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四回:东征朝鲜破楼兰
杨仆有这个勇气,一则是为了试探虚实,二是鼓舞士气。三军出征,将帅用命,比任何的口号都有用。 对于朝鲜这个国家,杨仆了解的并不多,他无法确知他们的水战如何,6战如何,兵力多少,将领状况。 但杨仆是个经验十足的将领,他知道战场上最危险的就是睁眼一抹黑,辽东乃极寒之地,士兵们有不少是死囚,有不少人没拿过刀,更别说下海,后面还得杀人。 他的想法很朴实,以前锋军打前瞻,趁朝鲜人不备,拖住他们,尔后大部队上岸,如果前锋军胜了,大部队也不用伤筋动骨,如果前锋军败了,主力尚在,他可以从战场上获取有利于指挥的第一手的情报。 左将军荀彘得知杨仆水军已下海,也下达了向渡过浿水的命令。卫右渠实际不知道汉军是水6并进,除了汉军已兵来犯,他没有更多的情报,因此他将兵力集中在6路险隘。所以在荀彘渡河遭遇抵抗时,杨仆的水军却一帆风顺。 俗话说,舟行一日,马跑三天。 杨仆还是先于荀彘与卫右渠的大军接上了火。杨仆一路攻击前进,很快到达王险城。卫右渠多日的准备挥了作用,虽然杨仆的水军恍若天降,但在初次的交锋,杨仆一点便宜没占着。战局不如杨仆的料想顺利,杨仆顿感脸上无光。遂孤注一掷,把全部兵力压上城池。 然而,他忽略了一个事实。守卫王城的必然是朝鲜的精锐,而他的部队只不过是临时拼凑的,而且远来劳顿,兵力不多,又飘扬过海。 一个精疲力竭,一个以逸待劳。王险城的工事也特别地坚固。杨仆的将士们在一轮轮的攻城倒下去。杨仆杀红了眼,局面十分不利,仍然没有下令退兵。或许在他的眼里,倒下去的本是该死之人,又何必吝惜。 朝鲜各地的勤王之师不断地加入战斗,城内的军民同仇敌忾。随着战局的拖延,杨仆逐渐面临寡不敌众的局面。杨仆终于撑不住了,他极不甘心地下令撤兵,说是撤,其实是逃。 他逃进了深山,坚守待援。左将军荀彘的进军也不顺利,一路的sao扰不断,与朝鲜的大军几次大战,也是毫无便宜可占。看来卫右渠真有两下子。杨仆一连钻了十多天山沟沟,待局势稍微缓和一些,他才狼狈的钻了出来,收集残卒,准备来日再战。 长安。 刘彻将朝鲜的战报狠狠地摔在了地上。这不是在打他的耳刮子么?连一个小小的朝鲜都拿不下来。燕国将军的后代果然剽悍,有两下子。远征不奏效,刘彻的兵是再也不出去,将也没法子调。这个时候,屋漏偏逢连夜雨,西线战事又起,楼兰在匈奴挑唆下,斩杀汉使,而且西域诸国最近也不是很听话。 刘彻已经把赵破奴等将领派了出去,所以几乎是无将可派,无兵可拍。刘彻打起了政治牌,既然兵事不利,倒不如劝降朝鲜。从卫右渠的表现看,这位仁兄是个聪明人,应该能想到其中的厉害。 刘彻指定卫山前往朝鲜。 卫右渠见到了使臣卫山,知道了卫山的来意,他当即表示愿意请降。卫右渠的确是个聪明人,他一时激情杀人,酿成大错,虽然前些日子打了几场胜仗,但是他也清楚,一直打下去,吃亏的还是自己。 为了表示诚意,卫右渠派出太子奉上五千匹战马及若干军粮,前往汉军营请降。双方本着友好的心态准备着和平的仪式。可是意外就在这个时候生了,朝鲜方面有诚意,有礼品,却因为戒心太重做错了一件事。 朝鲜在带了大量礼物的同时,还带了兵,数量也不少,有一万多,而且是全副武装。卫山和荀彘一看这架势,这哪像来请降的,倒像来打架的。他马上传令朝鲜太子,不得带兵前来。 朝鲜太子听到这个命令,为了自己的安全考虑,他下了个命令,有诈,后撤。卫山和荀彘为戳穿朝鲜人的阴谋松了一口气。 卫山回朝复命,刘彻得知来龙去脉,大骂卫山无知,坏了他的好事,下令将此人斩。事已至此,刘彻出诏令,命荀彘立即进兵,务必踏平朝鲜。荀彘得了刘彻的死命令,因此掉头急进,朝鲜人措不及防,纷纷丢关逃命,不日又抵达朝鲜王险城。 荀彘围攻王险城西北,一轮轮的攻击却始终没有打开一个缺口。而杨仆却是想攻攻不了,他的部下多为囚徒,经过上一次大败,士气极其低落,哪怕你拿马鞭抽,那刀砍,他们也不敢攻城。所以杨仆改变了策略,围而不打,顺便和谈。 看到杨仆的水军如此窝囊,荀彘急成了苦瓜脸。他的燕代兵虽然骁勇善战,可是面对这城高池深的王险城,也是力不从心啊。 荀彘数次催促杨仆进攻。杨仆给的都是苦瓜脸,他的回复是我以和谈为主,你要打,我也不拦。甚至于几次杨仆嫌荀彘催战催得烦,他便答应一起出击,然而在相约出击的日子里,杨仆放了荀彘的鸽子。 荀彘很生气,杨仆这是明摆着违抗皇命,自作主张啊。后来,荀彘见实在攻不下城,也偷偷派人入城劝降朝鲜,不过条件是得向他荀彘投降。但朝鲜方面拒绝了,理由是他们倾向于投降杨仆。 荀彘怀疑杨仆有私通朝鲜谋反的意思,于是,也不敢随意出兵。王险城的局势突然十分微妙,朝鲜有意投降,因为担心荀彘不干,于是不动。荀彘怀疑朝鲜与杨仆有密谋,因此也不敢动。杨仆则一直动不了。 这样的局面让长安的刘彻一头雾水。 一座城,居然能围几个月,难道他们想留在那里过年?为了弄清楚情况,他派出济南太守公孙遂去前线了解情况。公孙遂到达后,荀彘就对他表示,“王险城之所以拿不下来,全是因为杨仆不如期会战。” 公孙遂听信了荀彘。他与荀彘自作聪明地定下一个套子,就等杨仆来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