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冬至
中平元年冬,收拾了士族联盟之后,长公主府的势力大大扩展,冀州幽州三心二意的士族全被一扫而空,剩余的都变得极为听话,长公主府的政令也在两州为之畅通。 此时,百万难民被黄巾送之北上,为展示诚意,黄巾军后撤出冀北各个郡国,而相应的,汉军这边,徐荣也在杨伊令下,减少高阳大营所屯军队,只向北在蓟县增加屯卫以做策应。 黄巾如此识趣,作为回报,杨伊也暗中输送粟米给黄巾,虽然黄巾舍弃了庞大的人口之后,负担大大减轻,粮草上并不缺乏,不过这是一种姿态。 输送军器这是不可能的,终究是敌人,杨伊不会去增加敌人实力的,粮草上输送也不多,只是一个姿态而已,这些粮草实际上就是直接发到难民手中,防止难民北上途中发生惨事。 对如今势力横跨幽州、冀州的杨伊而言,能让她为难的也不多了,也就是并州的部分世家,也是士族联盟中的一员。 为了防止商业通道被这些士族破坏,杨伊从代郡出一支兵马,侵占并州定襄郡部分地域以做前哨,充作威慑之用。 并州杨伊能做的并不多,毕竟只是卫将军,军事上可以稍微逾越一些,也没多少人敢言语,这其实也够了,幽州各个士族被收拾,算是充作了杀鸡儆猴的道具,这个道具目前来看,还是十分合格的。 相比起杨伊的些许不满,其实张角此时更难受,如今他着重防御北面,但是能做的却不多,其旗下大将一方在防御东面青州皇甫嵩所部汉军,一方在防御西面卢植、董卓所部,黄巾人才稀少,只防御这两个方面,就已经捉襟见肘了,他还得居于邺城调度,北面基本上是没防御的,北面汉军随时可以直捣邺城,这让张角很难受。 他很清楚黄巾的战力,经过几番探查后,基本已经明了,北面的汉军是何等的强大,若是野战,黄巾毫无优势可言,哪怕是他的道法加成,也是如此,只好以难民为筹码,迫使北面暂时不能动手,获得喘息之机。 要知道北面的汉军大将,可是有那关云长在,还有黄巾大将张牛角、张燕和那叛贼邵兵联手都不能奈何的赵云,这两个天阶战将一旦发动进攻,会不会直接打穿黄巾的粗陋防线,一矛捅到邺城。 这是很可能的,张角对黄巾可没多少信心了,虽然还不足一年的时间,但是大起大落却让他明白,这治理天下,的确是一件极其难的事。 …… 高阳荒废已久,其实也算不上荒废,而是天下重心南移,从黄河以北移至黄河以南,如今高阳周边可是百废待兴,虽在冬日,可依旧热火朝天。 确立此地为中心之后,以无数难民开始疏凿了白沟、平虏渠、泉州渠、新河等几条运输渠道,把冀北平原上几条大河连接起来,从而使分流入海的各河,在武清附近汇流入海。 如今河水还未封冻,许多丁壮在上游伐木,以河水运输木料、木柴,不过在过几天就不行了,河流就该结冰了。 北方的冬天,是极其寒冷的,这个时候,一般来说,这个时候的人都是缩在房子里靠抖、火塘御寒,不过随着杨伊的直接插手,使得如今北地汉民在冬日的采暖措施更加丰富了。 土炕这种有原型可查的东西也自然而然的出现了,最开始是在辽东等地实行,并随即飞速向各处传播,盘造土炕也非什么困难技艺。 随着火炕、火墙被发明出来,汉民身体健康,生活品质提升是一方面,也相应的增加了生产力。 要知道,在此时的北地,冬日里冻死的可不是少数,所以各家不分贫贱,才多生多养,实在是这个时代,从出生能活命到成年,是一件概率不大的事情。 陈曦正走访幽州各地的难民定居点,此时冬日,坞堡暂时也不好建立,只是准备下材料,等来年再建,各个定居点都还是粗劣搭建的木屋、土屋甚至是棚屋、草庐,能挡风就好。 不过还好的是无一例外都盘建了土炕,男子多去采伐树木或者运输矿石,老人、女子、孩童则留守,留守时盘坐在火炕上编织竹筐篮子、麻绳,或者用坚硬木料打磨农耕时的器具,有些手艺精巧的,则是编织羊毛,草原上的缴获实在太多,如今东胡人只能是远离汉境了。 这要是放在往年,北地的汉民大多恐怕都只能困居在家,缺衣少食是最重要的原因,而如今,只是缴获的各种牲畜,只是那些受伤的,就足够如今北地汉民冬日的rou食了,这一点,公孙瓒等人的功劳很大。 公孙瓒据说正在酝酿对东胡人的最后一击,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杨伊也不会苛责,汉军如今都换穿了各式皮毛大衣,总不至于受冻,暂时由得他了。 如今沮授、田丰等出身士族的文士,在之前被杨伊强令,调度天象,让北地严寒到的晚了一些,差不多延缓了一个月的时间,功劳也不小。 审配盘坐在热滚滚炕上,直感慨:“陈将军功在千秋!” “民生艰难,不过力所能及之事耳。” 陈曦也只能承担这个虚名了,他其实没有想到这些事的,是杨伊加以提醒,才让他“发明”出来的,虽然之前就曾采煤用,但是却没有考虑到民生所用,而这,也是杨伊麾下这些人欠缺之处,或者是这个时代的欠缺。 毕竟,谁也不会在意小民,虽然知道小民的力量,但是真正的和小民一心的,实在是少。 陈曦此时在辽西郡,审配此时为辽西郡太守,幽州的建制被杨伊做了更改,比如之前为照顾乌桓、鲜卑等东胡人设立的辽东属国,已经被裁撤了,并入了辽西郡。 武帝元狩四年,武帝刘彻“遣镖骑将军霍去病击破匈奴左地,因徙乌桓人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为汉侦察匈奴动静。 这是乌桓人第一次大规模向南迁徙,当时为便于对南迁至五郡塞外的乌桓人进行监督管理,始置护乌桓校尉,秩二千石,拥节监领之,使不得与匈奴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