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地狱中的天堂
在伦敦待得第五天,也是最后一天,约翰没有安排任何正式的考察项目。他花了大半天时间在房间里用一台不大好使的打字机完成了自己的头两份调查报告。
看看时间还早,他就步行去了大使馆,将报告交给了一名外交信使。然后他又去了离大使馆不远的一家餐馆,独自享用了一份没有牛rou的炸rou饼、没有糖的麦芬蛋糕和没有甜菜的甜菜汤。
吃完饭,他又要了一杯没有茶叶的红茶,翻阅起了那份他从大使馆顺出来的《泰晤士报》。
起初,他从大使馆秘书室顺走这份报纸,纯粹是因为看到上面刊登了一篇对库克老板的采访。约翰觉得报纸上,那张五大三粗一脸凶相的库克老板,端着一大桶土豆泥对着镜头傻笑的照片非常有喜感,就拿走准备好好欣赏一下。
但是很快,他的注意力就被报纸里的其他内容吸引过去了。在这期《泰晤士报》的头版,大部分篇幅都是报道前天晚上皇家空军对柏林的报复性轰炸的。一名皇家空军轰炸机中队长自豪地告诉媒体,他和他的中队在柏林上空巡航了大约半个小时,把超过40吨航空炸弹扔到了“杰瑞”的头顶上。
不过有意思的是,在这篇鼓吹皇家空军誓将柏林变为一片火海的文章下面,还有一篇几百字的小豆腐块,刊登的是内务部常务副大臣约翰安德森爵士最近签署的一则行政命令。根据这则命令,内务部将在全国各大城市推广一种家庭防空洞,计划在一年内修建不少于15万个。
看来英国的当权者们脑袋还是很清醒的,知道希特勒是不会吃哑巴亏,必然是要报复回来的。当务之急,还是指导本国居民做好挨炸弹的准备,挺过元首的下一轮“死亡咆哮”。
果然,《泰晤士报》第二、第三版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在介绍如何建造和使用这种“安德森防空洞”的。每户居民都可以去当地的防空指挥部门申请领取6块用以建造防空洞的波纹钢板。他们需要先用螺丝钉将这些钢板组装成一个长宽各2米,高1.2米的大铁箱子,然后再将这个大铁箱子埋到自家的园子里。
约翰知道,这种简易家庭防空洞虽然构造简单,空间狭小,里面又闷又潮,但确实能救命。在接下来的不列颠空战中,自家有花园的伦敦人就是依靠这种家庭防空洞,熬过了连续57个夜晚的狂轰滥炸。
当然了,在德国人的大规模报复性轰炸来临之前,普通老百姓更关心的还是与他们日常衣食住行相关的消息。特别是最近,英国议会和政府接连出台了一大堆战时法律和行政命令,《泰晤士报》上关于这些“新规”的报道和讨论是多之又多。其中有一些,在约翰看来是相当新鲜有趣的。
比如,一篇题为《宠物饲养新规迎来首位被处罚者》的报道,提到了一名叫布里奇特的小姐因为用面包喂鸟,违反了一会不久前刚刚出台的关于禁止用普通食物喂养宠物的新法规,而被罚了10英镑。
报道语重心长地告诫所有英国鸟类爱好者都要接受这个教训,并一本正经地建议他们可以改用葵瓜子。
再比如,最近政府又对布料的配给标准进行了微调。每人还是一年66张布票没变。但帽子的购买“价格”变了,男帽由4张布票上涨到了6张,女帽由5张上涨到了7张。
而接下来,记者就对政府为什么单单调整帽子的购买标准,展开了详细的分析和讨论,差点没把约翰给绕晕了。
好半天,他才整明白,原来因为燃料、照明和电力部门制定了新的居民每月燃料消耗上限,以及大量油脂被改为工业用途,肥皂减产等一系列原因,现在人们洗头的频率大大降低了。
为了不顶着一头油腻腻、脏兮兮的头发出门,带帽子的人自然也就增多了。所以,政府部门不得不上调购买帽子所需的布票标准,以抑制越来越旺盛的帽子需求。
文章的最后,记者还采访了“专业人士”,就“怎样延长力士香皂的使用寿命”,以及如何更好地保存和使用肥皂进行了科普。
这都是什么玩意啊。约翰把报纸扔到了一边,这种事也需要拿到报纸上讨论?看来英国人需要向苏联好好学学。人家那几乎所有生活必需品都得按配给来,也没见弄出这么多麻烦事。
说真的,约翰现在挺鄙视英国人的。自打他到了英国之后,就已经听够了周边人对于“越来越苛刻”的配给制度的抱怨。似乎每一个人,无论男女老少,都在痛斥这种没有人性的制度,认为自己现在过的是地狱的生活,而这一切都要怪对面的希特勒。
一开始,约翰还抱有一丝同情的心态,毕竟他们生活的水准是不如以前了。可不能总是纵向比较啊。实际上,对面的德国人早从去年开始就一日三餐啃土豆了。和德国人比起来,他们的生活已经很富足了。
如果是和现在的中国比的话,这些英国人甚至完全可以算是生活在天堂了。但是他们仍然在抱怨,自己的天堂没有那么舒服了。
约翰决定到附近的几家食品商店去转一转,看看真实的情况到底如何。其实不用多待,光凭前世他小时候的生活经验,约翰一会儿就看出英国人的毛病出在哪了。很显然,面包、土豆等基本粮食是不缺的,人们的不满主要源于副食种类的匮乏。
到底是资本主义国家,搞计划经济没经验啊。副食的种类千千万万,重口难调,哪里是你管得过来的。英国政府也真死心眼,担心老百姓营养不均衡,竟然恨不得把他们每天吃什么,吃多少都规定好了。
问题是谁愿意按照政府推荐的菜谱,天天面对千篇一律的食物啊。约翰觉得最聪明的办法,就是把配给手册里上百种食品票统一换成“点券”。规定每个人每个月消费的点数,让他们发挥想象力,自己搭配去。
政府只要根据不同时期各种食物的稀缺程度随时调整点数标准就行了。番茄不足就把番茄点数调高,人们自然会少买番茄,寻求其他蔬菜。哪像现在,给了每人每月定量的番茄票,到时候市场上供应一不足就挨骂。
约翰现在考虑的是,自己要不要把这些想法写出来,说不定能从英国人那里换点什么好处呢。
看看时间还早,他就步行去了大使馆,将报告交给了一名外交信使。然后他又去了离大使馆不远的一家餐馆,独自享用了一份没有牛rou的炸rou饼、没有糖的麦芬蛋糕和没有甜菜的甜菜汤。
吃完饭,他又要了一杯没有茶叶的红茶,翻阅起了那份他从大使馆顺出来的《泰晤士报》。
起初,他从大使馆秘书室顺走这份报纸,纯粹是因为看到上面刊登了一篇对库克老板的采访。约翰觉得报纸上,那张五大三粗一脸凶相的库克老板,端着一大桶土豆泥对着镜头傻笑的照片非常有喜感,就拿走准备好好欣赏一下。
但是很快,他的注意力就被报纸里的其他内容吸引过去了。在这期《泰晤士报》的头版,大部分篇幅都是报道前天晚上皇家空军对柏林的报复性轰炸的。一名皇家空军轰炸机中队长自豪地告诉媒体,他和他的中队在柏林上空巡航了大约半个小时,把超过40吨航空炸弹扔到了“杰瑞”的头顶上。
不过有意思的是,在这篇鼓吹皇家空军誓将柏林变为一片火海的文章下面,还有一篇几百字的小豆腐块,刊登的是内务部常务副大臣约翰安德森爵士最近签署的一则行政命令。根据这则命令,内务部将在全国各大城市推广一种家庭防空洞,计划在一年内修建不少于15万个。
看来英国的当权者们脑袋还是很清醒的,知道希特勒是不会吃哑巴亏,必然是要报复回来的。当务之急,还是指导本国居民做好挨炸弹的准备,挺过元首的下一轮“死亡咆哮”。
果然,《泰晤士报》第二、第三版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在介绍如何建造和使用这种“安德森防空洞”的。每户居民都可以去当地的防空指挥部门申请领取6块用以建造防空洞的波纹钢板。他们需要先用螺丝钉将这些钢板组装成一个长宽各2米,高1.2米的大铁箱子,然后再将这个大铁箱子埋到自家的园子里。
约翰知道,这种简易家庭防空洞虽然构造简单,空间狭小,里面又闷又潮,但确实能救命。在接下来的不列颠空战中,自家有花园的伦敦人就是依靠这种家庭防空洞,熬过了连续57个夜晚的狂轰滥炸。
当然了,在德国人的大规模报复性轰炸来临之前,普通老百姓更关心的还是与他们日常衣食住行相关的消息。特别是最近,英国议会和政府接连出台了一大堆战时法律和行政命令,《泰晤士报》上关于这些“新规”的报道和讨论是多之又多。其中有一些,在约翰看来是相当新鲜有趣的。
比如,一篇题为《宠物饲养新规迎来首位被处罚者》的报道,提到了一名叫布里奇特的小姐因为用面包喂鸟,违反了一会不久前刚刚出台的关于禁止用普通食物喂养宠物的新法规,而被罚了10英镑。
报道语重心长地告诫所有英国鸟类爱好者都要接受这个教训,并一本正经地建议他们可以改用葵瓜子。
再比如,最近政府又对布料的配给标准进行了微调。每人还是一年66张布票没变。但帽子的购买“价格”变了,男帽由4张布票上涨到了6张,女帽由5张上涨到了7张。
而接下来,记者就对政府为什么单单调整帽子的购买标准,展开了详细的分析和讨论,差点没把约翰给绕晕了。
好半天,他才整明白,原来因为燃料、照明和电力部门制定了新的居民每月燃料消耗上限,以及大量油脂被改为工业用途,肥皂减产等一系列原因,现在人们洗头的频率大大降低了。
为了不顶着一头油腻腻、脏兮兮的头发出门,带帽子的人自然也就增多了。所以,政府部门不得不上调购买帽子所需的布票标准,以抑制越来越旺盛的帽子需求。
文章的最后,记者还采访了“专业人士”,就“怎样延长力士香皂的使用寿命”,以及如何更好地保存和使用肥皂进行了科普。
这都是什么玩意啊。约翰把报纸扔到了一边,这种事也需要拿到报纸上讨论?看来英国人需要向苏联好好学学。人家那几乎所有生活必需品都得按配给来,也没见弄出这么多麻烦事。
说真的,约翰现在挺鄙视英国人的。自打他到了英国之后,就已经听够了周边人对于“越来越苛刻”的配给制度的抱怨。似乎每一个人,无论男女老少,都在痛斥这种没有人性的制度,认为自己现在过的是地狱的生活,而这一切都要怪对面的希特勒。
一开始,约翰还抱有一丝同情的心态,毕竟他们生活的水准是不如以前了。可不能总是纵向比较啊。实际上,对面的德国人早从去年开始就一日三餐啃土豆了。和德国人比起来,他们的生活已经很富足了。
如果是和现在的中国比的话,这些英国人甚至完全可以算是生活在天堂了。但是他们仍然在抱怨,自己的天堂没有那么舒服了。
约翰决定到附近的几家食品商店去转一转,看看真实的情况到底如何。其实不用多待,光凭前世他小时候的生活经验,约翰一会儿就看出英国人的毛病出在哪了。很显然,面包、土豆等基本粮食是不缺的,人们的不满主要源于副食种类的匮乏。
到底是资本主义国家,搞计划经济没经验啊。副食的种类千千万万,重口难调,哪里是你管得过来的。英国政府也真死心眼,担心老百姓营养不均衡,竟然恨不得把他们每天吃什么,吃多少都规定好了。
问题是谁愿意按照政府推荐的菜谱,天天面对千篇一律的食物啊。约翰觉得最聪明的办法,就是把配给手册里上百种食品票统一换成“点券”。规定每个人每个月消费的点数,让他们发挥想象力,自己搭配去。
政府只要根据不同时期各种食物的稀缺程度随时调整点数标准就行了。番茄不足就把番茄点数调高,人们自然会少买番茄,寻求其他蔬菜。哪像现在,给了每人每月定量的番茄票,到时候市场上供应一不足就挨骂。
约翰现在考虑的是,自己要不要把这些想法写出来,说不定能从英国人那里换点什么好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