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六章:改革科考(二)
黄河北岸,因为瘟疫,也因为燕军南下,唐军北上,不少百姓都离开了他们的家园,有逃到乡下去的,有跑到黄河南岸去的,那是一片荒凉,一片凄惨。 但是在这样的乱世当中,也有一块净土。 那就是淮南和荆州,淮南经过楚风三年的治理,已经可以说得上是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的。 此刻在寿,这个如今被定为是豫州的治的城市,也是淮南这一片最为繁华的城市,在城门口那里来往的人群川流不息,各式各样的人种都有,甚至还有色目人,和黑色肤色的昆仑奴。这样繁华的景,比起当年的长安和洛阳也毫不逊色。 站在城墙边上的守门的士兵们一个个都精神饱满,拿着长枪盯着来往的人看,是不是会对进出城的装货的车辆进行排查。 “站住,干什么的?”一个士兵拦住了一个青年人的马车,冲着这个青年人问道。 这个青年人微微愣了一下,然后环顾了一下左右边的人,没发现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不由好奇地指着自己的鼻子问道:“这位军爷,是叫小人吗?” 士兵走了过去,来到了青年人的边,上上下下仔细地打量去青年人来了。这个青年人的容貌普通得不能够再普通了,估计是那种扔进人群当中就找不出来的那种,上穿着也是十分的普通,只是医生粗布的衣服,脚下是一双又旧又破的草鞋。双脚似乎还起了水泡的,他手里拿着一根马鞭,就坐在马车上,看到军爷过来,才赶紧下来的。 这马车虽然是乌篷马车,看起来还很新,可是马却是一匹老马。这马很瘦,估计你给它一脚,它就就会趴下的那种。 这些看起来都很正常。平常赶车的马夫也都是这样的打扮,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士兵总是感觉这个青年怎么看就怎么觉得有些不太对劲。 他又仔细地打量了好一会儿,才恍然发现这个青年的头是光秃秃的。 要知道。在这个时代,光头的,那都是和尚,可是很明显,这个青年不是和尚。士兵指着青年的光头问道:“你的头是怎么回事?怎么会没有头发的?难道你是想要剃光头假冒出家人不成?” 要知道这出家人,尤其是在淮南这一片的出家人,那可都是要通过考试,才能够做的,因此有不少假的僧侣被迫还俗了。这个小子莫非是故意剃光头来冒充和尚不成?这寿城里虽然大多都是良民,可是也有一些骗子和神棍想要混进来欺骗百姓的。对待这一类人。太子下可是抓一个砍一个。 听到这话,青年人哑然失笑,然后指了指自己的光头说道:“军爷,小人也不想它寸草不生啊,可是小人自小就不长头发的。军爷你看,小人的头顶上没有戒疤,不是和尚,也当不了和尚。” 士兵将信将疑地往了一下青年光秃秃的头顶,这头顶可真的够光亮的,真的是寸草不生。上面还真的没有戒疤。也就是说这个小子不是和尚了。 士兵又指着马车对青年问道:“里面是什么东西?” 青年当下揭开马车的车帘,马车上堆放着一大堆书籍,整整齐齐的,摆列得十分的整齐,而且看起来都是新的书籍。他指着马车上的书籍说道:“军爷,这些都是书,是小人奉命送到寿书铺的书,都是新的。” 士兵示意青年从马车上拿下书来。 青年当下就从马车上拿下来了书,递给了士兵,那个士兵虽然识字不多,可是还是看得懂上面的书名的。 上面写着的是。 他不太懂得这书的内容是什么,不由问道:“这是什么书?” “三国演义。”青年连忙说道,“这是一本新书,是开卷有益印刷局印刷的,上面有印刷局的字号呢!军爷,你请看!”那个青年说着就用手指着书的封皮的开卷有益四个字。 这个时候士兵有些明白过来了,他当下说道:“好了,没有什么嫌疑了,你进去吧!”他说着大手一挥,就让旁边的兄弟给这位青年放行。 “多谢军爷!”青年人连忙拱手说道。他说完这话抬脚刚刚要走,却听到从他的脑后传来阵阵马蹄声,还有马儿嘶叫的声音,一匹快马传令兵赶赴到了城门口,对城门前的士兵们叫道:“截住人群,喝令百姓退到道路两旁,太子下的圣旨和传达圣旨的天使就要到了。快让开。” 这一声令下,原本站在城门口戍守的士兵们开始忙碌起来了,他们挥舞着手中的兵器,将百姓驱赶到了一边,而这位青年也自然也在被驱赶的百姓当中。 “太子下的圣旨要到了?”有一个百姓不解地说道,“下圣旨的人,不都是皇上吗?怎么成太子下下圣旨了?” “太子下监国,而且如今整个唐国,都听太子下的命令,唐皇陛下去河北的时候,就下过圣旨,说是太子下完全可以行使皇上的权利。”旁边的一个书生摸样的人说道,“太子下如今可以说得上是唐国真正的皇帝。” 那个百姓恍然大悟地说道:“原来如此。” 不过多时,十来骑护卫簇拥着一个穿着铠甲的将军缓缓地进入了城门,看样子传旨的人数不多,不过这十来个护卫和那位穿着铠甲的将军的武艺不弱。显然太子下对这次圣旨传达很重视。 等这些人完全进入城里,走远了之后,城门的交通才恢复如初。这青年人皱眉头望着远处的那十来个护卫和那位将军离去的背影,不由暗想:“莫非是关于科举的皇榜要颁布了吗?” 青年人的料想一点没有差,当他将他马车上的书送到书铺,搬下来,离开这寿城,到城门口的公告栏的时候,就看到皇榜了。 青年人将马车停放到了一边,就要去看看这皇榜上的内容是什么。 可是围观皇榜的百姓,那可叫多啊,许多人都挤不进去看。可以说是水泄不通,倘若不是这个青年人年轻力壮,只怕是挤不进去的。 他终于挤进去了。看到这次科考的榜,他整个人震惊了。望着这榜不由发呆了。而他的耳边的百姓和士子们都忍不住对着这个榜议论纷纷。 “不用举人的份也可以参加科考?”一个中年大叔吃惊地说道,对于这个他还是很开心的,因为他连续考了七次,头发都考白了,还是童生的份。别说举人了。 另外一个书生叹气说道:“可惜就是考试费贵了一点啊,要十两银子呢!这可是我一年的收入啊!” “一年收入算什么?你也不想想,那些为了能够有科举考试资格的考生,他们穷尽一生,也没有资格到京城参加京试。这次太子下竟然开科考试,还不论份,只要是你自己认为你自己有才能,都可以去参加科考。这是何等的殊荣?” “是啊!太子下真的是我们这些书生的知音!” 又一个书生惊叹地说道:“你们看,这次考试的主考官竟然是太子下。” “其他六位副考官,竟然分别是法家瞿荣、儒家孔茹、墨家的林墨白、农家的易耿,还有就是丞相王乐和兵部尚书李响。”又一个书生惊叹地说道,“太子下怎么要了那么多位副考官啊!” 有一个严肃的老头,有些失望地说道:“怎么没有兵家的人?” “怎么没有?太子下那么能用兵,他就是兵家的人了。”那位中年大叔马上看向那位老头说道。 那位老头这才恍然大悟地拍着自己的头说道:“对哦,太子下应该是兵家的人。” 青年人不在这里逗留了,他看完了这次科考的皇榜之后,心生感慨,慢慢地推出了人群,回到他的马车上,挥动着他的马鞭,打着马车离开了。 离开了城门之后,青年人望着西沉的太阳,太阳的余晖照在他的脸上,有些刺眼。他其实可以留在城中过夜的,可是他却心里着急想要赶回去。 他决定了,要去参加科考,就算科考的报名费是十两银子,他也要去参加科考,只因为在六位副考官当中有一位法家的代表人物瞿荣。 他的父亲是法家的人,曾经是夏国的官员,就是因为刚正不阿,而被贪官污吏陷害,最后死在了狱中,那个时候他才十岁,他不会忘记父亲临死的时候说过的话,那就是要建立一个法制的国家,让老百姓都得到应有的律法的保护,让人人在法律面前都平等。 这些年来,他一直都渴望着能够有这样的机会,终于这个机会到来了,他如果不把握住的话,那他就要坐失良机了。 这次科举考试,自己一定要参加。而且还要上榜,只有这样才能够让人看到法家人的厉害! 青年不知不觉地握紧了拿着鞭子的手。他的神也变得严肃起来了。此刻的他内心充满了雄心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