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轮回之帝国历史在线阅读 - 第一百三十二章 新闻出版

第一百三十二章 新闻出版

    东得到海战的消息,是在景炎七年的二月初。这个时候,哪个穿越者来到这个时空已经第六年了,他和张弘正打的赌,同样也已进入了第四年。

    大战大胜可期的前景,让兵部上下人等均精神亢奋。虽然陛下已经严旨兵部不得干涉朝政,但潜藏于心底深处、根深蒂固的文武相争的意识,还是让他们有一种在文官们面前扬眉吐气的感觉。

    东最近这段时间,经常跑的是国学院,因为他和老谢非常关心哪个活字印刷。

    宋代是中国古代雕版印刷业的全盛时期,它对文化的传播起了非常重要作用,但雕版印刷也存在很多的缺陷。这一是刻版费时费工费料,二就是大批书版存放不便,另一个,有错字不容易更正,甚至会造成整版的报废。宋版书精美归精美,但从制作上讲,仍然不易。

    当然,就哪个穿越者心中的看法而言,宋版书的字过大,与后世比较,实际上在印书中还有太浪费纸张的毛病。如果实现了活字印刷,通过对字体大小的明确规制,必定能够形成纸张的节约。不管东是怎样的后世废材,资源节约的观点总还是有一点的。

    活字印刷之术其实并不算多大的难事,因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已经有了详细的记载,但东要的并不是泥活字,而是金属活字。它们两者之间谁更持久耐用,这是显然的。但既然是弄金属活字,毕竟就增加了点难度。

    好在他下了弄出来就“赐官三级”的旨意,工匠们自然异常热心。而国学院里的夫子们不讲别的,仅仅是一个《大宋字典》,就足以让他们考虑到今后必须解决的印刷难题。如果你还是用雕版印刷来印制,再按哪个够坏的小鬼头所说的初版、再版、三版等等,等等,这个将令他们名满天下、传至千古的字典,就不知道要拖到何年月了,因此他们也同样非常上心。

    经工匠和国学院里的夫子们共同反复实验后,他们最后提出制作铜活字,因为铜相对来说毕竟软硬适中,而且中国古代有相当成熟的铜制品制作技术。

    自陛下下旨以来,这个活字印刷其实已有小成,今天在国学院里进行的就是试印制。其实这个印制,也不过就是手工印刷。谢枋得看着试印出的一页书稿,眼中抑制不住地露出了喜悦之色,这给将来印书带来的便利,那是再明确不过的事。

    但他身边的小鬼头拿着书页,却用一种古怪的眼神看着跟他一起来的赵与珞。

    老赵和小鬼头好归好,但他又岂能不对这个“整天乱来”的陛下小有戒备之心。他心里先咯噔一下,随即恍然。

    “陛下,此物果有大用。”老赵嘿嘿笑道。

    “是地,是地。”

    这一老一少两人的笑容里,你怎么看怎么都觉得狐狸的意味多了点。

    陆秀夫和文天祥一起兴冲冲地走了进来,但他们还没有开口,东就洋洋得意地将手中印制的书稿递给了他们。这俩夫子一看,也是喜上眉梢。

    “陛下,此术对教化天下,必有莫大之功用。”陆夫子言道。

    “是啊,老师。”哪个穿越者笑眯眯地说道。“各位爱卿,你们知道朕刚才想到什么了吗?”

    众夫子躬身一礼:“臣等不知。”你个人小鬼大的小鬼头,要想知道你的心思,还真是有点不容易地。

    “有了这个活字印书之术,将来咱们印书就方便多了。当然,它仍然需要改进。”

    “文相,老师,谢大人,赵大人,你们都是我大宋的大才,才华横溢那是当之无愧的。朕希望你们有空将自己的著述整理整理,朕以后要将它们全印出来,不仅刊行天下,而且还要收藏在皇家书院里。”

    嘿嘿,就冲你们几位的名声,宋版的著述,再让你们亲笔签上的大名,加上你们的私章,咱再盖上玉玺大印,哪一个放到后世,再少算也要值他个千万滴。这个皇家书院,咱本就是按收藏馆、聚宝盆来办的啊。

    那四人心中均有点感动,甚至还有些惶恐:“陛下实在是过誉了。”

    屋子里的其他夫子也都露出了羡慕的目光,皇家专印,这可不是任何人都能得到的荣耀哦。

    赵与珞还是有些自知自明的,他略有些尴尬地说道:“臣才疏学浅,不能和陆相、文相、谢大人相比,实当不起陛下之垂爱。”

    “哪里,赵大人,现在可能您是没有好的著述,但这是因您忙于国事,无法专心于学术。但谁能说以后您就不会有?朕不会食言。”此时的老赵决没有想到,他以后是有一部煌煌巨作名震这个星球滴。

    东看了看其他的夫子,又说道:“谢大人,朕以前说过,将来国学院要把夫子们好的著述进行刊印,但那时朝廷还很困难,现在咱们的条件算是具备了。朕觉得国学院可以每月出一本册子,刊登夫子们最新的、好的著述,让天下人都能知道。就是朝廷的大臣们,也可让他们踊跃投稿。这个册子,可否名曰《国学月刊》?当然,这都由你们最后来定。”

    谢枋得躬身一礼:“臣谨尊圣喻。”

    众夫子的眼中均闪出了热切的光芒:“陛下对国学院的关爱,臣等铭记在心。”

    东那带着三分坏笑的眼珠子一转,说道:“不过,关于这个册子,朕还是旧话,不认为应该免费刊行。太宗皇帝曾有言:开卷有益。”

    “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来自于宋太宗赵光义读书的典故。《太平御览》是在他执政年间,收录了一千六百多种古籍编的一本书,共有一千卷。编出来之后,他坚持每日看三卷,假如因有事当日没看,过后一定要补回来。曾有人劝他不必过于辛劳,他就用“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做了回答。

    “既然有益于天下,著者就应该得到报偿,得到一些润笔费,所以国学院应把这个册子向天下出售。只不过为了让天下人尽可能的多看到,价钱要低一点罢了。”

    到了这个时候,咱们大宋的最权威的学术月刊也该让它登场了。

    你也不要以为咱光是为了收买人心哦,那是次要滴,咱这忙活了半天,更重要的是为了打造将来的宋代文化知识产业链。

    赵与珞对小鬼头的心思是了解的,陛下弄的实际上是“以文养文”,这也是为了减少朝廷的支出。就是夫子们也决不会对此有什么异议,这件事可是早就在朝堂上定下来的。

    东回过头来又对陆秀夫说道:“老师,有了这个活字印刷之术,朕觉得朝廷可以重新建立以前的邸报制度。”

    “邸报”又称“邸抄”,或称之为“朝报”、“条报”、“杂报”。史载,汉代的郡和唐代的藩镇,都曾在京城设“邸”,其作用相当于后世的驻京办,它的主要使命在于了解朝政消息。(我们几千年前流传下来的东西,其实有很多都没变啊)。

    旦凡皇帝的谕旨诏书、大臣们的奏议以及有关官员任免升迁等消息,都是邸吏们重点收集的对象。一旦得到,邸吏们会把这些消息写在竹简或绢帛上,以后当然就是写在纸上,然后让信使骑快马立刻送到各地。这就是最初的“邸报”由来。

    “邸报”严格来讲,开始是在朝廷内部流传,后来又发展到张贴于宫门外让公众传抄,故又称“宫门抄”“辕门抄”,这实际上已是最早的一种政府新闻发布方式。

    它的发展,最终导致早期报纸的出现。有记载的中国古代最早的官报,是唐代的“开元杂报”,它设立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当时主要是给在京的官员们看。有学者考证,就是“新闻”和“编辑”两词,也是唐人发明的。而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报纸,中国唐代的“敦煌邸报”,曾于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被发现,现存于英国伦敦不列颠图书馆。

    奶奶的,咱们不知道有多少宝贝东西都被别人抢走了,真他妈的令人窝心。

    东对办报纸还是很重视的,因为帝国的政令,在这个缺少电子大众媒体的时代,只有通过报纸,才能更好地让天下之人了解。而只有天下之人都更了解朝廷的规制,也才能更有效地避免办事官员的蒙事。至于所谓的新闻自由,那还要放在后面。

    但要想办好报,你就必须先解决印刷问题,刻版你要刻到啥时候?现在既然印刷问题解决了,这件事当然就可以提上日程来。

    “邸报”在宋代就是指官报,但请注意,中国历史上非官方的民办报纸,却起始于北宋末年,它们被称之为“小报”,并风行于南宋,当时的宋人都隐称其为“新闻”。因为宋代实际上也是有严格的新闻检查,一般邸报编好后,它的样本要送枢密院审查,通过的叫“定本”,这就是“定本”制度。而“小报”的出版,则多受到查禁。

    陆秀夫等人其实对这些很熟悉,但他们没有想到的是,东提出每份“邸报”出来后,要大量印刷,并卖给天下之人。他更指出,现在条件还不成熟,可以一周出一份或两份,将来每天都要出。

    东实际上认为,过去的邸报是不完善的,它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闻报道制度,因此他决定采取渐进方式,逐步从周报过渡到日报,并建立相应的发行制度。但陆夫子等人就误解了,因为宋代出现过专门抄录邸报,并出售牟利之人。小鬼头就是坏啊,连个邸报他也要弄钱。只有老赵在心中暗自称妙,还是陛下聪惠,弄出活字印刷后,抄录邸报这样的旮旯角落里的钱,他都一扫而光。

    陆夫子这时候也顾不上和小鬼头计较这些事了,他看了看文天祥,宋瑞兴奋地说道:“臣恭喜陛下,刘师勇已大破北军水师,翁州前线,我禁军大胜可期。”说完,他把一份战报递给了小皇帝。

    东急切地看了一遍,他立刻忘形地挥舞着拳头:“好,好,好,朕要御驾亲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