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回到清朝做军阀在线阅读 - 第二十八章 势不可挡

第二十八章 势不可挡

      如果沿着地图,画一条北伐军团进军路线图,就会呈现出一条自东向西延伸的斜线。如果按照东王的吩咐疾驰京师,理应走直线才是,但事情却没有那么容易。碍于咸丰皇帝防御力量的集结,林凤祥和杨越李开芳商量过后还是决定避实就虚,剑走偏锋。

      而在黄河波涛的另一头,远在繁华京师的咸丰皇帝,早已是急火攻心,看着祖宗传下的家业到了自己手上变成了一堆烂摊子却无能为力,只能四处调人又调兵。这些都是要钱的,可是国库早已经空了!

      钱从何处来?只有加紧税收征饷征银,增设额外的税务,这是一个恶循环,但是现在摆在他面前的路却只有这一条。

      南京沦陷,咸丰皇帝心疼了很久,调钱又调兵用了两三个月也没能有机会把南京夺回来。而如今敌人有派出一支劲旅欲渡黄河,咸丰皇帝马上在空气中闻到了危险的味道。

      他急忙将收复南京的壮志放在了第二位,发号施令集结部队,甚至从扬州外的江北大营抽调人手,一心想要防止太平军杀到京师。曾经献计失败的兵部尚书在此时再次建议,破坏黄河沿岸船只,让太平军无船可用。

      咸丰皇帝的积极防御,让林凤祥放弃了“兵出扬州,沿运河北上”的快捷方案。最后他与杨越李开芳商议后,决定放弃运河,穿越防务空虚的安徽,迅速北上。

      而旅途总是充满了惊喜,太平军经过的蒙城、毫州一带,正是捻军的发源地。捻,淮北方言,一股,一伙的意思。捻军的前身叫做捻子或者捻党,大约兴起于明末清初,活跃在皖北,根据地是河南和安徽北部地区,靠贩卖私盐维持生计,经常性与官军发生械斗。

      林凤祥率北伐军团途经皖北、河南,捻子闻风而动,趁势而起,打破了各自单干的局面,逐步自成一军,走向联合作战,配合太平军的攻势,被称为捻军。捻军的兴起,使清军在安徽、河南的防务更是如履薄冰雪上加霜。

      林凤祥攻下毫州后,迅速越过豫皖边界,不走清军严密防守的山东,而是折向河南,逼近黄河。

      北伐军团的犀利攻势与风驰电掣急坏了河南巡抚陆应谷,河南乃四战之地,难以处处设防,陆应谷临时招募民兵,外加东拼西凑,勉强算是拉起了五千人的部队。按照咸丰皇帝给他的指令,赶到了归德南面的宋家集驻防,誓死阻挡太平军北上的势头。

      杨越建议林凤祥不要和这陆应谷死磕,派人绕过宋家集袭击归德才是良策。林凤祥思索之后同意,亲率大军稳住陆应谷,与之对峙,同时命令朱锡坤和吉文元两人率部绕过宋家集。朝七十里开外的归德进发。

      朱锡坤在六合县吃了亏,自知自己不能一而再的失败,于是谨慎行事,将部下潜伏在归德东南城外,同时联络城中捻军细作。正午,骄阳当头,太平军不再潜伏,突然开炮猛轰城墙,城内捻军趁势响应,打开城门,朱锡坤一马当先,率领太平军将士踏破城外清兵兵营三座,顺势杀入归德城中,全歼城内清兵两千余人,缴获火药两万余斤,鸟铳抬枪无数。

      林凤祥得知朱锡坤传来的好消息之后,不再与陆应谷面对面的消磨时间,直接无视陆巡抚的大营,率大军越过宋家集。但林凤祥并没有率军进入归德城内休整,而是直接率大部前往刘家口,准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抢渡黄河。

      为确保大部队后方安全,吉文元和朱锡坤率余部留守归德,防范陆应谷。

      这陆应谷倒是说来就来,他着了林凤祥的道之后急忙率部赶到归德,试图夺回府城。陆应谷进犯归德东门,吉文元和朱锡坤率部出城迎战。陆应谷回望自己的士兵,连日来回奔波,饥疲交加,加之又缺乏训练和自信,毫无斗志。他心中瞬间就打起了退堂鼓,想要退兵回营休整再战。

      可是归德不是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地方,吉文元和朱锡坤兵分两路,从两翼包抄。清军溃不成军,狼狈逃窜。太平军一口气追杀了三十里,歼敌两千余,缴获上万件火药,骡马无数。

      眼见大势已去,陆应谷提着布鞋,轻装上阵,逃向西南,日夜兼程,扬言要去回防省城开封。吉文元和朱锡坤不想讨论他是否还有那等信心,见威胁已经消除,就率营赶往刘家口与大军汇合。眉开眼笑的吉文元和朱锡坤见到的却是愁眉紧锁的林凤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