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繁忙的九月
1938年10月1日,深夜。一脸疲惫的约翰回到了自己位于华盛顿波多马克河畔的新家。早在一个月以前,阿黛尔和小艾拉就已经搬进了这座白色的两层小楼,只是约翰本人回来的次数屈指可数。
自打在小白宫参加过“面试”后,约翰这一个多月比之前任何时候都忙,每天都只能睡三四个小时,整个人都瘦了一圈。以至于阿黛尔都被他脸色发青,满眼血丝的样子都吓了一跳。
“你这是怎么了?”阿黛尔心疼得抚摸着约翰满是胡茬的脸颊,说道:“怎么这么不爱惜自己,身体累垮了怎么办?”
“这不是事情都赶到一块了嘛。”约翰脱下外套,整个人都瘫倒在了松软的沙发上,“谢天谢地,总算可以歇歇了。”
上个月,约翰的日程安排实在是太紧张了。先是快刀斩乱麻,敲定了休斯飞机公司的行政管理团队,一个从叫雷金纳德的德国犹太人出任了管理公司日常事务的副总经理。
这家伙是富国银行经理推荐给约翰的,曾经在德国梅塞施密特公司担任过高管,今年年初才因为纳粹的排犹政策举家搬迁到了美国。
约翰刚把工厂搬迁那堆破事交给公司的新管理团队,陆军航空队的专家团又找上门来考察D2远程轰炸机改造项目了。生怕跟历史上一样再出岔子的约翰,只能一趟趟地往返于华盛顿和洛杉矶之间。最后他不得不让小汤姆以公司总经理助理的身份留在了洛杉矶,全程跟踪项目的进展情况。
小汤姆本人倒是对此非常乐意,可是身边没了专职飞机驾驶员,约翰自己可就惨了。如今美国的民航事业可远没有后世那么发达,很多时候约翰都不得不选择火车出行。经常白天刚在一个地方办完事,马上就得赶火车去往下一个地方。算下来,花费在路途上的时间比工作的时间还要长。
约翰之所以需要全国到处乱跑,是因为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长岛特快”在美国彻底火了。自打联邦快递公司和纽约州政府救济署签订了合作协议后,又有七八个州找上门来谈合作。如果是一般的企业合作的话,沃尔特他们完全有能力应付。跟各州政府合作,约翰不出面实在说不过去,只能硬着头皮到处“颠沛流离”。
即使是留在华盛顿的日子,约翰也轻松不到哪去,很多时候甚至只能睡在办公室里。首先“为自由而战委员会”那边的工作就有不少。虽然休斯已经接受了约翰的建议,同意担任“为自由而战委员会”的新闻发言人。但他目前还需要配合纽约世博局到各地做宣传,约翰得先帮他把委员会新闻办公室的架子搭起来。
约翰原本以为整个“为自由而战委员会”都还在筹备中,他只需要应付一些内部事务就行,暂时还不需要跟媒体打交道,应该没多少麻烦事。谁知道委员会还没成立呢,“干涉派”里的“中立派”和“参战派”就开始撕扯不清了,连主席人选都迟迟定不下来。约翰在其中被搅得头晕脑胀,恨不得立刻“挂冠而去”。
就这还不算完,多诺万又跳出来给他找事了。自打约翰明确跟史汀生表示愿意去军工生产委员后,他一直都在躲着这个一直想招揽他的“中情局之父”。原因很简单,相对于脾气火爆、喜欢直来直去的多诺万,约翰更不愿意得罪阴险狡诈的胡佛。他可不想下半辈子一直生活在FBI的窃听和监视中。
谁知道,多诺万竟然会直接跑到“为自由而战委员会”的新闻办公室来找他。多诺万的目的很简单,他现在正在筹备的情报机构需要一个隐蔽的特工培训机构,他看上约翰为“白山大队”准备的训练基地了。
这时候,约翰才恍然大悟,难怪多诺万这么一个对情报分析不屑一顾的家伙,会这么热心地想拉自己加入了。还说什么只是利用一下训练基地的牌子来掩人耳目,顺便借用一下训练场地和设施。这家伙一开始打得就是人财两得,把整个“白山训练基地”都打包带走的算盘吧。
要是约翰当初真答应加入多诺万的团队,估计这会儿训练基地都已经被收编成特工学校了。不过现在,约翰可不会跟多诺万客气了。白借是不可能的,罗斯福又不是没批经费给你,直接拿钱来租吧,最多再给你打个折。这种纯粹的商业合作行为,相信胡佛那边知道了也不会说什么。
于是,约翰又不得不陪着多诺万跑了一趟底特律,签了一份训练基地的租借合同。至于基地原来的工作人员,愿意留下来跟多诺万干的,对不起,请你先跟联邦快递公司解除合同。约翰可没这义务为多诺万的手下发工资。
人都到底特律了,约翰怎么着也得回联邦快递公司看看,了解一下公司的运转情况,顺便催一催通用、福特、克莱斯特,加快一下集装箱卡车的设计研发进度。西屋公司那边龙门吊都已经开始准备生产了,到时候卡车生产跟不上可就不好了。
还没等约翰把底特律的事处理完,一个电话又把他叫回了华盛顿,这回找他的是史汀生。原来随着德国对捷克斯洛伐克的态度越来越强硬,整个华盛顿都开始陷入一种紧张和不安的情绪。所有人都在担心,一旦张伯伦和希特勒的“和平谈判”破裂,欧洲会立刻卷入战争之中。
即使是最激进的主战派也不希望战争在他们完全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爆发。但是现在,决定权并不掌握在美国人手里。史汀生他们只能抓紧时间,加快所有准备工作的节奏。
史汀生让约翰先把“为自由而战委员会”的事情放一放,立刻去向詹姆斯·伯恩斯报道。能够从“为自由而战委员会”这个烂泥潭里脱身,约翰还是很高兴的,他兴冲冲地就去了。
后来,约翰才发现军工生产委员会这边的麻烦事也不少。詹姆斯给约翰安排的活,跟这个月刚刚上任的陆军航空兵司令阿诺德有关。这个老准将终于成为了陆军航空兵的掌门人,刚上任,他就把矛头指向了各航空队飞机和人员缺编的问题。
詹姆斯让约翰去协调飞机制造企业,尽快帮阿诺德把缺额补齐。约翰原本以为这没啥难度,补齐编制又不是扩军,用不着通过国会。哪怕军方一时凑不齐货款,难道还有飞机制造商会因为付钱慢而拒绝军方的订单不成。
在约翰看来,自己就是个被派到各飞机制造厂的监工,催他们赶快干活就是了。哪知道在第一步——下订单的时候就出问题了。陆军部人事、作战、情报、后勤部门给出的飞机缺额数字全都不一样。
不光是约翰,连阿诺德自己都被这种情况惊到了。最后,约翰只能拿着一份谁都不知道对不对的缺额清单,开始一家一家地拜访军用飞机供货商。好在阿诺德还算有良心,给他提供了一架道格拉斯DC-2作为往返公务专机。要是让他坐火车来回跑的话,约翰连死的心都有了。
终于,在约翰把自己累垮之前,有一个人解救了他,为他赢得了一个稍微缓一缓,松口气的机会。这个人就是远在千里之外的英国首相——张伯伦。
自打在小白宫参加过“面试”后,约翰这一个多月比之前任何时候都忙,每天都只能睡三四个小时,整个人都瘦了一圈。以至于阿黛尔都被他脸色发青,满眼血丝的样子都吓了一跳。
“你这是怎么了?”阿黛尔心疼得抚摸着约翰满是胡茬的脸颊,说道:“怎么这么不爱惜自己,身体累垮了怎么办?”
“这不是事情都赶到一块了嘛。”约翰脱下外套,整个人都瘫倒在了松软的沙发上,“谢天谢地,总算可以歇歇了。”
上个月,约翰的日程安排实在是太紧张了。先是快刀斩乱麻,敲定了休斯飞机公司的行政管理团队,一个从叫雷金纳德的德国犹太人出任了管理公司日常事务的副总经理。
这家伙是富国银行经理推荐给约翰的,曾经在德国梅塞施密特公司担任过高管,今年年初才因为纳粹的排犹政策举家搬迁到了美国。
约翰刚把工厂搬迁那堆破事交给公司的新管理团队,陆军航空队的专家团又找上门来考察D2远程轰炸机改造项目了。生怕跟历史上一样再出岔子的约翰,只能一趟趟地往返于华盛顿和洛杉矶之间。最后他不得不让小汤姆以公司总经理助理的身份留在了洛杉矶,全程跟踪项目的进展情况。
小汤姆本人倒是对此非常乐意,可是身边没了专职飞机驾驶员,约翰自己可就惨了。如今美国的民航事业可远没有后世那么发达,很多时候约翰都不得不选择火车出行。经常白天刚在一个地方办完事,马上就得赶火车去往下一个地方。算下来,花费在路途上的时间比工作的时间还要长。
约翰之所以需要全国到处乱跑,是因为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长岛特快”在美国彻底火了。自打联邦快递公司和纽约州政府救济署签订了合作协议后,又有七八个州找上门来谈合作。如果是一般的企业合作的话,沃尔特他们完全有能力应付。跟各州政府合作,约翰不出面实在说不过去,只能硬着头皮到处“颠沛流离”。
即使是留在华盛顿的日子,约翰也轻松不到哪去,很多时候甚至只能睡在办公室里。首先“为自由而战委员会”那边的工作就有不少。虽然休斯已经接受了约翰的建议,同意担任“为自由而战委员会”的新闻发言人。但他目前还需要配合纽约世博局到各地做宣传,约翰得先帮他把委员会新闻办公室的架子搭起来。
约翰原本以为整个“为自由而战委员会”都还在筹备中,他只需要应付一些内部事务就行,暂时还不需要跟媒体打交道,应该没多少麻烦事。谁知道委员会还没成立呢,“干涉派”里的“中立派”和“参战派”就开始撕扯不清了,连主席人选都迟迟定不下来。约翰在其中被搅得头晕脑胀,恨不得立刻“挂冠而去”。
就这还不算完,多诺万又跳出来给他找事了。自打约翰明确跟史汀生表示愿意去军工生产委员后,他一直都在躲着这个一直想招揽他的“中情局之父”。原因很简单,相对于脾气火爆、喜欢直来直去的多诺万,约翰更不愿意得罪阴险狡诈的胡佛。他可不想下半辈子一直生活在FBI的窃听和监视中。
谁知道,多诺万竟然会直接跑到“为自由而战委员会”的新闻办公室来找他。多诺万的目的很简单,他现在正在筹备的情报机构需要一个隐蔽的特工培训机构,他看上约翰为“白山大队”准备的训练基地了。
这时候,约翰才恍然大悟,难怪多诺万这么一个对情报分析不屑一顾的家伙,会这么热心地想拉自己加入了。还说什么只是利用一下训练基地的牌子来掩人耳目,顺便借用一下训练场地和设施。这家伙一开始打得就是人财两得,把整个“白山训练基地”都打包带走的算盘吧。
要是约翰当初真答应加入多诺万的团队,估计这会儿训练基地都已经被收编成特工学校了。不过现在,约翰可不会跟多诺万客气了。白借是不可能的,罗斯福又不是没批经费给你,直接拿钱来租吧,最多再给你打个折。这种纯粹的商业合作行为,相信胡佛那边知道了也不会说什么。
于是,约翰又不得不陪着多诺万跑了一趟底特律,签了一份训练基地的租借合同。至于基地原来的工作人员,愿意留下来跟多诺万干的,对不起,请你先跟联邦快递公司解除合同。约翰可没这义务为多诺万的手下发工资。
人都到底特律了,约翰怎么着也得回联邦快递公司看看,了解一下公司的运转情况,顺便催一催通用、福特、克莱斯特,加快一下集装箱卡车的设计研发进度。西屋公司那边龙门吊都已经开始准备生产了,到时候卡车生产跟不上可就不好了。
还没等约翰把底特律的事处理完,一个电话又把他叫回了华盛顿,这回找他的是史汀生。原来随着德国对捷克斯洛伐克的态度越来越强硬,整个华盛顿都开始陷入一种紧张和不安的情绪。所有人都在担心,一旦张伯伦和希特勒的“和平谈判”破裂,欧洲会立刻卷入战争之中。
即使是最激进的主战派也不希望战争在他们完全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爆发。但是现在,决定权并不掌握在美国人手里。史汀生他们只能抓紧时间,加快所有准备工作的节奏。
史汀生让约翰先把“为自由而战委员会”的事情放一放,立刻去向詹姆斯·伯恩斯报道。能够从“为自由而战委员会”这个烂泥潭里脱身,约翰还是很高兴的,他兴冲冲地就去了。
后来,约翰才发现军工生产委员会这边的麻烦事也不少。詹姆斯给约翰安排的活,跟这个月刚刚上任的陆军航空兵司令阿诺德有关。这个老准将终于成为了陆军航空兵的掌门人,刚上任,他就把矛头指向了各航空队飞机和人员缺编的问题。
詹姆斯让约翰去协调飞机制造企业,尽快帮阿诺德把缺额补齐。约翰原本以为这没啥难度,补齐编制又不是扩军,用不着通过国会。哪怕军方一时凑不齐货款,难道还有飞机制造商会因为付钱慢而拒绝军方的订单不成。
在约翰看来,自己就是个被派到各飞机制造厂的监工,催他们赶快干活就是了。哪知道在第一步——下订单的时候就出问题了。陆军部人事、作战、情报、后勤部门给出的飞机缺额数字全都不一样。
不光是约翰,连阿诺德自己都被这种情况惊到了。最后,约翰只能拿着一份谁都不知道对不对的缺额清单,开始一家一家地拜访军用飞机供货商。好在阿诺德还算有良心,给他提供了一架道格拉斯DC-2作为往返公务专机。要是让他坐火车来回跑的话,约翰连死的心都有了。
终于,在约翰把自己累垮之前,有一个人解救了他,为他赢得了一个稍微缓一缓,松口气的机会。这个人就是远在千里之外的英国首相——张伯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