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为伊憔悴
田润还是仔细辨认之后,才确定是高顺的。这是因为,高顺容貌变化实在太大,除开满面胡须、头发花白的问题,眼窝也深深地陷进去了,腮帮子上的rou也不见了,颧骨也突出来了。认出高顺之后,田润一下子就想了柳永的一首《蝶恋花》。全词是:“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田润虽然在学生时代的成绩很好,但因为性格务实,那些吟风弄月的诗词也没有记住几首。这首《蝶恋花》原本也是记不得的,只因为王国维在《人间词语》中谈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其中的“第二境”便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然后田润才专门品读这首《蝶恋花》,这才记住了。 这首词表现的是一个男人异乡漂泊落魄并思念意中人的缠mian情思。没想到,在此时高顺的身上,竟然得到了生动的再现。“危楼”,暗示抒情主人公立足既高,游目必远。“伫倚”,则体现出主人公凭栏之久,以衬托其后文的怀想之深。 古时建筑,除塔外,一般不过三层。即使是洛阳的皇城也是如此。只不过皇城里的建筑层高较大,楼高三层,就相当于寻常人家的七层了。尽管如此,皇城里的建筑也高不过洛阳城墙。 广宗这个地方,原来就是一般的县治。城内的房层楼宇,显然远不及洛阳的皇城。少数较高的楼宇,也仅仅相当于一般民居的四五层左右的高度。广宗的城墙,原本也是不高的。但在黄巾军用于作为根据地,准备跟官军周旋之后,便加高了城墙。所以现在广宗城墙的高度,就跟京城洛阳城墙的高度相仿了。 词中的主人公伫立危楼。这个危,主要体现其高,而不是危房的意思。高顺伫立广宗西门城墙,其高度肯定胜过了危楼。 “风细细”,带了一笔景物。为这幅剪影添加了一点背景,使画面立刻活跃起来了。而高顺伫立广宗西门城楼的背景,就不仅是风了。这里的背景,有血与火的交织,有生与死的抗争,还有……还有自己曾经陪他站了大半夜。 “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始料未及,“伫倚”的结果却是“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春愁”,本是怀远盼归之离愁。不说“春愁”潜滋暗长于主人公的心田,反说它从遥远的天际生出。一方面是力避庸常,试图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象,增加画面的视觉性与流动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其“春愁”是由天际之外的某物所触发。 某物是什么?从下一句“草色烟光”来看,是春草。芳草萋萋,铲尽还生,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愁思的连绵无尽。实际上并没有回答。写出了春愁,并没有立即解释。 “草色烟光残照里”同时还用景物点明了时间。他久久地站立在楼头眺望,时已黄昏还不忍离去。而高顺又岂是黄昏不忍离去,自去年初夏到现在初春,大半年时间里,高顺哪儿也没去,吃喝拉撒都在城墙之上。 “草色烟光”写春天景色。春草,铺地如茵,登高下望,在夕阳的余辉下,闪烁着一层迷蒙的如烟似雾的光色。一种凄美的景色,再加上“残照”二字,便凭空多了一层伤感,为下一句抒情定下基调。“无言谁会凭阑意”,因为没有人理解他登高远望的心情,所以他默默无言。有“春愁”又无可诉说,这虽然不是“春愁”本身的内容,却加重了“春愁”的愁苦滋味。作者并没有说出他的“春愁”是什么,却又掉转笔墨,埋怨起别人不理解他的心情来了。 想到这里,田润有些怀疑,高顺自己知道他愁在何处吗?很可能连他自己也不知道的呀。高顺数月不下城墙的举动,自己的手下肯定都已经知道。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春愁”,旁观者清,也许都心中有数了。张飞一听到自己将与王越成亲,就说“那可不成”,为的什么,即是因为高顺。柳永词中的主人公是有春愁,自己知道,他人不理解。高顺则是有春愁,他人尽知,但自己不知道。到底哪一种滋味更加苦涩,由于柳永和高顺各占一种,他们也不会知道的了。 在词中,柳永把笔墨宕开,写他如何苦中求乐。“愁”,自然是痛苦的,那还是把它忘却吧!“拟把疏狂图一醉”,写他的打算。他已经深深体会到了“春愁”的深沉,单靠自身的力量是难以排遣的,所以他要借酒浇愁。词人说得很清楚,目的是“图一醉”,目的是醉了之后什么都不知道了,目的是暂时忘记这份春愁。为了追求这“一醉”,他才准备“疏狂”,不拘形迹,只要醉了就行。不仅要痛饮,还要“对酒当歌”,借放声高歌来抒发他的愁怀。但结果却不如人意,“强乐还无味”,他并没有抑制住“春愁”。故作欢乐而“无味”,更说明“春愁”的缠mian执着。 高顺没有这样。高顺既没有打算忘却春愁,也没有对自己的春愁遮遮掩掩。真的,估计高顺真的以为他对自己的感情,依然还是属下对主公的感情。也只有那样,高顺才会堂堂正正,无怨无悔,几十年如一日,不,几个月如一日地,伫立城头眺望远山。 词中的这一部分,在启承转合当中,属于转。即一种转折。传统的文学观认为,拟歌先敛、欲笑还颦,方为上品。说一个人好,就得先说坏,然后一转,坏原来是假相,那人是真好。说悲,得先喜,然后把喜拿掉,以衬托其悲。这种先捧上天再摔下地、先打入十八层地狱再捞上来的写法,一贯为文人所称道。因此,柳永的这部分买醉忘愁的描写,很可能出于虚构。做出虚构的判断,是因为田润认为,只有高顺这样的坚持,才真正称得上无怨无悔。图醉忘愁,还差点。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自誓甘愿为思念伊人而日渐消瘦与憔悴,表现了主人公的坚毅性格与执着的态度,词境也因此得以升华。直到最后,柳永才表露这种“春愁”是一种坚贞不渝的感情。他的满怀愁绪之所以挥之下去,正是因为他不仅不想摆脱这“春愁”的纠缠,甚至心甘情愿为“春愁”所折磨,即使渐渐形容憔悴、瘦骨伶仃,也永不后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一语破的:词人的所谓“春愁”,其实是“相思”二字。 这首词妙在紧扣“春愁”即“相思”,却又迟迟不肯说破,只是从字里行间向读者透露出一些消息,眼看要写到了,却又煞住,掉转笔墨。如此影影绰绰,扑朔迷离,千回百折,直到最后一句,才使真相大白。词在相思感情达到高潮的时候,戛然而止,激情回荡,感人入心。 高顺没有相思的自觉,但有了相思的行为。这种由外入内,而且还没有真正进入“内”的感情得有多深沉啊。 …… 田润不敢再看高顺,直起腰来,向王越说:“你把他背回去吧。” 田润表现得挺正常,就像铁石心肠一样,无动于衷。在王越背负高顺的时候,田润还搭了把手。心中无愧天地宽,事无不可对人言。整个人坦坦荡荡的。 当王越背好高顺之后,田润却往旁边一让,让王越先走。王越就先走了。 就在让王越先走的那一刹那,田润眼睛一晃,远处黑乎乎的西山跳入了眼帘。此时正入暮时分。太阳落山已经有一阵时候了。附近景物能够看清,远了就不行了。西山的轮廓,田润一点也分辨不出。田润想,就算我分辨得出那山的轮廓,又怎么能记得住?而高顺,他,肯定记住了。不仅西山的轮廓,估计连一草一木都已经深深地铭刻在他的心里了。他哪里是在望西山,他望的是我呀!田润的心里一酸,眼泪立即就要夺眶而出。田润害怕王越看见,忙憋了一口气,屏住呼吸。待王越走过了,才让泪水流了下来。 田润心里骂道:臭高顺死高顺,你他娘的也太感人了吧!倘若老娘没有王越,说不定就要从了你这个老衲了。 …… 一路上,王越和田润都没有说话。慢慢地,田润也恢复了过来。脸上的泪痕也擦干了。 到了关羽的宅院,高顺仍然没有苏醒。关羽就把高顺接了过去,安排在一间房里。然后众人吃饭。吃饭的时候,田润对关羽大略地说了一下过山大道的想法。并说,在正常的情况下,今后过山通道两头的关口,便由关羽和张飞两人把守。 次日田润醒来,一出门,高顺就过来磕头了。看上去高顺的精神相当不错,田润也很高兴。 张飞赶来的百辆空车是有用意的。这一百辆空车,是为了把最后一批物资拉走。 正在匆忙之间,一个士兵找到了田润。说是王越留了一封信,走了。田润打开一看,上面写道:“我爱你,但不及高顺远矣。我走了。今后,纵隔重山万水,仍然祝福你,祝福高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