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中华苍穹在线阅读 - 第三百九十二章 朝贡的意义

第三百九十二章 朝贡的意义

    开国大典确认了中华代清而立的事实,然而这并不等于中华被世界各国所认可。按照国际惯例,国家成立后,其政府需要派出使节向各国政府递交国书,同时各国政府也将委派使节向其国递交国书。如此,两国间彼此正式承认对方并建立外交关系。以后两国间的关系必需依照国际惯例进行外交活动和经济活动,包括宣战。

    国书是国家间往来或共同议定的文书。一般在外交使节或外交代表机构等级发生变化、派遣国/驻在国国家制度发生根本变化或任命该使节的君主/驻在国君主死亡或退位等重大事件发生时,两国间用于正式向对方宣告的正式文本文件。国书由派遣国元首签署,外交部长副署,由使节亲自向驻在国元首递交。

    如果其中一方不接受对方的国书,其性质等同与不承认对方这个国家。那么彼此之间的关系也将不再遵循国际惯例,也就是说,即使发生战争,也不需要提前向对方宣战,而可以在任何时间发起攻击。当然这也只是理论上的,不管双方是否彼此承认对方,双方的关系实际是由自身的实力决定的。就算新中国一样,建国之初,欧美各国均不承认新中国,但中国必竟是一个国土和人口的大国,如果任意对这样一个国家进行直接的武力干涉,就不得不考虑更长远的可能。当然如果是小国,别说是没有外交关系,就是有外交关系那又怎么样。揍了你就揍了,你还能怎么样?

    递交国书是正式的外交礼仪,只有在递交了国书之后,使节才能正式履行职务职能。就在李明在**城楼宣布中华成立的那一刻,从大清公使变身成为中华驻外公使的使节们也来到所在国最高权利机构前,以中华驻外使节的身份向各国正式递交国书。

    德皇威廉二世很高兴的接下了国书。无论是清国时期还是中华时期,威廉二世相信,中德两国的关系会一直友好下去。必竟两国都有共同的政治诉求。

    美国总统微笑的接下了国书。心里却是五味杂陈。美国一面需要和中国搞好关系,必竟美国需要进行资本输出,而中国则是远东最大的市场,中国也需要大量进口先进的工业设备。这是两国间共同的需求。然而,美国在向外进行资本输出却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而这一切似乎都跟中国人有关,但却没有任何直接的证据与中国有关。

    英国女王很难过的接下了国书。到不是对中国有什么政治反感,实在是因为中国礼仪的气场太为强大。英国女王每一次看到来自东方的礼仪大典。心里就会更难过一点。中华驻英公使的繁杂礼仪让英国女王几乎崩溃,就一句问安的话,反反复复的说了足有十遍,双手成掌,大拇指朝上的拱手礼需要弯腰九十度,不许匆忙,需要舒缓而行。这让上前一步打算接过国书的英国女王尴尬的伸着手,因为中华驻英公使的鞠躬礼还没行完,国书还拿在手上呢。英国女王深刻的感受到,相对于中国庞大仪仗和完善的礼仪制度。作为四大洋主人的英国却在礼仪上……用中国人的话来说,他们跟本就是化外野人。

    包括法、意、奥、智等欧美**国家,中华都派出使节向其递交国书。当南美的小国元首接到中华正式递交的国书内心都是很激动的,必竟这是他们自建国以来,第一个以平等国家关系递交的国书。一些还没有向中华派驻使节的国家在接过中华的国书后,纷纷表示将立刻向中华派出正式使节。

    唯独沙皇俄国的尼古拉二世无礼的驱赶了进宫向他递交国书的中华驻俄公使。在他看来,西西伯利亚的50万俄国大军已经集结完毕,印度洋上的强大的舰队只是遭到清国人无耻的偷袭。只等来年春天风暖花开之时,到时伟大的沙皇俄国将南北两路并进,那时自然会打的远东黄皮猴子乖乖的前来臣服。用不着现在接什么国书。

    与此同时的北京城内,各国驻华使节也正式向中华皇帝递交国书。不管他们愿不愿意,这都是必需要做的,不然他们的使节身份将不被中华所承认。其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只有原俄国驻华公使的喀西尼因为屡次没能发现中国的动向而被尼古拉二世召回,新任的公使普科第还在路上。收到电报的外交部立刻将这个消息呈报,这让原本正在兴高采烈的接收各驻华使节递交国书的李明立刻拉下脸来。随后李明当着各国公使的面下旨,不认可任何性质的俄国官方代表。

    李明没有说驱逐俄国使节的话,必竟自两国开战以来,中俄双方都没有驱逐对方使节。大家知道战争不可能永远打下去。不远后的将来必定会坐在谈判桌前,那么这个不被承认的使节也将重新履行使节的职责。

    中俄双方都没有驱逐对方的使节,可俄国使节还在来中国的路上,而且还是走的海路。这时中国宣布不接受普科第使节的身份,也就意味着普科第不能以使节的身份进入中国,而他本身并没有如旅游、生意等进出中国的文件。也就是说如果中国政府非要拿身份说事,除非普科第立刻返回俄国重新签证,或者俄国认可中国驻俄公使,否则普科第即使到了中国的港口也只能在海关外待着,得风吹日晒。而中国驻俄公使不一样,人家现在就在俄国,而且是住在公使馆里。

    窦纳乐不由自主的暗自叹了口气,又被中国人赢了一局。

    在这些递交国书的国家里里有几个比较特殊的国家。其一是夏威夷,中夏之间还是平等的国家,双方互相驻有公使。夏威夷王国全权代夏威夷亲王李恩富此时还是美国国籍,却行汉礼呈上国书,虽说没有称臣却也献上贡品,这让美国公使田贝很是揪心。

    另一个是暹罗,中暹曾经是宗藩关系,但随着清朝日渐衰弱和英法在中南半岛上的争夺,中暹的宗藩关系已经正式结束。自李明当政以来,暹罗也没有朝贡过一次。但这些年里。中国商家不断在暹罗有投资,特别是在李明刻意的引导下,造纸厂、民用化工厂纷纷在暹罗建立。暹罗国王拉玛五世不知道这些企业的污染能力,他只看到了这些工厂带来丰厚的利润让暹罗百姓生活越来越好。不仅如此。中国还赠送暹罗主力战列舰并为其培养海陆军官并协助其建立现代化的军队。为此,原本由中国援建的曼谷军港都不再要中国出钱,由暹罗全资由中国提供技术支持。当然,作为原协议中关于中国海军可以停靠曼谷港口进行维护补给的条件依然生效。也因为如此,在1902年的法暹冲突中。中国海军还以停靠曼谷港来支持暹罗,于是暹罗海军敢开着老旧的战列舰于向法国远东舰队进行对峙。最后在中国的调停下虽然暹罗进行了一些财务方面的赔偿,但至少无需割让领土。如今中国正面临俄国的挑战,特别是俄国新远东舰队即将抵达远东之时,这时正好是看看各国态度的时候。拉玛五世表现的让整个中国高层都很满意,以臣子礼跪拜君主呈上国书和贡品。这表明中暹的宗藩关系再续,这需要好好表张一翻。至于一旁英法公使拉长的脸就不要看了。

    但日本的表现就让人很恼火了。日本王明治没有亲至也就算了,作为日本王子的嘉仁说话还是那么嚣张,言语间没有丝毫恭谨之意。小小日本何德何能敢与英法等国并列而立,没看到人家夏威夷都乖乖的垂手而立吗?文官拉长的老脸。武将们却是喜笑颜开。日本人敢在大殿上嚣张,那作为臣子的武将们自然要出兵以镇宵小之辈。日本是中国东北海防上唯一的缺口,海军早有驻军日本的打算,只是一时没找到机会。虽然日本驻有陆军第六军团,但没有海军驻防的日本岛很容易被洋人借口切断。如今日本王子嘉仁亲自将中国海军进驻日本的机会送上门来,这时不伸手接着那简直是亵渎苍天呀。当然,咱也不是什么垃圾都收,就要横须贺。不耽误,下朝就去研究。

    各驻华公使递交国书时是行鞠躬礼,但这个礼仪不适用中华的藩属国。作为藩属国。不能鞠躬而是行跪拜之礼,他们的国书不是递交而叫呈上。作为开国第一次藩属国呈上国书的人也不能是代表,而必需是藩属国最高元首本人亲自到场以跪拜之礼呈上国书。琉球王尚泰、朝鲜王李熙、阿努依总理苏我平野、南洋华人自治区总长李关山、吕宋总督马里亚诺克洛萨斯、苏禄王素丹基朗二世,以及中国西南高山旁的廓尔喀国王都亲自到了。除了上表效忠称臣的国书外。贡品是断不可少的。

    随着一声声的通传,各藩属国最主元首逐一从午门而入跪倒在太和殿前,双手高举国书于顶呈上阅,侍者于门侧高声奏读礼单。随着侍者的每一句话出口,都有两位侍卫抬着贡品入殿并打开箱子请皇上检阅。欧美各使节看着中国藩属国上的贡品第一次知道什么叫做奢华,极品珍珠论盘、玉石论箱、金银制品更是数不胜数。唯有玛瑙论块。可那个头大小堪比人头,自己国家还在殖民地到处搜刮,虽然数量多些但质量决比不上这些也不能公然摆上台面,而且人家藩属国自动上交,而且都是上品极品。

    李明与朝臣们都很满意自然是笑脸常开,夸赞几声,勉励几句,礼成,东西到手。

    也许是炎黄部落所在的地理位置太好,气候湿润物产丰富。粮食的丰富也就意味着人口的快速增长,而在冷兵器时代,充足的人口就意味着强大的战斗力。黄帝能够屡败屡战,而蚩尤一战而败就再翻身之能,很有可能就是人口消耗不过联合后的炎黄部落。而战争的胜利也造就了炎黄部落强大的自信心,加之再融合蚩尤的九黎部落,其势力更回强大。强大的部落自然需要小部落上交“保护费”并且还在尊我为天下共主。加之炎黄部落实行的礼乐制度和平稳的政治制度,也让周边小部落能以加入炎黄这个大部落为荣。为了区别高贵的本族与化外的外族就自然的产生了“畿服制度”。即君主在王国的“内服”中心地区进行直接的行政管理,对直属地区之外“外服”边缘地区则由中原王朝册封这些地方的地方统治者进行统治,内服和外服相互保卫。这也使得中心地区有了外围地区作为屏障和缓冲,使得中原王朝避开了来自周边大部分荒蛮部落的攻击,而变的更加强大。周朝取代商朝之后,将这一制度细化,还第一次提出了“九州之外。谓之番国”的概念,试图将这一制度推广到更广阔的中原王朝尚未实际掌控的地区去。由此形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世界共主的“天下”概念。在历史发展和文化传播过程中,中心“内府”统治区域不断扩展。许多“外服”地区在接受“内府”地区的社会组织和思想文化观念后,慢慢变成“内服”的一部分,而不断形成新的“外服”地区。在这种内外服之间的不断转化就变成所谓的“华夷之辨”。黄帝确实是一位伟大的帝王,远在荒蛮时期就已经明白为自己部落建立外部屏障和缓冲的作用,而且这种方式还是以别人喜欢的方式进行的。再通过礼乐教化将其悄悄吞并。黄帝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建立起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扩张制度,一直沿用到满清时代,而今天依可以借此种方式重新扩大中华的影响范围。

    公元前三世纪以来,强大的中原王朝以自己为核心建立了一套等级制网状政治秩序体系,也叫朝贡体系。说到底就是皇族为了满族自己对奢侈品需求。在这套朝贡体系背后的就是一套朝贡的贸易准则,相当于中原王朝通过朝贡的方式向国外购买奢侈品,只是这种方式被确定为“薄来厚往”,也就是说,用高于贡品数倍的价格购买奢侈品。然而这些贡品对于中原王朝是稀罕品,说不定在藩属国那是遍地的便宜货。有时中原王朝为了维护天朝上国的颜面。即使下国送来一车垃圾,咱们也送一车金银回去,美其名曰“赏赐”。朝鲜就是一个例子,他们只需要拉上一车粮食或是看上去像个东西的往中原一送,美其名曰朝贡,就可以换得一车金银。中国人说朝鲜是棒槌,指不定朝鲜人还说中国是傻子呢。于是就有了,朝鲜一年朝贡五次的最高记录。

    如果此时是新建王朝前期,高速发展的经济自然可以满足“厚往”这一原则。但到王朝后期由于经济下滑已无法满足厚往的能力,往往又会限制藩属国朝贡的次数。也正因为“薄来厚往”这一原则。使得中原王朝的朝贡体系到了明朝已经扩展到整个东南亚和中国西部广大区域,不过历史上因为满清的衰弱而最后丧失。以至于新中国失去了全部的外围屏障。

    李明的出现避免了千年朝贡体系的瓦解,并且通过这次中华建国的朝贡还有加强的意思。只是“薄来厚往”被暗地里取消,中原王朝不再单纯以赏赐名义下发钱财而改为向藩属国进行投资。这种方式也是各藩属国希望的方式。没看到琉球吗?造船厂、采矿厂、海产品等等,因为大量的中国投资变的富裕起来的琉球人那嚣张劲。这次各藩属国元首到中国除了受命而来表示效忠和进贡,他们还带了一堆本国商户,主要的是到中国来商谈拉投资事宜,而商务部长盛怀宣仅安排来京准备大捞一笔的中国商户住宿就已经是一个大问题,因为整个京城所有客栈都不够用。

    各国公使递交完国书。也就代表着新成立的中华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同,可以进行平等的外交和贸易。藩属国上呈国书和贡品,再次在欧洲等国面前确认了中华对于这地国家的宗主国地位,尤其是暹罗这个夹在英法之间的国家,中国也可以借宗主国的地位公然插手中南半岛。当然前提是,干掉俄国远征的舰队。

    藩属国之后就是国内各亲王依次上表并献上贡品,贡品虽然简单但他们的礼节比之藩属国更加恭谨和繁杂,这些来自草原部落的头人已经无力再反抗中原王朝了,只能向中原王朝表示恭顺。

    这些藩属国、地方部落可以上表称臣以求朝廷庇护,必竟他们有一方土地和自己的势力,而有些人就是想上表称臣都没有这个资格。观礼的司徒美堂羡慕的看着这些番邦蛮夷用一些破烂货就能得到朝廷的庇护,而旅美华人依然还要接受美国的人的歧视。是的,这些年随着祖国的日渐强大,不仅是旅美的华人,世界各地的华人日子都好过了起来。但就像那首歌里唱的那样,祖先早已把他们的一切烙上了中国的印记,无论他们在海外再如何风光,他们对海外那片土地都没有归属感,因为他们的心还留在祖国没有带来。当司徒美堂将朝廷邀请旅美华人代表回国观礼中华开国大典的消息宣布时,整个旧金山致公堂内哭声一片。洪门洪门,漢失中土而成洪,今天终于等来我大汉天子收复中土,重振我汉家朝纲,洪门自中华建国日更名为汉门。整个致公堂一致同意,但他们还是叹了口气,心中任然有一些小小的遗憾。那就是他们更希望接到不是朝廷的邀请,而是能接到象坤甸那样的叱令:责令旧金山华人自治区元首某某于某年某月某日进京朝贡,不得有误。这才是他们真正想接到的冰冷的公文。

    作为旅美华人代表的司徒美堂是荣耀的,**阅兵他不是同其它藩属国那样坐在两侧的观礼台,而是同李关山一起站在皇上身后观礼,然后再站在太和殿外观礼这些藩属国朝贡。虽然整个过程皇上没有跟他说一句话,但他站的位置就代表着朝廷的重视。正如他进京陛见之时皇上说的那样:美国还是远了些,一时半会儿的还够不着,不过总有一天,天下有华人的地方,朝廷都要将他们置于我军的保护之下,诸君与朕共勉之。每当起起这句话,司徒美堂心里就是火热一片。旅美华人已经忍辱负重上百年了,如今日子已经好过多了还不能再坚持二十年吗?

    大典礼之后必然是要举行国宴。通俗的说,人家大老远的来观礼,你至少要招待人家一顿饭食吧。满清时代的国宴就是满汉全席了,这是集中华南北顶极美食于一体,作为最高级别的国宴是合适的。满汉全席,满在前汉在后,就这名字也不合新朝礼制要求,而要重新定制时间上又不够。于是李明大腿这么一拍,从满汉全席取消一部分普通菜品,再令人从其它各民族中选出代表性的菜品加入,比如朝鲜的泡菜就名列其中。到于上菜后你吃不吃是一回事,但有这些菜在其中,中华就敢对宴席美其名曰――天下宴。

    菜点精美,礼仪讲究。君臣依礼落座之后,冷荤热肴,点心茶食是水陆纷呈。全套粉彩万寿餐具,配以银器,富贵华丽。席间专请名师奏古乐伴宴,沿典雅遗风。礼仪严谨庄重,侍膳奉敬现宫廷之周。

    从阅兵式到国宴,全周的汉礼第一次全部展示在洋人的面前,却让他们手足无措。因为这些高雅的礼仪他们实在适应不了。单是一个见面的问侯,在汉人看来那是再平常不过,而这些洋人却连叠手鞠躬都学不好,只能收获一堆白眼。洋人公使无不感叹道:“果然是礼仪之邦。”

    席间觥筹交错,言语欢畅,其乐融融。无不是对未来美好的祝愿。

    李明以白水参酒来应付开国宴,到不是他不想喝,而是一会有更重要的事。不仅是一位最尊贵的客人没有出现在这里,需要李明亲自接待,而且方才皇后传话过来说家里还来了客人。

    李明不解?那位贵客是世外高人不依俗礼,论身份比皇帝还高,李明亲自接待也说的过去。可还有什么客人需要皇帝亲自接待的?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