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大明二十四监在线阅读 - 第803章大明关税

第803章大明关税

    第803章大明关税

    海上利益之大,是让人无法想象的,但可怜的大明所有的海洋贸易,还是以着那可怜的‘朝贡’为主。大明仗义,仗义到了这处海洋贸易屡屡吃亏的程度。大明的产出,对于诸国的民生需求量相比,是供不应求的。大明朝廷不做,民间主动的承担起了这个责任。

    这些海商们靠着信风,每年都可以出海在自己的交易线上干一二趟。带上大明的特产出发,再带来海外的特产回到大明来出售,获利之丰让人无法想象。有的航线上还有一船货半船银的传说,让人听说就馋涎yù滴,比如生丝到rì本的线路。

    现在的大明可是没有海关税之说,可以说完全就是随便走私,这让东南的许多商家有了相当大的收益。至于海上的几番势力,他们也是知道的,甚至许多的海商都需要买年票、...月票这种可保平安的‘保护费’。只要插上特殊的旗子,让通过的诸盗地盘时,就可以平安了。

    他们可以忍受这些盘剥,因为这些盘剥比起朝廷的税收来可要少的多了。

    大明海关税制并非象后世所说的根本没有,那是相当的胡说八道的,别的不说,就大明各位皇上爱财的程度,怎么可能会放弃这一块重要的收入来源呢?

    大明海关税经历了一个长期演变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可划分为三个阶段:正德以前为第一阶段,海关无任何税收;正德、嘉靖年间为第二阶段,征收20%的实物税;隆庆开放后为第三阶段,进出口税制逐步完善,由抽实物改为抽银。

    明朝初年,朱元璋鉴于“海疆不靖”的现实,担心张士诚、方国珍的海上残余势力卷土重来,也为了防备倭寇的sāo扰,便实行了严厉的海禁政策。正所谓“明祖定制,片板不许下海”。

    另一方面,大明又需要“万邦来廷”,以树立自己“代天行命”的天子形象,所以朱元璋刚即位,就遣使四出,“广加招徕”,要周边国家“称藩纳贡”。于是,各国便借“朝贡”之机,与明王朝进行有限的物品交换,这就出现了所谓“朝贡贸易”。

    明廷专设有市舶司就是为了朝贡贸易。而设立市舶司的职能和目的相当清楚,即“通夷情,抑jiān商,俾法禁有所施,因以消其衅隙也。”所谓“抑jiān商”,就是禁止私人海外贸易;所谓“俾法禁有所施”,就是海禁政策得以有效的实施。

    再加上,咱们大明的大方。所奉行的是“厚往薄来”政策,即为了与“天朝上国”的皇帝身份相符,回赐物品的价值都远远大于贡品的价值,到了明成祖时更在此基础上再来一个‘加厚’,所以朝贡贸易根本就是赔钱买卖,又哪里来的收税之说。

    而在贡使的使团中,有许多商人,都挟有大量私物。他们自然都以谋利为目的,除在会同馆和市舶司交易外,还在赴京途中或别的地方违禁交易。明廷对这类违禁之事大都予以宽宥,而且也不予征税。

    郑和下西洋的推动,来明廷朝贡的国家和地区迅速增加到30多个。郑和下西洋回国时,有17个国家和地区的使团随郑和来华。郑和第六次下西洋时,有16个国家和地区的使团随郑和回国。这真是前所未有的盛况。

    在这种情况下,外国使团在中国的贸易量自然也就很大了。明廷不仅奉行“厚往薄来”的政策,而且一律免税,致使“岁时颁赐,库藏为虚”,成为国家一项沉重的负担。

    因此,一些大臣屡次向明成祖奏言,至少应对贡使的附带私物征税,但皆被明成祖拒绝。明成祖那边估计是出于寻找建文帝的原因还是脑子上锈,直接以“商税者,国家以抑逐末之民,岂以为利!今夷人慕义远来,乃yù侵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万万矣!”彻底的拒绝。

    这话说的多大气,海关税能有多点钱,我连海上来来回回的船票都给他们省了,还在乎这点小钱!这也是郑和下西洋如此壮举最终不得民心,失败再失败的根本。

    所以,直至正德以前,明王朝在朝贡贸易中没有税收。

    成化以后,违禁私出的大海商时有所见。他们在海外走私贸易中获利甚丰,因而走私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令明廷防不胜防。这使得正德认识到,与其让他们偷偷摸摸地进行走私贸易,还不如向他们征些税好。于是明代海关在正德时便开始有了税收。

    税收的方式就是抽分。最先的抽分比例直接来个一半。这个税率可是够大的,直接分去一半,最后也是慢慢减少,直到了百分之二十。

    本来大明这种制度好好的。没有了闭关锁国之策。欧洲那边与大明的贸易也开始起来。一切向上正常的轨道发展下去了。但又来了倭寇这种极其令人讨厌的生物,嘉靖二年,宁波发生了两起rì本贡使“互争真伪”的“争贡之役”,这一役使很多无辜的大明军民被杀或被掳,‘浙中大震倭自是有轻中国心矣’。致使沿海震动。

    嘉靖帝‘倭患起于市舶,遂罢之’。于是,浙江、福建两市舶司皆被罢撤。广东市舶司虽未被罢掉,但为了禁绝私商前来贸易惹是生非,所以连朝贡贸易也一律禁止。

    这一阶段的关税也画上了句话。朱由校不得不说,rì本人害中国不浅矣!

    而后,到了隆庆帝即位,因‘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的教训,即位后马上宣布,准许在福建漳州部分开放海禁:“隆庆改元,福建巡抚都御使涂泽民清开海禁,准贩东西二洋。”〔10自然,隆庆开放还有若干局限,例如,海商不得前往rì本,不得贩卖铜铁、硝、磺等违禁品。

    那时的大明就已经由zhèngfǔ组织了抵制rì货的高明举措,唉,朱由校也不知道后世的同胞们是不是还坚持着抵制rì货呢。

    而后就是各沿海的市舶司,以及更多的机构出现了。

    制度是有了,但怎么收上来、谁来收税、逃税等等问题就不断的出现,真实的收到国库里这个问题的确是让人商脑筋。

    万历时对从万历二十二年起,由福建各府轮流派出官员一人到月港督饷,以防隐欺。万历二十七年税使入闽,月港的关税遂由宦官监领。万历三十四年,宦官停止监领月港关税,改由漳州府每年派出官员一人,管理征税事宜。督饷馆的设置一直维持到现在。只是到了崇祯时,天下动乱不已,月港衰败,无多少饷税可征,督饷馆才随之关闭。但督饷馆每年上交的也是二万余两而已。

    而海关收入的另一机构就是广东市舶司,这个机构更干脆,直接搬到了澳门,最终来了一个包税制度——岁输课二万金。

    海上的利益之大难以想象,所涉的关系网更是盘根错节,有矛盾也有结合,什么官商勾结、亦商亦盗,各种规则、潜规则均是不断的,边打边做生意,好一派热闹的光景。

    但这里面有一个关键点,不过所有的人都不希望海上的事情让皇上知道了,一旦让皇上把手伸过去,那后果不堪设想。

    皇上从再任袁可立复任莱登水师,再到成立莱登水师亲军,这手伸的是越来越长。这对东南商家可是一个不好的信号,如果让皇上与东南沿南的海上霸主——荷兰,或者葡萄牙打起来,谁胜谁败问题不论,但战后,皇上肯定不会放过大海,这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有人极力的阻止。

    有的竟然提出了一个好笑的借口,那就是战争一开,这海关的收入可就没了。

    这个说法差点没让人给一顿的打死,几万、十几万两的收入对于万历帝是个钱,对当今皇帝来说那算个毛啊!

    没有在海商上捞到好处的当然无所谓了,反正利益再大也落不了一文钱在他们的口袋里,但看着别人赚钱而自己只能干看着,这心里难免的不舒服。凭什么啊,大家一样的品级,你就能吃着山珍海味,我就得干干的靠着那点小油水。

    所以朝堂上吵的也挺热闹,一个个都是为国为民的模样,从治国到民生,讲事实摆道理,争吵的不亦乐乎。

    利益是唯一的原动力,几个东南沿海利益相当之重的大臣,吵的更是相当的卖力气。而党派之争在里面更是显示而出,江西派的不服江南派,齐党不让楚党,为什么争?还不是争一个利字吗?

    现在的朱由校有点当裁判的感觉,看着大臣们相互的攻击。但现在没有时间与他们玩游戏,西洋人快打过来了,自己的事情很多。所以双手下压,平复了争吵开始发言。

    看首发无广告请到

    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