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仙侠小说 - 凡人凡语在线阅读 - 论道之八:天地不仁

论道之八:天地不仁

    发表人:边荒传说(燕飞)

    发表时间:2010-12-09

    修仙小说中经常能看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相信99%的人,会理解为“天道无情,高高在上,俯瞰众生,在它的眼中,普罗大众皆如蝼蚁”,而确实,在你所看到的故事情节中,也无不凸显着这个意思。凡人中虽然见不到这句话,但从包括韩立在内的修士视人命如草芥,动不动就出现“血祭”、“灭族”、“团灭”的镜头,不难看出其中弥漫着的“大道无情”,会让你的脑海里不由自主地浮现出这段令人印象深刻的文字。

    它来自于《道德经》第5章,与其广为人知相对应的是,后面还有一句“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却是鲜为人知,被很多喜欢引用《道德经》的人自动过滤了。这两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老子仅仅是在发表“大道无情、众生如蚁”的感慨吗?

    显然不是。贫道多次强调过,《道德经》的内容,浓缩起来无非是四个字:“天道人心”;老子的主张,概括起来无非是八个字:“崇尚天道,平息人心”。老子提倡的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主张人类应该遵循天道,人道应该效仿天道,所以从这个逻辑来推断,“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两句话,其含义是“天地不讲究仁,把万物看成是草狗一样,人们应该崇尚天道,效仿天道,所以圣明的统治者或者管理者,也应该不讲究仁,要把百姓当成草狗一样看待”。

    看到这里,很多道友也许会说:鼓动统治者、管理者把老百姓当成草狗来看,这老头子是不是立场有问题呀?不然就是吃错药、脑子进水了?如果这是他的真实意图,那么这老家伙就不仅仅是反科学、反技术、反文明、反发展了,还有必要给他再加上一条:******!

    贫道可以负责任地说,你没有看错,这的确是老子真实的意思表达。很少有人明白他为什么要这样说,《道德经》的前后文中也没有对此作出解释,只能靠你自己去理解。

    有人懂得其中的深意吗?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你还很难在各式各样对《道德经》的解读中,见到一个合理的版本,下面还是让贫道来为你揭开其中的奥秘吧。

    (一)、天道无亲

    “仁”是什么意思?易中天说:孔子所说的仁,指的是一种有层次、有差别的爱。依据是樊迟问孔子“仁”是什么,孔子说是“爱人”;而孔子又主张先要爱自己的亲人,然后推已及人,再去爱其他人,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所以墨家的“兼爱”指的是无差别的爱,而儒家的“仁爱”指的是有层次、有亲疏、有差别的爱。

    老子所说的“天地不仁”中的“仁”字,和孔子说的是不是一个意思?这不重要。我们可以大概地断定,老子说的“仁”,应该是“情感、爱、恻隐之心”的意思,反正是人类的一种情感。有感情,就会有亲近疏远之分,有喜好厌恶之别,就好象在凡人中,忘语总是对漂亮的女修怀有特别的感情,经常会放她们一马,比如虚天殿中的元瑶,坠魔谷中的紫灵,昆吾山中的天澜圣女、白瑶怡。即便是慕佩灵、柳玉、宋姓女子被第二元婴抓走了,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小黑知道慕佩灵修炼了颠凤培元功,应该有好戏看了,结果被狂野湘军吓唬一句“月票榜上看家伙”,就乖乖地把人放出来了,由此可见,忘语笔下的“仁”,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书友心中。

    天地不仁,就是说天地没有情感,在它眼中,万物就象是草狗一样,没有亲疏之分,没有好恶之别。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不仁其实就是一视同仁,天地对于万物,都是同等看待的,没有喜欢谁,不喜欢谁;同情谁,不同情谁;想要照顾谁,不照顾谁。

    天道无情,恰恰是天道规则赖以维系的必要前提。因为天地万物之间的关系,是环环相扣、错综复杂的,其演变过程是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比如在生物链中,植物从土壤中吸收养分,食草动物以植物为食,低级食rou动物以食草动物为食,高级食rou动物以食草动物和低级食rou动物为食,高级食rou动物死亡后,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后又重归于尘土,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在这个链条中,每一种生物在食物链中都是吃与被吃的关系,假如老天爷对某种生物特别照顾,那么处于它食物链上游的生物吃什么?天道规则是一个有机整体,在一张网中,只要一个结点断了,整张网就会崩溃。

    正因为天道不讲人情,所以天道规则才能做到“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天网恢恢,疏而不失”,整个世界才会如此有条不紊,秩序井然,新陈代谢,循环演变。如果老天爷讲感情的话,为照顾某些个别生物而屡屡违反规则、突破规则,那整个世界不早就乱套了!

    这就是老子所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背后的真意。

    (二)、法外情

    贫道记得,在近20年前曾看过一部刘德华主演的电影《法外情》,影片内容已经有些模糊了,但记得大概是这样的:一个涉世未深的年轻女子,遭人玩弄怀孕后又被抛弃,她生下了一个儿子,为养活自己和孩子,她沦为娼妓,但她不愿意看到孩子陪着自己受苦,所以把他寄给别人抚养,以自己的卖身所得,定期给孩子支付生活费,并供孩子上学,接受良好的教育,而她自己,为了避免影响孩子的前途,从未暴露身份,只是远远地看看自己的孩子,不敢靠近。后来,孩子长大了,成了一名很有前途的法官,以刚正不阿、铁面无私著称,而她自己年老色衰,生意清淡,艰难度日,最后因受不了一个老妓客变态的性要求,杀了他之后被押上法庭,抬头一看,主审法官正是自己魂思梦想的亲生儿子……

    年轻的法官此时已在养父母口中得知了所有的真相,此时他必须作出一个艰难的决定:是禀公断案,维护法律的尊严,还是法外施仁,暗中放自己可怜的母亲一马?

    影片的结局早已谈忘,但这无关紧要。贫道在这里引用这个故事的目的,只是想提醒道友们注意一个事实:和天道排斥人情一样,法律、伦理和情感之间,也是会出现剧烈冲突的,杀人偿命天公地道,但从情感的角度来说,杀人者却又往往有其值得同情之处。所以在古装戏中公堂上往往会出现一块牌匾,上书“天理、国法、人情”六个大字,而在电视上的法律栏目中,也经常能听到这样一句话:“法无可恕,情有可原”。又比如某港台片中的一个情节:一个大陆的偷渡客带着年幼的儿子流落街头,孩子说:“爸爸,两天没吃东西了,我饿!”,偷渡客让孩子在街上等他,自己默默地走进了一家超市,一会儿那孩子看见超市方向人声鼎沸,原来是一个偷面包的贼被愤怒的人们活活打死了!也许在场的围观者会觉得小偷本来就该打,活该,但如果你是那个孩子,你还会这样想吗?

    在强烈的个人感情面前,你还会坚定地维护规则吗?假如你是那个法官,你会不会断然把自己的母亲送进监狱?如果你是那个孩子,你会不会走上前去指责自己父亲的小偷行径?

    作为一个有血有rou有感情的人,要做到“不仁”,其实比“仁”更难。但规则制定者和执行者的“不仁”,是确保规则正常发挥作用的必要保证,因为“不仁”才能“一视同仁”,规则面前人人平等,就是对规则最大的维护。在任何时候,情感都不能成为突破规则的借口,否则,如果每个人都可以因为“情有可原”而逃脱规则的制裁,那么慢慢地规则就会变成官样文章,毫无约束力,整个社会就会乱套。

    这就是老子提倡“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背后的真意。

    (三)、规则比情感重要

    很多人可能宁愿选择让人感觉温馨的人情味,而不喜欢冷冰冰的规则,但贫道要提醒你的是,不管你喜不喜欢,规则都比人情更为重要,请看下面的例子:

    有一家酒店,很有人情味。某天接到一个台湾客人的电话,说是在酒店遗落了一包回家祭祖时从祖坟上带来的泥土,酒店发动员工翻遍了所有的袋,最后找到了;另一次一位老太太说忘了带走一缕头发,这是她死去的丈夫的,她随身带着,每天睡觉时都放在枕头下,酒店又发动员工翻找袋,也找着了。这些客人都对酒店印象很好,倍感温馨,酒店经理也引以为荣。

    在一次与同行交流时,这位酒店经理举出了上面的例子,同行们都很欣赏他们的做法,只有一位酒店经理笑着说:“我们酒店从来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其他人很奇怪,问:“难道你们从来没有遇到过丢了东西的客人吗?”,这位经理回答说:“有,不过我们酒店有规定,在客人退房以后,服务员如果发现客人遗落的东西,一律要保存,不管值不值钱,哪怕只是一张写有电话号码的纸,也要完整无缺地保存下来,这样就不会在无意中扔掉客人有纪念意义的东西。我们有专门的一个房间做保管室,将客人遗留下来的东西进行编号保存”。

    相信看完这个故事,道友们对于两家酒店的孰优孰劣,会有自己的判断。制度和规则能从根本上杜绝问题的发生,当然比事后弥补要强得多,不管你的这种弥补是如何的尽心尽力,是如何地充满人情味。

    相比之下,西方人更注意遵守规则,而中国人更在乎人情。

    请看一位出国留学生讲述的故事。初到学校的那天晚上,他找不到地方住宿,就给导师打了个电话,结果他的导师毫不客气地说:“这事跟我有什么关系?你应该向学校相关部门寻求帮助”,说完就把电话挂了。在那一瞬间,他原本火热的心头被泼了一盆冷水,对西方社会人情的淡漠有了深切感受,这件事情让他对留学生涯的前景感到悲观,甚至有放弃学业回国的冲动。

    但接下来的一件事改变了他的看法。过了一星期之后,他开着老乡的二手车去上街,迎面被一辆违反交规的小车给撞了,他的脑子里闪出一个念头,麻烦了,在异国他乡遇到这种事情,不会被人敲榨吧?一个人都不认识,谁会来帮你呀?结果让他意外的是,在场看到事情发生经过的几个过路人,主动留下来等待警察的到来,为他作证,说是对方的过错,警察也据此很公正地作出了处理。这和国内大家碰到点事情就托关系找人,处理结果就看谁关系更硬的印象大不一样,让他觉得西方社会虽然人情淡薄,但秩序井然,也有不错的一面。

    中国是个人情社会,然而人情多了是会变味的,当整个社会风气从“有熟人好办事”变成“没有熟人不能办事”时,透过人际关系网表面的温情,就会看到一个令人恶心的真相:有关系的人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游离于关系网之外的老百姓,都成为被漠视、被遗弃的对象。

    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首先是规则,而不是爱。一个社会没有秩序,远比缺少人情味要可怕得多,不信你可以去索马里、伊拉克、卢旺达看看。

    (四)、我-爸-是-李-刚

    需要指出的是,“以百姓为刍狗”中“百姓”的概念,和我们现在所说的“平民百姓”是不同的。老子口中的“百姓”是和“圣人”相对应的概念,“圣人”指的是圣明的社会管理者,而“百姓”指的是被管理对象,包括了圣人自己的亲人和朋友。按照老子的观点,圣人在管理社会时,应该“不仁”,要完全抛弃个人情感,既不能对自己的亲友特别照顾,也不能因为自己的好恶对被管理者区别对待,这样整个社会才能秩序井然。

    遗憾的是,翻看中国历史,没有一个朝代的统治者可以完全做到“不仁”的。他们总是对自己“仁”,对自己的亲友“仁”,对自己所处的阶层“仁”,而对和自己没有关系的平民百姓“不仁”。每个朝代都因此而形成一个特权阶层,压在草根阶层上面,成为当时社会关系的固定模式,然后又因为特权阶层的极度扩张和屡屡突破规则,侵犯草根阶层微薄的生存权利,最后使其不堪重负而造成整个社会形态的崩塌。

    建国初期的帝王,因为亲身因历过王朝更迭的剧烈动荡,大都能自觉遵守规则,维持特权阶层和草根阶层之间这种不对称的平衡关系,对这种脆弱的平衡被打破时可能造成的后果有清醒的认识,比如李世民就曾告诫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然而不管是在历代王朝,还是我们建国不久的**,权贵阶层藐视规则,越界行事的例子比比皆是,因为他们本身就是规则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掌握了主动权。不但是他们,就连他们的亲友,甚至司机、秘书,都因为权贵们的“仁”,因为他们对“自己人”的特别关照,而成为特权阶层的一分子,从而可以肆无忌惮地践踏规则而不受应有的制裁,这就是某人可以在校园内驱车撞死人后,仍然从容淡定的原因。

    纵有万法千规章,不及我-爸-是-李-刚,这就是特权阶层的底气所在。

    然而需要知道的是,特权阶层的幸福生活,是建立在平民百姓任劳任怨,辛勤工作之上的,正是百姓们创造出了供这些人享用的物质基础,支撑起了整个上层建筑的正常运转。但百姓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一旦特权阶层过于庞大,或者需求过于旺盛,成为百姓们不能承受之重,或者频繁越界,损伤了老百姓最基本的生存基础,那么这个王朝就离解体不远了。

    希望**的权贵们能引以为戒。当然相比以往的历朝历代,**的特权阶层是幸运的,他们早已准备好了移民的后路,可以更加的有恃无恐:陈-良-宇抽屉中的护照,足足有13本之多!

    (五)、“以人为本”还是“以道为本”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还有一层更深的含义,就是社会的管理者不能过分地讲究“人道”,更不能坚持“以人为本”,而应该“以道为本”。

    比如人口问题。地球上有限的资源,绝对不可能支撑越来越膨胀的人口数量,这是无从回避、不可否认的客观规律。西方的“人道主义”、“以人为本”的观念,在世界人口问题上起了极其恶劣的负面作用,比如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就因所谓的“侵犯人权”、“不人道”而饱受垢病。

    “以人为本”还是“以道为本”?老子的态度是很明确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作为社会的管理者,必须崇尚天道规则,尊重自然规律,即便这样做会损害被管理者的利益,侵犯人权,不人道,也必须坚持这样做,因为只有崇尚天道,尊重规律,你的行为才符合整个人类的长远利益。

    但要坚持“以道为本”,必然会触及很多人的现实利益,甚至需要你自己、你的亲人朋友作出牺牲,这就需要管理者做到“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让所有的人都支持“不仁”吧,这样气候问题、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等等一系列的危机,才有解决的可能,人类才会有长久的希望。

    谢谢阅读。

    。。。。。。

    收集整理人:huhaoslm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