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舌战(2)
事后,约翰才琢磨明白,马歇尔当时为什么会这么“配合”自己,主动为他提供一个塑造自身“空降战术专家”形象的机会。更新快无广告。马歇尔这是担心他会被麦克奈尔等人忽悠了,去蹚第三集团军的浑水呢。
约翰只要但凡在研讨会上表现得出色一点,马歇尔就有理由将其排除在第三集团军后勤主任的候选人名单之外了。毕竟,目前在陆军内部,空降作战人才可比什么后勤专家要稀缺得多。不管今天研讨会的结果如何,反正空降部队扩编都是势在必行的,区别只是规模大小而已。到时候,把约翰往新建的空降部队一送,谁也说不出什么。
当然了,约翰这会儿是没有功夫细想其中原由的。在获得了马歇尔参谋长的许可后,他就开始向在场的诸多军官显摆起自己对空战战术的“真知灼见”了。
“空降战术最大的意义在于,它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将兵力投放到战场上的方式。与从陆地和海上进入战场相比,从空中进入更有优势,所受的束缚要素也更少。空降作战可以避开敌人防守严密的防御工事,让那些从地理上看起来比较安全的地区变得不再安全。”
“空降部队的作用,不仅是作为一支突击力量,去夺占战略要地,为后续大部队的空中机动或地面推进建立桥头堡。它的存在更是一种战略威慑,让对方的防御工作变得更为艰难。让他们不得不设法分兵,去防守那些位于纵深地带的战略要地,从而增加敌人的机会成本。”
“我们不能仅进将空降作战看成是一种简单的突袭战术,空降部队在战略层面上的意义远大于战术层面。空降部队应该作为战略部队使用,它是战场上的战略机动力量,可以为整个战局创造战机。简单来说,空降部队就是为了给其他军兵种创造战机而进行作战。”
“所以,关于克里特岛上的这次空降作战,我们的注意力不应该集中再德军伞兵的惨重损失上,而应该更多地看到空降作战所取得的闪电般的胜利。在我手上的这份报告里,驻埃及武官邦那·费勒斯少校对克里特岛战役有这样一段描述,我认为总结得非常到位。”说罢,约翰就大声朗读了报告中那段对空战作战的著名描述。
“戏剧性的克里特作战,谱写了一首战争的史诗。作战思想大胆新奇,具有很高的想像力。部队从中欧出发,准确地开进了漏斗型的希腊。在这里,他们改变形式,协调力量,插上了翅膀。这次作战具有音乐大师般的音调、旋律、和声,五月二十日和随后的几天里,这支力量飞过天空。其战斗部队以雷鸣般的渐强音冲入克里特上空遮盖了一切。空降部队通过空中得到供给和支援的情况下,在敌人面前着陆并将其打败,这还是历史上的第一次……”
约翰高屋建瓴的发言,从一开始就震住了在场的所有将军们。迄今为止,即便是最早组建伞兵部队的德国和苏联,也没有人在这么高的层面上总结过空降战术的意义。约翰的“装逼”行动,一上来就取得了绝佳的效果。
见到自己已经成功吸引了全场的注意力后,约翰又甩出了第二枚重磅炸弹。
“当然了,德国伞兵在克里特岛的作战,也充分暴露了这一战术的软肋所在。我们未来在进行大规模空降作战的时候,需要特别注意避免犯下同样的错误。”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空降部队的所有先决优势在落地的一瞬间就几乎已经“损耗殆尽”了。除了拥有“身处战略要地”这一有利条件外,深入敌人后方的空降部队几乎没有什么优势可言。而且这一仅有的有利条件,也不是属于空降部队本身,而是属于整个空降行动执行方的战役集群的。所以,空降部队在落地后,实际上是相对弱势的一方。”
“其次,空降兵部队存在着陆点自然散布大,集结困难等问题,更重要的是,他们缺乏重武器,更缺乏攻坚能力和持久作战能力。在有限的自持时间内,通常也就是3到5天,如果没有得到后续地面部队的策应,那么其结果就只能是英雄断腕,化为一场悲剧。德国第7伞兵师在战役头几天的遭遇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范德比尔特上校,那你认为,我们的空降部队在面对德国第7伞兵师遇到的这种局面时,应该如何应对呢?”这次出声为约翰捧哏的,是威廉-李将军。自从克里特岛战役的情况传回美国后,他就一直在冥思苦想,如果他处在斯图登特的位置,该如何去做。
“我刚才说了,空降部队的作战目的就是为了给其他军兵种创造战机。所以,空降部队的任务应该是策应主力部队,而不是去最后攻坚。德国人这次的最大败笔,是他们错误地将伞兵这一单一兵种作为了进攻的主力。”
“空降作战最本质的特点是出其不意、机动灵活,速战速决,以最小的代价攫取大的战果。让空降部队承担战役的主攻人物,恰恰丢掉了他们最核心的优势。空降部队的使用应该选准敌人的软肋,集中局部优势兵力戳敌之弱,而不是多点分散降落。多点进攻,伞兵缺乏攻坚能力,一旦遇到顽强抵抗,不但无法完成目标,而且有被包围消灭的可能。”
“在克里特岛战役中,德国空降部队就是同时对多个目标发动进攻,使得部队无法组成强大的火力。所以在第一天一个机场都没有夺下,导致第5山地师不能及时运输到前线,以支援空降部队。在没有重武器的情况下,如果他们集中力量首先拿下马拉马机场的话,接下来的战斗会轻松得多。”
“也就是说,空降部队不能单独作为战役主力,对吗?”一名陆军航空兵上校似乎发现了约翰发言的漏洞:“那为什么还要组建大规模的空降部队呢。几支大队级别的精锐空降部队就完全可以胜任此类任务啊?”
“对啊,既然空降作战的本质特点是出其不意、机动灵活的话,那进行大规模空降作战不是恰恰违背了这一特点吗?大批兵力和运输机的集结很难保证行动的突然性。”立刻有人高声附和道。
对于这一问题,约翰是早有准备的。虽然在后世,空降部队确实表现出了明显的“袖珍化”趋势。但那主要是因为大规模的装备和兵力集结很容易被对方利用现代空中乃至太空侦察手段获悉,几乎无法做到保密。
而且大群的运输机飞临敌方纵深或某处战略要地实施空降,必然会遭到各种现代防空武器的打击。要在地方腹地夺取战场制空权,即便对于一支优势空军也存在极大的风险。
更重要的是,现代军用飞机的造价实在太过昂贵了,在防空武器效能越来越高对的情况下,实施大规模空降对后勤造成的压力实在太大。即便是美国陆军,也无力承担。
但是,现在才是1941年,不仅侦查手段不足,防空武器在与空中力量的抗衡中也出于绝对劣势。所以,二战期间,才会出现多次大规模空降作战行动。
克里特岛战役后,希特勒就是在这一问题上做出了错误的判断。他认为“伞兵时代已经结束。伞兵是一支完全依赖突然性的兵种,但现在这个突然性的因素已不存在。”因此,他悲观地将德国伞兵打入冷宫,断送了这种全新的战法在德军的继续发展。
历史上,英美军方高层做出了与希特勒截然相反的判断。他们高度重视空降战术的价值,组建了庞大的空降部队。约翰当然不会允许历史倒车的出现。他已经准备好了强有力的反击武器:“你的问题,就是我接下来要讲的,空降战术基本原则问题。只要遵循了一下原则,大规模空降是完全可行的。”
约翰只要但凡在研讨会上表现得出色一点,马歇尔就有理由将其排除在第三集团军后勤主任的候选人名单之外了。毕竟,目前在陆军内部,空降作战人才可比什么后勤专家要稀缺得多。不管今天研讨会的结果如何,反正空降部队扩编都是势在必行的,区别只是规模大小而已。到时候,把约翰往新建的空降部队一送,谁也说不出什么。
当然了,约翰这会儿是没有功夫细想其中原由的。在获得了马歇尔参谋长的许可后,他就开始向在场的诸多军官显摆起自己对空战战术的“真知灼见”了。
“空降战术最大的意义在于,它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将兵力投放到战场上的方式。与从陆地和海上进入战场相比,从空中进入更有优势,所受的束缚要素也更少。空降作战可以避开敌人防守严密的防御工事,让那些从地理上看起来比较安全的地区变得不再安全。”
“空降部队的作用,不仅是作为一支突击力量,去夺占战略要地,为后续大部队的空中机动或地面推进建立桥头堡。它的存在更是一种战略威慑,让对方的防御工作变得更为艰难。让他们不得不设法分兵,去防守那些位于纵深地带的战略要地,从而增加敌人的机会成本。”
“我们不能仅进将空降作战看成是一种简单的突袭战术,空降部队在战略层面上的意义远大于战术层面。空降部队应该作为战略部队使用,它是战场上的战略机动力量,可以为整个战局创造战机。简单来说,空降部队就是为了给其他军兵种创造战机而进行作战。”
“所以,关于克里特岛上的这次空降作战,我们的注意力不应该集中再德军伞兵的惨重损失上,而应该更多地看到空降作战所取得的闪电般的胜利。在我手上的这份报告里,驻埃及武官邦那·费勒斯少校对克里特岛战役有这样一段描述,我认为总结得非常到位。”说罢,约翰就大声朗读了报告中那段对空战作战的著名描述。
“戏剧性的克里特作战,谱写了一首战争的史诗。作战思想大胆新奇,具有很高的想像力。部队从中欧出发,准确地开进了漏斗型的希腊。在这里,他们改变形式,协调力量,插上了翅膀。这次作战具有音乐大师般的音调、旋律、和声,五月二十日和随后的几天里,这支力量飞过天空。其战斗部队以雷鸣般的渐强音冲入克里特上空遮盖了一切。空降部队通过空中得到供给和支援的情况下,在敌人面前着陆并将其打败,这还是历史上的第一次……”
约翰高屋建瓴的发言,从一开始就震住了在场的所有将军们。迄今为止,即便是最早组建伞兵部队的德国和苏联,也没有人在这么高的层面上总结过空降战术的意义。约翰的“装逼”行动,一上来就取得了绝佳的效果。
见到自己已经成功吸引了全场的注意力后,约翰又甩出了第二枚重磅炸弹。
“当然了,德国伞兵在克里特岛的作战,也充分暴露了这一战术的软肋所在。我们未来在进行大规模空降作战的时候,需要特别注意避免犯下同样的错误。”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空降部队的所有先决优势在落地的一瞬间就几乎已经“损耗殆尽”了。除了拥有“身处战略要地”这一有利条件外,深入敌人后方的空降部队几乎没有什么优势可言。而且这一仅有的有利条件,也不是属于空降部队本身,而是属于整个空降行动执行方的战役集群的。所以,空降部队在落地后,实际上是相对弱势的一方。”
“其次,空降兵部队存在着陆点自然散布大,集结困难等问题,更重要的是,他们缺乏重武器,更缺乏攻坚能力和持久作战能力。在有限的自持时间内,通常也就是3到5天,如果没有得到后续地面部队的策应,那么其结果就只能是英雄断腕,化为一场悲剧。德国第7伞兵师在战役头几天的遭遇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范德比尔特上校,那你认为,我们的空降部队在面对德国第7伞兵师遇到的这种局面时,应该如何应对呢?”这次出声为约翰捧哏的,是威廉-李将军。自从克里特岛战役的情况传回美国后,他就一直在冥思苦想,如果他处在斯图登特的位置,该如何去做。
“我刚才说了,空降部队的作战目的就是为了给其他军兵种创造战机。所以,空降部队的任务应该是策应主力部队,而不是去最后攻坚。德国人这次的最大败笔,是他们错误地将伞兵这一单一兵种作为了进攻的主力。”
“空降作战最本质的特点是出其不意、机动灵活,速战速决,以最小的代价攫取大的战果。让空降部队承担战役的主攻人物,恰恰丢掉了他们最核心的优势。空降部队的使用应该选准敌人的软肋,集中局部优势兵力戳敌之弱,而不是多点分散降落。多点进攻,伞兵缺乏攻坚能力,一旦遇到顽强抵抗,不但无法完成目标,而且有被包围消灭的可能。”
“在克里特岛战役中,德国空降部队就是同时对多个目标发动进攻,使得部队无法组成强大的火力。所以在第一天一个机场都没有夺下,导致第5山地师不能及时运输到前线,以支援空降部队。在没有重武器的情况下,如果他们集中力量首先拿下马拉马机场的话,接下来的战斗会轻松得多。”
“也就是说,空降部队不能单独作为战役主力,对吗?”一名陆军航空兵上校似乎发现了约翰发言的漏洞:“那为什么还要组建大规模的空降部队呢。几支大队级别的精锐空降部队就完全可以胜任此类任务啊?”
“对啊,既然空降作战的本质特点是出其不意、机动灵活的话,那进行大规模空降作战不是恰恰违背了这一特点吗?大批兵力和运输机的集结很难保证行动的突然性。”立刻有人高声附和道。
对于这一问题,约翰是早有准备的。虽然在后世,空降部队确实表现出了明显的“袖珍化”趋势。但那主要是因为大规模的装备和兵力集结很容易被对方利用现代空中乃至太空侦察手段获悉,几乎无法做到保密。
而且大群的运输机飞临敌方纵深或某处战略要地实施空降,必然会遭到各种现代防空武器的打击。要在地方腹地夺取战场制空权,即便对于一支优势空军也存在极大的风险。
更重要的是,现代军用飞机的造价实在太过昂贵了,在防空武器效能越来越高对的情况下,实施大规模空降对后勤造成的压力实在太大。即便是美国陆军,也无力承担。
但是,现在才是1941年,不仅侦查手段不足,防空武器在与空中力量的抗衡中也出于绝对劣势。所以,二战期间,才会出现多次大规模空降作战行动。
克里特岛战役后,希特勒就是在这一问题上做出了错误的判断。他认为“伞兵时代已经结束。伞兵是一支完全依赖突然性的兵种,但现在这个突然性的因素已不存在。”因此,他悲观地将德国伞兵打入冷宫,断送了这种全新的战法在德军的继续发展。
历史上,英美军方高层做出了与希特勒截然相反的判断。他们高度重视空降战术的价值,组建了庞大的空降部队。约翰当然不会允许历史倒车的出现。他已经准备好了强有力的反击武器:“你的问题,就是我接下来要讲的,空降战术基本原则问题。只要遵循了一下原则,大规模空降是完全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