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南国江山在线阅读 - 第六百九十九章登基称帝

第六百九十九章登基称帝

    等杨渥率领大军再次返回洛阳时,时间已经是三月底了。

    在这几个月里,北方晋国的局势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经过去年年底的大败后,如今晋王的威望大受挫折,面对吴国时明显处于下风,而地方各势力也有出现动荡的迹象。

    所以在回到邺城后,晋王李存勖立即便对各地守将做出调整。

    首先就是任命李存审为卢龙节度使,驻守幽州以防备契丹人。

    近些年契丹人几乎年年都会入寇,甚至一年之内入寇多次,给晋国北方造成极大威胁。

    之前晋军攻占幽州后,卢龙节度使一职位都是由李存勖亲自兼任,后来又有周德威等老将负责镇守,尚且无忧。

    等周德威也战死后,幽州的局势便显得极为险峻了,一年的粮食收成还不够支用半年,再加上契丹人的年年入寇,尤其是这一次晋军大败之后,幽州的安宁与否就显得尤其重要。

    所以李存勖决定启用老将李存审,以其为卢龙节度使。

    除了李存审外,在其他地方晋国同样做出调整。

    比如石敬瑭在成功剿灭潞州李继韬后,因军功被李存勖授予安义军节度留后一职,负责镇守潞州。

    而赵在礼则被留在博州镇守,李存勖的另外一位亲信朱守殷负责镇守澶州。

    此外,其他地区也有一些调整,比如西北方向,在李仁福公开倒向吴国后,为了防备定难军可能的入侵,以及加强对契丹人的防御,晋王李存勖特意将麟州府谷县单独提升为府州,并且任命世代居住于府谷的折家子弟折从远为府州刺史。

    与此同时,麟州新秦地方豪强杨信,也得到了晋王的重用,被任命为麟州刺史。

    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西北折家军和杨家将的起源。

    当然,相比于对地方防务方面的调整,发生在晋国的另一件大事则更加轰动。

    在去年年底晋军大败之后,如何提振晋军的士气就成了晋王李存勖面临的最重要问题。

    许多官员都纷纷上书,请李存勖登基称帝,并大力赏赐将士,定能一举消除兵败带来的不利影响。

    对此建议,李存勖心中很是迟疑,毕竟大军刚刚打了败仗,正应该低调一些才对,你却让他在这种时候登基称帝,怎么都有些说不过去。

    不过就在这时候,南方吴国有消息传来说,吴王杨渥正在为登基称帝大造声势,甚至还闹出了“李氏当亡,杨氏当兴”的谶语。

    这一下,李存勖顿时怒了。

    “想我李家自祖辈起,三代人皆为大唐忠臣,有保扶社稷之功,又得天子厚恩,赐以国姓那杨渥竖子,祖上不过是挑粪耕田之辈,如今尚且敢窥视至尊之位,孤岂能连此人都不如?”于是下定决心准备称帝。

    二月初,当杨渥率领百官前往祭拜昭宗陵墓时,晋王李存勖在邺城下令设置百官,以豆卢革和卢程二人为行台左右丞相,任命卢质为礼部尚书,其他张居翰等人也都有升赏。

    接着,李存勖又命刚刚任命的礼部尚书卢质立即着手,准备登基称帝的一应典仪,并在邺城外修筑祭天之坛。

    李存勖毕竟是沙陀人,虽然入中原已久,基本上已被汉化了,但他骨子里还是崇尚直来直去的那一套,对中原繁杂的礼节不怎么重视。

    所以当杨渥又是祥瑞,又是祭拜唐高宗等人陵墓,又搞出百官劝进等事情时,李存勖却没那么多花样,而是准备直接登基称帝,最多就是在称帝前准备祭天而已。

    ……

    四月初,当杨渥一行返回洛阳之时,晋王在为称帝做准备的消息也在这时候传来,朝中百官顿时便坐不住了,开始准备第三次劝进。

    这一次,相比于在长安的第二次劝进,声势又更进一步。

    除了朝中百官和李茂贞、李仁福等地方藩镇全部到齐外,高丽、百济、新罗以及倭国也派了使者前来,甚至连远在海外的真腊等国,同样有使者抵达。

    倭国自不用说,前两年刚被吴军收拾过,现在当然要小心点高丽、百济、新罗三国如今正发生激烈大战,自然想要派人来寻求吴国的帮助,至少也要保证吴国不倒向敌人一方至于真腊等国,也都担心吴国进一步在海外扩张。

    所以在今年年初吴王即将称帝的消息传出后,这些小国也都派使者前来,正好赶上了百官劝进。

    如此一来,造成的声势自然更超以往,许多人都在惊呼,吴国不知不觉中竟然已经有了昔日大唐盛世时万国来朝的气象,一些人更是认为此时的吴国已经能与昔日大唐比肩了。

    而在百官劝进的盛典中,最让人关注的还不是这些,而是三十六位能够确定身份的李唐宗室成员的上表。

    之前杨渥便让长剑都派出密探寻访李唐宗室后人,最终能够找到并确认身份的有四十多人。

    陈彦谦等人又在这四十多人里面又选出三十六个与昭宗血脉较近的宗室,让他们代表李唐,在劝进之时主动出来进言。

    “昔日大唐高祖皇帝,见隋末天下大乱,不忍百姓生活在水火之中,遂自晋阳起兵,挥干戈而震宇内,平八方而统**,至今已逾三百年……”

    这些李唐宗室,按照提前准备的话,洋洋洒洒的叙说着大唐的荣光以及盛世之后的衰亡,说道最后唐昭宗如何受朱温欺凌,最终遭到弑杀,皇后及诸皇子也都惨遭杀害的惨烈时,这些人一个个都痛哭流涕,百官听众也也都心怀戚戚。

    随后,发言的内容一变,接着又讲起吴王杨渥父子两代人如何承昭宗之命,矢志复兴,二十余年栉风沐雨,终于一举诛灭伪梁,为唐室报得大仇。

    “我等残存宗室之人,闻大王已灭伪梁复国仇,无不感激涕零。今大唐气数已尽,天命当亡而吴国当兴,天命所向,且天下百姓皆归心于大王,愿大王顺天应命,承天下正统,定天下人心!”

    ……

    作为李唐宗室之人,他们此时代表的便是昔日大唐,说出来的话自然意义不同。

    当他们话音刚落下,百官和各地藩镇、各国使节等,也都纷纷下拜,口中高呼:“愿大王顺天应命,承天下正统,定天下人心!”

    这一次,在百官劝进之言后,杨渥不再像过去那样推迟拒绝,而是站起身来道:“诸位爱卿一片忠心之言,孤又何忍再加拒绝?孤愿与诸卿共治天下,还百姓一个太平盛世!”

    众人大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至此,经过三次劝进之后,吴王杨渥终于答应登基称帝。

    因为吴国早已建立多年,虽然杨渥只称吴王而未称帝,但百官设置、朝廷典仪早已完备,且天下百姓都已经习惯“吴”这个国号,再加上历代取国号的惯例,所以这次杨渥称帝后并未更改国号。

    不仅是国号没有改变,年号同样没有发生改变,而是继续沿用武义纪元。

    原本陈彦谦等还上书杨渥,提出了多个合适的年号供他选择,但杨渥却下诏令道:“自古帝王多有改年号者,少则数年一变,多则一年数变,甚是繁琐,且百姓难以适从,多有不便。自今起,一帝一年号,足矣!”

    于是终杨渥一身都只用了“武义”这一个年号,而后世历代帝王同样只有一个年号。

    也正因此,后世之人有时也将杨渥称为“武义大帝”,而不称呼其庙号。

    ……

    四月十八日,乃是一个黄道吉日,宜庆典。

    这天上午,吴王杨渥在朝中百官、各地藩帅、各国使节的簇拥下,于洛阳城外登台祭天,正式即皇帝位,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

    追尊其父杨行密为太祖武皇帝,尊其祖杨怤为熙祖裕皇帝尊其母史夫人为皇太后,尊王夫人为太妃。

    以王后周梦洁为皇后,其他诸妃亦有进封封嫡长子杨炅为太子,二皇子杨琰为琅琊郡王,封三皇子杨煜为永安郡王,四皇子因为年幼,暂不封爵杨渥的几个女儿,都被封为公主。

    杨渥之弟杨隆演则由海陵郡王进封为楚王,赐金策,许世袭罔替其余诸弟也都有封赏,但未有以亲王世袭的。

    朝中文武亦各有升赏,朝中大臣如陈彦谦、严可求等重臣,此次都被封为侯爵等爵位,并得以世袭。

    吴国的爵位需要有军功才能册封,像陈彦谦等文官原本是没资格封爵的,但他们毕竟是开国的功臣,再加上他们长期镇守后方,为前线大军征战提供了源源不绝的后勤保障,这也是有大功于国的,所以杨渥才给他们封爵。

    相比于文官,武将封爵的就要多得多,许多将领北伐灭梁的功绩到现在都还没有赏赐,后来又有击败晋军的功绩,所以这一次一并赏赐。

    除原本已封国公的周本、李承鼎等人外,又加封刘信、朱虔佑、朱思勍、柴再用等人为国公,以郡公之爵世袭而柴克宏、刘仁赡等年轻将领,如今也都获得了侯爵、伯爵等爵位。

    至于更底层的文武官员,同样有所赏赐,加官进爵之人不在少数。

    此外,各地臣服于吴国的藩镇这一次也有封赏,岐王李茂贞原本就是昭宗老臣,声望卓著,这一次上表劝进又有大功,于是杨渥下诏封其为秦王,许其不名、不拜。

    而对定难节度使李仁福,杨渥则下令封其为西平郡王,检校太尉,同平章事,领中书令封朔方节度使韩洙为颍川郡王,检校太保,同平章事,领侍中。

    其他各藩镇也都有加封,甚至连马殷、刘龑等早已经投降吴国的藩镇,这时也有封赏。

    最后,为纪念淮南乃至吴国在历次战争中阵亡的将士,杨渥又下诏将在洛阳城竖立一块忠魂碑,届时将亲自率领皇后、太子等前往祭拜。

    消息传出,全军震动,纷纷高呼“万岁”或者“皇帝圣明”等。

    ……

    当杨渥在洛阳正式登基称帝之后不久,四月二十五日,晋王李存勖也在邺城登基称帝,国号大唐,并宣布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同光,尊其母晋国太夫人曹氏为皇太后,尊其嫡母刘氏为皇太妃。

    以豆卢革为门下侍郎,卢程为中书侍郎,二人皆为同平章事,以张居瀚为枢密使,卢质、张宪为翰林学士等。

    升魏州为兴唐府,在此建立东京,又将太原府定为西京,将镇州升为真定府,作为北都以王正言、孟知祥、任圜三人分别为兴唐尹、太原尹和真定尹。

    又追尊其曾祖李执宜、祖父李国昌、父亲李克用等人为帝,在晋阳建立宗庙。

    至此,在一月之间,天下多出来两个皇帝,若是加上原本就在蜀中称帝多年的蜀国,当今天下便有着三个皇帝。

    这三帝之中,蜀中的那位皇帝虽然称帝最早,但论起声望来无疑却是最浅薄的,除了蜀中之人外,根本就无外人认可其帝位。

    而剩下的两个皇帝中,吴帝杨渥的声望当然是最大的,而且得到了各地藩镇的拥戴,再加上吴国的国力最为强盛,又在去年刚刚击败晋国,所以被认为是当今正统。

    而晋帝李存勖虽说声望比杨渥稍弱一些,但也不遑多让。

    晋国的实力虽然比不过吴国,又经历了去年的大败,但也不可小觑再加上李存勖自称自己才是继承大唐正统之人,并以大唐为国号,所以天下间同样有不少人认为晋国才是当今正统。

    两个原本就有仇的国家,此时在同一个月内先后登基称帝,为了争夺天下正统之位,很多人都认为吴、唐之间一场新的大战即将来临,然而人们没想到的是,双方却并没有打起来,甚至连小规模的战事都没有。

    吴国最终只是派遣一个使者出使邺城,呵斥对方的僭越之举,并声称自己才是天下唯一的正统。

    而唐国一方也同样只是派出使者前来,表明自己的立场。

    似乎两国一夜间又恢复了当初作为同盟时的关系,准备和平共处,不再为敌了。

    只有少数人才明白,两国之间之所以没有打起来,其实都有自己的苦衷。

    唐国一方自不用多言,去年刚刚经历惨败,此时正是恢复元气的时候,哪里有多余精力主动进攻吴国。

    而吴国一方之所以不立即出兵,原因则更为简单,那就是没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