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平黎疏
在三亚港短暂休整,北上船队分开行动。 50艘运粮船继续驶向广州。运载另外25万石粮食的船分别在三亚、昌化、海口三地卸货。 三亚有1万多士兵、工匠和奴隶,每年需要5万石粮食。剩下的20万石,留给琼西10万,海口10万。 琼西在名义上挂着琼州府琼西厅的牌子,管辖昌化、感恩二县。实际上却基本被联邦消化,成为琼西行政长官辖区。 守序的岳父海述祖以琼州海防同知兼理民政的职位顺理成章地成为联邦琼西行政长官。由于彼此合作开展很早,海述祖几年前就进了联邦元老院。他本人无法去元老院履职,现驻元老院的代表是守序妻兄。 琼西降雨量少,几乎不会被台风侵袭,气候干燥。粮食放在这里也利于保存。 海述祖将琼西厅进行了分割,在感恩与昌化之间的东方港建城,以感恩县丞的名义派驻联邦官员管理东方城。 在昌化江支流石碌河建昌江城,那里接近了黎区,琼西派驻了200军队。昌江城的规模不大,边长100步的低矮军寨而已。建城除了给向东拓殖打基础,也是为了开发石碌铁矿。 石禄铁矿位于石碌河边,当地人早有小规模私采。石碌河与昌化江的交汇位于海口上游30多公里,可以通航舢板。 矿山本身交通不便,运铁矿石出来不是什么好主意。海述祖打算就地冶炼,顺便把昌江城周围的森林全砍了,有用的木料顺石碌河放到下游,没用的烧成木炭用于冶铁。 琼西的计划是用石碌铁矿出的铁器供给本岛,田独专做出口。只是当地气候、交通条件都不好,需要很多年的开发才能实现目标。 守序在几个本地官员陪同下,视察琼西领地。 昌化县旧城位于江北,海述祖建的琼西厅新城位于江南。新城的人口大约有2000人,多为工匠、军人、官员及其家属。 搭上平底船,守序顺昌化江向上。夏季正是涨水期,目前的水深通航里程近50公里。后世因为海南森林被大量砍伐,昌化江泥沙淤积,下游河道断航,港口也被废弃。此时尚未到那个程度,各条河流的通航条件尚可。 昌化江河口两岸修筑了堤坝,约束了奔腾而来的河水。不过堤坝工程显然并未完工,只向前延伸了不到10公里。 琼西监纪推官曾文思解释道:“执政官,我们现在的劳力不足,去年秋冬季节只完成了目前的工程。海同知说在大规模种地之前,一定要把琼西昌化江水利工程修好,否则开垦和放牧都无从谈起。” 守序轻轻点头,磨刀不误砍柴工。以琼西现有的土地情况,直接种地只会加速沙漠化,所得也很有限,不如先修水利。 船只继续向前,守序饶有趣味地看着一条支流两岸新竖起的风车。 “你们一共修了多少风车?” “到目前为止有30座。” “很好,我想如果有500座风车,你们的灌溉问题就解决了。” 守序随即命令随行的士兵,“把船划过去。” 平底船很快靠岸停下,守序走到风车底下。 眼前是一座庞然大物,风车的翼展有30米,风机轴距离地面17米高。这是联邦最大型的风车,仿造自荷兰人的产品。国内做过测试,当风速达到20英里/小时,大型风车可以输出15马力的功率,与最大型的水车功率相当。 15马力实际上是超过早期蒸汽机输出功率的,但无论水车还是风车,最大的问题始终是看天吃饭,输出很不稳定。风车比起水车,受天气影响更敏感。 像眼前这座一等大型风车,风速低于6英里/小时就是个摆设,没有动力。 风大了也不行。台湾就完全没法使用风车,每年都有台风登陆,台风来别说风车翼板,连风车底座也能吹上天。海南大部分地区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只有琼西因为五指山的阻拦,基本不会遭遇台风侵袭。这里的水流大部分季节也很平缓,用水车局限比较大,这才像本土一样大量使用了风车。 守序拉开望远镜,远处的灌溉渠道周围,还有一些翼展在10米左右的小型风车。 大小风车和水渠组成琼西灌溉体系,那是联邦自给帆布和养殖战马的基础。 得到灌溉的土地一片片绿油油的,种植了棉花和苜蓿。马匹和牛羊在宽广的牧场上欢快地奔跑,琼西畜牧业的雏形就在这昌化江两岸展开。 海南牛种分布挺有意思,琼北琼东琼南是正常的南方气候,养水牛。琼西,守序见到的大多是黄牛。 曾文思道:“执政官,琼州从广西和广东的土司那里购买了大量马匹和耕牛,琼州留用了公马,母马和儿马都送到我们这来。现在有1700匹的存栏量。” “卡提阿瓦种公马的数量有多少?” “可以用来交配的有80匹,加上您这次带来的20匹,我们有100匹。足够给剩下的所有母马配种。” 母马一年产仔1头,以现在的养殖水平,一生大约可产5、6仔。公马长成后派到军队和各处矿山、工地役使,母马留下配种。十年后,马匹的数量可以达到一个可观的水平。 畜牧业也是耗粮大户,海南粮食始终存在缺口。 在守序帮助下,海南明军重新梳理了粮食配给制,并不算好,比联邦陆军差了一个档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