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查理#183;卓别林与丹尼尔
丹尼尔并没有沉醉于成为明星的美妙感觉中。 第二天他拒绝了所有的采访,开始启程回西海岸。 这时候主要交通还是火车。一方面长距离的民用航空线还是天方夜谭,另外一方面私人汽车行驶这么远距离也基本算是报废了。所以从纽约到洛杉矶,丹尼尔还有好几天路程。 一路无事,在洛杉矶,早就有一大波记者等着采访丹尼尔。 丹尼尔摇了摇头,这个时代的记者居然也这么疯狂…… 他在西海岸“成名已久”,现在正式进入纽约并取得轰动效应,洛杉矶的诸多媒体都想获得第一手资料。甚至在纽约没有获得任何信息的媒体也通过电报联系西海岸的通讯分社让他们在这堵住丹尼尔进行采访…… 丹尼尔这次没有逃避,他尽可能的满足的诸多记者的信息要求。 “鲍姆的故事是我灵感的源泉……” “在此谢谢大家的赞美与肯定,我会继续努力,在今后多写好听的音乐给大家!” “我得感谢我的爸爸mama、哥哥jiejie,同时还要感谢鲍姆先生……” 在火车站外又折腾半个多小时丹尼尔才坐车赶回位于好莱坞附近贝弗利山的自家庄园。 现在罗西家已经不是之前的那个小庭院。朱塞佩在贝弗利山、西好莱坞、比佛利伍兹、圣莫妮卡等地规划了大片住宅区,而现在贝弗利山已经是洛杉矶标志性的富人区。 如今好莱坞已经成为整个美国的制片中心,之前的九大公司虽然总部没有设在好莱坞,但是在好莱坞也都有办公楼以及长期租借的摄影棚。现在这里主要集中的大公司有:罗西、启斯东、环球、福克斯、华纳兄弟、米特罗、高德温、爱赛耐…… 除了罗西、环球以及启斯东,其他的公司大多在1915年之后才成立,但是因为各种原因,在短短几年内快速发展起来。 这其中有电影专利公司被取缔的原因,也有一部分公司本身就拥有很多电影院,自然而然的就发展迅速,典型的就是福克斯公司。 电影专利公司被取缔之后,众多独立制片公司合力对抗电影专利公司的局面已经结束。现在在好莱坞,每天都有兼并事件发生,小的制片厂、更小的工作室没有根基根本无法立足。 阿道夫·楚克的名流-拉斯基公司更是在1916年吞并了大小16家电影公司。在这次合并之前,刚刚进行的是名流公司和杰西·拉斯基公司的合并。 后来楚克把自己另外一个以发行放映为主要业务的公司同名流-拉斯基公司合并,最终创建了派拉蒙影业。 派拉蒙目前在好莱坞拥有一套齐全的制片、办公设施,但是公司总部还在纽约。派拉蒙紧跟罗西电影公司的脚步,也开始全力建设专业影院。只不过楚克没有充沛的资金来源,他的建设过程很缓慢。 丹尼尔知道,楚克肯定会募集一部分资金,然后直接购买某些大的院线系统…… 丹尼尔回到家,当天晚上就见到了查理·卓别林。 这些年,卓别林在好莱坞混的风生水起,他“夏洛尔”的角色形象已经渐渐深入人心。 麦克·塞纳特正式发掘了卓别林,但是卓别林其实只在启斯东公司呆了一年,丹尼尔不知道他们为什么最终分手,启斯东因为失去卓别林也正式进入了衰退期。好在这一年他们也因为卓别林的电影敛取了数不甚数的财富,多少也不枉塞纳特一番辛苦…… 卓别林加入爱赛耐公司,每年坐收50万美元劳酬,同时每个月也只需要拍摄一部电影,这样的优惠条件卓别林依旧不满足,他在一年后又投向缪区尔公司。 托马斯·因斯也想把卓别林纳入麾下,但是卓别林显然不满罗西电影公司苛刻的限制。事实也正是如此:在缪区尔,公司不过问一切拍摄、选景、编剧的问题,全权由卓别林一人做主,公司的摄影棚也全力供卓别林使用…… 从这时候开始,丹尼尔同卓别林建立了书信联系,两人颇有些惺惺相惜的味道。 “我那时候只有一个愿望,就是讨好如此爱好我的观众。为了这个,我只要把我知道的准有把握成功的那一套,把那些准能引起他们哄堂大笑的效果提供给他们就行了,纵使这些效果根本和真正应有的动作毫无关系也没有关系……就在这样自满的时候,在《夏洛尔当救火员》放映的第二天,我被人泼了一盆冷水。那是一个我从未想过会给我写信的人,那是一个天才!他给我写了一封信,上面说:‘我很担心您会变成观众的奴隶。夏洛尔,观众是喜欢你做奴隶的。’自从接到这样的一封信,我就竭力避免投一般观众的所好。我依照我自己的兴趣,它却更恰当地给予了观众他们真正期望从我这里得到的东西。” 后来卓别林的自传有这么一段细致的描述。[1]可以说丹尼尔直接促使了卓别林风格的转变,使之创作趋向成熟,更富艺术内涵…… 丹尼尔建议他走自己的路线,完全不需要过多地变换角度、切换镜头,这样只会让他的表演失去一蹴而就的流畅感和完整感,却不会因为节奏感的提高和画面的花哨而有所加分。 卓别林合理的吸取丹尼尔的建议,最终使之风格渐渐成型。 丹尼尔回到洛杉矶,卓别林第一时间前来道喜。两人之前不仅仅只是书信往来还有直接合作,丹尼尔为卓别林的大量电影进行配乐创作。[2] 而罗西影院这个庞大的院线系统也都给卓别林的电影打开绿灯。是故,在这个历史时空,卓别林电影在商业上取得了比丹尼尔前世更大的成功! 卓别林来了,丹尼尔正好有事找他。 在庄园大厅的一角,丹尼尔递给卓别林一本厚厚的草稿。 “这是?”卓别林疑惑问道,一边接过了草稿。 “有兴趣拍长片吗?”丹尼尔微笑着问道。卓别林之前的所有电影篇幅都不是太长,而这次丹尼尔精心准备了这部《寻子遇仙记》。他想开始自己的创作生涯,但是苦于没有好的灵感同时也在电影行业默默无闻,所以他就想用原来历史中就已经验证过的好作品作为自己的“敲门砖”。 丹尼尔几乎完全照搬了原来历史时空的那部《寻子遇仙记》。这部电影是卓别林拍摄的第一部长片(其实也只有68分钟,但是在当时算是长片了!),也是历史上他在电影艺术创作上成熟的标志。
卓别林没有说话,而是开始翻看剧本。 丹尼尔的剧本非常专业,甚至在这个时候有些天马行空的味道。他几乎把每个分镜头都设计好,以表格形式列好,同时在关键场景还画出了草图。 很快,卓别林有了难以掩饰的兴奋。 “好,真好,太好了!”他喃喃自语,眼睛自始至终没有离开草稿。 “丹尼尔先生,我要买下这个剧本”卓别林抬起头,眼中满是兴奋的狂热,又有一些其他复杂的意味。但是此时丹尼尔还看不出其中的含义。 常言道“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前世今生活了近四十年,丹尼尔在察言观色中最是注意对方的眼神,此时他看出了卓别林复杂的眼神,但是他怎么也想不到此时卓别林更加复杂的内心…… “查理……好吧,这剧本就是为你准备的。”丹尼尔欲言又止,他知道此时卓别林肯定也有相仿的构思,只不过还没有正式成型。丹尼尔想说“这剧本就是为你准备的,你先想想怎么拍,其他的不用管……”但是一方面自己都把分镜头都准备好了还问他怎么拍实在有些不合适,同时貌似自己也没跟他亲密到不用计较这些…… “你真感觉不错就直接联系多诺万,他是我的经纪人……” 卓别林接过丹尼尔递给他的名片。两人寒暄了一会儿就各自离去。丹尼尔还有其他的客人要招待,而卓别林迫不及待的要回去研究剧本…… 一天后,丹尼尔的生日宴会上卓别林同多诺万谈好整个剧本使用协议: 卓别林用5000美元买下电影剧本,在影片中必须对剧作者进行署名,同时对于剧本改编必须遵循丹尼尔的意愿。 卓别林或多或少对最后一条有些不满,这是他的一贯作风——不喜欢别人对他拍电影进行干涉。但是他感觉剧本本身完美无瑕,完全不需要改动,这最后一条也算是可有可无的条款,所以也没太过纠结。 丹尼尔不知道的是,也正是在他生日这天,卓别林正式脱离了他此时签约的第一国家电影公司,转而同大卫·格里菲斯、道格拉斯·范朋克、玛丽·壁克馥三人合力组建了一个新公司。 新公司名叫联美电影公司(UNITEDARTISTS)。 从此卓别林正式脱离了别人对他的“限制”,能够有真正自由的创作机会! [1]关于这一段内容,鄙人几乎直接照搬了卓别林自己说的话,只不过把那个给卓别林写信的人换成丹尼尔。历史上在1916年,伴随着格里菲斯创作《党同伐异》,卓别林也放弃迎合观众的口味、投其所好的做法,将电影变成施展自己才华的艺术载体。 [2]电影配乐在默片时代就已经大量出现。《一个国家的诞生》第一次使用为电影专门创作的交响乐配乐,这些“伴奏”有些是提前录好,在电影放映的关键时候同步播放,也有的是直接在电影院演奏……电影《雨中曲》中有大量关于默片时代拍摄现场的记忆,在那个电影里唐·洛克伍德和他的好基友卡斯莫·布朗最开始就是给人配乐。后来唐成为演员,卡斯莫继续为他和琳娜在演出时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