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横空出世之眼花缭乱在线阅读 - 第十四章 里仁第四(4)

第十四章 里仁第四(4)

    第十八章考虑得很细,现在真正能够做到的可能不是很多,因为父母也是会有犯错的时候,这当然是肯定的,但是仍能婉转地进行规劝,自然是让父母不会由于是“非婉劝”而导致心情和精神上的可以说“损害”甚至是比较大的“损伤”,这个实在是没必要,只要不是十分严重的错误(出现这种情况的机率是可以说很小的),这个作为儿女的完全应该做到,而如果父母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听从你的规劝,仍然应该恭敬以待,不要继续进一步地来刺激或说冒犯他们,更不要由于父母没有听从或者说了一些不好听的话或者甚至一气或一怒之下打了自己而心中竟至生出某种“恨”来,这在小孩子的时候大概会有,这里父母的教育方法是关键,但是也与小孩子没有接受到这种父母之辛苦之难处应该至少具备某种程度的理解的比较形象相对深刻的教育也是很有关的,当然,不能期待小孩子能懂得更多,但是也许有相当一部分小孩子是能够懂或者说能弄得懂其中的一些的呢,至少能让他们有机会来往这方面来想一想,其实对改善家庭教育也是一不能少的一方面,当然,最重点的还是在作为大人作为成人的家长和老师方面自己来思考和实践最适合的教育方法,比方说老师至少要掌握大的方面,而家庭作为每一个小孩个体的教育者,就有责任采取针对自己孩子的性格、智力来进行专门的更为详细或说详尽的教育,这个详并不是说多,而是既考虑到了各个方面(就是“细”和“尽”),又在教育方法和内容上能尽量从简,也就是经过观察和仔细考虑和一些实践后能将不多的教育方法和内容最好地最大效率或说最大效果地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为什么要不多,因为小孩子还是要给他应该是相当空间的自我发展的,这应该从小就做起,否则就是对他的成长的压抑甚至压制,甚至可以白话白说地是在浪费他的大好的自己长大的时间和时机。

    第十九章也考虑得挺细,因为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此远游的子女一定是没有真正将父母放在心上的,这样的人应该说比较少,但是可能在某个时间阶段或在某个环境阶段可能会“诱发”这样的心理产生,就算可能只是一段时间比方说半年一年两三年甚至更长一些,但是仍然是要避免发生,因为,好好想想父母,从小就这样将自己养大成人,心中的相当部分的空间都几乎是天天留给了自己的儿女,如果儿女竟然这样可能是在心中虽然是暂时将其比较完全地抛开的话,于心何忍?应该从人性的深处来反省自己这样的想法或者做法。

    第二十章在“学而”篇中就有原文,这里又重复出现,其实也可见它的重要性,其实,人作为一个高级生命体,不说一生都是在经验中成长,但是经验对一个人真的是很重要,所以,这里其实也可以理解为要继承某些正确的事物,因为,这些正确的事物是前人从他的经验或从他的前人那里继承而来的,所以,这里是作为子女来提出的就是三年不改父之道,其实,在其它许多方面都是有其重要的含义的,就是在好的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和创新,因为,这里是三年,并没有说三十年,因为有了这三年的基础,以后就要发展和创新,而且这发展和创新就要靠也应该靠自己了。

    第二十一章说得大概可以用一个词就是“心服”来形容的,为什么“不可不知”也,因为父母健康长寿我们当然要为他们而高兴,而当然,另一方面,不可避免的,会有这样那样的忧虑或就直接译成“惧怕”,所以,这两个方面的原因都促使作儿女的一定要记住父母的年纪,因为,这两个原因实在是太重要了,因为,人只有一生。

    第二十二章“言之不出”翻译成“不轻易开口说话”仿佛有些“唐突”,因为这个“言”当然是重要之“言论”,而不是指平常的说话,否则,不但别人会受不了,自己更是会受不了的,而重要的言论,当然,说出来,或说之前,就应该知道自己是能做到的,无论可能会做得好或稍微差一些,但是一定是尽自己所能去做而且说之前就应该知道能做到的程度的,不能没有一点把握(或只有一点把握)没有一点诚意(或只有一点诚意),就样子比较正式地说怎样怎样的,那样不但是对自己的不尊重更是对别人的不尊重,而且造成的事情本身的影响或说后果可能不是尊重不尊重就能概括或了结的。

    第二十三章从另外一个巧妙的角度说明了俭约的好处,因为,可能一些人或者说许多人可能想事情比较简单,从来没有比较多比较深和比较感性地去考虑一下“为什么”,比方说这里的“俭约”,为什么要“俭约”,可能有许多人会说出很多的道理出来,可能这些道理另外许多人也都知道,但是可能“印象”不会太深,因为可能这些道理并没有真正进入他们的心中,特别是对于一些没有太多这方面的经验和感受的人,如青少年,而这里,非常巧妙地说出“俭约者”犯过失的很少见,能少犯过失,这可是每个人都想“要”的,而且这里其实可以说是一个经验的总结,因为俭约和少犯过失可能没有什么“当然”的这样的逻辑关系,但是只要稍稍一想,俭约的人应该不会乱花钱,自然生活方面就有一定甚至相当的保证,至少不会出现一次性“损失”大量甚至大部分甚至全部生活资源的情况,然后俭约会使人考虑得比较细和周到,这样的心理思维用在任何事情上很明显都是可以保证少犯过失的,再是俭约的人知道比方说资源的重要性,所以知道这些的来之不易,这其实对他能尊重和理解其他人也是有好处的,这样又减少了许多因为不尊重不理解人而造成的犯过失,其实,就可以说这个“鲜矣”了,当然,这个俭约也不可“过分”,否则就不是真正的俭约而成了大概象吝啬这样的描述了。

    第二十四章的“讷于言”中的“言”也是上面“言之不出”的“言”,所以,并不是说每句话都要“谨慎郑重”的,那样就会失去活力甚至许多人生的乐趣,而做事应该“敏于行”,这就是非常正确的了,常听说“实践出真知”,而对于能出真知的实践都不“敏”的话,大概是不能得出什么真知的。

    第二十五章说得也很正确,而且六个字份量很重,而且说得是如此肯定,“不孤”,“必有”,可见德之重要性,不论是对于任何个人,还是对于国家,还是对于民族,都是如此。

    第二十六章说得挺有意思,不过这里大概是要分清楚一些事情或说情况的,象这里所说到的人,看起来更象是性格是有某种缺陷(可能不太好听)或性格方面不太成熟(可能更好听些)的人,因为,要注意一下,这里说的所谏之事或说所劝之事可能不是原则性的事或说比较重大的事,而可能只是自己认为不对而多次去谏也好,去劝也好,自然会费力不讨好甚至会帮上倒忙,但是,接着就要注意一下了,如果是原则性的,重大的,那谏多少次,劝多少次都是应该的,不过,也许也要注意一下方法上的问题,而且,这几句话其实也应该是“暗示”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因为,这其实也是一个不小的问题甚至比较重要甚至在某些情况是相当重要的问题,因为,怎样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比方说这里怎样才能让人接受这“谏”也好“劝”也好才是最终要考虑达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