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回:老国王解读唐玄奘 王玄策异国遇对头(上)
人生之路,能有几回相逢;童年记忆,能有几个片段;不是危机之时,不是刻骨铭心之意,怎能将童年印记永远簪刻。< 当听闻老国王吐出玄奘两个字的时候。随着王玄策的脑海印记,不停转动,思绪瞬间就回到了十六年前,武德九年的那个夏日,在他的故乡----洛阳邙山。在那个被土匪夺掠过的村庄,在饥饿与艰难之时一个僧人赠了他一个馒头,而这位僧人之法号也叫做玄奘。< 他们会是一个人吗?< 依稀的记得,当时的玄奘法师也就二十五六岁,孤身一人去往西域;这么多年来,虽说也多方打探,但是丝毫未曾得到他的音讯,更没有人知道他到了哪里。难道他又从西域来到了天竺?于是就在思索中,向老国王诚恳的问起:“大王可否详细讲解一下这个东土僧人?”。< 听闻大唐使节对玄奘法师颇感兴趣,老国王自是乐意相告,于是轻押一口茶水之后,娓娓说道:< “这玄奘法师到我天竺已经十有二年了,俗家姓陈,至今大约四十来岁。不仅精通大唐律令,而且还研习天竺各部佛法。又在那烂陀寺拜天竺名僧戒贤法师为师,深习五年,之后游历天竺各大寺院,结交了各国僧众;众多僧人名士,无不被其才华所折服。这五年一次的无遮大会即将召开,听说这玄奘法师正是今年无遮大会之论主。此番殊荣更是众多天竺僧众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 听闻老国王如此夸奖这位来自东土之高僧大德,众人面面相觑,无不感到诧异。不曾想竟有如此之人物称雄异域佛坛,不仅为其精神所深深折服,更是投去了无尽的仰慕之情。< 而王玄策听闻老国王说到玄奘法师大约四十来岁之时,且师父以前也曾提起玄奘法师俗家姓陈,再加上桑布扎也说起这位在天竺的大唐名僧俗姓陈。于是,他的脑海又是这么一闪,经过简单一算,已经感觉到,这八九不离十定是同一个人。欣喜的内心之中,不仅多了一丝亲切,更对玄奘法师多了一份感激与尊敬。< 如此算来,这玄奘法师自与我和师父一别之后,孤身一人,不远万里,从大唐走向从西域,再从西域走到天竺,这中间到底经历了什么?他是如何跨过雪山?如何走过草地?如何到达这偏远的异域番邦?< 虽说王玄策甚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可惜的则是这些问题,都是他想知而不得知的问题。因为老国王对这些事情,也不甚了解。于是只能无奈的叹息一声:“看来也只能够到达这曲女城,见到玄奘法师亲自相问了”。< 这一番乱谈,不仅聊的甚是得体,更是别样的欢心。老国王不仅对大唐这些年的变化,有了更多之了解;而王玄策等人也对天竺,有了最直观,最简洁的感触。随着天色已晚,在一番寒暄与欣喜之中,老国王安排众人到这驿馆暂且安歇。< 日出日落,又经过几日的休整,王玄策等人也都基本适应了这天竺的气候。因为有出使的使命在身,自是不便多留,于是他们就再次前往王宫之中,向老国王辞行。虽说老国王也是多番挽留,可是依旧阻挡不了他们前行的脚步。< 于是,老国王也只能够带着不舍之情,与众人一一道别。面对着惜别之场景,以及这几日的友好相处,老国王已经与他们打得火热。随即临时决定,一定要亲自出郭相送,虽说王玄策亦是多番推辞,可是终究拗不过这老国王的一番盛情。因此,众人也被老国王的志诚之心,与诚恳之意再次深深感动。< 一行人就这样在依依不舍之中,一送再送,沿着官道已经送到了城外五里之处。在王玄策至诚的推辞之中,众人也就决定在这里分别。< 当他们即将跨上青海骢,离开之时。只见远处扬起阵阵尘土,一匹快马奔腾而来,没多大一会,这骑马之兵士,已经奔到了众人跟前。随这“吁”的一声,但见此人拉紧马缰,待马停稳之后,随即翻身下马,急匆匆跑到老国王面前,打了一千,躬身跪下禀告到:“启禀大王,这是戒日王呈送过来的旨意”< 老国王随手接过这鎏金的楠木匣子,拿出随身携带的钥匙,打开这匣子之后,就取出了一封明黄色封皮的文书。打开一看,随即面露喜色。原来这正是戒日王下发的,关于无遮大会的邀请文书。只见这文书的大意说道:鉴于大唐国高僧玄奘前来天竺求法论道,特选为这第六届无遮大会之论主,着桑及多国挑选佛法精湛之僧人,有国王亲自带领参加这无遮大会,定要辨倒这大唐高僧,以明我天竺佛法之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