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修国在线阅读 - (转载)三郡乌丸考(上)

(转载)三郡乌丸考(上)

    烟火对乌丸的描写所依据的史料大多来自于此,给大家分享一下。

    ——————————————————————————————————

    东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cao平定幽州的三郡乌丸,是东汉末至三国时期有关民族史、政治史和军事史的重大事件。曹cao因此统一了北方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同时他的军事实力,又因收编了强悍的乌丸族骑兵而大大增强,于是他开始南下攻取荆州,导致著名的赤壁之战。但是,三郡乌丸究竟包括哪三个郡,后世史家的说法并不一致。第一种说法认为是指东汉幽州的辽西郡、上谷郡、右北平郡,如卢弼《三国志集解》卷30《乌丸传》引朱邦衡之说云:“此三郡乌丸,似指下文辽西、上谷、右北平三郡言。”现今一些学者的著述仍然依从此说。第二种说法认为是指幽州的辽东郡、辽西郡、右北平郡,如王仲荦先生《魏晋南北朝史》上册第三章第一节、韩国磐先生《魏晋南北朝史纲》第一章第一节、张舜徽先生主编的《三国志辞典》等均持此说。但是细考史实,觉得以上两种说法都还值得商榷。拙著《三国志注译》(陕西人们出版社,1995年)卷一《武帝纪》中,对“三郡”则采用了另外一种解释。但是,由于体例所限,对该处的解释未能详细阐明理由。由于这一问题涉及到能否准确了解当时乌丸族武装活动的范围,故本文拟作考辨,以求教于国内外学者,并以此纪念恩师缪钺先生诞辰一百周年。

    一、辽东属国与辽东郡

    三郡乌丸所在的“三郡”,均隶属于东汉的幽州,这应当没有疑义。因此,在考辨这一问题之前,先应将东汉幽州下属的行政区划,特别是辽东属国与辽东郡的区别略作说明。

    据司马彪《续汉郡国志五》记载,东汉后期的幽州,下属有十一个郡级行政机构,分别是:涿郡、广阳郡、代郡、上谷郡、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辽东郡、玄菟郡、乐浪郡、辽东属国。其中的辽东郡、辽东属国,因为都使用了“辽东”的冠名,而且地域又彼此相连,所以二者极易混淆。关于属国的性质和起源,司马彪《续汉百官志五》叙地方行政长官时云:

    每郡置太守一人,二千石。丞一人。……每属国置都尉一人,比二千

    石。丞一人。

    本注曰:(西汉)武帝……又置属国都尉,主蛮夷降者。中兴,建武六

    年……省关都尉,唯边郡往往置都尉及属国都尉,稍有分县,治民比郡。

    这一重要史料至少说明了两点:第一,所谓的属国,乃是从汉代缘边各郡中划分出来的特别行政区域,专门用来安置入境降附汉朝的少数族民众;其长官为属国都尉,品级为“比二千石”,与郡太守的“二千石”相比略低一级。第二,东汉建立即“中兴”之后,此时的属国,已经逐渐管辖有多个属县,而属国都尉也开始拥有与郡太守一样的治民职责,即所谓的“稍有分县,治民比郡”。①也就是说,到了东汉后期,所谓的属国,其实际上的行政职能,已经与郡相同而无异;与正常的郡相比,只不过位置是在边境,所治理的对象主要是少数族民众,其差别仅此而已。

    据《续汉郡国志五》所载,东汉后期的辽东郡下辖十一县,治所在襄平(今辽宁辽阳市)。而辽东属国下辖六县,即昌辽、宾徒、徒何、无虑、险渎、房县,治所在昌辽(今辽宁义县)。考班固《汉书》卷28《地理志第八下》,昌辽、宾徒、徒何三县原属辽西郡,无虑、险渎、房县三县原属辽东郡。所以东汉幽州下属的辽东属国,是由原来辽东、辽西两郡的接壤地带重新组建而成。而东汉王朝设置辽东属国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安置入境归附的乌丸族民众。

    由此可见,辽东属国虽然与辽东郡同处幽州,又同有“辽东”的冠名,但是两者不仅各有辖地,各有治所和行政长官,而且前者的辖地也并非完全来源于后者,所以二者绝对不能混为一谈。

    二、史籍所载的三郡乌丸

    东汉末年三郡乌丸族的活动,其记载分见于《三国志》、《后汉书》各传。陈寿《三国志》卷30《乌丸传》记载:

    汉末,辽西乌丸大人丘力居,众五千余落,上谷乌丸大人难楼,众九

    千余落,各称王。而辽东属国乌丸大人苏仆延,众千余落,自称峭王;右

    北平乌丸大人乌延,众八百余落,自称汗鲁王。皆有计策勇健。中山太守

    张纯叛入丘力居众中,自号弥天安定王,为三郡乌丸元帅。……后丘力居

    死,子楼班年小,从子蹋顿有武略,代立,总摄三王部。……(袁)绍矫

    制赐蹋顿、峭王、汗鲁王印绶,皆以为单于。

    袁绍据有河北时矫制所封拜的“三王”,文末明确记载是“蹋顿、峭王、汗鲁王”。对照上文,三者分别为辽西郡、辽东属国、右北平郡乌丸族的首领,其中并无上谷郡的乌丸族首领难楼。此段记载之下裴松之注引《英雄记》,引录了当时袁绍封拜乌丸诸单于的版檄全文达三百字,其中明确标明受封的“乌丸三王”,是“辽东属国率众王颁下、乌丸辽西率众王蹋顿、右北平率众王汗卢”,其中也没有上谷郡的乌丸首领。②因此,清代学者沈家本的校记认为,三郡乌丸“其不及上谷明矣”。

    沈家本的意见是完全正确的。上面所引这段《三国志·乌丸传》史料,又见于范晔《后汉书》卷90《乌丸传》,内容与前者大致相同,但是范晔对乌丸族活动各个阶段的时间则记叙得更为明确。依据该传所载,辽西郡丘力居、上谷郡难楼、辽东属国苏仆延、右北平郡乌延四位乌丸族首领自行称王,其事发生在东汉的“灵帝初”;而袁绍封拜乌丸的三郡单于,其事是在后来的献帝“建安初”。两件史实前后相差30年左右,完全不是一回事。而曹cao平定三郡乌丸的举动,紧接在他摧毁河北袁绍势力之后进行。显而易见,此时所谓的三郡乌丸,自然应当指袁绍在建安初年所封拜的三王,而他们所在的地域,分别是辽西郡、右北平郡、辽东属国。沈家本的论断,从这里也得到了有力的佐证。

    从上面《三国志·乌丸传》可知,上谷郡的乌丸族首领难楼,曾经拥众九千余落,大约有十余万人,一度是幽州诸郡乌丸族首领中统领部众最多者。③但是,在袁绍所封拜的三王中,却没有上谷郡乌丸族的首领。其中的原因,从现存文献中已难以考知。推测很可能是上谷郡乌丸族的部众,在东汉灵帝初年虽然达到兴盛时期,但是在30年之后的献帝建安年间,部众的数量发生了很大变化,势力严重衰落而不能与其他三王比肩了。由于陈寿撰写的《三国志》行文非常简要,因而在上面所引的《乌丸传》传文中,未能将灵帝初年诸郡乌丸族首领自行称王、以及献帝建安初年受封于袁绍的先后时间一一标明,而仅以模糊的“汉末”二字总领传文。如果不将《后汉书·乌丸传》与之比照研判,很容易将前后相距三十年的两件史事混淆为一回事。后世之所以有史家认为“三郡乌丸”之中含有上谷郡,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此。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