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言情小说 - 则天代慈禧在线阅读 - 第三十二节 久别重逢

第三十二节 久别重逢

    曾纪纯没有想到爹爹和公公会在几个月间先后升了官,自己更能带着两个儿子来到京城。

    公公头回寄信让家人来京,邹姨娘只准备带两位小姨娘和她们的孩子们去;媳妇嘛,反正已经守寡,不存在和谁团聚的问题,家里也需要有人看守,她们娘仨就正好在家留守。

    后来公公又来了第二封家信,说是亲家母特别惦念自己的女儿,所以务必也让媳妇带着两个孙子一同来京。

    邹姨娘诅咒亲家母,诅咒自己怎么没有早些出发,好错过这封该死的信,拉长了脸让媳妇随便收拾几件衣服,“到时如果车子坐得下”,就带上她们三个。

    所以虽然路途颠簸之外,纪纯和孩子们总是坐最破的那辆马车,住最差的那间店房,连送到房里来吃的饭菜,也是粗砺不堪,她们还是跟着到了京城。

    久别重逢,母亲见到女儿形销骨立,不免抱着痛哭了一场。

    纪纯眼见母亲忙着给两个外孙扯布添新衣,往孩子们碗里不断夹好吃的菜;孩子们在这里跟着侄子侄女们后面嬉笑玩闹,或者假模假样地学识字翻书;她就忍不住地想,要是丈夫和女儿没有死去,能够此刻同到京城,有多好。

    也许人生,总是会有许多缺憾吧?

    此刻纪纯已经吃过晚饭,和meimei纪芬一起凑在洋油灯边。纪芬手上拿着卷《二十三史》,那是她老爹从前赴南京赶考时花了一百两银子的巨款买回来的,如今翻阅得有些破旧了;纪纯则在缝儿子的新衣。

    从前这种时候,纪芬也该在做些针线,只是她如今给太后做女官,她老爹才难得地豁免了她的这些女红杂务。

    洋油灯是哥哥纪泽在同文馆中看到,觉得比以前灯芯草浸在豆油里点起来要亮得多,特意到洋行里买回来的。

    纪泽已经三十出头,赶考了多次也没有取得功名,这几年转而对郭嵩焘提倡的洋学发生了兴趣。曾国藩虽然觉得儿子天分比自己高,读书应该更容易,总不会象自己,背篇书背一整夜也背不出来,给在梁上等了一整夜的小偷传出去当笑话讲。不过人各有志,不便强求,所以在江宁的时候,就特意请了洋教师给儿子讲英文。

    现在同文馆开课了,又正巧是爹爹主持,纪泽有时也就到同文馆去,和十几二十岁的生员们一同听课。

    让纪纯更惊奇的是,五妹竟然做了太后的的女官,每个有二十五两银子的收入。

    人的运气真是说不准,假使她也年轻五六岁,不也就能够得到这样的差使么?只可惜自己结了婚,又守了寡,而太后只怕不会挑个寡妇去做女官。

    “五妹,给太后当差,很难吧?”纪纯问道。

    “太后问到本朝的事情,我们就去翻旧例出来做参照;碰到太后问洋人的事情,我们都答不上来,就难。有时侯要急忙去请教郭家的亲家公,还好他总是知道得多。”纪芬答道。

    哦,想不到公公虽然在家里根本不管事,一切都托给姨娘,在外头却如此能干。纪纯接着问道:“答不上来的时候,太后会不会发怒?”

    “只要事情不拖着不办,太后也不会发怒,只是催着要快。其实太后虽然办事情时立刻就要结果,待人也不错,你瞧,我到宫里也才两个月多月,就已经赏了两次假了。只是凡事也要照准太后的心事来办,这次南书房的两位师傅,运气就差了些。”纪芬答道。

    替太后当差,那自然是照准太后的心意,不过太后的心意有时候真有点古怪呀。她读书识字,来京城的途中,凑巧读到份报纸,说的就是太后所颁发的那道离奇有趣的鞭打“叶氏”绸缎铺掌柜全家的谕旨,当时就觉得有几分轻松好笑。

    洋油灯茁壮的火苗照得纪纯手里的银针亮光闪闪,衣服也很快就缝好了。

    “这灯真亮。”她感叹道。在湖南老家,她白天忙家务,吃完晚饭坐不到一会儿,邹姨娘嫌点灯费油费钱,就来催着早睡了;因此她对那盏豆油灯,从灯芯的粗细,到灯芯摆放的角度,也不知琢磨过多少次了。

    此刻细瞧这洋油灯既光亮且洁净,不由得从心里赞叹道,“难为洋人们怎么想出来的!?”

    “是啊,”纪芬附和道,“东书房里一架灯就要点十几支蜡烛,太后才好看奏折,照我看,比这也亮不了多少。洋人还真会办事。”

    纪纯忽然想到,“对了,五妹,爹爹要找的东西,不就是它吗?”

    原来中秋节前,同文馆馆长曾国藩,忽然接到了太后的旨意说,要找一件洋人用的东西,大清百姓也能合用的,让百姓们也都用上,以彰示朝廷创办同文馆,原是为了普惠天下百姓的意思。

    曾国藩和幕僚们为此每天苦思冥想,只是如今身在京城,虽然官位崇高,掌管的钱粮却远不如当封疆大臣时多,养不起太多幕僚,又没有油水,所以门下幕僚也逐渐散去,如今只剩了七八个人。

    这些人虽然也有关心洋务的,平时却只注意到洋枪洋炮如何厉害,对居家日用的洋玩意都不太熟悉,一时都没有好主意。

    家里人见他有些茶饭不思,一问,才知道被派了这么一桩差使。

    到底是被娇宠惯些的小女儿,这时纪芬立即就口里叫着“爹爹”,跑了出去。

    到了书房,却见爹爹正在看折,听得她进来,抬头问道:“纪芬,什么事情这么高兴?”

    “爹爹,你等等。”纪芬抬头见这书房里仍旧用着旧灯,因此这样答道。

    原来曾国藩对自己用的东西,最念旧,轻易不更换。一把雨伞,一双朝靴,都要用上很多年,用破了还要缝补了再用,舍不得丢掉。加上一直以来,他凡事亲历亲为,读书读奏折太多,以致眼睛不好,书房里的灯是他用惯了的,所以纪泽没有轻易更换。

    纪芬折回到自己的屋子,拿起洋油灯,又把四姐一同拉着过来。

    “爹爹你看,这洋油灯,不正是太后让你找的洋东西吗?百姓家里都能用到,比豆油灯亮堂得多,又轻巧漂亮。”她举着灯进了书房,不愿埋没四姐的功劳,补充道,“这是四姐刚刚想到的。”

    曾国藩抬头望了一眼,道:“哦,是要亮些,这就是洋人用的洋油灯?”

    “是啊,”纪芬说道,“大哥前几天在同文馆见了,买了几盏回来。”

    曾国藩又望了一望,慢慢地点点头,说道:“唔,不错。”

    纪芬笑道:“那爹爹明天就可以回禀太后,让百姓们以后用洋油灯了,这灯这么亮堂,大家想必也都喜欢。”

    曾国藩摇摇头,说道:“纪芬,你如今也到宫里给太后当差了,凡事都要稳重。这洋油灯我们家才用了几天,也不知道用久了会怎样,怎么能就冒冒然推荐给太后呢?太后要的是本朝百姓都能合用的东西,我们要慎重,如果出了什么差错,就不好办了。”

    被这么一提醒,纪芬觉得自己的确有点急噪了,心悦诚服道,“爹爹,我记住了。”

    曾国藩转头又对纪纯道,“纪纯,你大一点,也更稳重些,不过也要记住,做事情务必要真正用心。另外,这么多年你呆在湖南老家,如今才出来,对外面的事情要记得多听多看多问。有不明白的地方,哥哥meimei,你都可以请他们讲解,就是我有空的时候,你也不妨来问。”

    好久没有听到爹爹这样细致的教诲了,纪纯忽然觉得眼眶有点发热。知道此时爹爹正忙,她答应了着,和五妹一同退出了书房。

    这边曾国藩望着两个女儿离去的背影,忽然对满桌的文稿奏章兴趣索然,发起怔来。

    旧小说里说起儿女,有福气的家庭一般都是“五男二女”,曾家是倒了过来,得了五女二男,曾国藩也并没有觉得不满足。

    只是几个女儿的婚姻,让他感觉很是灰心。

    大女儿和丈夫感情不好,婚后抑郁寡欢,二十九岁就去世了。二女婿家境贫穷,女儿没有生养孩子,只收养了两个继女。三女儿丈夫脾气暴躁,婆母又凶悍,一年到头都想住到婆家,好不容易生了个儿子,却在江宁探亲时被炮声惊吓,竟致夭折。四女婿品行才学都不错,谁知又二十出头就去世,让四女儿年纪轻轻就做了寡妇,守着小儿女艰难度日。

    当初他挑女婿,也不见得就马虎,谁知挑了父亲好的,儿子未必好;小时候好的,大了又未必好;品行才学好的,身体又未必好;以致女儿们个个受苦。加之“女儿是娘身上的rou”,欧阳夫人一惦念起她们,总要常常落泪,把一双眼睛也哭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