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山壮招供
至于山壮,泽宁最贴身的小跟班,被锦卫衣抓走,一直跟泽宁玩暧昧的佳若卖入妓院为娼,清宁宫庄收归于太后名下。 由于机械所已经归入工部名下,太后还算尚存理智,并没有当场下令解散,跟着来的兴安跟木头人似的,任由太后和金英所为,不敢言语半句。 锦衣卫大索京城,东厂的人全力配合,京营调派三万人马协助,挨家挨户严密盘查,抓出不少遗漏的逃犯、案犯,甚至还抓住几个躲在京城的朱家皇子皇孙,这几个的封地偏远,他们吃不了那个苦,放着伯爷侯爷不当,躲在京城里花天酒地。 锦衣卫和东厂的趁机吃拿卡要,敲诈勒索,搞得怨声载道,真正的凶徒没拿到一个,却抓了一大批无辜受累的百姓,都察院的御史们纷纷上奏弹劾,眼见着已经封城搜捕了三四天,一点线索都没查到,太皇太后的遗体还仍然停在仁寿宫里呢,四位柱国大臣商议之后,请奏太后,京城解禁,先给太皇太后办理丧事,同时追查刺杀案的真凶。 泽宁是伯爵,有是爵位的,况且,他有护身的免死铁券,只要行刺案没有定论,就不能杀他,也不能用刑,根本朱元璋定下来的规矩,免死铁券可免一切罪责,除了造反之罪。 可山壮就没有这么幸运了,被架上刑架,还没动手,山壮就吓尿了,招供全是由他一人所为,与泽宁无关,混进刺客一事,泽宁全无知晓。 泽宁和山壮在大隆善寺遇到二个女子,那个面貌俏丽,脾气火辣,武功不凡的小丫头,一直印在山壮里心坎里,再也没有记怀。 自从泽宁撞上女鬼之后,那个俏丽的小丫头就悄然显身于清宁宫庄,并与山壮“偶遇”,那个小丫头妖娆妩媚,山壮情窦初开,被迷得五迷三道的,三魂出窍,五魄登天。 从小丫头的嘴里得知,她叫小丽,从小行走江湖,走南奔北,偶遇高人,得到指点,练得好功夫,她们跟一个戏班子以唱戏为生,她的唱腔可真不是盖的,字正腔圆,山壮打小就爱听戏,小丽全力卖弄,竭力迎合,山壮完全陷入其中。 小丽演的戏多了,也扮过皇帝,就是没见过真皇帝,一心想亲眼目睹龙颜,以了结此生最大心愿。看到美人愁肠,奄奄泣泣,悲悲悯悯,小小的山壮,雄性激素喷涌,拍着胸膛应承了下来,可怎么把她带进宫去,却是费尽了山壮的脑细胞。 小丽是闯江湖的人,身份不清,来历不明,不可能进得了戒备森严的皇宫,后来,还是小丽提了醒,利用那个大木箱,那是,泽宁献给小皇帝的大礼,岂可破坏了。 小丽媚颜献上,又当着他的面使出缩骨之术,表示,只要一丁点的空间,就可以安全入宫,并不影响这个木箱的使用,更不会影响当日的表演。进宫后,她会趁着天黑,悄悄的从箱子里出来,躲到一个无人的地方呆着,看完了皇帝,她自个儿会有办法出宫的。 鬼迷心窍的山壮为情为色所惑,欣然答应下来,找机会支开了与他一起守护木箱的家丁,把小丽藏在里面,小丽的缩骨之术杠杠的,从外面,完全看不出破绽。 箱子顺利进宫,停放在华盖殿里,小丽完全没有出来的意思,她隐在箱子里,就是为了等到箱子打开,所有人惊愕之际,突下毒手,在小皇帝朱祁镇稚嫩的小身板上捅一刀,或才三五刀的,让其血溅当场,然后,以命换命。 没曾想,长时间困在木箱子里,所带的食用不够吃的,更要命的是,缩在那个狭小的空间里,时间长了,难受之极,尤其是困顿的时候,难免会不由自主的乱动弹,不小心,把箱子里的几个机关移动了,以至于朱祁镇按下木栓之时,根本按不下去。 张辅奋力捶下木栓时,砸断了卡住木栓的木条,导致只打开了其中一块木板。小丽长时间缩身,气血阻滞,血脉不畅,听到大殿里吵杂声响起,便开始活动筋骨,等到箱子被砸开,她的手脚仍然还没活动开,数次想飞出来,都失败后,最后奋力一搏,才终于离开那个大箱子。 小丽扔飞镖的时候,气力已经消失了一大半,又饿又困,与张辅打斗的时候,十成功力,只使于二三成,加上众大臣群殴,手忙脚乱,一进想着与朱祁镇同归于命,却什么也没干得成,眼见刺杀失败,只好自断其命。 供词呈到御前,引起一片哗然,这刺客果真与蒸汽伯府有关,朝野上下,奏本如雪片一般飞进皇宫,要求严惩泽宁。剥夺爵位,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症结在于,是给泽宁按上一个什么样的罪责,杨士奇等人主张定个纵容家丁行刺皇上的罪名,与从犯山壮一起,斩立决。 也有人认为,山壮的口供不实,这个小屁孩能有什么主张,一定是替其主人背祸,责令锦衣卫严刑拷打,山壮的身子一向柔弱,三二下就晕过去了,醒过来,死咬着以前的口供不松,哭哭涕涕的。 太后甚为不满,要求以谋反之罪,抄灭九族,并追查所有相关人等,此言一出,张辅立刻回府闭门不出,张辅一口一个的叫泽宁为爱婿,已经有些日子了,很多人已经知道这件事情。 朱祁镇则是死咬着泽宁无过,可惜,他的意见并不能引起够的关注,只有在奉天殿里吼过二嗓子,立刻就被太后及其同伙的声音给淹没了。 杨士奇、杨溥等一班老臣的态度,一直左右摇摆,朱勇首鼠两端,张辅又躲回府里闭门思过,朝野上下,一片混乱。 最让人感觉新奇的是,还有比山壮不怕死的,内官监大太监阮安主动自首,说刺客是他放进宫里来的,与泽宁无关。阮安的自首,吓坏了宫里的十二监太监,尤其吓坏了参与三大殿工程的功勋贵戚们,也惊动了满朝文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