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巨浪在线阅读 - 实验产物淮河级轻巡洋舰

实验产物淮河级轻巡洋舰

    淮河号

    ****

    《华盛顿海军军备条约》对世界各国海军的发展产生了极为巨大的影响。

    除了战列舰受到了严格限制之外,巡洋舰也受到了限制,并且根据主炮的口径分化为了两个种类。另外,战后的技术进步为建造更强大的巡洋舰奠定了基础。因此,不到十年,大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建造的巡洋舰都显得落后过时了。

    在战后经济衰退的影响下,帝国海军职能用一战时的巡洋舰“充门面”。

    直到五十七年(25年),随着其他国家的轻巡洋舰陆续服役,大量一战期间建造的轻巡洋舰达到了服役年限,开始陆续退役,帝国海军才发现,自己竟然没有一艘能够与其他国家海军新式轻巡洋舰媲美的巡洋舰,而且缺乏巡洋舰已经影响到了帝国的海外利益。

    在此情况下,帝国海军提出了建造轻巡洋舰的要求。

    当时,帝国海军内部就轻巡洋舰的具体任务界定仍然存在着比较大的分歧。

    一战期间,帝国海军的巡洋舰分为装甲巡洋舰与快速巡洋舰,两种巡洋舰有着极为明确的任务界定。但是,战后受到条约的限制,重巡洋舰肯定不是用来顶替装甲巡洋舰的,说白了,昂贵的重巡洋舰根本不适合执行护航任务,也不适合执行破交作战任务。另外,重巡洋舰是条约妥协的产物,在日本海军还被当作了“次级主力舰”。如此一来,轻巡洋舰必须顶替以往的装甲巡洋舰与快速巡洋舰。

    也就是说,轻巡洋舰应该具有比较全面的战术性能,能够适应绝大部分作战环境。

    那么,有没有必要为轻巡洋舰划分任务呢?

    或者说,轻巡洋舰应该是大而全,还是根据不同的任务需要,侧重不同的性能,并且以此来划分级别。

    如果按照帝国海军的传统观念,肯定要有所侧重。

    毕竟,在战争时期,便宜的战舰永远比大而全的战舰更有价值。可问题是,《华盛顿海军军备条约》对各国轻巡洋舰的总吨位做了限制,如果在有限的吨位下再划分级别,就难以建造出足够数量的轻巡洋舰了。

    另外,按照当时某些人的观点,过于细分轻巡洋舰,也不见得省钱。毕竟,有任务侧重的战舰只适合某些特定的战术环境,那么就得建造更多的巡洋舰来满足海军的不同需要,最终的总支出不会比建造大而全的轻巡洋舰少多少,甚至更多。

    反复权衡之后,帝国海军决定先建造一级“标准”轻巡洋舰。

    很快,设计任务落到了湛江造船厂的身上,当时湛江造船厂是帝国海军建造巡洋舰经验最为丰富的船厂之一,另外崇明造船厂致力于重巡洋舰的设计与建造工作,所以没有足够的精力来设计轻巡洋舰。

    另外,帝国海军只要求按照《华盛顿海军军备条约》的框架进行设计,没有提出过多的“额外”要求,所以湛江造船厂决定进行大胆的尝试,以提高性能为主要设计指标,而不是以控制造价为主要设计指标。

    在此情况下,帝国海军第一级轻巡洋舰采用了大量新的技术,与新的设计思想。

    比如,将所有主炮集中到炮塔内,尽可能多的增加主炮数量;放弃炮位副炮,全部改为炮塔副炮,并且为副炮也提供一定的装甲防护;采用新的动力系统,提供更大的输出功率;全新设计的舰体,全面加强防护能力;预留改进空间,使其能够在今后进行升级改造;按照驱逐舰舰队旗舰的标准配备司令舰桥与相应的通信设备。

    当然,这些带来的唯一结果就是造价居高不下。

    可同时,也使很多设计成为了今后轻巡洋舰的标准。

    淮河号建成时:

    标准排水量:9880吨,满载排水量:12160吨;总长:188米,型宽:19米,吃水:6米;定员:721人。

    锅炉:8台五十八年型燃油锅炉,主机:4台五十八年型蒸汽轮机,功率:135000轴马力,推进:4轴4浆;航速:35节,续航力:10000海里/14节。

    主炮:18门五十七年型150毫米/L50型舰炮(6×3),副炮:12门五十年型130毫米/L40舰炮,鱼雷:2具五联装550毫米鱼雷发射器(备雷20条)。

    主装甲带:130毫米,甲板:60毫米,炮塔160毫米(正面),炮座:130毫米,司令塔:160毫米。

    毫无疑问,湛江造船厂确实拿出了一艘足够强大的轻巡洋舰。

    从各方面的性能数据来看,除了主炮口径不如当时的威慑级重巡洋舰之外,淮河号轻巡洋舰几乎全面超越了威慑级重巡洋舰!

    当然,其造价也是不菲的,淮河号的造价几乎等于一艘半威慑级重巡洋舰的造价。

    这也是淮河级只建造了一艘的重要原因,说白了,帝国海军消受不起这么昂贵的轻巡洋舰。要知道,在帝国海军的观念中,轻巡洋舰绝对是属于可以在战争中损失,并且大批量建造的“消耗”型战舰。

    当然,淮河号的很多设计是比较成功的。

    比如集中配制在舰首与舰尾的主炮炮塔,这有效的减少了主装甲带的防护区间,从而节约了装甲重量(或者在同等装甲重量的前提下增加了装甲厚度),两舷配制的副炮炮塔也成为了后来轻巡洋舰的典型设计方式,配制与舰体中部的鱼雷发射管也是典型设计。当然,紧凑的前后舰桥也有效的降低了防护区间。

    最重要的是,淮河号为轻巡洋舰的防护树立了一个新的标准。

    后来,美国海军建造的布鲁克林级轻巡洋舰就在很大的程度上参照了淮河号的设计,特别是在装甲防护方面,更是以淮河阿为标准。

    最重要的是,淮河号让帝国海军在轻重两种巡洋舰中做出了选择。

    根据当时帝国海军的测试,配备了十八门(或者十五门)150毫米主炮的轻巡洋舰在火力上并不比配备12门(或者9门)200毫米主炮的重巡洋舰差多少。一是150毫米舰炮的射速更高,二是150毫米主炮足以满足绝大部分作战需要。

    相反,150毫米三联装炮塔比200毫米双联装炮塔更轻,而且150毫米主炮的备弹量更多,持续作战能力更强。

    最重要的是,一万吨以内的重巡洋舰所配备的装甲根本挡不住150毫米穿甲弹!

    也就是说,如果轻巡洋舰与重巡洋舰遭遇,在常规交战距离之内,双方的主炮炮弹都能打穿对方的装甲。这样一来,射速更高的150毫米舰炮更有威胁,配备有更多主炮的轻巡洋舰不一定会吃亏。

    这些,都最终促使帝国海军将重点放到了轻巡洋舰上。

    当然,造价必须降下来,不然帝国海军还不如采购比淮河级更便宜的重巡洋舰(决心级就是在此情况下上马的)。

    作为一级“实验”战舰,淮河号比较出色的完成了其使命。

    可以说,正是淮河号的出现,为帝国海军在建造巡洋舰的道路上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