候枪支的平衡与配重,也是考虑到上着刺刀用的,厂家为射击而做的校准也是上着刺刀作的,于是,不上刺刀的时候你得重新校枪,瞄具啥的都要调整,这对于一般士兵而言,实在是件蛋疼的事儿。西北野战军最重视土工作业,天天跟老鼠似的打洞做工事,出入战壕和掩蔽部,那么长一根四棱刺实在碍事儿,依托工事作战一般是不上枪刺的,那就都得重新校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