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诸葛妖人(一)
一切还得从《三国演义》开始说起。 《三国演义》又得从三顾茅庐说起。 元直走马荐诸葛,司马徽再荐名士,第二天,刘备带着关羽、张飞等人就往隆中而来。远远地看见几个农夫在田间插着秧,一边唱着歌:“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根在这里。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田在这里,这是我的故乡。我要等着吃饭,吃着碗里看着锅,我的心在远方,远方。”刘备一听,这首歌真有意思,于是勒住马问唱歌的农夫:“这首歌是何人所作?”农夫回答说:“卧龙先生写的啊。”刘备问:“卧龙先生家住哪里?”农夫回答:“前面那座山南面有一高岗,就是卧龙岗,岗前有一树林,卧龙先生的茅庐就在林子里面。” 刘备谢过农夫就往卧龙岗而去,来到庄前下马亲扣柴门,一个童子出来问是谁。刘备回答说:“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特来拜见先生。” 童子说:“太长了记不住。” 刘备说:“你就说刘备来访就可以了。” 童子说:“我家先生今天早上出去了。” 刘备问:“那他去哪里了?” 童子说:“行踪飘忽不定。” 刘备又问:“那他什么时候回来?” 童子回答:“三五日,或十天半个月。” 既然诸葛亮不在,刘备只好回去,过了几天,探知诸葛亮已经回来,刘备带着关羽、张飞再次来到卧龙岗。由于这个时候天气已经下雪,刘备乃是蜀汉集团的首领人物,而且之前已经亲自去过一次,所以关羽和张飞有点闹情绪,刘备劝说他们越是这样恶劣的天气越显出他的诚意。差不多到诸葛亮的茅庐前,有一个酒店,又听到有人在唱歌:“卧龙岗呀好地方,好地方呀个好风光,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另外一个人和唱:“我的老家,就住在这个屯啊,我是这个屯里土生土长的人,这里有山有水有树林。” 刘备一听,莫非里面则个就是卧龙先生诸葛孔明?于是下马入店作揖而问:“两位先生哪位是孔明? ”有胡子,年长的问:“你又是谁?找孔明干嘛?” 刘备回答:“我是刘备,想找先生求济世安民之术。” 年老者回答:“我们都不是卧龙,我是石广元,他是孟公威,我们都是孔明的朋友。” 刘备非常高兴,想不到在这里能够遇到这两个人,刘备第一次来找孔明,回去的时候遇到了崔州平,崔州平和孟公威、石广元都是荆州知名人士,而且都是诸葛亮的好友,能够遇到他们,说明刘备此行应有收获。 刘备辞别二人再次来到茅庐前,下马叩门,还是那个童子。刘备问童子:“先生在庄否?”童子回答:“现在堂上读书。”刘备跟着童子进来,见草堂之上,一个少年拥炉抱膝在唱歌:“沧茫的天涯是我的爱,绵绵的青山脚下花正开,什么样的歌谣是最开怀,喝了这杯把头抬。” 刘备等他唱完才进草堂施礼说:“备久慕先生,无缘拜会。昨因徐元直称荐,敬至仙庄,不遇空回。今特冒风雪而来。得瞻道貌,实为万幸。” 那少年慌忙答礼曰:“将军莫非刘豫州,欲见家兄否?“ 刘备惊讶地说:“先生又不是卧龙?” 那少年曰:“我是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我兄弟三人:大哥诸葛瑾,在江东孙仲谋处为幕宾;孔明是我二哥” 刘备问:“那孔明今天在家吗?” 诸葛均说:“昨天和崔州平相约,出外闲游去了。” 刘备问:“去哪里闲游去了?” 诸葛均说:“有可能驾着小舟游玩于江湖之中,也有可能访僧道于山岭之上,或许寻朋友于村落之间,或许乐琴棋于洞府之内。反正是不见踪影。” 刘备曰:“刘备直如此缘分浅薄,两番不遇大贤!” 既然已经来到,而且还进了他家门,怎能一无所获而返,刘备决定打探一下诸葛亮的情况,于是问诸葛均:“闻令兄卧龙先生熟谙韬略,日看兵书,可得闻乎?”均曰:“不知。” 在张飞的催促中,刘备留了封信给诸葛亮,带着张飞出门而来。还没出到门口,童子就向着外面招手说老先生来了。刘备以为是诸葛亮回来,原来是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 刘备回到新野,斋戒沐浴,就差给诸葛亮立个神主牌,然后每日三柱香。关羽实在看不下去了说:“兄长两次亲往拜谒,其礼太过矣。想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兄何惑于斯人之甚也!” 刘备说:“不然,昔齐桓公欲见东郭野人,五反而方得一面。况吾欲见大贤耶?”张飞说:“哥哥差矣。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刘备呵斥关羽和张飞不懂礼貌,如果态度不好就不带他们去。 于是三人再往隆中而来。离草庐半里之外,刘备就已经下马步行,正好遇到诸葛均。诸葛均告诉刘备,昨天晚上诸葛亮已经回来了,今天可以见到。说完,诸葛均就飘然而去。 张飞说:“这人也太无礼了!带一下我们到庄上又怎么了,就这样走了?” 刘备说:“可能人家有事呢?” 三人来到庄前叩门,童子开门出问。刘备说:“有劳仙童转报:刘备专来拜见先生。”童子说:“今日先生虽在家,但今在草堂上昼寝未醒。”刘备曰:“既如此,且休通报。”分付关、张二人,只在门首等着。刘备徐步而入,见先生仰卧于草堂几席之上。刘备拱立阶下。 半晌,先生未醒。关羽和张飞在门外站了很久,不见动静,进来一看,大哥刘备居然还站在外面等。张飞大怒,谓云长曰:“这先生也太傲慢!见我大哥站在台阶下,他竟然高卧不起!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云长再三劝住。刘备仍命二人出门外等候。 望堂上时,见先生翻身将起,忽又朝里壁睡着。童子欲报。刘备摆手制止:“且勿惊动。”又立了一个时辰,孔明才醒,口吟诗曰:“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孔明吟罢,翻身问童子曰:“有俗客来否?”童子曰:“刘皇叔在此,立候多时。”孔明乃起身曰:“何不早报!尚容更衣。”遂转入后堂。又半晌,方整衣冠出迎。 刘备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刘备下拜曰:“汉室末胄、涿郡愚夫,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昨两次晋谒,不得一见,已书贱名于文几,未审得入览否?” 孔明曰:“南阳野人,疏懒性成,屡蒙将军枉临,不胜愧赧。” 二人叙礼毕,分宾主而坐,童子献茶。茶罢,孔明曰:“昨观书意,足见将军忧民忧国之心;但恨亮年幼才疏,有误下问。” 刘备曰:“司马德cao之言,徐元直之语,岂虚谈哉?望先生不弃鄙贱,曲赐教诲。” 孔明曰:“德cao、元直,世之高士。亮乃一耕夫耳,安敢谈天下事?二公谬举矣。将军奈何舍美玉而求顽石乎?” 刘备曰:“大丈夫抱经世奇才,岂可空老于林泉之下?愿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开备愚鲁而赐教。” 孔明笑曰:“愿闻将军之志。” 刘备屏人促席而告曰:“汉室倾颓,jian臣窃命,备不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迄无所就。惟先生开其愚而拯其厄,实为万幸!” 孔明曰:“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曹cao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cao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今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此亮所以为将军谋者也。惟将军图之。”言罢,命童子取出画一轴,挂于中堂,指谓刘备曰:“此西川五十四州之图也。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cao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 刘备闻言,避席拱手谢曰:“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但荆州刘表、益州刘璋,皆汉室宗亲,备安忍夺之?” 孔明曰:“亮夜观天象,刘表不久人世;刘璋非立业之主:久后必归将军。”刘备闻言,顿首拜谢。 只这一席话,乃孔明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真万古之人不及也!后人有诗赞曰:“豫州当日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 刘备拜请孔明曰:“备虽名微德薄,愿先生不弃鄙贱,出山相助。备当拱听明诲。”孔明曰:“亮久乐耕锄,懒于应世,不能奉命。” 刘备泣曰:“先生不出,如苍生何!”言毕,泪沾袍袖,衣襟尽湿。 孔明见其意甚诚,乃曰:“将军既不相弃,愿效犬马之劳。”刘备大喜,遂命关、张入,拜献金帛礼物。 孔明固辞不受。刘备曰:“此非聘大贤之礼,但表刘备寸心耳。”孔明方受。于是刘备等在庄中共宿一宵。 次日,诸葛均回,孔明嘱付曰:“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 刘备等三人别了诸葛均,与孔明同归新野。 刘备待孔明如师,食则同桌,寝则同榻,终日共论天下之事。 这就是《三顾茅庐》的故事。这个故事我们必须细细地看才能看出最精彩的部分。 刘备为什么去了三次卧龙岗,最后一次才见到诸葛亮?如果你只是一看而过的话,那就是很不巧,前两次诸葛亮外出了,所以没有见到。当你细细看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一切绝对不是那么回事,很有可能三次诸葛亮都在卧龙岗,这一切都是诸葛亮的安排。 首先需要明确的一点是,诸葛亮是肯定要出山帮助刘备的。在这个前提下,诸葛亮要争取自己最大的权益,也就是得到刘备最大的认可,希望刘备能够对自己言听计从,还有军中最高的地位。于是诸葛亮策划并导演了《三顾茅庐》这出戏。 徐庶走马荐诸葛,司马徽再荐名士,这些不管是否诸葛亮安排的也好,至少诸葛亮知道刘备要来寻他,所以在刘备出发的时候,诸葛亮就已经安排好人在路上等他。 刘备第一次来访,连田间的农夫也能够唱诸葛亮写的歌,体现出诸葛亮亲民的一面,说明诸葛亮容易走入基层,能够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认可。歌,不是一般人能够写的。既要写出来,还要连农夫都会唱,这绝对是本事。这就是间接告诉刘备,诸葛亮是一个有才之人,亲自前来拜访是值得的。但第一次,刘备是肯定见不到诸葛亮的,否则岂不贬低了诸葛亮的身份?刘备在回去新野的路上,安排他遇到了崔州平。崔州平是荆州名士,也是诸葛亮的好友。崔州平就刘备访孔明一事引申出治国平天下的一番高论,震撼一下刘备的心灵,让刘备知道,崔州平的水平这么高,作为朋友的诸葛亮,水平至少也有这个层次。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第二次,刘备再去的时候,让刘备在酒店遇到了另外两位荆州名士,石广元和孟公威。这两位唱的歌,也是为了震撼刘备。随后刘备来到诸葛亮的茅庐前,这次不再像上次一样拒之门外,而是让刘备进到家中。 刘备以为能够见到诸葛亮,不曾想,诸葛亮又不在家中,见到的是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诸葛亮安排诸葛均接待刘备,诸葛均代表的就是自己,绝对不能低了身份。当刘备问诸葛亮何处闲游去的时候,诸葛均的回答是:“有可能驾着小舟游玩于江湖之中,也有可能访僧道于山岭之上,或许寻朋友于村落之间,或许乐琴棋于洞府之内。反正是不见踪影。”当刘备打探诸葛亮平时看没看兵书的时候,诸葛均只用了两个字回答:“不知。”就算刘备是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诸葛均并没有把自己放在低位处,也是为了告诉刘备,你也不要想着把诸葛亮放在低位。 刘备将要回去的时候,遇到了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黄承彦也是荆州名士,骑着毛驴吟着诗。黄承彦告诉刘备,他所吟的这首诗叫《梁父吟》,是诸葛亮家中的。 石广元、孟公威、黄承彦,诸葛亮的亲朋好友都是荆州名士,这些人都来找诸葛亮,那么诸葛亮绝对不是等闲之辈,其才能应在这些人之上。这样安排是为了让刘备明确诸葛亮就是像司马徽说的那样,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这样,刘备才会继续来卧龙岗继续寻诸葛亮。 事不过三,如果第三次还见不到诸葛亮,恐怕刘备就真的再也不来,所以诸葛亮要把握好这个度,在第三次的时候和刘备相见。如果前面的那些花式都是为了铺垫,那么这一次,诸葛亮一定要拿出真本事,才能彻底地征服刘备,奠定诸葛亮在刘备心中的地位。 诸葛亮摆出了一副高士的姿态。首先安排自己的弟弟诸葛均出门去遇到刘备也不大鸟他。在明知刘备侍立阶下一个时辰,诸葛亮依然高卧床上,摆足高人的姿态不去管刘备,甚至中途还翻了一个身。等醒后先和刘备寒暄一下,然后进行洗脸换衣服,一换就是半响,就是要凉一凉刘备。 等这些都做得差不多,诸葛亮才真正进入主题,用《隆中对》彻底地征服刘备。 一直以来,刘备东奔西走,投奔这个,投奔那个,没有一块固定的地盘,没有计划。《隆中对》为黑暗中的刘备点燃了一盏明灯,指明了胜利的方向。 我们看一下《隆中对》究竟厉害在什么地方,差点让刘备佩服得五体投地。 以官渡之战为例告诉刘备,打仗靠的是谋略,而不一定是人多。第二,暂时不能和曹cao打,要和孙权搞联盟。荆州,荆州,荆州才是刘备需要拿下的根据地,最重要的是刘表守不住,和白送没有区别。益州,益州,益州,刘璋昏庸,我们必须拿下来。到时候找个机会,兵出荆州和益州,两路大军直指曹cao。大业可成。 诸葛亮在对策中,为刘备成就蜀汉大业规划了一条明确而又完整的内政、外交政策和军事路线,相当周详地描绘出了一个魏、蜀、吴鼎足三分之势的蓝图。这个蓝图,是建立在对现实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之上的。刘备后来就是基本上按照这个政治方案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了天下三分的政治局面。 诸葛亮还没有出山就已经搞了这么一个计划,最重要的是,蜀汉集团的建立差不多是按照这个步骤建立的。再加上这一出精彩的三顾茅庐,诸葛亮向我们展示了他料事如神的一面。 是否真如此,那么就要去《三国志》看一看。 三顾茅庐也许并不假,“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三顾臣於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刘备去了三次大家都没有意见,只是有的人认为,刘备去了三次,三次都见到了诸葛亮。至于这个分歧,大多数人都是认同前面的观点,凡三往,乃见。 三顾茅庐不假,并不代表《三国演义》里面说的就是真的。 诸葛亮是徐庶推荐的,这点没有错,在《三国演义》里面,徐庶的母亲被曹cao用计骗去许都,徐庶是一个孝子,在接到这个消息以后忧心如焚,只能离开刘备去许都,并且发誓绝不为曹cao谋一计。已策马而去,后来徐庶才想到要为刘备推荐一个人来替代自己,所以又策马回来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事实上,诸葛亮出山后和徐庶一起共事刘备,直到长坂坡一战,徐庶的母亲被曹cao所俘,徐庶方寸大乱,迫不得已只好投奔曹cao。 徐庶确实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但不是要走的时候,而是“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三国演义》里面三顾茅庐的背景,这个背景很感人,也很精彩,却,并不真实。 刘备第一次去卧龙岗,看到几个农夫握着锄头在田间劳作,一边在唱歌。歌词是“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世人黑白分,往来争荣辱:荣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南阳有隐居,高眠卧不足!”这首词是用什么旋律唱的,而且还要让刘备这样一个陌生人能够听得懂,我不知道。最重要的是,这么复杂的歌词,你确定这些农夫能够记得住,还要唱得出来?这几个人恐怕不是农夫,而是世外高人吧,要不也不会有这么好的记性记住这么复杂的歌词,而且还是边劳作边唱歌,你以为你是刘三姐。干过田里活的农民应该知道,锄田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情,几个认识的人在一起干活最多也就一边说说话一边干活,一边干活一边唱歌的绝对是吃饱了撑出来体验生活的高知识分子。 除了《三国演义》外,没有任何的资料记载诸葛亮身边跟着一个童子,而且还是一个很吊的童子,刘备自报家门“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的时候,这童子回答“太长了记不住”,我怀疑这个时候这个童子很有可能还给了刘备一个白眼。在第二次刘备来访的时候,明明诸葛亮已经不在家了,这个童子却说在堂上读书,这不摆明了睁眼说瞎话。 诸葛亮的父母早死,小的时候靠着自己的叔叔诸葛玄的照顾才得以生活,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去到南阳卧龙岗过着清苦的日子。大哥诸葛瑾后来去了江东,两个jiejie也嫁了人,剩下诸葛亮和弟弟诸葛均在卧龙岗。此时的诸葛亮已经结婚,娶的是黄承彦的女儿。 《襄阳记》曰:黄承彦者,高爽开列,为沔南名士,谓诸葛孔明曰:“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孔明许,即载送之。时人以为笑乐,乡里为之谚曰:“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如果说三顾茅庐是207年的事,诸葛亮的长子诸葛瞻就是二十年后出生的,那么这个时候诸葛亮的老婆恐怕并不住在卧龙岗,而是在岳父黄承彦家。
根据后来陈寿《诸葛亮传》后面的解释“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和《出师表》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躬耕,亲自下田耕种。 诸葛亮和弟弟诸葛均两人一边要学习各种知识,一边要亲自下田耕种以维持生活所需,也许岳父家、亲朋好友偶尔资助一点。在没有其他持续性的经济来源的情况下,你确定诸葛亮有钱养一个童子? 至于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他们三确实是诸葛亮的好朋友,《魏略》曰: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学,三人务於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魏略》还记载,诸葛亮曾对这三个好朋友说过,他们最多只能官到刺史郡守。这三个人反问诸葛亮自己能把官做到多大,诸葛亮只是笑而不语。诸葛亮很多时候都自比管仲、乐毅,这个答案显而易见。 崔州平,博陵人;石广元,颍川人;孟公威,汝南郡人。他们四个能够聚到一起是因为游学。诸葛亮家在南阳卧龙岗,并不代表崔州平等人的家也安在卧龙岗附近,事实上很有可能崔州平等人住在襄阳城内,毕竟他们都是荆州名士,他们并不单纯地只是一个人,他们还代表着一个家族。 刘备三次来访的时间是不固定的,谁能够保证在这一天里,刘备能够遇到诸葛亮的好朋友。第二次的时候还是在“将近茅庐”的酒店遇到了石广元和孟公威。卧龙岗绝非一个繁华的地方,诸葛亮之所以选择这个地方,很有可能图的就是一个清静,方便自己研习各种书籍文化。一个酒店会开在这么一个清静的地方?而且东汉末年是一个很慌乱的年代,兵荒马乱途有饿死瞟,你确定它有富余的粮食酿酒,并且这是一个适合卖酒的地方? 那么,抛开了童子、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黄承彦、唱歌的农夫这些《三国演义》虚构加进来只为了润色的东西外,我们不难发现,剩下的东西正是《三国志》记载的那样,“凡三往,乃见。” 刘备一行人来卧龙岗寻诸葛亮,第一次第二次都没有见着,第三次才见到。很有可能前两次诸葛亮确实不在家,他就在远远的山岗上看着这一切。 这才是三顾茅庐。 坑爹的隆中对。 看过《三国演义》和上过初中读过《隆中对》的我们,无不对诸葛亮的真知灼见佩服得五体投地,短短的百几十个字,囊括了军事、政治、经济方面的恢弘决策,针对目前的形势制定出三分天下、联吴抗曹、一统天下的战略方针。最让人不得不服的是,《隆中对》准确地预测了三分天下,帮助刘备建立了蜀汉集团。诸葛亮还没有出山的时候就已经能够预测到了如此重大的政权变动,而且基本属实,岂有我们不得不佩服滴道理? “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董卓作乱以后,东汉政府已经名存实亡,只要你有足够的军事实力占据一块相当大的地盘,你就是一方诸侯。诸侯割据只是一个大的方向,下面还有很多占山为王的小股武装力量,这些人暗中自立为王的不知几多,我们只是把目光放在曹cao、孙权、袁术、袁绍等大诸侯的身上。 弱rou强食,诸侯割据都会走向最终的统一,这个过程不可避免地发生战争,通过武力实现统一。官渡之战是三国时期的一场经典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曹cao和袁绍之间的纷争最终以曹cao的全面胜利结束。 “曹cao比於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cao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诸葛亮在分析这场战役的时候把主要的作用归纳为人谋,这是不十分恰当的。官渡之战中,袁绍的兵力比曹cao的要多出很多。袁绍的地盘有冀州、幽州、青州、并州,兵力主要来源于这四个地方。曹cao占据兖州、豫州、徐州。相对而言,北方的袁绍其战斗力以骑兵最为强悍,南方的曹cao在步骑兵方面明显处于弱势。曹cao虽然兵少,但是有一批高能的作战将领,其中包括夏侯渊、高览、于禁、曹洪、乐进、李典、徐晃、张辽等等等等,而且曹cao的兵力上面还有青州兵、虎豹骑、亲卫军等,在战斗力方面,绝对可以称得上是精兵精将。更加重要的一点是,作为最高统帅的曹cao本人还是一个出色的军事家,反观袁绍却是一个迟疑寡断却又不听取别人意见的人。袁绍的两员大将颜良和文丑,颜良被关羽万军之中斩首,文丑被曹cao不足六百骑兵斩杀。如果非要打一个比方,那袁绍就是现在很多抗战小说里面的蒋委员长。官渡之战的胜利是曹军各方面因素的一个综合体现。灭掉袁绍之后,曹cao摇身一变成为最大的诸侯,“今cao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南方也不要想了,那里是第二大诸侯,孙权的地盘。“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剩下的才是我们该考虑的事情。“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闇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诸葛亮为刘备指明了方向,那就是拿下荆州和益州。荆州是战略要地,在诸葛亮的解释里,荆州之主不能守,天资将军也就是和白送没有分别。益州险阻,智能之士思得明君,而刘备正是“帝室之胄,信义著於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非常符合益州的情况,拿下益州也是不费吹灰之力。 等拿下荆州和益州以后,“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脩政理”,等到时机成熟我们就“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很多人觉得,诸葛亮的这个《隆中对》非常好,气势磅礴,具有非常重大的战略意义,为蜀汉集团的建立奠定了基石。 是否真是这样?我们看看毛主席对《隆中对》的评价如何。 毛泽东说:“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这也许只是一个方面。 诸葛亮一开始所提到的荆州是刘表的荆州,其中包括襄阳、武陵、零陵、长沙、南阳、南郡、江夏、桂阳、南乡共九郡。赤壁之战后,荆州分为了曹、孙、刘三家,刘备占有武陵、零陵、桂阳、长沙,还向孙权借了半个南郡。此后我们的俗语“刘备借荆州”、“大意失荆州”,还有整个蜀汉集团所说的荆州都是指刘备所拥有的四个半郡。这个“荆州”和诸葛亮在《隆中对》里面所提到的荆州不一样,缩水了一半。这个情况在诸葛亮的预料之中发生了变化,而且荆州也不像诸葛亮说的那样和白送没有分别。那么“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这个军事计划很有可能要大打折扣。这就是计划赶不上变化。 在诸葛亮的计划中,是益州和荆州同时出兵中原,形成腹背受敌之势。计划赶不上变化的是,219年刘备自称汉中王,而关羽出荆州之兵攻打樊城,最后兵败被杀,荆州被东吴夺去。诸葛亮的这个两面出击的计划被拦腰一刀。紧接着,刘备发起的夷陵之战,彻底撕破“联吴”的方针。在这场战役中,人数众多的蜀军兵败,随后连刘备也病死白帝城。 荆州之失和夷陵之败这两件大事算得上是彻彻底底地颠覆了《隆中对》的预想。既然如此,那么《隆中对》这个计划就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改变,但是诸葛亮依然按照当初《隆中对》的规划五次出兵攻打曹氏集团,最终以失败告终。 刘备集团虽然占据蜀中和汉中,但是中原的曹氏集团更加强大,为什么曹氏集团一次都没有主动发起对刘氏集团的攻击,而每次都是诸葛亮发动的。打仗打的就是后勤,曹氏集团的军民比例是一比十,也就是十民养一兵,刘氏集团的是五民养一兵,从第一次北伐开始到刘禅投降,蜀汉的人口总数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化,这都是由于战争消耗所引起的。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诸葛亮要毅然发动对中原的战争呢?这又都是《隆中对》引起的,因为《隆中对》已经制定了“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的目标,而且剑指曹cao。刘备死后,诸葛亮是蜀汉集团的实际决策和执行者,《隆中对》又是诸葛亮规划的,诸葛亮是一个有理想抱负的人,绝不可能墨守蜀汉一亩三分地,对曹作战是难免的,所以才说《隆中对》是一个坑爹的存在。 借用毛主席的这句话“其始误于隆中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