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玄幻小说 - 异域求生日记在线阅读 - 禁止令 作者:炎凉

禁止令 作者:炎凉

    孙悟空的紧箍咒禁止令

    禁止令形成的原因,是小时候我们从内在发出自然的需求,yu望或感情时,却受到父母长辈的禁止,陷入一种不自由、被束缚的状态,失去原有的活泼、自在。于是,35岁时禁止令进入了我们幼小、单纯的生命之中。

    最初父母为了保护孩子的安全而形成的,因为孩子不懂得死亡,不了解生命里面存在着许多学发和危险,他们对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充满了好奇、新鲜和极度想要去探索的兴趣,因此,父母亲往往会为了孩子的安全而不准他去做这、做那……,于是,禁止令便逐渐地、一点一滴地进入了我们的生命。

    不知你是否还记得《西游记》的故事?孙悟空象征的就是小孩子的部分,即FC(freechild)。在西游记的故事里,孙悟空总是非常活泼好动并对外界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和兴趣;而唐三藏代表的是父母的部分。他有很强烈的价值观与道德标准,每当孙悟空不听话时,他就会念紧箍咒“禁止令”,限制孙悟空生命里活泼、自在、任性的本性。因此禁止令所代表的,就是每当我们想要去展现生命内部那个天真、率性的自己时,内在就会出现一股更强大的力量阻止。影响我们非常深刻的有下列十二个禁止令,认真去觉察这些禁止令对你目前的影响有多深。

    1.不要存在;2.不要健康;3.不要成功;4.不要重要;5.不要思考;6.不要当自己;7.不要亲近;8.不要属于我们;9.不要长大;10.不要像个孩子;11.不要感觉;12.不要正常;

    不要存在

    这是第一个禁止令。不要存在的禁止令,来自孩童时期被体罚、忽视的经验;在他人面前被罚跪、斥责、感受到羞辱时,会恨不得有个地洞可以钻下、希望自己消失。甚至有的父母会对孩子说:“你干脆死掉算了!养你这个孩子实在没用,我应该在你出生时就把你弄死!”

    父母亲用冷漠、不关心的态度来对待孩子,会使你觉得自己对父母而言无足轻重、可有可无,感受不到在父母心中的宝贵和重要。在心理上,父母给孩子最大的伤害就是漠视——把自己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收回来,让孩子觉得你不再爱他。于是,这个“不要存在”的禁止令进入了我们的生命。

    当意识里有这个“不要存在”的禁止令时,是造成个人想要自杀的最主要根源,或者常常觉得自己活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点意义。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还要活下去!而在与他人的互动关系中,总是觉得自己无足轻重,害怕自己成为别人的负担,认为自己的存在是多余且不必要的;当做错事情而影响别人时,心里会有很深的自责,认为所有的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

    当然,也有一些反动力量特别强的人,为了要抗拒这种宿命,或避开那种令人无法忍受的自我批判,会将自己震荡到另一个极端而刻意体现自己的重要。他们会不断地告诉自己:“我是最棒的!”他们处处表现自己很能干,把自己塑造成无敌铁金钢,很辛苦地在过活,希望所有人都看得到他的存在。凡是反动力量将一个人原本处在的负面状态震荡到看似正面的状态时,往往使周围的人感到十分的压迫与不自在。真正的自信与因为内在反动而表现出的极端自信是截然不同的;一个在自然的环境中被爱、被滋润、被尊重的孩子,内在会有很高的自我价值感,他不会给周围的人带来压力和不舒服,他会懂得尊敬身边的每一个人,而不会去控制、cao纵或支配别人。

    不要当自己

    这是第二个禁令。有些人并不是被期待着来到这个世界上,比如父母原本想生男孩,结果却生了个女孩,或是他们原本期待添个女孩,却生了男孩。在成长过程中,父母对孩子有很高的期待,所以每当你展现自己的时候,他们从来没有真正看过你,正视你的需求,他们总是用自己理想中孩子应该表现的样子来评断你。如果你符合他们对你的期待,就会给你许多赞美和鼓励。

    如果你不符合他们理想的小孩模样,就给你斥责与批判。还有当你流露自然的情感与需求时,父母会用应该来要求你。在这样一次次的互动过程中,这个“不要当自己”的禁止令,就渐渐进入了你的生命,为了要得到父母的赞美和夸奖,你愈来愈远离本来的自己,而成为父母所期待的样子。

    这个禁止令对我们的影响是,每当你真实的情感和需求浮现时,心里便会有很深的恐惧同时出现,你觉得自己如果表达出内心真正的需求,别人一定会变得不再喜欢你,而破坏了你与对方之间原本和谐、自在的关系。于是,在你的生命中,你渐渐懂得去迎合、讨好别人。

    当然,也有一些人因为感觉这样刻意压抑自己实在太痛苦,而选择将自己反动到另一个极端,变成“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一个不在乎别人感觉的人。其实,用心理学的眼光来看,这两种极端的内在根源是源自于同等的伤害。有句话说:“自卑感造成的自大狂”,一个充满假自信的人和一个极度自卑的人其实一样的,这种自信是那种强加训练与扩充出来的自信,而不是真正的自信。

    一个真正自信的人,确确实实、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是什么样子,他不需要去和别人比较。当别人称赞他时,他会觉得很开心,因为被称赞总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可是他也清楚自己并不会因为别人的称赞而变得更好;

    别人贬损他、责骂他时,他的心里会有些难过,因为被骂总是一件不太好受的事,但是他也不会因为别人的责骂而贬损了自我价值。

    真正的自信来自于对自我的了解与接纳,这个自我了解与自我接纳需要努力才能获得,许多书里提到的放下、原谅,爱与慈悲等这些品质,是无法刻意做到的,惟有靠你不断的努力、成长与自我治疗,有一天,这个生命品质自然就来了,没有一丝一毫勉强。很多人在自我成长的路上希望自己可以速成为一个完美的人,而忘记了自我成长这条道路是要靠自己实实在在一步步去经历、去学习的。

    不要亲近

    这是第三个禁止令。有些父母本身非常不善于和孩子有亲密的肢体接触,如拥抱、亲吻。小时候,父母亲越少与你有肢体上的接触,这个“不要亲近”的禁止令对你的影响就越大。

    或者有些时候父母无心的一些举止,比如当mama在厨房里忙得不可开交,你因为没有人陪你玩,跑到厨房来对mama说:“mama,我一个人在外面好无聊喔!你可不可以陪我玩?”而mama在厨房里又热又急,便大声对你说:“走开啦,你没看见我在忙呀!”

    类似这样的状况很可能发生在你小的时候,很多时候我们周围的父母长辈们不自觉地就让我们接受到这样的讯息,成人在焦虑状况下无心的喝责,孩子可能诠释为“不要亲近”的讯息。

    这个“不要亲近”的禁止令对我们长大之后的影响是,我们会有与人接近或接触上的困扰,尤其是那些你越喜欢或是越有权威的人,你在与他们接近时,心中会感到十分害怕和紧张。

    一个被爱、被尊重、在充分滋养下长在的个体,所展现出来的自信及亲密度,与经过疗程、自我努力后达到自信的人是不同的,后者会让人感到其中的辛苦、不自然。

    而一个被尊重长大的人可以很自然的与人亲近,也会尊重别人的界线,这两者是有很大差别的,颉颃禁止令的人,其原始创伤仍在,常常过一阵子又会掉回原点,所以在成长的道路上,很重要的是接触自己每一个真实的片刻,我现在是什么就是什么,先了解与承认这事实,就是一个起步。

    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会用自己期许的生命品质来代替真相,很努力想成为自己期许的人,如果说们把现在具有生命力的东西压到意识底层,那些被压抑的部分有一天是会反扑、爆发的,这在关系里绝非是建设性的。

    不要属于我们

    第四个禁止令是不要属于我们。如果小时候你的父母比较偏心,小时候你甚至曾经怀疑自己到底是不是爸爸mama亲生的?否则的话为什么……有时父母也许只是开一些玩笑说:“你根本不像我们的孩子”或许有被兄弟姐妹或其他小朋友排斥的经验。你的生命里就开始会有这个“不要属于我们”的禁止令。

    比如每次父母在分桔片,于是你就开始怀疑父母是不是比较不爱你,而这个“不要属于我们”的禁止令便开始在你的生命中产生了强化作用,你会不断地去采集父母对你比较不好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猜测与怀疑。

    长大之后,这个禁止令对我们的影响是:我们很难有归属感。在团体里、人群中,或是在你与别人的互动关系中,你总是感到与人格格不入。

    例如,有些人进入一家企业或一家公司中,他马上就很自然的把公司当家,并且很快地融入整个企业的团体活动中,可是有些人在公司工作了三年,五年之后,仍然觉得自己不属于这个企业团体。就像有些女人已经结婚十几年,却还是觉得自己在先生的家里像个外人;但也有些女性出嫁之后便很快地融入了先生的家庭里,与婆婆之间的关系就好像母亲与女儿一样的亲密。这个不要属于我们的禁止令造成了其中的一些差异。

    不要长大

    这是第五个禁止令。有些常常被夸为天真、可爱的人,尤其是排行最小的孩子特别容易有这个“不要长大”的禁止令。有些父母很需要孩子这种被需要的感觉,才让他们觉得自己的生命很有价值。所以,每次你要自己独立去做一件事的时候,就会被否定;当你选择倚赖父母,听从他们给你的意见,照他们所安排的路走时,反面能够从父母那儿得到认同

    我的母亲现在面临这种不再被孩子需要的强烈恐惧感。她是长女,从小肩负全家人的生计,后来结婚,辛苦地养育五个孩子长大成人,在她的生命里,她的自我价值感就是在不断的付出,所以当我们这些孩子都成人了,她就开始觉得自己不再被需要,而她过去所建立起来的自我价值感也随着我们的长大一点一滴地崩溃。

    这个禁止令对我们长大之后的影响是:我们会比较依赖、优柔寡断,遇到问题时,很容易选择逃避退缩的方式,害怕承担责任与面对问题。但是,有一些人当他内在的力量造成反动时,他会变得承担过多的责任,什么事情都往自己身上揽;又因为他很讨厌自己内在优柔寡断的部分,所以在做决定时,往往又变得很冲动、草率。

    不要像个孩子

    第六个禁止令是“不要像个孩子”这个禁止令看起来和第五个禁止令好像互相矛盾但如果这两个禁止令同时都很明显地在你身上出来的话,请不要怀疑,因为你在家庭中的父母长辈们可能给你不同的管教方式,以至于你同时拥有这两个禁止令。

    例如在你家中,奶奶特别疼你,所以在她眼中,你永远像个长不大的孩子,可是,你的父母希望你长大,成熟一些。这是形成两个禁止令同时存在的原因,请不要担心。

    这个“不要像个孩子”的禁止令,形成在你童年时期,每当你展现出孩子般的活泼、自在的本性时,却遭到父母严厉的责斥与喝阻,于是,这个禁止令就开始进入你幼小的生命。通常“不要像个孩子”这个禁止令,会特别容易出现在长子或长女身上,父母亲会经常告诫家中的老大要懂得料理家物或是要当弟弟meimei的榜样等。

    当这个禁止令进入我们的生命,对我们长大之后的影响是,我们会变得很难快乐起来,因为在孩提时期,内在那个快乐的本质已经一点一滴地被这个禁止令扼杀了。

    不要感觉

    二十世纪末最大的反讽,就是人类发现感觉比理性更重要,但在过去的几百年历史里,几乎都认为“感觉无用论”情绪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许多人从小在表达感觉上备受挫折;有些父母把情绪视得毒蛇猛兽,他们没有办法自然地接受孩子内心真实的情绪展现,所以当孩子自己表达内在感觉和需求时,他们会用各种方法去扼杀或阻止孩子将真实的情绪流露出来。

    当孩子难过时,采用交易式的父母会说:“你不哭,mama就给你买玩具!”采用恐吓式的父母会说“你再哭,再哭我用棍子打你!”用爱和温暖式的父母会说“乖,mama疼!好了,不哭了!”这种种管教行为的背后,都一再透露出父母对孩子情绪表达的无言否定。

    其实,当孩子悲伤难过时,父母要做的是理解与支持,可以静静抱着他或坐在他身边,告诉他:“mama知道你很难过,你愿不愿意跟mama说到底发生了什么?”一面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支持,一面可以充分体验自己的悲伤,完完全全跟自己的情绪在一起。

    “不要感觉”禁止令对成年后最大的影响就是限制了我们感觉的能力、敏锐度及察觉力,很难对自己的真实感觉回应,当很多感觉出现时,会莫名烦闷、焦虑,很难仔细分辨别其中感受,甚至只想忽略。这样的感觉在男人身上特别强烈,因担心自己变得太有感觉,娘娘腔。

    不要健康

    这是第七个禁止令。你以为你身体上的不健康完全是因为生理的关系吗?也许是你父母在你很小的时候就给你不要健康的暗示。

    因为当你身体健康时,他们很少给你注意和关心,可是每次你身体不舒服时,他们就会对你特别好,陪在你身边陪你,说故事给你听。你为了获得父母对你持续的注意和关心,你可能选择让自己迈出为一个体弱多病、缺少生命活力的人。成长之后,尤其在人生面临困境、挫折、失意,各种不同的疾病都会逐一浮现。

    不要正常

    第八个禁止令是“不要正常”。小时候,每当你表现得很正常,却得不到父母的照顾和关心,可是每次你一歇斯底里或情绪表达比较强烈时,你就会被注意、被关心。事实上,有许多孩子早就知道应该如何“利用”自己的愤怒或情绪来控制父母。当你行为一切如常时,得不到任何的关注,而当你吵架、打架、夜归、被告状时,父母亲就会特别为你花时间关心你,了解你。

    如果我们有“不要正常”的禁止令,对长大后的影响是:会比较情绪化,也会比较喜欢以夸大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在生活中有这个禁止令人,会比较容易被某一种情绪抓住,并深深地沉溺其中而无法自拨。

    不要成功

    第九个禁止令是“不要成功”。我们常以为自己到现在为止一直没有成功完全是因为机运不好,其实极有可能是“不要成功”这个禁止令进入你的生命扮演了重要角色,而使你一生徘徊在成功的门外。在孩提时期,当你很得意地完成了一件作品,得到的却是父母对你的批评

    与苛责,你内在那种需要被赞赏、被肯定的感觉无法被满足,就在这个时候,这个禁止令便开始进驻了你的心灵,于是,在你生命内部很深的地方,你会不断地告诉自己不要成功,不要有成就。

    一个充分被赞赏的孩子,会对人生、成功充满希望和喜悦;相反,如果一个孩子在努力用功之后,换来的是父母的批评、不认可,潜意识中,他会不自觉地去拒绝生命中任何一个可能成功的机会,当然,这个部分是决对无法用头脑觉察到的。

    而这个禁止令对我们往后人生的影响是:我们越渴望、想要成功时,却总是缺少临门一脚。比如说“越接近成功时,心里的担心、害怕就越源源不绝地涌现出来,甚至在经济状况或人际关系的互动方面也都会有层出不穷的问题出现,于是,我们的人生就这样一次次地在成功的门关止步,失足;或是你彻底地觉得自己根本就不可能成功,一事无成就是你的宿命。

    不要重要

    这是第十个禁止令。如果在成长过程中父母很少让我们知道自己的存在,也不让我们了解我们对他们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就可能会产生“不要重要”的禁止令。

    想想看,如果在你小时候,父母长辈们不断告诉你,你的存在对他们而言是何等重要,你现在会变成什么人?拥有何种成就?

    相信大家都知道,历史上就曾经有这样的一个人,他的出生充满了传奇:出生马槽的他却能拥有神奇的经历,三位从东方远到而来的智者,他们带着乳香和黄金前来进贡,甚至亲吻他的脚趾,帮他洗澡。这个婴儿从出生就被父母当做神一般地对待,享尽了百般呵护和疼爱,因为生命里没有这个“不要重要”的禁止令,所以,在他的一生里行了多少的神迹,拥有比一般人更多、更强的能力。

    其实,每个人的生命里都具备像耶稣那样的潜质和能力,只是这个“不要重要”的禁止令在我们小的时候就已经进入了我们的意识,使我们感觉不到自己对父母的可贵与重要。

    这个禁止令对我们的影响是:我们觉得自己十分渺小,尤其是有机会担任重要角色或承担更大的责任时,内心会感到非常恐惧,害怕成为焦点,很难坦然接受别人的赞美。当我知道这个禁止令对孩子所造成的影响是如此巨大时,在我和女儿的互动关系中,我会常告诉她们,她们是老天爷赐给我最宝贵的礼物。因为有了她们,在我人生最挫败、悲伤的时候,令我重振精神。是她们让我学会如何去当一个父亲,使我的生命更加的丰富、完整。

    不要思考

    这是第十一个禁止令。你觉得自己不够聪明或没有创造性是天生的吗?其实,也许在你还是小孩子的时候,你曾经非常好奇,对什么事情都很用心的思考和探索。却没得到父母的鼓励和回应,于是,在往后的生命历程里,你就陷入了“不要思考”禁止令。

    长大后,这个禁止令对你的影响是:不爱用脑,一旦有人要求你去思索一些较为细密或周严的计划时,你就开始头痛并产生抗拒。

    许多人身上带有“不要思考”禁止令。当别人提问想要得知他们心中真正的想法和意见时,他们总是想都不想就说“我不知道啊!”接着脸上就会露出渴望答案的殷切表情。

    事实上真正对你有帮助的人不会直接告诉你应该如何做,可是会帮助你觉察、求得自己生命内部的智慧,让你真正懂得如何从痛苦中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