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六章 出巡之农村调查报告
浩然在休宁具衙驻驾。先与三位布政使密谈,他们都___身。不可能时刻相随,把该谈的事情谈完。他们也该各自回任。 “这里有李之明所写的,众卿先看看。”刘浩然拿出一份数十页的文件。旁边的国务秘书曾国宪则将相同的数份文件分给李善长、冯国用、安然、叶崇茂、徐茂诚等人。而这份“调查报告”的作者李道君则端坐在一侧,心里有点忐忑不安,静待众人对自己报告的评价。 报告分成两大部分,首先是社会风气和习俗,第二部分是经济现状。主要以富庶的江苏苏州吴县乌庄,中平的山东济南县久山村和较为贫瘾的湖北襄阳南漳县灌子滩村为调查和分析目标。 风俗,一取决于人,取决于人者谓之风声,一受制于土,受制于水土谓之风气。李道君分析了三个村庄的风俗,得出两个结论,第一,风俗是上行下效,第二是有历史的传承。 上行下效的意思从地域上讲,即风俗习惯从都市影响城镇,城镇又影响村庄。例如,苏州富庶繁华,百姓富足,多重工商而好言法。乌村临近苏州,所以风俗相似,也多重工商而好言法;山东济南由于是中平之地。富足逊于苏州,故而以平实为主,工商农并重,法律和乡约并重,故而久山村也是如此;而襄阳虽然地处南北要冲,但是在大明整个环境中还处于工商业不发达,农业为主的地区,而南漳在襄阳府更是山地众多,土地贫瘾,百姓靠天吃饭。在这个环境下,灌子滩村自然是农业最重,乡约最大。 当然,李道君也指出大明风俗最大的源头在与皇室,人主好尚,所系甚重,刘浩然开工商,重法治,所以各地也行效之,只是由于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不同,所以效法的程度不一。 李道君指出,在村庄风俗上行下效的过程中,起着重要承接作用的分为几类人,一是诸仲,二是退伍军人,三是乡老,四是教师。而每类人起到作用的大小各地区也不一样。 乌庄经济发达。受到“商业社会”冲击最大,而教育程度也最高,几乎达到“三岁黄口能言三字经”的地步,再加上法治宣传、易风移俗等普及。所以原本以族长乡老乡仲为主的传统势力冲到极大的冲击。 刘浩然入主江南以来便有意识地对各地的宗族族权进行荆七瓦解和打击,一般都是通过法定成年分家、异地授地等方式进行。 在另一方面,由于大明官吏和“生员”即中高级知识分子无法享受特权,加上刘浩然通过政考、法考和学考等途径将以往的学历考试、“公务员考试”合为一体的科举尽数破坏,所以生员已经无法取得政治上的特权,只能获得社会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