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乞巧佳节要取巧
刚刚敖浩仔细的看过了,尽管没有缝纫机,完全是手工缝制,但却针脚齐整,均匀细密,比用缝纫机缝制的还要好,只是没有锁边,以后极有可能容易开线。 “呀,这就是四郎设计的衣裳吗?太好看了,蔡三穿上好像年轻了十几岁。”三姐换号了衣裳出来,本来还有点害羞的,毕竟要让大伙看新衣,多少会有点不好意思,可出来看到蔡三这一身,立马忘了刚刚的扭捏,双眼放光,惊讶道。 这话让蔡三暗喜不已,可反过来一想,又一脸便秘的样子,自己有那么老么,还没到三十,再年轻十几岁那不是才十几岁,就算穿上这身衣服,再怎么看也不会像十几岁的人啊,那么三姑娘原本以为自己到底是多大?四十还是。。。 这不能怪三姐,古代人清朝以前是不怎么刮胡子的,男人的胡子也是身体的一部分,正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毁,而且也是一种性别特征,所以除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剃须、熏香、敷粉,其他时期的古人基本都会养起来,但却会适当的修剪梳理,看着自然会显得年纪大一些。 三姐穿上新衣的样子把大伙的目光吸引了过来,诚然“人靠衣装马靠鞍”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三姐长得也很漂亮可爱,可以前还是一身寻常的衣裳,显现不出来,现在却显露了。 丫鬟们的手艺不错,为了配合衣裳,还给三姐重新梳了发髻,脸上也打理了一下,画了眉毛,点了媚子,抹了胭脂,原本被晒得略显有些黑的脸蛋变得粉嫩起来,怎么看怎么像是大户人家的千金。 “这才是三姐应该有的样子,穿上这身衣裳,实在是太好看了,回去以后肯定会让二姐认不出来的。”敖浩赞美道。 其余人也都随着陈赞起来。 “真的吗?”听到大家的赞美,三姐别提有多开心了,拎着裙子美美的转了两圈。 过了一会,下人来报,可以去捉喜子了。 “喜子”这对于敖浩来说是个新名词,完全不知道是什么,但他没有再问,反正一会就能知道了。 跟随着下人,众人来到府里一处偏僻的地方,这里是闲置的后厢房,早有不少的丫鬟提前在房前等待,一个个交头接耳,兴奋不已的样子,看到众人过来才安静下来。 一个上了年纪的女子,宣布可以开始了,丫鬟们人手拿着一个小木盒,开始鱼贯的进入几间旧房。 三姐虽然顾及新衣裳,但还是拿了一个木盒,也进去捉喜子,敖浩紧随其后。 进来才明白,所谓的“喜子”,就是蜘蛛,只见丫鬟们一个个在那大展身手,爬高跳低,上窜下跳,有用竹竿子去捅的,有叠罗汉一样两人合作的,还有爬窗户的,也有一些平时害怕虫子的丫鬟,在那里一边尖叫着,一边急的茫茫乱乱追跑的,都卖力得很。 这种旧房子,最是招蜘蛛,所以“喜子”不少,很快就有人完成了任务,三姐也想早点抓到属于自己的喜子,但又不想像丫鬟们那样辛苦,尤其是不想将新衣裳弄脏了,小手一指墙角顶上的一个大蜘蛛网,对敖浩说:“我要那只,你要帮我捉。” 蜘蛛网大,蜘蛛也就大,似乎比看到的其他蜘蛛都要大上不少,稳稳的趴在蛛网的中间,敖浩目测了一下,大概离地不到三米,自己完全可以不借助其他东西,跳上去拿下来。 不过敖浩没有这么做,而是问三姐:“三姐你确定要这只?我看其他人好像都不想要这只的样子。” 敖浩之所以这么问,是出于直觉,有道是事出反常必有妖,这么多人在抓喜子,不可能没看到这只大蜘蛛,为何却没人来抓,值得思考。 闻言,三姐也左右看了看,确实没有人对这只喜子感兴趣,不由的左右为难起来。 “三姐能不能告诉我,捉喜子是要做什么?”敖浩看到三姐难以决定的样子,问道。 “当然是要让喜子织网啊,是谁捉的喜子织的网越密就说明这个人的手越巧。”三姐回答道。 敖浩失笑,实在不明白,蜘蛛织的网疏密,与人的手巧不巧有什么关系,不过也只是笑下而已,反正只是个节日,一种愿望,就像清明烧的纸钱,总不能真的是地府用的钱币吧。 “那我可以帮三姐捉一种很厉害的喜子,织的网又密又好看,保管让三姐手比其他人都要巧,不过要到树林子里去。”敖浩明白了其中的关窍,立马就想到了办法。 敖浩说的这种蜘蛛是当地常见的一种,属于金蛛科,具体叫什么学名他却不知道,平时人们管这种蜘蛛叫鬼面蛛,不同于室内的蜘蛛,这种蜘蛛色彩鲜艳,身上有横纹,织出来的网成圆锥形,漏斗状却在中心没有留出一个通道,有点像蒙古包的顶,网眼细密如蚊帐。 不过这种蜘蛛可不好找,虽然常见,但数量并如普通蜘蛛多,众人出了城,进了林,好不容易才发现一只。 三姐一看到这只蜘蛛的网,就知道今晚上没人能比自己手巧了,高兴得不得了。 “这就是你说的那种‘喜子’,网倒是织得细密,可这样子的‘喜子’能不能行?”刘玄意有点担忧,这么多年乞巧节从来没见人用过这种喜子,恐怕不被人接受。
“样子是古怪了一些,但只要能织网便行吧,难道手巧和长相有什么关系,顶多我们也就是取了个巧而已,乞巧节,不取点巧怎么行。” 这话虽然拗口,可也在理,刘玄意也没有办法反驳。 于是用一个大木盒子将蜘蛛捉了进去,这还是敖浩知道这种蜘蛛结网要比平常的蜘蛛要占用更大的空间,特地交代过的。 回到府里时正好太阳落山,府里的官家正在指挥下人将今天晒出去的书收起来,七月初七晒书也是当天的风俗,不仅晒书,还要晒衣,家中的衣裳都拿出来晾晒,这在当时是极为盛行的,盖因书这种东西普通人家不见得就有,但衣服却谁家都不少。 这些还不是乞巧节的主要节目,晚上,丫鬟们被召集起来,到了大院子中,由刺史夫人亲自主持。 院子当中摆了一个大食案,众丫鬟们把自己做的‘巧果’送上来,全名“巧巧果儿”其实就是各种面点,由自己亲自做,唐朝又叫“斫饼”,不仅好吃,还好看,有各种不同的花样,就连瓜果也会雕刻出花式来。 摆好后不急着吃,要先拜月,拜星,接着还要进行“穿针乞巧”的赛事,只见一声令下,丫鬟们于月光下一个个专注起来,一只手捏着针,一手拈着线,对月举起,大眼瞪小眼。 这针是特制的,不同于一般的针,而是有七个孔,线则是五色线,就是端午时编织五色缕的那种。 平时穿针引线就是个费时费力的事,月光下更是难办,而且七个孔是一个比一个小,谁最先穿完七个孔,那么就是谁得巧了,反之则是输巧,得巧之人可以获得主母或者其他人的馈赠,今天得巧的是一个年龄不大的丫鬟,本着参与的目的,敖浩也赠于了她一吊钱。 其实三姐也参加了,本来敖浩是有办法让她取胜的,只要做一个专门用来穿线的小铜丝就可以了,但他觉得没有必要,就没有弄,还是让她自己去努力吧。 赛事还有一个,那就是“喜子应巧”,但要等到天明之后才能知道结果,所以晚上的活动也到了尾声,接下来就是享用巧果的时候,不仅要吃,还要评论,制作的好的还要简单介绍制作方法,这也算大大的促进了糕点的制作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