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狗官在线阅读 - 第三卷 风雷九州 第十章 万事都是开头难

第三卷 风雷九州 第十章 万事都是开头难

    第三卷风雷九州第十章万事都是开头难

    一顶蓝呢小轿两人抬着,在深夜穿巷而过。原广西巡抚,现协办团练大臣郑祖琛一脸愁容,心神不安的坐在轿中。

    郑祖琛在朝中也算是老资格了,自嘉庆年中进士后,从一介部员干起,几十年来按部就班,靠着“专事慈柔,工于粉饰”的手段,好不容易才熬到了广西巡抚一职。可没想到,封疆之位没坐上几年,治下就出了洪秀全造反的大事。

    金田之变,天下震动,郑祖琛当即就被抓至京城,革职查办。要不是他平日里对上逢迎,银两孝敬到位,肃顺看在往日情面上捞他出来的话,他早就死在去西北的路上了。可就算这样,坐困天牢的滋味也不好受,本是一脸富态的郑祖琛从牢中出来后变得面瘦眼凹,神情恍惚,仿如隔世。

    脱出牢狱,郑祖琛静养了好些日子,这才慢慢恢复过来。他年轻不小了,而且在仕途上又出了这么大的事,心里早就没了起复的念头,而今能留下一条老命,已经算是不幸中的大幸。可他万万没有想到,正当他灰心丧气,打算整理行装回老家安顿残年的时候,突然一道圣旨下来,居然成了协办团练大臣。

    这个好消息让他惊喜万分,协办团练大臣虽不在朝廷正式官职之中,但品级却相当于二品封疆之位。而且这团练大臣更有实际兵权在手,可受朝廷之命招募乡勇、团丁,协助官军剿灭判逆。

    郑祖琛老于宦海。稍一琢磨就明白朝廷是想让自己将功折罪,这么一来,让他不由得感到起复有望,心情激动。随后,很容易的就知道这事又是肃顺帮忙办地,郑祖琛感激之下,咬咬牙从已剩下不多的家产中凑了一大笔银子。感恩淋涕地连忙孝敬上去,还信誓旦旦向肃顺保证一定不辜负皇上和肃中堂的厚望。

    但是。协办团练大臣的印接了没几天,郑祖琛就觉得里面有些味很不对头,仿佛自己稀里糊涂地居然落到了两派抗争之中去了。今天肃顺把他找去,借着叙话的由头更是点明了一切,让他借着协办的名义紧紧牵制对手,尽力抓住兵权。不仅如此,还要留意对方一举一动。一旦有事不论大小都要即时汇报。

    郑祖琛听后当场就蒙了,虽然他早就闻出味道,可却没想到一切居然会是这样。说实在的,肃顺对他有救命之恩,帮着办点事,留意一下,露露内幕什么地,不用肃顺明说。郑祖琛也会心照不宣地去办。但是要把事办成这个样子,郑祖琛不仅是没一点把握,甚至心里还有一丝害怕。

    和珅是什么人,郑祖琛会不知道?在咸丰眼里,和珅现在的圣眷与肃顺旗鼓相当,就连地位也丝毫不差。更何况。和珅脑袋上还顶着个帝师地名义,后面又有恭亲王等人撑腰,位高权重,手段老练,根本就不好惹的人。

    两个中堂“打架”,他一个贬官夹在其中的苦处可想而知。两边都是伸个手指就能把自己捻死的人物,郑祖琛哪里会不害怕?虽然肃顺对他有恩,可和珅也与他无仇啊!郑祖琛本来就是一个油滑怕事之人,除了写得一笔好字,做得几首歪诗外。既不知政也不懂兵。他就算是想按着肃顺的话去做,也得先掂量一下自己的本事不是?

    想到这里。坐在轿中的郑祖琛觉得满身臊热,鼻尖忍不住沁出汗来。摸出手帕胡乱抹了抹,郑祖琛苦着脸摇头长叹。虽然他在肃顺面前已经拍着胸脯下了保证,但出门后自己还是得好好琢磨一下,这事究竟怎么办才好。

    “难道……我这把老骨头终究要不得好死?”郑祖琛思前顾后,越想越怕,忍不住打了个寒战,为此事暗暗苦恼。

    制造局在上海正式建立地圣旨已下,和珅也准备再次南下了。现在南边打得热闹,向荣、王梦麟、乌兰泰、张敬修等人正调集十万兵马围剿“贼都”永安,和太平军干得热火朝天。而在西南,萧朝贵、曾水源、林凤祥、李开芳、杨秀清等人却正又猛攻长沙,打得和春、塞尚阿、张亮基等叫苦不迭。

    出于安全,和珅还是选择了从天津坐船转道上海这条路,以免南边军情有变。在离京之前,和珅从翰林院编修沈葆桢之处得知了曾国藩的确切情况,了解到曾国藩已经招募了一批乡勇,组成三营正准备增援长沙,以解长沙之围。

    和珅忍不住感叹道:“看来……涤生兄这次是豁出去了,能以书生之身而领大军,其决心不谓不大……!”

    “涤生兄此次回乡九死一生,差一点儿就给长毛砍了脑袋。况且长毛又在猛攻湘境,以涤生兄刚毅性格,怎么都不会坐视家乡沦陷。于国、于乡、于民、于己……涤生兄这么做也是被逼无奈啊!”

    沈葆桢的一番话让和珅连连点头,不过对于曾国藩,和珅还是怕他书生气太重,初次领兵就落得兵败的下场。

    “涤生兄虽然大才,但却不在兵事之上。我是怕他报仇心切,莽然进军而不敌长毛啊!”和珅顿了顿,问道:“季高兄现在具体何在,幼丹可知道?”

    沈葆桢摇了摇头:“长沙围困,暂时还传不出确实消息来,不过前些时候听说季高兄也往那边去了,就不清楚是否确切。”

    “如果季高兄和涤生兄在一起的话,以季高兄的兵才相辅助,涤生兄出兵就顺利多了……。”和珅抬头向西南望去,轻声念道。

    “是啊!希望他们能早日汇合,共抵长毛……。”沈葆桢明白和珅话里的用意,点了点头。

    时间不早了。和珅即将动身离京。这时候他突然向沈葆桢说道:“幼丹,此次我南下,今年地清明估计是回不来了,到时候,林公之祭就拜托给幼丹了……。”

    一滴泪不由自主地掉了下来,就在和珅回国前几个月,林则徐撒手西去。每当和珅与沈葆桢相见地时候。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林则徐来,并为失去如此一位良师益友而感到痛心。

    听和珅提起此事。沈葆桢也不由得落下泪来。林则徐不仅是他的岳父,更是他的老师,和珅的话触动了他的心情,让他忍不住黯然伤神,默默点了点头。

    重重地向沈葆桢一拜,和珅收拾起心情转身离开。第三天队伍就到了天津,然后搭上船。扬帆南下上海。

    辜鸿铭提前一个多月就到了上海,在洋人的圈子里,他靠着自己地语言天赋与博学多才,很快就引起了一片轰动。在上海的各国公使、商人都以能接触如此精通西洋文化,并又懂得中华国学之人而感到倍感荣幸。

    也因为辜鸿铭这得天独厚地本事,再加上商行的帮助和顾盛的牵线,没花多少力气就已经和好几家洋行取得了接触,并初步把第一批需要购买的母机给定了下来。

    而大清制造局的厂址等。由于有王有龄这地方官在,办起来也事半功倍,没等和珅抵达上海,王有龄就划出了一大片土地给制造局,还主动帮着建起了几间厂房。

    “中堂!您觉得还满意否?”从码头刚接到和珅等人,王有龄就连忙把情况粗粗汇报了一下。

    望了一眼恭恭敬敬的王有龄。和珅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乐得王有龄一脸喜色,觉得连身上骨头仿佛都酥了几分。

    “走!去看看厂址。”和珅向还在一旁和乔阿富等人嬉皮笑脸地辜鸿铭招呼一声。

    “中堂,您刚下船,是不是先休息一天,等明日由下官安排后再看不迟?”王有龄连忙在一旁建议道,并摆出一副忠心地样子。

    不过,和珅这次却没听他地建议,摆手说道:“不妨!不妨!如今南边兵事危机,厂子早一日建起来,就能早一日出产。我既受皇恩重托。怎能不用心办事?今日天色还早,趁着机会看过再休息也不迟!”

    王有龄刚想再劝。突然间看见和珅向他使了个眼色,微微一愣就明白过来,连忙出声附和,并赞叹和珅对圣上之忠心。

    而那些陪着和珅来上海的官员们,特别是其中几个肃顺派过来盯梢地家伙早就一路上累得不行了,更何况这几人又是第一次出海,在船上是晕头转向,吐得一塌糊涂。好不容易挨到陆地上,却听和珅连歇都不歇就要去看厂,一个个都是脸带苦色,愁眉不展。

    “诸位长途跋涉,劳累异常,要不先去歇息一下,等本官陪中堂看过厂址后,再为诸位接风洗尘?”王有龄乖巧地向那些人拱手说道,并转头向和珅征求意见。见和珅点头认可后,他连忙招呼几顶轿子过来,请这些人上轿。

    这些人见和珅没有强拉自己去看厂,早就巴不得离开了。更没有什么念头要紧跟着去搞监视什么,一个个萎靡不振地只想找个地方躺下,好好睡他几天。

    既然大家都是如此,郑祖琛也随着上了轿。他虽然年级比较大,但因为以前常在广西,倒不晕船。不过他来前早就打定了和稀泥的主意,抱着两边不得罪的想法,乐得借此早早离去,免得跟在和珅身边瞧到什么不应该瞧的东西,到时候两头为难。

    “中堂……人都走了,我们是否现在启程?”王有龄眯着眼瞧着离去地那些轿子,这才笑着向和珅问道。

    “雪轩……你办事,我的确放心啊!”和珅呵呵一笑,饶有深意地看了他一眼。

    王有龄心照不宣地嘿笑了几声,接着连忙亲自揭开准备好的一顶大轿垂帘,把和珅请上了轿。

    和珅、辜鸿铭、王有龄、胡光墉、乔阿富……这些自己人一路而行,很快就到了地方。

    下轿后,和珅打量了一下周围环境,这片地本是靠城区附近的一片农田,足足有三百多亩,一面临江,另一面正朝着城区。

    “地方看着不错,汤生,你瞧如何?”和珅走了几步微微点头,转身向辜鸿铭问道。

    “呵呵,君实兄你别问我,要我来说当然只是个‘好’字。”辜鸿铭笑了笑,接着又说道:“其实这位置本就是我帮着选,王大人这才定的地……。”

    和珅一愣,大笑起来:“哈哈哈!你不说,我倒差一点儿忘了。汤生既先来上海,雪轩选地当然要先问过你了。”

    “正是、正是!”王有龄满面堆笑着,在一旁道:“中堂,这选地时下官的确问过汤生,细细挑选后,这才定了这地方。您来看此地,临江一面考虑地是运输材料和以后建船所用,而且这一边开出一条路来就能直通城区。后面还连着几片农田,可以作为以后扩大准备,从这南去三里就是团练兵营,离得近些,可随时随地保护制造局……。”

    顺着王有龄手指的方向和珅一一看去,满意地点了点头。

    “这些地本都是农田吧?是买的呢?还是征的?”

    “回中堂的话,都是买的。”胡光墉从后面走来答道。

    “买的?你买的?”和珅见是他说话,不由得愣了愣。

    “是!”胡光墉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光墉这些年托中堂大人的福赚了不少银子,也置下不少产业。如今中堂大人要建制造局,这既是为国,又是为民大事。光墉乃是商人,又受中堂厚爱,却一直无以为报,所以就买了这片地,送于中堂大人……。”

    “好!好!好!”和珅听了笑逐颜开,连连赞扬。

    地已经平整过,几间厂房也建了起来,只不过一切才刚刚开始,在空荡荡的地方显得有些孤零零。和珅带着众人走了过去,细细瞧了瞧刚建起地厂房,又问了一些其它问题。

    “不错!”都是自己人,和珅赞扬后也没客气,直接问道:“你们觉得还有什么问题没?”

    和珅如此一问,别人倒没开口,只有辜鸿铭皱了皱眉头。

    “怎么?汤生你有话要说?”和珅敏锐地瞧见了辜鸿铭地表情。

    “现在暂时还没问题,不过……过些时候会有麻烦。”辜鸿铭表情有些凝重地说道:“君实兄你想过没?等厂房完工,机械进厂,接下来就是怎么开工。虽然我们人招了不少,但都不懂得如何使用这些机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