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科幻小说 - 鏖战太阳系在线阅读 - (十二)赵欣然的疑惑1

(十二)赵欣然的疑惑1

    (十二)赵欣然的疑惑1

    地球公元2516年12月23日18:21。

    在太阳系最外层空间、冥王星域的一个角落,此刻正有两艘太空战舰在编队飞行。这两艘太空战舰看上去与地球各国官方的标准制式战舰大不相同。

    在这两艘非标准战舰的上方和下方,各自有三艘形体不同的重型太空无人歼击飞艇伴随着自己的主舰快速疾飞,警惕地守卫着两艘战舰上方和下方的临近空间。

    两百余年以来,地球研制使用太空战舰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代。

    第一代太空战舰实际上是军民两用的,战舰上除了装备了一定数量的太空导弹、一至两门高能量电磁炮、几组高能量激光发射器、四门近程高能量防御炮等武器装备之外,还安装了一些开展太空勘探考察和空间实验的科研设备,有一部分舱室用于开展各种太空科学实验。

    舰上乘员也不完全都是现役军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平民身份的科研人员。从这一角度讲,地球第一代太空战舰严格意义上不能称为真正的战舰。

    地球第一代太空战舰的形体十分庞大,大多类似于地球本土历史悠久的超大型空中飞艇。这些太空战舰在建造时主要是考虑战舰的容积、能源供应以及飞行速度。第一代太空战舰大都采用了双壳结构,大量的武器和设备基本上都安装在空气稀薄的外层舱室,而被两层壳体保护的内层舱室,则是战舰乘员主要的活动场所。

    太空战舰庞大的容积以使它能足够装下中型核能量系统,以及一到两门远程电磁炮、四个或者六个单元的太空导弹发射系统、四个或六个高能量激光发射器、太空相控阵探测雷达等一系列武器装备。

    第一代太空战舰装备的太空相控阵探测雷达,可以及时发现大约五百万公里范围以内的各种可疑目标。战舰发射的极强高能激光束,能够精确地击伤甚至摧毁相距三十万公里的敌方目标。无坚不摧的远程电磁炮也能击毁十几万公里之外的各种航天器。

    同时,第一代太空战舰还非常注重战舰的飞行速度,它们的飞行速度往往要比当时最先进的民用航天器高出百分之五十。因此,当时地球各方都争先恐后地研制最先进的超高能量太空核能源系统,以满足自己太空战舰众多武器装备天量的能量需求。

    地球第二代太空战舰已经基本不再安装民用科研设施,舰上各系统设备完全是为进行太空交战而设计并建造的。这一代太空战舰安装武器装备的数量,要大大多于第一代太空战舰。

    舰上装备的远程电磁炮、极高能量激光发射器、太空导弹、相控阵太空雷达等武器的性能,也要比前一代有了实质性的进步,其太空攻击与防御能力要超出第一代太空战舰几倍甚至十几倍。

    例如第二代大型太空战舰装备的极高能量激光发射器,就由第一代的四到六个增加到十到十二个;并且发射极强高能激光束的有效杀伤射程,由三十万公里增加到二百万公里,远程电磁炮的射程增加到一百多万公里。太空相控阵探测雷达快速发现目标的距离,也从五百万公里左右,延长到大约三千万公里。

    在武器装备的数量和性能大幅度提高的同时,第二代太空战舰更加注重提高战舰的飞行速度、改善太空战舰的飞行机动性能,以增强战舰在交战中高速机动飞行、躲避敌方火力攻击的能力。

    这一代太空战舰内部舱室设置和武器装备安装的格局,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与第一代太空战舰截然不同。但战舰形体基本上没有发生什么根本性的改变,大都还依旧保持着地球本土传统空中飞艇的模样。

    从地球第三代太空战舰开始,战舰内部装备了完善的乘员弹射救生装置。即在战舰的各个战位、指挥舱、动力舱等舰内人员的工作岗位上,全部安装了按照人数配备的单人或多人弹射救生舱。

    这种救生舱大部分是与战舰乘员在战斗中的座位是一体的,非常方便对主人进行保护。当太空战舰在战斗中遭受无法挽救的损伤时,舰内乘员能够乘坐救生舱弹射出舰,以免于和战舰同归于尽。

    这些太空救生舱弹射距离可达到上百公里,其外壳全部被特种材料漆成闪闪发光的亮白色,能够强烈反射各种宇宙辐射,因而在黑暗寥阔的太空中分外醒目。

    救生舱里的生命维护系统可以保证宇航员在救生舱里生存至少十五天时间,如果节省消耗里面的食物、氧气和水等物资,甚至能生存更长一段时间。

    各种救生舱无一例外地安装了日夜不停发射求救讯号的呼叫装置,以方便后续赶来的太空搜救飞船尽快找到并救助逃生人员。

    地球第三代太空战舰与前一代战舰相比,从内到外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首先从战舰的损管手段而言,除了继续使用分舱室自动密封结构并改进太空弹射救生舱以外,第三代太空战舰普遍装备了储存高速喷射气雾状凝胶的高压罐,以及舰体外壳上附设的智能滑动门。在此基础上,第三代战舰开始使用复合式外壳,能够运用外壳夹层内存储的速凝流动的智能液态太空合金修复战舰外壳。

    当战舰被敌方发射的极强高能激光束击中、舰体外壳被洞穿一个个小孔时,所处舱室会自动快速封闭隔离,防止殃及相邻舱室。舱室内的战舰乘员会得到与座位一体的救生舱的有效保护。

    几乎与此同时,战舰外壳上安装的智能滑动门会自动移动到受伤外壳处,从战舰外部迅速封闭破损部位。战舰外层舱室携带的气雾状凝胶高压罐也会即刻启动,由负责一定范围封堵工作的移动式智能喷头,把极高密度气雾状凝胶高速喷射到破损孔洞处。密不透气的极高密度气雾状凝胶会飞快地凝固,从舰体内部封堵住破损口。

    最后,战舰外壳复合式夹层中储存的流动液体太空合金会很快汇聚到破口处。这种智能液态太空合金会在接触到真空环境后自动快速凝结,在破损处形成新的外壳。

    假如这三种封堵修复手段都失效,受损舱室则会很快变成真空状态。当舱室内的环境监控设备根据监测数据指标,判断本舱室已经不适宜战舰乘员生存时,会自动向战舰管理主光脑发出求救讯息,同时提示本舱室内乘员弹射逃生。

    这时要由舱室内乘员自主决定,自己是留在损坏舱室的救生舱内,等待战斗结束后其他舱室的战友前来救援;还是向弹射救生舱发出弹射指令,弹射脱离本战舰,在太空中等候搜救飞船和友舰的救援。

    也正是由于战舰的防护手段有了新的进步,第三代太空战舰进攻武器也相应发生了改变。由于高能量电磁炮塔需要部件众多、体积十分笨重庞大,很难进一步缩减电磁炮的体积,占据了大量宝贵的舰内空间;而且电磁炮的射程在超过了五百万公里之后,由于太空引力的影响,特种合金炮弹的直线弹道会出现轻微的偏差,可谓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对于超远程目标的命中率大幅度下降。

    更重要的是,电磁炮弹的飞行速度虽然超过了光速的百分之二,达到了惊人的水平,但在经过了超过五百万公里的遥远飞行之后,就出现了一个瞄准目标射击后十几分钟的时间差,这样要准确命中距离非常遥远、并且飞行速度极快的太空战舰和飞艇,其难度可想而知。

    即使是性能强大的火控光脑能够模拟攻击目标的多种可能飞行轨迹,并逐一计算出射击提前量,还采用了多管发射的“金属风暴”技术,然而要准确击中快如闪电的攻击目标,依然是希望渺茫。

    为了提高这种威力巨大的重型武器在五百万公里之外的超远程射击命中率,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各国众多的军工企业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有些最优秀的军工专家为此耗尽了毕生的精力,但终究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经过了数十年的苦苦钻研,世界各大军工企业都不得不承认,对于距离超过五百万公里的攻击目标,电磁炮的命中率十分低下,攻击效果非常令人失望。

    而在此时,在可控核聚变能量系统迅猛突破的技术条件下,科学家们又发明了被称为超动能武器的定向超高动能射击炮。这种新型武器不用配备实质金属炮弹,主要靠发射出极高密度的高能量团来击毁目标。

    其原理是由战舰装备的可控核聚变能量系统产生天量级别的超高能量,其中一部分由定向超高动能射击炮发射出去,能够不停地射出一团团类似于炮弹的高能量光球。

    这种超高动能炮弹光球拥有巨大能量及冲击力,能够对相距七、八百万公里左右的物体产生极其强大的冲击力,甚至会发生爆炸,一举击穿炸裂坚韧的太空合金板,从而打击摧毁不超过八百万公里距离的各种目标。

    最令人欣喜的是,超高动能炮弹光球的飞行速度接近于光速,几乎不存在射击时间差。这一优势极大地提高了打击超远程目标的命中率,一举把体积笨重、攻击迟缓的电磁炮淘汰出局,使其成为了武器博物馆中年代最新的陈列品。

    定向超动能武器的出现结束了庞大笨重的电磁炮的生命。新一代太空战舰除了保留太空导弹之外,原有的极高能量激光发射器数量明显减少,开始装备毁伤力更大的定向超动能射击炮。

    这主要是因为军工科技人员发现,极强高能激光束在拦截敌方导弹时十分有效,但在超远程距离上,极强高能激光束只能在敌方战舰舰体上打出一个个小孔,会很快被战舰自动防护修复系统修好,因而对相距一千万公里之外的太空战舰毁伤力不大,对敌舰的攻击效果不很明显。

    与极强高能激光束相比,超高动能炮弹光球攻击距离虽然缩短了百分之二十,但敌舰被超超高动能炮弹光球击中后,战舰外壳会立刻爆炸出一个个大洞,即使战舰外壳后面的智能滑动门和极高密度高速气凝胶能及时挡住破损大洞,但流动的智能液态太空合金是绝对无法封堵住这样大的破洞的。因此,与定向超动能射击炮的攻击毁伤效果相比,极高能量激光发射器的攻击力立刻相形见绌。

    第三代太空战舰不仅武器装备性能获得了本质性的提升,战舰外形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各种形状的军用航天器层出不穷。太空战舰的设计师们出于各种目的,设计建造了飞碟形、纺锤形、飞梭形、雪茄形等各种形体的太空战舰,力求实现内部容积和作战性能的平衡与协调。

    在第三代太空战舰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地改进,又出现了被称为三代半的新一代太空战舰。最新流行的太空战舰采用仿生学原理,把三代半太空战舰设计成蝙蝠式、或者地球海洋中的电鳐等生物形状,或者是杏核状。

    太空战舰被建造得又扁又平,既不减少战舰容积,又可以减少新型战舰正面容易受攻击的面积,还不影响战舰飞出各种高难度高速机动飞行动作。

    地球各国的大型太空战舰内部容积很大,安装的武器装备非常复杂精密,造价十分昂贵。一般大型太空战舰建造成本竟然高达一百五、六十亿地球币。即使中型太空战舰配备了经过简化的各种先进装备设施,也要价值百亿地球币。

    只有小型无人驾驶太空歼击飞艇相对便宜一点,建造一艘大约需要三至五亿地球币,重型无人歼击飞艇需要十亿地球币左右,而中型无人歼击飞艇的建造成本则介于两者之间。地球有的小国限于财力和科技发展水平的限制,只造得起几艘大型太空战舰。

    常规大型太空战舰长约一百七、八十米,宽度大约在二十二米到二十六米之间,高约十三到十八米不等,内部容积大致有五万到六万立方米,一般高速飞行时的载重量在一万吨左右。大都安装了一台大型可控热核聚变反应堆和一台小型可控冷核聚变反应堆,可以为飞行战舰推进系统、各系统的复杂设备和重型定向超动能射击炮、以及微波、超声波和激光发射器提供充沛而强劲的能量供给。

    虽然地球现在所有的太空战舰都已进入了高度智能化、自动化的发达阶段,但由于仍然需要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人类战士做出最后的决断,所以每艘大型太空战舰上依然要配备一百五、六十名官兵,专门负责对超智作战光脑提出的各种方案中做出最终选择,或者专人监控无人歼击飞艇和超智能太空导弹的战斗状态。超智作战光脑会立即不折不扣地执行人类战士选择的方案,按照人类战士的指令完成各种战斗动作,实现预定的作战目的。

    大型太空战舰装备的两至三门重型定向超高动能射击主炮,射程达八百万公里,既能够单发射击,也可以多发连续射击,具备同时对不同目标多点打击和对单一目标连续打击的能力。威力巨大的超高动能炮弹光球能够在极短时间内,轻而易举地摧毁多个太空敌方目标。

    同时,大型太空战舰还安装有六至八个极高能量激光发射器,能够打击相距一千多万公里的敌方目标。这些定向超动能射击炮和极强高能量激光发射器都是可以自动转换射击方向的,能够上下、左右全方位旋转一百八十度,打击火力能覆盖非常广阔的空间范围。

    为了保护自身,舰上安装了十六组可以自动转向的高能量散射炮,能够在距离飞行战舰一万至五万公里的四周空间里,通过持续不断抛射高能量射流,极短时间内在特定的宇宙空间聚集大量的高能量团,从而快速形成较大面积的立体高能量护盾,以拦截敌方来袭的超高动能炮弹、极强高能激光束以及太空导弹,有效地保护己方飞行战舰。

    大型太空战舰还装备有二至四个远程导弹发射装置,可以快速发射射程达上亿公里的极速超智能高爆导弹。其实从理论角度上讲,太空超智能导弹的射程是无限的。只要导弹的核动力系统和超智能控制系统不出现问题,极速太空导弹就可以无限期地在茫茫宇宙空间自主飞行,直到击中自己的攻击目标为止。

    现在的太空导弹早已远远超越了百余年前的传统导弹,不仅外观、其内部结构与性能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原来伴随着太空高能激光武器的成熟与完善,以固体化学燃料为推进剂的传统导弹,因为其飞行速度与高能激光束相比极其落后,面对高能激光束的拦截往往不堪一击。因此不得不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后来由于超小型可控核反应堆的发明,军工科技专家们选用这一最新成果作为导弹的动力推进装置,极大地提高了导弹的飞行速度。

    超小型可控核反应堆能够为太空导弹提供难以想象的充沛猛烈动力。在其极其迅猛喷射出的重粒子激流的推进下,最新型号的太空导弹长时间飞行速度可以达到光速的1.08%,(大约每小时11655930.8公里);而且在最后冲刺阶段,其飞行速度短期内甚至能够达到光速的1.1%(大约每小时11871781.4公里)。

    唯一的缺点就是导弹的体积大大地增加了。即使是导弹设计师们千方百计地简化动力系统体积,把超小型可控核反应堆改造成狭长布局结构,但革新后的太空导弹的弹体直径仍然增加了许多,令太空战舰装备的导弹数量减少了一半。每艘大型太空战舰也只能安装四至六个导弹发射装置。

    在军事专家看来,如果与太空导弹的性能提升相比较,如今导弹体积增加是完全值得的。新一代太空导弹配备了功能强大的超智能飞行控制系统,实现了自主选择飞行线路、实时战场空间信息共享、结群多角度同时协同攻击等多方面的突破。

    各种新技术让新型太空导弹脱胎换骨、如虎添翼,大幅度降低了对手的拦截成功率,使太空导弹这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武器重获新生,获得了非常强大的生命力,再次成为太空战斗中克敌制胜的杀手锏武器。

    可能唯一变化不大的,就是导弹的爆炸部装药。出于保护太空环境的考虑,现在的太空导弹弹头的爆炸部里,依旧装满了威力惊人的超级高烈度炸药,而没有大范围换装热核弹头。

    只有一些大型太空战舰才配备了一至两枚极速超智能太空热核导弹,必须在得到最高层指挥官批准后才能使用。这些太空核导弹都属于威力巨大的特种氢弹,全部针对真空环境进行了重新设计,减弱了爆炸冲击波、光热辐射等硬杀伤效应,大幅度增强和放大了伽玛射线、中子辐射流等核辐射贯穿效应,是在中子弹、伽玛射线弹研制基础上更新换代的新一代太空核武器。

    大型太空战舰配备的各型号核导弹也分为万吨级、几万吨级、十几万吨级、几十万吨级、百万吨级和千万吨级的爆炸当量配置。甚至还有极少量的亿吨级爆炸当量。那些大级别的热核导弹可以顷刻间毁灭一个小型天体。

    因为每一枚太空导弹都价格昂贵,所以特别为太空导弹设置了回收模式。当太空导弹被发射出去后,假如它只是持续飞行、没有完成攻击而发生爆炸,在接到自己母舰发出的接受回收的指令后,高智能的太空导弹会减速飞回自己母舰附近的空间,随后关闭飞行及火控系统,静静地悬浮在太空中等待母舰回收。

    太空战舰回收自己发射的完整无损的太空导弹后,经过检测维修,依然能够重复使用。经过回收维修的太空导弹依旧雄风不减,一点也不会降低太空导弹的攻击性能。即使是重型无人歼击飞艇发射的中型太空导弹,也具备接受己方载人太空战舰回收的性能。这极大地减轻了地球各大国家联盟军方的军费压力。

    得益于各种高科技武器装备的使用,每艘大型太空飞行战舰都能够占据、控制着十几亿甚至几十亿立方公里的太空三维立体空间。在与敌人对战时,敌我双方飞行战舰仿佛传说中能够隔空点求xue的武林高手,彼此相距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公里之遥,能够相互用远距离太空高爆导弹、极强高能激光束和重型定向超动能射击炮攻击对方。

    太空载人战舰在发动超远程攻击的同时,还会发挥自身最大的飞行性能,极力飞出各种高机动动作,以飞速躲避敌方发射火力的攻击。

    太空战舰还能够遥控指挥着一定数量的无人歼击飞艇冲锋陷阵,对敌方太空编队展开更近距离的猛烈攻击。由于地球各方都无法承受载人太空战舰的损失,无人歼击飞艇的双艇、四艇或八艇的对阵搏杀,以及大编队对峙示威、变换攻击阵位较量,甚至发起集群攻击,就成为了现在太阳系太空交战的主要形式。

    各方太空舰队发生战斗时,一般都不直接攻击对手位于无人歼击飞艇阵列后方的载人太空战舰。载人太空战舰之间的对射或导弹攻击几乎很少出现。除非万不得已,交战双方更是不会使用能毁灭一支分舰队的太空热核导弹的,就是最小型的太空核导弹,也是作为威慑武器来配备的,其使用受到了最高级别的严格管控。至少到目前为止,太阳系还没有出现过在实战中使用太空核导弹的先例。

    每艘第四代太空战舰都安装了大型太空光量子相控阵探测雷达,可以探测、搜索、发现并锁定相距上亿公里之遥的太空飞行目标。还装备了全自动超智能作战系统,有效整合了舰上的所有探测、监视、分析、指挥设备和定向超动能射击炮、高能量激光发射器、超远程太空导弹发射器等武器装备,能够实现人类战士监控下的自动攻击。

    当太空光量子相控阵探测雷达发现目标后,作战指挥光脑会自动分析目标,很快判定目标敌我属性并列出射击参数,迅速上报给舰长,同时把相关数据传送给各个战位的极高能量激光发射器和定向超动能射击炮的炮长、以及太空导弹发射系统的控制军官。

    舰长会根据情况作出是否开火的决定,他的决定会立即传达给各个战位的军官,即刻得到执行,极大地提高了太空超远程打击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在已经判明了敌方目标的条件下,舰长可以授权炮长和导弹发射火控军官,自主下达开火命令。甚至在遭遇了紧急情况或人员受伤时,获得指挥权的人员能够完全授权作战指挥光脑,由作战光脑自主向判定敌方目标开火射击。这样假如人类战士出现异常状况时,各战位武器系统依然能够不受影响地进行火力打击。

    为了保证太空飞行舰队的持续作战能力,在这些大型太空飞行战舰最底层舱室里,都设有航天器配件储备仓库和维修车间。能够为伴随太空战舰护卫飞行的无人驾驶太空歼击飞艇更换新的大型配件,进行基本的检测维修,同时对飞行战舰内部的各种设备进行更换维修。

    至于能够独立作战的中型太空战舰,其形体更是五花八门,各种形状都有。它们的长度约有一百一、二十米,宽度为十六至十八米,高度约十到十二米,内部容积大约在二万到四万立方米之间,高速飞行时载重量一般在七千吨左右。

    除了没有大型维修车间,成员居住环境略显局促以外,舰内全自动超智能作战系统及其他设施、武器配备与大型太空战舰大同小异,普遍安装了一台中型可控热核聚变反应堆和一台小型可控冷核聚变反应堆。

    只是中型太空战舰安装的重型定向超动能射击主炮只有一至两门,高能量激光发射器六个,八至十组可以自动转向的高能量散射炮,以及二到四个远程导弹发射装置。完全有能力严密控制一个极其广阔的宇宙空间,击败并消灭任何胆敢闯入自己占据空间的敌人。

    太空舰队里数量更多的是无人驾驶的太空歼击飞艇,它们是太空作战的主战装备。这些无人歼击飞艇分为重型、中型和小型三种规格。

    重型无人歼击飞艇长约六十米,可以全程陪伴大、中型太空战舰超远距离高速飞行。中型无人歼击飞艇长度大约为四十多米,一般由大型太空战舰搭载;小型无人歼击飞艇大致长三十二、三米,是中型太空战舰的标准装备。中、小型无人歼击飞艇在需要时从战舰中快速弹出,任务结束后即可由战舰回收到外舱。

    三型无人歼击飞艇既可以按照太空战舰的遥控指令发起进攻,也可以采取自主攻击的方式投入战斗。重型和中型歼击飞艇必要时还可以搭载极少数战斗人员亲自指挥监控。只不过那时歼击飞艇的飞行速度就会明显下降。

    太空无人歼击飞艇上除了没有安装能够构筑太空能量护盾的抛射炮以外,各种攻击武器一应俱全。重型无人歼击飞艇配备了一个极速高爆导弹发射装置,以及一门重型定向超动能射击炮,射程达八百万公里,还装备了四组极强高能激光束发射器。

    中型无人歼击飞艇没有安装太空导弹发射装置,配备了一门射程六百五十万公里的中型定向超动能射击炮,以及四组极强高能激光束发射器。

    小型歼击飞艇也没有配备导弹发射装置,但安装了一门射程五百余万公里的轻型定向超动能射击炮,两组极强高能激光束发射器。它们都还安装了小型太空光量子相控阵雷达和超智能作战光脑,战斗力不可小觑。

    按照地球各国军方太空交战的常规战法,为了保护价值高昂的载人太空战舰,在太空战斗中无人驾驶歼击飞艇一般是充分发挥灵巧快捷的优势,冲在战斗阵列的最前列,像一把把无坚不摧的尖刀,快速抵近敌方太空目标攻击,与敌展开近身搏斗。

    由于太空人类战士的死亡在地球各国都是一个容易引发民众强烈反应的敏感问题。因此不会产生军人战死后果的无人歼击飞艇,便被各国军方不约而同地当做太空战斗的主角,成为各国军方大量装备的主战武器。一般一艘载人战舰要配备六至八艘重型无人歼击飞艇,甚至有的大型战舰竟然配备了十五、六艘歼击飞艇。

    无人驾驶太空歼击飞艇形状大多是前尖后圆,猛地一看就像一枚放大了好多倍的、颗粒饱满的葵花子。因为不用保护战斗人员,无人太空歼击飞艇没有装备拦截敌方炮弹的近程抛射能量防卫炮,并且装备的定向超动能射击炮和高能量激光发射器都简化了人员防护装置系统,结构紧凑轻便,节省了大量的舰艇空间,也降低了造价。所以无人歼击飞艇能够大批量建造。

    在飞行机动性能方面,数量众多、型号齐全的无人驾驶太空歼击飞艇同样具有令人惊叹的优异表现。由于不用考虑舱内乘员的人体生理承受能力极限,无人太空歼击飞艇飞行速度极快,还可以在飞行战斗过程中,连续做出各种高过载的复杂战术动作,以急速躲避敌方射击火力的攻击,成为在太空交战空间纵横穿梭的不死鸟。

    当然,在执行需要有人全程监控的重大任务时,无人驾驶太空歼击飞艇舱内也可以乘坐经过严格训练的战斗人员的。只不过那时,太空歼击飞艇内会临时加装乘员弹射保护舱,同时它的飞行速度和机动动作等方面,自然就会受到很多限制。

    在无人太空歼击飞艇椭圆状的后部,安装着一台自动控制的小型简化版可控热核聚变反应堆。只不过重型、中型和小型无人歼击飞艇装备的小型简化版可控热核聚变反应堆的型号不同。它们不仅可以为无人太空歼击飞艇提供强有力的飞行动力,而且还能向飞艇装备的定向超动能射击炮、超高能量激光发射器输出巨量能量,保证这些威力强大的太空武器达到最大的射击频率。

    无人驾驶太空歼击飞艇还具备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在无人歼击飞艇舱内,配备有两个专业抢险机器人,负责快速维修、更换飞艇损坏部件。歼击飞艇舱内的关键部位,还安装了四只伸缩式机器臂,它们灵巧的机械手,可以触摸到周围的各种设备,能够配合机器人进行精密作业。

    当太空无人歼击飞艇没有被直接击中,只是设备出现普通故障、或者飞艇外壳遭到小面积破坏时,无人歼击飞艇的主控超智能光脑就会发出指令,停止受影响的相关设备的运行,自主调度其它设备满负荷运转,维持无人歼击飞艇的正常工作;并指挥专业抢险机器人,以及相邻部位的伸缩式机器臂,快速更换损坏部件,修复故障设备或封堵破损外壳。与娇贵的载人太空战舰相比,这些冲锋陷阵的无人歼击飞艇堪称是打不死的小强。

    为了保证无人驾驶歼击飞艇以及超智能太空导弹不被敌方通过远程输入叛变程序所控制、发生反戈一击的现象,在各型载人太空战舰上,专门配备了相当数量的监控军官。他们的主要职责是在作战光脑的协助下,随时监视与控制投入战斗的无人歼击飞艇,以及发射出去、高速攻击目标的超智能太空导弹。

    按照太空作战条令,每一艘无人歼击飞艇都由一名经过严格训练的专业军官负责监控。他一般不干涉自己负责的无人歼击飞艇自主进行战斗,但必须始终严密监控这艘无人歼击飞艇保持正常的战斗状态。

    假如这艘无人歼击飞艇在遭遇敌方有效干扰、由于接受了敌方远程输入的程序而出现了**控的迹象,甚至叛变转而攻击己方目标时,监控军官必须当机立断,毫不手软地对自己监管的无人歼击飞艇发出“终极指令”,即引发已被敌方cao控的己方飞艇自爆,以防止无人歼击飞艇出现临阵倒戈、反戈一击的悲惨事件。

    同样,还有一批军官负责监控发射后高速飞行的超智能太空导弹,他们的工作职责也大同小异。只不过每一位军官要负责监控两至三枚发射出去的太空导弹,以确保己方导弹能始终攻击敌方目标,严防被敌方干扰cao控、误伤己方目标的现象发生。

    之所以对无人歼击飞艇和飞行中的太空导弹实施严格的监控,是因为在数十年前的几次小规模太空冲突和多次演习中,都曾发生某些国家的无人歼击飞艇、或者发射后高速疾飞的太空导弹,在接收到被伪装成己方远程指令程序后,突然出现了临阵叛变、倒戈一击的可怕事件。

    因此,地球各国军方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采取各种措施来杜绝无人歼击飞艇或者太空导弹被敌方远程cao控这一现象的发生。在地球本土有大批的软件工程师在紧张工作,其人数要超过地球本土从业者总数的五分之一。其中就有相当比例的军用软件工程师,专门负责包括无人歼击飞艇、太空导弹在内的军用智能机器控制程序的编制。

    各国军方因而就有资本为每一个大大小小的军用智能机器,包括每一艘无人歼击飞艇、每一枚超智能太空导弹、每一台近地面无人飞行战车,每一门超动能射击炮、每一台极强高能量激光发射器都安装完全不同的核心软件。可以说,各国军中几乎就不存在两台安装着完全相同的核心控制程序的军用智能机器。这样,想同时一起cao纵两台及其以上的军用智能机器,就成为了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同时,各种军用智能机器都安装着不同型号的光脑,这些超智能光脑的判断力要远远超过一个精明成熟的成年人。必须要通过基因检测等多种严格审核,超智能军用机器才会确认自己的责任军官的指挥权限,并只接受责任军官的指令。至于更换军用智能机器的核心控制程序,更成为一件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也正是因为军用智能机器非常复杂精密,目前各国军事装备的价格直线飙升。其中大型太空载人战舰更是堪称天价武器,许多实力较弱的国家多方筹措资金,也只能建造和装备四、五艘大型太空战舰。

    如果用地球各国军方的严格标准判断,刚刚我们提到的这两艘太空战舰,既不属于飞翼式的新一代大型太空战舰,也不属于略小一些的中型太空战舰。它们看上去就不是地球各国军方的正式太空战舰,而是由两艘类似杏核形状的太空高速运输舰改装的非标准战舰。

    之所以称它们为是太空战舰,最明显的证据就是这两艘大型航天器的外壳上开有相当数目的火力发射口。它们设置的定向超动能射击炮的炮口、超大功率高能激光发射器的射孔,以及超远程太空导弹的发射孔,数量要比普通运输舰多两倍,甚至比地球各国军方的制式战舰还要多。

    在这两艘非标准战舰的舰首、舰体中部和尾部的外壳上,都安装着大片的太空光量子相控阵雷达的共形天线。这几大片共形天线的面积,要比普通的太空运输舰外壳上镶嵌太空雷达天线的面积大得多,因此也就拥有比普通太空运输舰更远更强的空间侦查、搜索及监控能力。

    再进一步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两艘武力强悍的改装战舰的飞行速度也很快,要比常规的高速运输舰快得多。战舰尾部更是比普通高速运输舰多开了两个推动飞行的高能量粒子射流的喷射口,肯定是加装了一台超高能量动力装置,并改装了功率更加强大的核动力系统。

    如果有曾经与太空星盗打过交道的人,看到这两艘经过不伦不类改装的太空运输舰,立刻就会判断出:这是两艘典型的太空星盗战舰。

    假如有人能够靠近观看,就会发现在那艘一马当先冲在前面的战舰船头,雕刻有一颗硕大的狼头。高精度激光浅层立体雕刻工艺的确令人叹为观止,所雕刻出的野狼头呲牙咧嘴,凶相毕露,看上去惟妙惟肖,非常生动逼真,给人以强悍的心理威慑力。这就是“猛兽帮”星盗集团排名第三的太空战舰——“独狼号”。

    在它左侧稍后方位飞行的那艘改装战舰,舰首也雕有一只精灵古怪的火红色狐狸,正在扬起右爪做出鬼脸模样。毫无疑问,这就是在以往的行动中一直和“独狼号”配合默契、它的形影不离的副舰——“火狐号”。

    只要是对“猛兽帮”星盗团伙略有了解的人都知道:“猛兽帮”自从出道以来,始终都采取双舰编队的行动方式。与集团旗舰“兽中之王号”配合的,往往是“象王号”;长期和排名第二的“雄狮号”一起露面的,是“雪豹号”;而与“飞熊号”编队行动的,则是“灵犀号”。

    据说“猛兽帮”还拥有几艘同样经过改装的豪华太空游轮和高速运输舰,用来安置星盗战士的家眷,以及运送帮众的巨额财物。但从来没有人见过这些太空游轮和高速运输舰的踪影。也许见过这些隐身航天器的外人,早已经被杀人灭口,尸骨无存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