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帝国的荣耀在线阅读 - 第一百八十一章 陕甘

第一百八十一章 陕甘

    习历二年七月二十日。刘浩然在山西河津渡口过黄河。卵旧…安的河水卷着数不清的黄沙一路南下,再看看两岸被洪水冲刷地千沟百壑的黄土高原,刘浩然站在黄河西岸翘首看了许久。

    “黄河清,圣人出!”就像中国历史上圣人绝少,黄河也很少清过。中原王朝历朝历代在这条脾气暴戾的母亲河上耗费了巨大的精力和物力,但是往往只保得一时安宁,河水泛滥时时发生,给中原百姓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历朝历代对于治理黄河有两种策略,一是传统的堤防治水,二是分流治水。堤防治水很好理解,就是在黄河两岸修筑河堤,防止河水泛滥。或许是这种治水方式寄予太多的期望。可是事实上黄河的堤防累累毁坏,三年两决口,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开始对这种治河方式颇有微词。

    东汉明帝曾下诏书:“左堤强则右堤伤,左右俱强则下方伤,宜任水势所之,使人随高而处,公家息童塞之费,百姓无陷溺之患。”换句话说,就是不要堤防,任由洪水泛滥。这样大家你好我也好。

    宋太祖赵匡胤面对严重的黄河水患也曾下诏书:“夏后治水,但对言导河至海随山淡川,未闻力制端流。广营高岸。自战国专利。埋塞故道,以小妨大,以私害公,九河之制遂驻,历代之患弗饵。”他在盛赞大禹治水的同时,对堤防这一治黄措施多加驳斥,好像黄河泛滥就是因为采用了堤防堵制而没有采用疏导的治水方式。

    宋神宗则说得更妙。“河决不过一席之地,或东或西。若利害无所较,听其所趋如何?水性趋下,以道治水,则无违其性可也。如能顺其所向,徙城邑以避之,复有何患?大有黄老顺其自然,不为而治的味道。

    所以西汉贾让提出了治河三策,上策改道,中策分流,下策才是堤防。他的这种思想在南京水利营造方面颇有影响,不少这方面的专家提出拓宽大清河、黄河、淮河,用河渠把它们连起来,让黄河下游分三支入海,减少中下游决口泛滥的可能性。

    想着这些纷争不休的治河策略,刘浩然心里乱如麻,在这个时候他恨不得自己是学水利出身的。不过有一点刘浩然是知道的,黄河泛滥主要是由于它河水中含沙极多,到了河南一带,河水变缓,泥沙慢慢沉淀,所以造成河床越来越高,最后变成了悬河,河汛一至,稍不小心便是大水泛滥。

    所以说治理黄河的关键在泥沙,下游耍想办法尽可能地把泥沙排走,而且还要设置泄洪区以防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