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三章 海堤
宿州古称符离,因为位置显要的缘故,一直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淮南为了夺取这里,曾经多次兴兵北上,尤其是三年以前的那一次,杨行密亲自率领六万大军北伐,结果在宿州城下苦战一月,最终因为粮草不继而被迫退兵。 此时,在宿州之南四十里地的蕲县,杨渥将北伐大军的指挥部设在了这里。 正如淮南在面对梁军南征时选择了坚壁清野一般,这一次淮南军北伐,梁军同样选择了以坚壁清野的办法对付淮南军。 所以当杨渥率领大军抵达蕲县时,城中百姓基本上已经跑光了,粮食辎重也大批藏了起来。 对此杨渥并不在意,他与朱全忠不同的是,淮南军掌握了水军的优势,所以后勤方面十分畅通,不必担心被梁军截断。 唯一让他头痛的是,全部辎重都要从后方运输的话,广陵储备的粮食到底能够坚持多久。 “粮草辎重方面暂时还不需要担心,属下不久前刚刚收到了骆知祥的来信,他说今年收成极好,各地大获丰收,尤其是占城稻的逐渐推广,使得粮食收成比往年多了许多。所以今年的秋税应该能按时完成。”高勖笑着说道。 推广占城稻,这是他亲自在抓的一件事,如今占城稻收益明显,这不仅是他的一件大功劳,更重要的是,因为占城稻的推广,将会为此而养活更多的百姓,这才是他最为看重的。 “殿下,这占城稻经过这几年的逐渐试种,基本上可以肯定它的确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尤其是耐干旱,生长期短的特点,对于增加粮食产量实在是太重要了。所以属下建议从明年起逐渐将占城稻推广到整个淮南各地!” 杨渥点点头,如今看来推广占城稻的时机的确是成熟了,不仅验证了它的适应性和优越性,让淮南上下官员都心服口服,而且如今占城稻的种子也足够向各地推广了。 “等这一仗打完,回到广陵后,高先生写一个奏章上来,孤让大家讨论一番,若是大家都觉得没问题,那么就开始推广吧!”杨渥同样带着喜色说道。 接着,他又继续问道:“如今广陵那边有什么新的消息没有?我父亲的身体如何?” 杨行密虽然重新出来执掌淮南了,不过大部分事情,只要不是急需处理的,都会转送到军前来由杨渥处理,他只负责处理那些紧急事物,这也是考虑到他的身体需要休养才这样安排的。 “殿下放心,大王身体好得很!而且……”说到这,高勖脸色有些古怪的道:“而且殿下或许要不了多久又要多一个弟弟或者meimei了!” 杨渥有些哭笑不得,这算什么?感情让杨行密退下来后就整天造人去了。 不过只要老爷子喜欢,杨渥自然没什么意见。 “至于广陵的大小事务嘛,倒是有一件需要殿下亲自过问!”高勖接着道。 由于军务繁忙,所以发到军前的政务杨渥一般也是让高勖总揽。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如果将来杨渥开国的话,有资格担任宰相或者首辅大臣的职务的,目前还只有高勖比较适合。 一来高勖资格足够老,乃是和袁袭、戴友规一同投靠杨行密的;二来,高勖本来就担任过很长时间的掌书记,淮南的大小事务他都处理过,而且最近又负责统兵司的事务,对军务有一定了解;三来最近推广占城稻的事务已经为他攒足了功劳,让他担任首辅之职务是目前最合适的。 除了他以外,其他的文官里面,周隐脾气太直,殷文圭能力似乎有些不足,严可求资历功劳都不够,骆知祥和陈彦谦等人就更不行。 这样一来,除非杨渥准备让武将担任首辅大臣,否则就只能让高勖来。因此,这段时间杨渥逐步让他接触更多的政务,以为日后做准备。 “殿下,事情是这样的,前段时间海陵传来消息,说是当地海堤年久失修,多处溃决,使得海潮倒灌、卤水充斥,不仅淹没了大量良田,而且毁坏了当地的盐灶,所以当地官员上书请求重修捍海堰。”杨渥一听当即引起了重视。 淮南如今的税赋改成征收实物以后,现钱的来源就主要依靠盐、和茶这两项专卖。 而茶专卖且不说,光是盐专卖,每年给淮南带来的收入就达到一百多万贯,占到淮南每年收入的五分之一。 更重要的是,这每年一百多万贯的收入还不是盐利收入的最高峰,唐末天下大乱之前,淮南盐利收入每年可以达到三百万贯。 如今虽然因为天下战乱,人口大量损失的缘故,导致食盐收入减少了许多,不过按照杨渥的估计,江淮盐场的收入应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首先一个就是晒盐法,如今的淮南使用的还是古老的煮盐法,也就是将卤水放在锅内用火熬煮成盐,这种办法不仅产量少,而且成本极高,特别是消耗木柴量大,煮成一石盐就要消耗木柴约四百斤左右。 再加上高昂的运输成本,以及为了保证各方利益而不断加价,所以这个时代盐价高不是没有原因的,带来的问题就是很多百姓吃不起盐,以及私盐泛滥。 所以杨渥估计,若是能将煮盐改成海水晒盐,肯定能大幅度提高产量,降低成本,从而减轻百姓负担,增加盐利收入。 第二点就是重修海堤,江淮盐场濒临黄海之滨,如今的海堤还是一百多年前由淮南西道黜陟使李承负责修建的,因为年久失修的缘故,经常出现海水倒灌的现象。 若是能重新修筑堤坝,解决海水倒灌的现象,不仅能大大造福当地百姓,还能减少盐场的损失。 所以这两点其实是杨渥很早就想去做的,只是一来各项事物繁忙,暂时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二来淮南之前因为战事频繁,财政年年吃紧,根本没有多余的财物来重新修筑堤坝。 更重要的是,整治盐政,肯定会触及到很多人的利益,在没有足够的把握之前杨渥不想轻易去动。 但随着钱镠被消灭,淮南正式获得一个稳固后方,财政上也有了一定的盈余,尤其是这次大胜,让他威望大增,有了足够的信心去触及盐政这种事务了。 当然,革新盐政不可能这么草率的进行,怎么说也要等他回到广陵后再找时机动手。 至于现在,还是先把重新修筑海堤的事情处理好。 所以听了高勖的话后,杨渥当即询问道:“上书之人是谁?他的奏章呢?拿来给孤看看!” 高勖连忙道:“上奏章的是海安县县令杨信,也就是殿下您的那位族兄。他的奏章就在这里,殿下请过目!” “是他?”杨渥顿时更加来兴趣了。 如今随着他渐渐掌握淮南大权,而杨行密却一天天老去,他的几个弟弟都还年幼,短期内都指望不上,所以到时候杨家本家的势力就显得太单薄了。 若是此人真能关注实务,真心实意的做事情,再加上能力不坏的话,杨渥倒是可以迅速将他提拔起来,以作为杨家的助力。 杨渥当即将奏章接过来仔细看了起来。 奏章中,杨信简明扼要的介绍了这次海水倒灌的情况,然后详细说明了修筑新的海堤的必要性;最后他又大致估计了修筑海堤需要的花费和时间。 总的来说,奏章的内容比较详实,调理也很清晰,唯一的问题就是他似乎把修筑海堤的难度看得太简单了,提出来的花费和时间按照杨渥的估计应该远远不够。 不过这些细节问题却不是现在要追究的,最重要的是,杨渥从这份奏章里面看到了一个想做事,而且有一定能力的年轻官员,这样的人才是杨渥最需要的。 再加上,经过杨渥的观察,他发现杨信的人品同样很不错,并非一朝得志便猖狂的小人,所以杨渥对于培养此人的兴趣就更加浓厚了,他打算将修筑海堤的重任就交给此人来办。 只是,整个海堤按照杨渥的估计至少会有近六百里长,而且还要经过扬州、楚州、海州三州之地,这么大的工程如果就靠杨信这个刚刚科举出来才一年时间的年轻人,未免又有些不放心。 所以杨渥向高勗问道:“高先生,修筑海堤的事情,孤认为很有必要去做。孤有意将此事交给杨信来办,不过又担心他年轻办不好此事,想找个人来协助他,不知高先生可有什么好人选没有?” 高勗想了想后答道:“若是要找一人来协助办理此事,属下觉得有一人正好合适,只是此人目前并无官身!” “哦,不知是何人?” “此人名叫黄讷,苏州人,乃是涟水巡抚刘威之幕僚,沉稳干练,精通庶务,据说刘巡抚的很多事物都是他在帮忙打理,若是殿下以此人来协助杨县令的话,一定不会出什么乱子!” “黄讷?”杨渥点点头,当即命人去楚州征辟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