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赵羲迈步走上来,坐到陈宇轩的对面,问:“她没事了?” “嗯。看小说就到叶子悠悠~”理不理地从鼻子发出一个单音节。 “是什么病?” 陈宇轩不回答,拿笔在草稿纸上画几何图形。他这个样子让赵羲咬牙,以前没见他怎么护着“弟弟”,反而他更像“弟弟”的哥哥。 “你不想知道弟弟是怎么入选的?不想知道那束花是谁送的?” 这句话成功地让陈宇轩停了下来,正视他。 “什么花?” “你先告诉我‘弟弟’是什么况。”赵羲双手前叠插,姿态大爷。 这样以条件要挟的问题若是以往,陈宇轩鸟也不鸟他是谁。只是,事关陈伊人。他只犹豫了一下,便回答:“过敏反应,是谁让她入选学生会?谁送的花?” 不得不说赵羲是个极聪明的人,一下子抓住了陈宇轩如今的软肋。 赵羲听陈伊人没什么大事,心突得松了下来。他坐了下来,将早上“一束花引发的血案”简单地讲了一遍。 陈宇轩转着手中的笔,赵羲既然这样说的话,那么就不是他送的花,不是他送的,那又会是谁送的呢? 狭长的眸子一扫赵羲:“花是谁送的?” 赵羲俊美的脸沉了沉,他顾及兄弟之以及想多些时来确定自己的感觉,却没想到被人捷足先登了,他赵羲看上的东西都不罢手,何况是引发他心底强烈感觉的人。 这个送花的人,呵,他等着吧! “上午之前,会给你一个确切的答案。” 赵羲承诺的事倒是绝不含糊,陈宇轩点头,又问:“那入选的事是谁?” “学生会招新工作是由宣传部全权负责,你说是谁?” “齐瑞宁?”陈宇轩狭长眼眸一扬。 “聪明,一点就通。” 陈宇轩眉头皱起,齐瑞宁想她入学生会有什么目的? 陈宇轩中午回到家,陈健勤在厨房做饭。他扫视了一下客厅,便上了楼。楼上的客厅客厅里的电视里正放着**十一戏曲频道,依依呀呀地唱着戏,却没看到陈伊人的影。 他走了过去,看陈伊人侧躺在沙发上,一手托腮,一手放在侧,眼儿半闭,似乎在听曲,又似睡着。看小说就到叶子悠悠~这样慵懒无力的姿态陈宇轩第一次见到。 他克制不住自己的眼神,紧紧地看她,看她那风华绝代的优雅睡姿,看她那粉红唇角浮起的如木槿花一样的浅笑…… 忽然,那长长的睫毛轻轻地抖动了,他仓惶别开视线,子想移动,却又定在那里。 “哥哥,你回来了……”清甜的少女的声音从沙发上传来。 他有些僵硬的别过头,“嗯。” 沙发上的少女已经收起了慵懒的姿态,起,浅笑盈盈地走上前来:“哥哥你坐,我去给你倒杯水。” “我……不渴。”如玉的少年不看她,偏着头说。想到她的体,又把头回过来:“体确定没事了?” “嗯,”陈伊人点头。 陈宇轩见她脸上隐隐透出苹果一样的红润,才彻底放了心。 “你……”少年想到赵羲讲的她在晕倒前见到花的反应,别人可能以为她只是单纯的花香过敏,但是他可以确定的是之前的她从来没有接触过那白色的花,更不会警示别人别靠近那花。顿了顿,还是问了出来,“那花的香气是不是跟害你的东西有关?” 陈伊人一怔:“哥哥,你怎知?” “猜的。”见她如此神,他便知道自己猜对了。 “哥哥甚是聪颖。”她垂下了眼帘,过了一会儿,轻轻地说,“我自小体弱,有心悸之疾,不可大悲大喜,除此倒与常人无异。直到一有……有人送来一盘花,那花香引发我心悸之疾,于是……我死后方知那花是他人刻意为之,里面掺有可以引发我心疾的毒香,而那毒香与今那花香甚似,故……我以为又会亡,却不想只是过敏症……” 看着低垂眼眸的陈伊人,陈宇轩放轻了声音:“过去的事就别多想了,你的体现在很好,你对那花有反应大概是之前的心理作用。而且生物学上说过敏后体内会产生抗体,你这次没事,下次就更不会有事了。”少年难得说这么长的话安慰人。 “真的?”少女抬起眼帘。 “嗯!”少年坚定地点头。 少女绽开了一个清浅的笑容。 少年眼眸也dàng)漾开来,只是一会儿,清俊的眉头又微微地皱了起来。 这是心理作用还是真正的对花香过敏? 不管是哪一种,他都不想看到这个可能会突然间致命的弱点在她上出现。 既然体没事了,陈伊人下午继续去上课。月考临近了,她不想落下课程。回到教室,大家一窝蜂地过来问候,除此之外,还七嘴八舌地告诉她两件事。 第一件:送花的无名氏找出来了,是本校高二的一个叫莫明的公子哥男生,家里颇为有钱,可以排得上本市富翁榜前十名。莫明在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上见到陈伊人后,一见钟,惊为天人。于是起了追求之心,苦于陈伊人每与陈宇轩一起回家没有搭讪的机会,于是先借花开路,想趁机接近美人。 第二件:莫明将受到学校严厉的处罚。本来,学校里的早恋事件是“野火烧不尽,风吹又生”。只要影响不大,学校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是,鉴于这次“一束花引起的血案”的恶劣影响,学校开始“杀鸡儆猴”,刮起了严厉的“扫早恋扼萌芽”之风。很不幸,莫明就成了牺牲者。 很快的,学校对莫明的处分下来了——不考虑推荐他入国内外大学的可能。这个惩罚可以说是严厉的,不管莫明的成绩多优秀,这么一来,他都没有任何保送推荐的资格。全校师生对他的处罚咋舌叹息。 事如果这样完了,也就罢了,但是谁会想到“一束花引发的血案”接下来愈演愈烈,轰轰烈烈地传遍了整个w市中学,差点儿一发不可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