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都市小说 - 蒙古高原梦在线阅读 - 第四十一章 太过沉重的钟山陵

第四十一章 太过沉重的钟山陵

    到了中山陵,恰好遇到一个四五人的小旅游团队,有一个导游举着个小旗子,李北进和北京男子就跟在他们的后面。

    导游小姐明显是南京本地人,淡定从容,款款秀步,温柔体贴,含蓄,瓜子脸,这是江南的山水气候风物长期养成的江南美女。

    果然一张嘴,就是江南的软语,很是动听。

    导游小姐说:“各位朋友,侬来到南京,如果没去中山陵,可以说你只看到了半个南京城。尽管南京拥有‘金陵四十景’等众多名胜古迹,但中山陵无疑是其中最具吸引力、最有知名度的一个。”

    “说起中山陵,当然要提到它的主人--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孙先生本名孙文,字逸仙。外国友人都称呼他为‘孙逸仙博士’。又因为他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曾用过‘中山樵’的化名,所以他在国内被尊称为孙中山先生。

    孙中山少有大志,先后求学于檀香山、香港等地,毕业后在广州、澳门等地行医。后来他弃医从政,并于1905年在日本组织中国同盟会,被推举为总理,提出了‘驱除挞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著名纲领,及‘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学说。

    1912年1月1日他在南京宣誓就职。此后,经历了“袁世凯窃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风风雨雨,1921年他在广州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在1924年1月广州召开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同年11月他应冯玉祥之邀抱病北上讨论国家大计,终因积劳成疾,于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

    导游小姐的声音通过系在腰间的小小的扬声器扩散出来,甜、柔、绵、醇、俏和丽。

    李北进认为,孙中山的伟大,最主要的就是打出了“三民主义”的伟大旗帜。

    只有有一面有足够高度的大旗,才能导引一批批的英雄儿女,不惜抛却生命、义无反顾地、前赴后继地走上一条为民族为百姓的伟大光辉的道路。

    北京男子也是听得的认真,不过这些都很平常,因为均教科书上就有。

    中山陵的墓址是孙中山自己生前选定的,这里视野开阔,气象雄伟,的确是建造陵墓的好地方。

    据说,早在1912年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灵谷寺的住持和尚就曾向他推荐过这块“前临平川,后拥青嶂”的风水宝地。后来,他与胡汉民等人到现在陵墓所在地打猎休息,他环顾四周,对左右说:“我将来死后,想向国民求得这块土地以安葬”。他临终前嘱咐:“吾死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为临时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忘辛亥革命也。”从根本上说,孙中山选陵,是为了纪念辛亥革命,激励革命同仁。

    北京男子说:“一个生前为了理想而奋斗,就是死了,也不忘自己的理想,还以身后之体激励后人,这是多么伟大的人格呀。”

    李北进十分佩服孙中山,确实为他伟大的人格所折服,为他伟大的理想所激励,为他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思想所感动。

    “中山陵的建造是南京城建设史上的一件大事。当年为了迎接孙先生灵枢,南京修筑了第一条柏油马路--西起中山码头、东至中山门,长达24里的中山路。直到今天,中山路依然是南京最主要的交通干道之一。同时改造翻修了明代城门朝阳门,并改名为中山门。在中山门到中山陵之间还修筑了一条陵园路。南京人对中山路这条美丽的林荫大道最是得意,而这条长达3公里的陵园路无疑也是南京林荫道的最佳代表。”

    导游小姐那是非常地尽职尽责,讲解动听。

    这是李北进所见过的最好的导游之一。

    每天这样,应该也是很辛苦的,这也是一个平凡的劳动者的伟大。

    一个社会,如果能人尽其力,和平,富足,向上,这就是一个好社会,这应该也是孙中山先生的目标之一。

    沿陵园路前行,终点便是中山陵前的半月形广场。

    由广场踏阶而上,迎面是一座四楹三阙门的冲天式石牌坊,也叫博爱坊,建坊用的都是大块福建花岗岩,但采用的却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形式。

    导游小姐说:“请大家抬头,就你可以望见坊额正中金光闪闪的‘博爱’两字。这两个字是孙先生的手迹,原出自唐·韩愈《原道》‘博爱之为仁’一语。”

    北京男子对李北进说:“孙中山生前最爱题这两字送人,他毕生以伟大的博爱精神致力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民族的独立自由奋斗不息,可以说‘博爱’二字正是对他一生的高度概括和最好写照。”

    他们跟着导游,由博爱坊向前走,是一段长480米,宽数十米的墓道。

    中山陵的整体设计,突出中国的传统风格,**肃穆,独具特色。

    为了体现孙中山先生的崇高伟大,中山陵沿用了古代依山为陵的惯例,将墓室筑于海拔约160米的全陵最高处。此外,整个陵区的建筑植被讲求中轴对称,更给人以法度**之感。

    墓道尽头是平台。

    根据设计,整个陵墓平面为“木铎”形。

    铎,就是平常我们说的大铃挡。

    在古代“铎”是用来宣布政教法令和战争令的。

    铎的声音宏亮,而且传得很远,有“使天下皆达道”的喻义,陵墓选用这样一个图式,让人不禁想起孙先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名言,其用意也正在警示后人。

    平台的后面是一座座宏伟的三拱门,是陵区的正式开端。

    中门横额上也是孙中山手书“天下为公”。

    过了陵门便是碑亭。

    出碑亭,迎面石阶层层叠叠。

    南京人常说中山陵的台阶像是卢沟桥的石狮子--数不清。

    所以来这儿游览的客人常常要问:中山陵究竟有多少级台阶呢?

    导游小姐就说:“各位朋友,大家不妨也来数数看,怎么样?”

    来到临近顶端的平台,可以看见一对大铜鼎,上刻“奉安大典”字样,是当时上海市政府捐赠的。仔细看,会发现在左边那个鼎下面有两个洞,原来这是1937年末日军攻占南京时向中山陵炮击造成的,这两个洞就是当时留下的弹洞。

    看着弹洞,导游小姐跟大家说的是:“莫忘国耻。”

    看着弹洞,北京男子想的是:日本现在还是亡我之心不死。

    看着弹洞,李北进攥紧了拳头,心中默念:债,早晚一定要还!

    拾级而上,终于登上顶台。

    由此既可鸟瞰,更宜远眺。

    置身此间,背倚巍巍钟山,耳听阵阵松涛,更觉伟人的浩然正气与大自然同存。

    祭堂处在钟山半山腰,从博爱坊到祭堂总共有329级台阶,高差约70米。

    建筑师为避单调,将这392级台阶分作10段,每段1个平台,总计有大小10个平台。更妙的是,从下向上看时一望到顶,石阶连绵不断,不见平台;而朝下看时,却反而不见台阶,只见平台了。

    一路登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李北进对中山先生敬仰之情不断地深化升华。

    走完了台阶,就是祭堂和墓室,这是陵墓的主体部分。

    祭堂是仿木结构宫殿式建筑,长30米,阔25米,高29米,四周有堡垒式的小建筑物,并有两座高12.6米的华表拱卫。祭堂屋顶为重檐九脊,上覆蓝色琉璃瓦,外墙全用香港花岗岩砌成。祭堂门额上有“民族”“民生”“民权”阳文篆字,这是孙先生从事革命活动最基本最概括的指导思想。居中的“民生”门相上端,又有孙中山手书的“天地正气”四字直额。

    祭堂内部以云南产白黑色大理石铺地。

    堂内有直径0.8米的黑色石柱12根,四周墙壁下嵌黑色大理石。

    李北进看见东西两壁上刻的是孙中山手书《建国大纲》全文。

    整个祭堂以黑白蓝色为基调,均为中国传统孝色。

    祭堂正中是孙中山着长袍马褂的石刻全身坐像,像高4.6米,底座阔2.1米。坐像下四面的6幅浮雕是截取了孙先生从事革命活动的6个片断,它们分别是:“如抱赤子”“出国宣传”“商讨革命”“国会授印”“振聋发聩”和“讨袁护国”。

    经过祭堂来到墓室。

    正中的圆形大理石圹,直径4.33米,深1.7米,四周围是1米高的白色大理石栏杆。圹内墓xue上安放着孙先生穿中山装的大理石卧像。孙中山先生的紫铜棺就安放在卧像下5米左右处。

    自孙先生逝世后,他的遗体的确是历经磨难。

    1925年3月12日孙先生逝世时,他的遗体经过防腐处理,暂时被安置在北京香山碧云寺。

    1926年,被北伐军打败逃到北京的军阀张宗昌,把失败的原因归咎为孙先生的遗体压住了他的风水,于是他打算要焚化遗体。后经爱国将领张学良派兵保护,遗体才得以保存,但已受到空气侵蚀。

    1929年6月1日运达中山陵。

    导游小姐说:“孙中山先生一生为革命奋斗,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伟大的功勋。”

    是的,孙中山改变了中国,影响了无数的中国人,李北进想起了几个故事,就说给北京男子听。李北进讲的共有三个小故事,第一个是吴其昌绝食哭陵。

    吴其昌是著名的文史学家,考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师从王国维研究甲骨文、金文及古史,跟着梁启超学习文化学术史及宋史。他虽年幼失去父母,生活艰困,但刻苦好学,8岁即能日记数百字。

    吴其昌不仅是国学大家,更忧国忧民极具爱国热忱。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身为清华大学讲师的吴其昌忧愤中烧,寝食难安。

    为逼当局抗日,抱着“书生救国、义无反顾”的决心,吴其昌携妻、弟,奔赴北平顺承王府的张学良官邸请愿,要求:

    一、急调大军,由昂热线昼夜趋进,捣日寇之背,以解龙江之围;

    二、急电蒋主席,调首都空军飞黑(龙江),驱逐暴日;

    三、急电巴黎施公使(施肇基),在日军表示退出洮昂线以前,拒绝任何和解……

    如果张不答应,即全家绝不再进食。

    张学良只允第一条,吴其昌明白张作不了主,于是携妻带弟连夜忍饥赶赴南京见蒋介石。

    在得到蒋的肯定答复后,吴其昌拜谒中山陵,在陵上长声疼哭,并发表《昭告总理文》,谒陵后吴其昌才恢复进食,前后共计绝食84小时。

    为声援吴其昌请愿,清华大学组织学生200余人于11月24日赴南京声援。

    此事经报章披露,成为著名的“绝食哭陵”事件,全国民众对此反映强烈,各地抗日请愿活动风起云涌。

    第二故事是段祺瑞的故事。

    段祺瑞是北洋军阀的领袖人物之一,是民国初年皖系军阀首领,在中国近代史上颇有争议,但其晚年拒绝日本人胁迫他组织傀儡政府,则充分表现出了中国人应有的誓死不当卖国贼的诤诤铁骨,为后人所赞许。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先占领东北三省,进而占领察哈尔、热河,逼近平津。

    日本一方面在领土上进行侵略扩张,另一方面大力扶植汉jian成立伪政权。1932年3月,日本建立伪满洲国后,又拉拢段祺瑞,企图利用其在北洋军人中的声望与影响,建立华北伪政权。

    此时的段祺瑞已60多岁,下野闲居天津,每天只谈经论佛不问政治,但却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誓死不当汉jian的段祺瑞,接受蒋介石的邀请远离日本人到达南京。

    段祺瑞在灵堂向孙中山遗像行三鞠躬礼,并发表誓死抗日、不当卖国贼的声明。

    第三个故事说的是续范亭愤而剖腹。

    续范亭是山西省人,早年曾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辛亥革命时,任革命军山西远征队队长,后组织西北护国军,讨伐袁世凯,后任国民军第三军第二混成支队参谋长、第六混成旅旅长、国民军军政学校校长等职。

    “九一八”事变后,他立马出山与邓宝珊在甘肃组建陆军新编第一军,任中将总参议,积极练兵,准备抗战。

    1935年12月,续范亭参加国民党第五次代表大会。

    到会后,他找到许多要人呼吁抗战,但国民党蒋介石政府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拒不纳谏。

    续范亭悲愤之极,当朋友们建议到中山陵前去“哭陵”时,他慨然说:“大丈夫流血不流泪,只有用热血才能把这些败类冲到人类行列之外。”

    对续范亭的这句话,大家当时并未领会其意。

    1935年12月26日清晨,续范亭穿戴整齐,叫出租车疾驶到中山陵园,至下午仍未归。朋友们回想起来感到不好,忙赶往中山陵孙中山灵堂前,发现续范亭腹部已被自己剖开一个大口,人已昏迷在血泊中。大家在他身上又找到血迹斑斑的绝命诗:“赤膊条条任去留,丈夫于世何所求?窃恐民气摧残尽,愿把身躯易自由。”

    续范亭愤而剖腹的壮举,当时轰动南京,从而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

    北京男子听了李北进说的故事,沉默好久,最后说:“中国从来不缺铮铮铁骨的汉子。”

    下山的路上,李北进突然想起一个问题,就问北京男子:“宋庆龄是孙中山的老婆,她死后为什么没有与孙中山合葬呢?”

    北京男子说:“问我你还真是问对了。”

    1981年6月2日,宋庆龄的遗体在八宝山火化,****安葬在其父母的墓园内——上海市万国公墓宋氏墓园。

    北京男子说,之所以宋庆龄回归宋氏墓园,主要源于她对父母的长期的愧疚。

    这里,还有复杂的故事。

    回首宋庆龄一生,她在个人生活上、家庭幸福上其实是非常失败的。

    1915年6月,宋庆龄特地为她和孙中山的婚事返回上海征求父母的同意,这让宋家上下像遭遇了大地震,宋嘉树夫妇更是震怒惊骇,破口大骂孙中山。宋母泪眼婆娑地劝导庆龄说:孙已有妻室,儿子孙科比你还大,两人年纪相差悬殊。

    意志坚定的庆龄始终不为所动,父亲决定将庆龄软禁在家。

    那一年10月,孙中山将元配从澳门接到日本办理了离婚手续。

    也是那年10月的一个夜晚,宋庆龄在女佣的帮助下,爬窗逃走,从上海来到日本,孙中山到东京车站迎接她,第二天上午即在日本律师和田家中办理结婚手续,孙中山四十九岁,宋二十二岁。

    宋嘉树在女儿离家出走后,立即与妻子搭船追至日本拦阻。

    宋庆龄向斯诺回忆说:“我父亲到了日本,对孙博士大骂一顿,我父亲想要解除婚约,理由是我尚未成年,又未征得双亲同意,但他未能如愿,于是就和孙博士绝交,并与我脱离父女关系。”

    这一切,是宋的性格使然。宋庆龄所做,已经源源超过了那时的家庭伦理。

    孙中山是宋庆龄父亲宋嘉树的朋友,也长期为孙中山提供革命的资金未支持。

    也许到死,宋庆龄永远也忘不掉当时的情景——暴怒的宋嘉树突然叭的一声跪在地上对孙中山说:“我的不懂规矩的女儿,就托付给你了,请千万多关照。”

    然后磕了三个头就走了。

    宋庆龄晚年说:“我爱父亲,也爱孙文,今天想起来还难过,心中十分沉痛。”

    这便是宋庆龄的真实心灵隐藏。

    北京男子说,中山陵的爱情,伟大而沉重。

    是的,李北进说,除愧疚外,由于宋庆龄在政治上几乎与宋家决裂,造成骨rou永久性撕裂,也是宋庆龄晚年最大的心结和阴影。

    晚年宋庆龄病情恶化,中国驻美大使馆也及时地向宋美龄转达了她二姐病危的消息,也在情理之中。可宋美龄和宋氏家族都没有勇气跨出这具象征意义的一步。

    1927年,宋庆龄发表“讨蒋通电”,痛击蒋介石的叛卖行径。她写信给宋子文,希望在国民革命生死存亡的关头,能得到弟弟的支持,可这时宋子文不光没有同意,还串通大姊宋霭龄一起怂恿宋美龄,让她和蒋介石结婚。

    愤慨之下,宋庆龄和宋家人间的感情再一次破裂了。

    中山陵上的政治也是一点都不轻松。

    谈到孙中山和国民党,两人自然也聊了几句目前还在台湾的国民党。

    李北进说,两岸统一是历史大势之所趋,面对目前海峡两岸分裂分治的现状,却是让人十分地焦心,期盼着祖国统一的那一天早日到来。

    北京男子说,不容易啊,有一群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的**分子在捣乱。

    这一说,让两人的内心也象中山陵一样沉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