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 万圣节之旅(下)
后世一提到切诺基,一般人都会先想到吉普车。没错,当初这款四驱越野车确实是以切诺基部落的名字来命名的。传说切诺基部落的印第安人以勇猛剽悍、机智果敢而著称。以切诺基来命名该车型,就是寓意这款车勇猛、皮实、生存力强,具有非凡的野外生存能力。
切诺基部落属于北美易洛魁人的一支,居住在北至俄亥俄河,南至南卡罗莱纳州的广阔区域里。他们是这片土地最古老的居民,曾经建立过切诺基国,并创造出了可以书写和阅读的切诺基语。可别小看这一点,绝大部分印第安部落虽然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自己的文字,切诺基是印第安人中唯一有办法记载自己历史与传统的部落。
与一般的印第安人部落不同,切诺基人对外来文明的接受程度比较高。早在1827年,他们就仿照美国白人政权制定了自己的宪法、建立了立法、司法、行政制度和收支体系。甚至还创办了第一份用双语书写的美国土著人报纸——《切诺基凤凰报》。
在1830年,部落酋长罗斯还曾率领一个代表团,前往美国最高法院为切诺基人的权利进行辩护。一帮土著跑到联邦最高法院为自己争取权益,别说当时了,在现在看来也是一件很不可思议的事情。
虽然最后,大部分切诺基人还是没能逃脱被驱逐到密西西比河以西印第安人居留地的悲惨命运,但罗斯酋长还是成功地保护了部分族人的权益。在一位来自杰克逊郡的州立法员的帮助下,大约六百名切诺基人取得了北卡罗来纳州居民资格。
这些人的后代就居住在离大烟雾山入口不远的山谷小镇里。当这里成为国家公园后,镇上的印第安人还成立了一家“切诺基-阔拉艺术与手工艺公司”,做起了旅游纪念品生意。
阿黛尔和艾拉都是第一次见到真正的印第安人,对他们的部落生活非常好奇。约翰也是第一次接触正宗的印第安人传统文化。前世他见过的印第安人后裔大多经营旅游业和赌场生意,而且喜欢酗酒、开肌rou车。
约翰一家三口兴致勃勃地观看了部落的男人们如何用火和斧头制造独木舟,用凿削的碎石片制作箭头,妇女们如何用粘土制作陶罐、壶、瓶和编织篮子。一个叫奇勒的印第安店主用流利的英语热情地为他们做了讲解。
当然了,任何时代的旅游都少不了购买纪念品,约翰他们也不能让奇勒先生白忙活。阿黛尔在他的店里买了一个用野牛皮制作的手提包,一个用响尾蛇尾巴制作的钥匙扣和一个插满漂亮羽毛的头饰。约翰倒是很想把一个巨大的牛头标本带回家,但被阿黛尔以不卫生为由拒绝了。
告别了奇勒先生,约翰一家驱车前往大烟雾山国家公园的最高峰——克林曼斯圆顶。路上,约翰一直在为连古老的印第安部落文明都难以抵挡商业社会的侵蚀而感慨。虽然目前,这些生活在保留地里的印第安人还最大限度地保持着他们的文化传统。但即将到来的二战将大大加速他们被同化的进程。
约翰前世看过的一部电影《风语者》,电影里就讲述了一名印第安译电员在太平洋战场上的故事。二战期间,为了避免日军破译自己的密电码,美国海军征召了29名印第安瓦霍族人入伍。因为他们的语言没有外族人能够听懂,所以美军将他们训练成了专门的译电员,人称“风语者”。
而这些瓦霍族人不过是二战时期,印第安人“被同化”浪潮的一个缩影。当时,由于兵源和劳动力紧张,大批的印第安人离开了保留地,加入了军队或者进入工厂工作。之前几乎与美国其他群体隔绝的印第安人,自此自愿或非自愿地进入了美国主流社会。
到大战结束之时,大部分印第安人都已经融入美国的社会生活,以至于战后连印第安人事务局都撤销了。虽然这些对于印第安人本身来说也许并不是什么坏事,但一种悠久而古老的文明至此彻底消亡还是让约翰感到有些可惜。
从切诺基人居住的小镇到克林曼斯圆顶,需要绕过几个山头。随着汽车在盘山路上螺旋上升,上山时明媚的阳光,此刻变得黯淡起来,感觉雾蒙蒙的,甚至有些雨意。约翰一家现在已经置身云中,被云雾笼罩,看不到山下和山外的任何景色了。最后,他们不得不停车,选择步行登上山顶。
这座山的海拔并不算高,不到2000米,山顶不是常见的尖峰而是一个天然的圆形广场。站在山顶上,可以看到方圆十几公里的茂密原始森林,景色非常迷人。景色虽好,约翰他们却不敢多待。现在已是深秋,山顶风又大,湿气又重,小艾拉都开始冻的打哆嗦了。
匆匆忙忙下了山,约翰一家直奔公园为游客提供的木屋而去。苏珊奶奶为他们准备的食材有一只农场自己养的鸡,约翰打算为女儿炖点鸡汤。要是小艾拉真的感冒了,约翰还不得被阿黛尔埋怨死。这年头,感冒可不是什么小事。
好在这些用粗壮的巨衫木搭建的木屋,外表上是典型的印第安风格,只有门和烟囱没有窗户,但里面布置得相当舒适,墙上和地上都铺了厚厚的兽皮和毛毯,比外面暖和多了。要不然约翰都打算直接开车回苏珊奶奶家了。
当天的晚饭是约翰亲自动手的,用惯了瓦斯炉的阿黛尔摆弄不好这些野营炊具。经常冬季去蒙大拿山区猎鹿的约翰对此倒是很得心应手。约翰用烤过的面包片、培根、牛排、洋葱和生菜做了几个三明治,又烤了些香肠、玉米棒、土豆和南瓜饼,再加上鸡汤和水果,一顿丰盛的晚餐就齐活了。
饭后,这两天玩累了的小艾拉已经有些困意了。阿黛尔带她完了会游戏消了消食,就哄她去睡觉了。约翰用小煤油炉煮了一壶咖啡,准备等女儿睡着后跟阿黛尔好好谈谈。
切诺基部落属于北美易洛魁人的一支,居住在北至俄亥俄河,南至南卡罗莱纳州的广阔区域里。他们是这片土地最古老的居民,曾经建立过切诺基国,并创造出了可以书写和阅读的切诺基语。可别小看这一点,绝大部分印第安部落虽然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自己的文字,切诺基是印第安人中唯一有办法记载自己历史与传统的部落。
与一般的印第安人部落不同,切诺基人对外来文明的接受程度比较高。早在1827年,他们就仿照美国白人政权制定了自己的宪法、建立了立法、司法、行政制度和收支体系。甚至还创办了第一份用双语书写的美国土著人报纸——《切诺基凤凰报》。
在1830年,部落酋长罗斯还曾率领一个代表团,前往美国最高法院为切诺基人的权利进行辩护。一帮土著跑到联邦最高法院为自己争取权益,别说当时了,在现在看来也是一件很不可思议的事情。
虽然最后,大部分切诺基人还是没能逃脱被驱逐到密西西比河以西印第安人居留地的悲惨命运,但罗斯酋长还是成功地保护了部分族人的权益。在一位来自杰克逊郡的州立法员的帮助下,大约六百名切诺基人取得了北卡罗来纳州居民资格。
这些人的后代就居住在离大烟雾山入口不远的山谷小镇里。当这里成为国家公园后,镇上的印第安人还成立了一家“切诺基-阔拉艺术与手工艺公司”,做起了旅游纪念品生意。
阿黛尔和艾拉都是第一次见到真正的印第安人,对他们的部落生活非常好奇。约翰也是第一次接触正宗的印第安人传统文化。前世他见过的印第安人后裔大多经营旅游业和赌场生意,而且喜欢酗酒、开肌rou车。
约翰一家三口兴致勃勃地观看了部落的男人们如何用火和斧头制造独木舟,用凿削的碎石片制作箭头,妇女们如何用粘土制作陶罐、壶、瓶和编织篮子。一个叫奇勒的印第安店主用流利的英语热情地为他们做了讲解。
当然了,任何时代的旅游都少不了购买纪念品,约翰他们也不能让奇勒先生白忙活。阿黛尔在他的店里买了一个用野牛皮制作的手提包,一个用响尾蛇尾巴制作的钥匙扣和一个插满漂亮羽毛的头饰。约翰倒是很想把一个巨大的牛头标本带回家,但被阿黛尔以不卫生为由拒绝了。
告别了奇勒先生,约翰一家驱车前往大烟雾山国家公园的最高峰——克林曼斯圆顶。路上,约翰一直在为连古老的印第安部落文明都难以抵挡商业社会的侵蚀而感慨。虽然目前,这些生活在保留地里的印第安人还最大限度地保持着他们的文化传统。但即将到来的二战将大大加速他们被同化的进程。
约翰前世看过的一部电影《风语者》,电影里就讲述了一名印第安译电员在太平洋战场上的故事。二战期间,为了避免日军破译自己的密电码,美国海军征召了29名印第安瓦霍族人入伍。因为他们的语言没有外族人能够听懂,所以美军将他们训练成了专门的译电员,人称“风语者”。
而这些瓦霍族人不过是二战时期,印第安人“被同化”浪潮的一个缩影。当时,由于兵源和劳动力紧张,大批的印第安人离开了保留地,加入了军队或者进入工厂工作。之前几乎与美国其他群体隔绝的印第安人,自此自愿或非自愿地进入了美国主流社会。
到大战结束之时,大部分印第安人都已经融入美国的社会生活,以至于战后连印第安人事务局都撤销了。虽然这些对于印第安人本身来说也许并不是什么坏事,但一种悠久而古老的文明至此彻底消亡还是让约翰感到有些可惜。
从切诺基人居住的小镇到克林曼斯圆顶,需要绕过几个山头。随着汽车在盘山路上螺旋上升,上山时明媚的阳光,此刻变得黯淡起来,感觉雾蒙蒙的,甚至有些雨意。约翰一家现在已经置身云中,被云雾笼罩,看不到山下和山外的任何景色了。最后,他们不得不停车,选择步行登上山顶。
这座山的海拔并不算高,不到2000米,山顶不是常见的尖峰而是一个天然的圆形广场。站在山顶上,可以看到方圆十几公里的茂密原始森林,景色非常迷人。景色虽好,约翰他们却不敢多待。现在已是深秋,山顶风又大,湿气又重,小艾拉都开始冻的打哆嗦了。
匆匆忙忙下了山,约翰一家直奔公园为游客提供的木屋而去。苏珊奶奶为他们准备的食材有一只农场自己养的鸡,约翰打算为女儿炖点鸡汤。要是小艾拉真的感冒了,约翰还不得被阿黛尔埋怨死。这年头,感冒可不是什么小事。
好在这些用粗壮的巨衫木搭建的木屋,外表上是典型的印第安风格,只有门和烟囱没有窗户,但里面布置得相当舒适,墙上和地上都铺了厚厚的兽皮和毛毯,比外面暖和多了。要不然约翰都打算直接开车回苏珊奶奶家了。
当天的晚饭是约翰亲自动手的,用惯了瓦斯炉的阿黛尔摆弄不好这些野营炊具。经常冬季去蒙大拿山区猎鹿的约翰对此倒是很得心应手。约翰用烤过的面包片、培根、牛排、洋葱和生菜做了几个三明治,又烤了些香肠、玉米棒、土豆和南瓜饼,再加上鸡汤和水果,一顿丰盛的晚餐就齐活了。
饭后,这两天玩累了的小艾拉已经有些困意了。阿黛尔带她完了会游戏消了消食,就哄她去睡觉了。约翰用小煤油炉煮了一壶咖啡,准备等女儿睡着后跟阿黛尔好好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