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宰相
唐朝实行群相制制度,宰辅的人数不一定,门下、中书、尚书省长官都有可能兼任,后期的翰林学士、度支等也参与了进来,他们很多人的官职和平时一样,唯一不同的是多了一个同平章事,这个头衔就是唐时宰相的象征。 群相制活跃了朝堂的氛围,避免了一人独霸朝廷的可能,然而人多虽然有群策群力的优点,但也有可能会产生互相掣肘攻讦的弊端。 权力面前谁都想当一把手,自己说了算的感觉确实爽,可是没办法啊,大家都是同平章事,你也比我官阶也高不了多少,在议事上面,我还就不服你,不服那就来吧。 此刻的唐庭就面临着这个问题。 首先说说卢携,这位是属于朝廷鹰派的一面,而且这位宰相与宦官的关系还挺不错。 懿宗时期的南衙北司之争搞得文官集团元气大伤,旧的文官领袖们被贬死、流放,新的文官集团根本不能抵抗宦官集团的碾压,而且此番新帝登基,左右中尉又立下大功,被赐封为国公,风光无限,面对宦官集团的强势,文官们理性地选择了沉默和忍耐,等待下一个时机的到来。 这个时机很快就来了,而且还是一个宦官送来的,他就是田令孜。 田令孜这个人很上进,而且他还一定要结果,凭借着唐帝与其的亲密关系,皇帝自然不停地对其超阶提拔,田令孜很快就从末阶宦官变为了枢密使,参议军政要事,一般的人话也就满足了,毕竟也是属于宦官中的人上人了,还有什么其他要求呢? 有啊,田令孜看到了上面还有两位呢,神策军左右护军中尉,刘行深、韩文约,这两位大哥此番可是立了大功的啊,不过这也难不倒田令孜,毕竟自己和皇帝的关系那么铁,还能搞不定这事情?而且功劳已经立了,整天两位大功臣坐在皇帝身边,田令孜看着都烦,更别说皇帝了,对着两个人的好感基本是零。 田令孜信心满满地请求皇帝再将自己的官职升级一下,然而出乎其意料的是,皇帝很干脆的拒绝了。倒不是驳田令孜的面子,而是确实真心为其考虑,他们你现在惹不起的。 田令孜又认真地找人掏了掏那两个人的老底,然后就沉默了,这两个人其实说白了就是宦官集体团的代言人罢了,他们的身后是盘根错节的宦官集团。 宦官也是有山头的,没后台,关系不够硬,你连宦官都难以做好,而老宦官们因为身体的残缺无法生育,因此宦官内部的假子(即养子)现象很盛行。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宦官们,形成了一些望族门第,势力庞大,不是所有的小白都可以进入他们的圈子里面的,比如说之前落魄的田令孜,在他们看来其根本就没有资格和自己平起平坐。 在这些传统的宦官子弟们看来,田令孜这厮就是一个瘪三暴发户,一点底蕴都没有,实在羞于与其为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