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的逼宫
扬州叛乱虽然平定了,但其中有个插曲大家并不知道。 让我们把时间暂时拨回到李敬业在江南玩叛乱玩得正牛的9月。 一天,武则天在朝堂上就平叛问题向大臣们询问讨敌之策,裴炎作为国家首辅大臣,面对国家发生如此动乱,本应积极献计献策,围绕剿匪问题有一说一,把能够想到的办法说出来,最糟糕的回答顶多就是臣无能、臣智力不够,臣无良策可献,而裴炎的回答却是:皇帝年长,却不能亲政,所以才给了这帮贼人叛乱的借口,如果太后将政权还给皇帝,就不用讨伐叛乱就平定了(若太后返政,则不讨自平矣)。 此言一出,石破天惊! 把武则天顿时雷得外焦里嫩! 言外之意:这动乱是因你凤占龙巢而起,你让位了,就没事了。 武则天万没有想到,裴炎会冒出这么一句“富含添加剂”的话来,当时就懵了,不知该作何反应。她没有想到,裴炎会在这个节骨眼逼宫,利用引发叛乱的名义来强迫自己退位,顿时惊得哑口无言目瞪口呆,只能用眼睛扫视着朝堂上的每一个人。朝堂顿时变得鸦雀无声起来,陷入死一般的沉寂,唯有喘息声在流动,静的能听到人的心跳。 关键时刻,一个小人物的出现,替武则天解了围,他说:裴炎受先帝临终托付,大权在握,如果没有不良企图,为何要请太后归政? 按史书的话说是“炎受顾托,大权在己,若无异图,何故请太后归政”,说话的是监察御史崔詧,姑且可以理解为“小崔说事”,阿嚏! 正是因为有了“小崔”的帮助,武则天这才缓过了神来,摆脱了困境,长舒了一口气道:裴炎这是要谋反呀,给我拿下,立即审问。 武则天的嘴皮子吧唧一动,一代权臣就此锒铛入狱,进去了。 裴炎入狱后的表现可圈可点,按史书的话说是“辞气不屈”,有人劝他谦虚悔过,或可免罪,他的回答却是:“宰相下狱,安有全理”。 于是很多大臣替裴炎说情,说他是社稷元臣,有功于国家,全心全意为皇帝服务,我们敢证明他肯定不会谋反。武则天的回答却是:裴炎谋反是有缘由的,只是你们不知道罢了(炎反有端,顾卿不知耳)。 求情的人被武则天一一否决,而最先说情的侍中刘景先和凤阁侍郎胡元范,后来也被逮捕入狱——人没有捞出来,把自己也搭进去了。 阿嚏! 这就是武则天做事的风格,谁帮和我对着干的人说话,谁也得死。 关于裴炎是否真的谋反了,文史学泰斗郭沫若先生对此持肯定态度,他认为确实谋了。在此,介绍几种裴炎谋反罪名成立的流行版本: 1,据唐朝笔记小说《朝野佥载》载:李敬业举兵造反前,曾想拉权臣裴炎入伙,以里应外合增加胜算,于是就请骆宾王给裴炎量身定做了一首儿歌:“一片火,两片火,绯衣小儿当殿坐”,然后找了一些小孩子们唱,很快便一传十、十传百,京城的小孩都会唱了,流行程度不亚于今天的“两只老虎真奇怪”。此儿歌很快便传到了裴炎的耳中,他觉得歌词有些怪怪的,似乎和自己有关,就找到大才子骆宾王破译,得到的答案是:“绯衣”即裴,“一片火,两片火”即炎,“当殿坐”就是当天子,合起来就是“裴炎要当天子啦”。裴炎顿觉这就是天意,于是开始有了反心。等李敬业吹响反叛号角后,他觉得机会来了,就答应了李敬业请其做内应的请求,充当了“地下工作者”,他的如意算盘是:先和李敬业里应外合拿下武则天,再拥立扶不起的阿斗李旦为傀儡皇帝,等成为大权独揽的权臣后,再择机改朝换代。 基于此伟大构想,裴炎派人给李敬业写了封密信,可惜信还没有送出邮局,就被武则天的克格勃截获了,内容只有两个字:青鵝。 什么意思呢? 网名? 这种浪费纸张的做法很有点像中国山水画的技法——留白。 大臣们看来看去,谁都看不明白,就去请教武则天。 武则天看后就笑了,说这有何难,这青字拆开来就是十二月,鵝字拆开来就是我与也,“青鵝”合在一起就是行动暗号——我要在十二月动手。送信人因此被调查,裴炎的阴谋因此败露,被组织双规了。 还有一点必须说明:在扬州叛乱中为李敬业玩造反出过大力的监察御史薛仲璋同志,不是外人,正是裴炎的亲外甥,武则天因此认为,薛仲璋身为首都的监察干部,在不该去的时间,去了不该去的地点(扬州),做了不该做的事情(造反),就是他的舅舅裴炎在幕后指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