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仙侠小说 - 鬼雨仙踪在线阅读 - 17、王莽与儒家的乌托邦

17、王莽与儒家的乌托邦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划分“大同”与“小康”,把“天下为公”的“大同”视作最高的理想境界。如,孔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藏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茂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仪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智,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然而,孔子的思想,是一种朴素的乌托邦,根本就无法实施。在孔子的时代,楚国的隐士接舆讥讽他不识时务。司马迁在《史记》中甚至记载说,郑国人认为孔子“累累若丧家之狗。”也就是说,在当时,大家并不接受孔子的那一套。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孔子推销的那一套根本就没有市场,这样的产品积压了,要么任其腐朽,要么扔掉。但是,孔子依然顽固地推销,直到去世。可惜。

    这些空想,孔子推销不出去,“亚圣”孟子也没有推销出去。孟子碰到三个国君,一个齐宣王,一个梁惠王,一个梁襄王。孟子讲“王道”,齐宣王感到头痛,一个劲地说自己的不是:我有病,我有许多病:好勇、好货、好色等等。这里不成功,只得到魏国去,那个梁惠王对他的理论起先不感兴趣,经他多番演说,产生了一些兴趣,可梁惠王驾鹤西归了。接位的梁襄王,孟子说他“望之不似人君”,只好离开。

    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思想唯一一次得到真正推行的是王莽,但是以失败而告终。

    王莽有着深厚的儒学修养。王莽不仅接受了儒家的教诲,并且身体力行。《汉书》记载:“(王莽)受《礼经》,师事沛郡陈参,勤身博学,被服如儒生。”陈致平在《中华通史》中说:“王莽是一个经书读得很好的儒生,在王氏豪门之中,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物。”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认为:“王莽受禅一面循汉儒政治理论之自然趋势,一面自有其外戚之地位及个人之名誉为凭借。(王莽姑母为孝元皇后。元帝后,成、哀、平三君皆不寿,莽诸父凤、音、商、根相继执政而及莽,莽之地望已尊,莽又不失书生本色,治礼,务恭俭,迂执信古而负大志,又恰合时代潮流。汉儒群主让贤,而苦无一明白的选贤制度。王莽在政治上、学术上足膺此选格,遂为一时群情所归向)。”

    王莽做了皇帝之后,试图推行儒家的那一套。他下令把全国土地改为“王田”,不准买卖。仿照古代井田制,规定一家男口不满8口而田过一半(900亩),多余的土地分给九族、邻里、乡党。无田的人,一夫一妇可以受田百亩。同时,他还把私家奴婢改称“私属”,也不许买卖。

    然而,王莽要推行的所谓“井田圣法”,不仅没有解决社会土地问题,相反又把农民禁锢在“王田”里当牛做马;不仅没有解放奴婢,而且把zhan有奴婢作为制度固定下来。

    王莽的改革为什么失败了?

    因为王莽书呆子气,死读书。他哪里知道,“井田圣法”不过是孟子编造出来的空想。《孟子.滕文公上》说:“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井田制度和儒家鼓吹的“原始大同”思想是差不多的,是一种空想农业社会化,类似西欧“乌托邦”思潮。实际上,以前,井与田两个字并不是连用的,这两个字只表示豆付干块的土地经界的。井就是田,田就是井,二而一,一而二,原不代表什么井田制的。孟子为了推行他的乌托邦思想,设想了这样一种制度,希望社会能够均分土地,耕作者先完成公田后cao作私田。然而,考证表明(详见胡适、李亚农、胡寄窗、周谷成等的相关文章),战国以前从来没有人提及古代的井田制,到孟子才凭空杜撰出一个整齐的“豆腐干块”的井田制度,却还很不完全,很不清楚。以后经《公羊传》、《谷梁传》、《王制》、《韩诗外传》逐渐补充详明,到后来的《周礼》、《汉书.食货志》及何休的《公羊解诂》等书,才有了详细、整齐而又烦密的井田制。这样便以讹传讹,积讹成真了。

    孟子的井田原始模式本身不仅是不可能实现的空想,而且是我国古代最混乱的空想。

    (上述内容转自世纪学堂刘正山的儒家批判系列,鬼雨并不同意他关于儒家的见解,但同意他关于王莽的部分论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