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草清在线阅读 - 第四百二十七章 你李肆能否跨过那道门槛

第四百二十七章 你李肆能否跨过那道门槛

    第四百二十七章你李肆能否跨过那道门槛

    康熙五十六年,风云激荡,远比另一个时空里的历史精彩。但至九月,之前的硝烟、血火,阴谋盘算,各色人物的出演,都仅仅只是正戏开场的锣鼓。广州黄埔无涯宫,李肆在肆草堂置政厅的鹿皮沙发上翘着二郎腿,平静地注视着一个人,正是这个人,将大幕缓缓揭起。

    “一万于十万,一万乃小仁,十万乃大仁。舍一万而活十万,即便是食人逆伦,也存下了大仁?孔先生,此言若是真道,历辈卫国抗敌之士,岂不都成了不仁之人!?”

    旁边还有个人,正一脸愤慨地指责着,这是翰林院检讨唐孙镐。

    “先贤非止言仁!仁义道德,只执一端则成谬!活人为仁,义又何在!?无义之仁,亦非仁也!以生灵之数较大小,这不正是孔圣所弃之杨朱论!?”

    唐孙镐还在文绉绉地喷着,李肆挥手止住,再看向那个一脸恭谦,虚虚坐在对面的老者,眉头微微皱着问道:“岸堂先生来英华,我李肆当倒履相迎,何苦如此自污?”

    这老者正是孔尚任,以访病为由南下,一进英华治下,就宣称自己是避祸而来。十天前,更在新会拜祭当年葬身民人肚腹的死难者,祭文为各家报纸转发,题目是,内容则是唐孙镐正在批判的大仁小仁。

    孔尚任此文是在为新会食人开脱,就这点而言,是赤裸裸地攻击李肆将新会当作“抹黑”满清工具的恶行。跟随孔尚任祭奠的还有数千士子,甚至不乏当地官员,影响非常大。各家报纸刊发这篇祭文,也附着立场不同的评论,一场大讨论似乎又渐渐成型。

    可李肆之所以说孔尚任是自污,就在于他这言论本就很容易驳倒。如唐孙镐所言,这番言论是功利道德主义,这就跟牺牲一人救十人的选择一样,执政者都以此准则行事。但这属于可做不可说之论,小到一家相处,大到一国政治,这些话是不能摆在明面上的,亮出来就必须批驳。若非孔尚任是孔圣之后,本人又是大才子,大家对他都还算客气,恐怕报上已是铺天盖地的唾骂。

    孔尚任已年近七旬,颤颤巍巍地道:“尚任唯求尽绵薄之力,助天王凝人心而已。”

    李肆沉默,片刻后示意唐孙镐退下,要这个熟读圣贤书的翰林郎来,不过是备着自己预料出错,这孔尚任要学唐僧耍横,训斥自己,好有个助阵的骂手而已。

    现在孔尚任承认是在自污,反而让李肆心中更不踏实。

    孔尚任跑来英华,为何要大张旗鼓地来这么一下,以孔圣后人之尊,丢出即便是一般读书人都难出口的谬论?

    难道这是投名状?含着一丝笑心思的投名状。就是让李肆能占据舆论制高点,好好地训斥一番孔尚任。

    事情似乎就是这样,孔尚任来英华胡说了一通,李天王出面,好好训斥一番,孔尚任再自承学识浅薄,李天王儒学精深,孔圣之后也要五体投地,他孔尚任的价值不就这么出来了么?直白说,孔尚任就是个不请自来的托。

    李肆淡淡道:“我英华人心已定,各安其道,何必多此一举,再搅人心?”

    孔尚任这托似乎还含着另外的盘算,要驳斥大小仁之说,就得高举孔圣之仁。李肆最初想到的,是那帮以和三贤书院纠集起来的文人,还想着兴儒,所以找上孔尚任,一起演了这么一出。

    孔尚任一声长叹:“非如此,天王怕是不信尚任的来意。”

    李肆呵呵一笑:“岸堂先生不就是为北面当说客而来的么,我已等得心焦呢,怎会不信?说吧,那康熙,开了什么条件?”

    孔尚任老脸抖动,显然是不太适应李肆这么直接,更是没料到李肆似乎本就持着议和之心。

    李肆继续笑道:“没错,我无心再打下去。认真说起来,从最初立国,到四面拓土,再到湖南两番大战,我李肆……都是为守土,为守利而战,绝非惹是生非之人。所以啊,岸堂先生,什么生灵涂炭,什么天下安宁,这些虚话就不必再说了。你也该知道,我是生意人出身,只要价码合适,诸事都好商量。”

    这话说得孔尚任更是一口气差点没喘上来,你李肆在圣君盛世都悍然作反,现在几乎都将整个南方占走了,你还不是惹是生非之人!?

    可李肆这么直率,孔尚任也就顺水推舟,径直摊了牌。

    听了桩桩条件,李肆耸肩:“连王都舍不得封,还只给广东,康熙老儿,诚意不足啊。”

    孔尚任赶紧道:“皇上……康熙有言,只要天王有心应抚,名位和辖地都好商量。”

    李肆冷笑:“商量……商量个两三年再说?”

    他盯住孔尚任,很认真地说:“最少我要个英王,地盘就以实际控制线为准,而且与我相邻之省,驻军须报备于我,官员人选也得我首肯,就叫……李选。”

    听得李肆似乎将自己代入到了三藩角色,孔尚任瞪眼吹胡子,一脸怒意,让李肆有些奇怪。漫天开价,坐地还钱嘛,至少自己表露了可以谈的意思,这老头也是懂官面运作之人,又有什么好气的?

    却不想孔尚任沉吟片刻,眼中闪出决然,像是下了大决心地开口道:“老儿此来,确是为北面传话,可也怀着一颗扶正华夏之心。既然李天王无心于此,老儿再无多话!”

    他起身拱手,一脸憾恨:“老儿以为李天王真是心怀华夏之人,没想到,竟欲效三藩而行。北面传李天王一心揽利,这英华一国也只为铜臭而立,原本还不相信,现在看来,竟是真的!”

    诶……

    李肆怔住,跟预想出了点偏差呢。挥手止住孔尚任,让他仔细说清来意,老头气呼呼说了个透,李肆这才恍然。

    孔尚任的来意,表里如一,他是真来投英华的。康熙给了他这个机会,甚至还不阻他带上直系家眷,他也乐得弄假成真,就此逃离北面那个让人窒息的世界。

    他虽是孔圣之后,可非衍圣公一系,对自己身份所载不是特别看重。而且他本人受教于明清变际之士人,与前明遗士相交颇深,华夷之辩深藏于心。虽在满清出仕,却醉心曲词文字,所作天下传唱,其中颇有犯忌之处。他遭罢官,正与此有关,更加深了他对满清之治的认识。

    若是满清统掌华夏,再无归处,他也就“且把夷朝作华朝”了,可英华骤起,将满清天下捅出一个大窟窿,甚至不到两年,几乎就踞整个南方而立,也让他心中有所触动。

    只是如此,还不足以让他直接投英华,可康熙竟然直接找上他,要他一面作使者,一面作间,他何乐而不为?

    孔尚任另有心怀,只是之前惮君太深,不敢随意出口,现在听得李肆竟然是想效仿吴三桂之流,顿时就恼上了。

    李肆劝解道:“我李肆当然是要复华夏的,可征程漫漫,总得一步步行去,不可能一蹴而就嘛。”

    孔尚任脸色稍缓,自揭了底细,话也就说得更开了:“天王欲如何回康熙?”

    李肆反问:“以岸堂先生所见呢?”

    孔尚任老脸浮起激昂光晕,几乎是呼喝出声:“承华夏正朔,继前人伟业,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咳咳……

    李肆差点被自己口水呛到,这家伙藏得深,竟是一个老愤青。

    接着孔尚任的话将李肆惊住,就听他道:“前明遗泽未灭,人心犹存,天王就该访得明室后裔,奉其为帝,以揽天下人心,一力北伐,反清复明!”

    他说到“反清复明”四字时,还摘下了自己的瓜皮帽,光秃秃的脑瓢,辫子已经剃掉了。

    置政厅里回荡着老头中气十足的话音,好半天都没消散,李肆原本很是随意的脸色渐渐凝重,二郎腿也放了下来,就认真盯住了孔尚任,想从他脸上看到其他什么东西。

    没有其他东西,就是一股纯粹之气,这是孔尚任十足的心声,再真实不过。

    李肆眯住了眼睛,心说康熙老儿,怕是知道你孔尚任的心声吧,所以才派了你来。说起来,康熙选中你,就跟自己送茹喜到胤禛身边一样,都是不惧其本心,甚至就是要用这本心。

    此时他暗自后悔,本可以轻飘飘一句话,就让这个人在半路上以各种意外蒸发掉,现在可好,收下的是这么一个木马。

    “老先生且安顿下来吧,你在新会之言,天王府终究是得批驳的,至于后事,康熙嘱你联络之人是谁,我直接回他话。这段时间,就多看看,少说话,如何?”

    此时自然不可能再动手,甚至都不能将孔尚任软禁了,李肆只好放出拖字诀,希望能消减孔尚任对国中舆论的影响。

    孔尚任可想不到自己一番反动言论,让李肆这个大反贼居然对他动了杀心,而李肆这番交代,也更不会当作警告之语,就以为是寻常交待。对李肆没有正面回应他的提议觉得有些不满,郁郁地应下。

    “原以为这道门槛很容易就能消解,可孔尚任一来,这个门槛顿时拔高,你也不得不认真面对了。”

    黄埔书院,段宏时、薛雪和李肆在凉亭相会,密议此事,段宏时是一脸淡然,显然早有所料。

    段宏时接着道:“天主道将阴云拂去,人心大活,可逐一之性未消,儒教士子,自然还想再举大旗。”

    薛雪跟随段宏时学了这么久,已是很有心得,他对当前态势另有总结:“人心怀古,往日弃掉的,现在才觉得好,却又不珍惜现在的,总之还是为着他们的利。”

    李肆冷笑:“不少官员上书,特别是屈明洪屈承朔父子说得更清楚,劝我先奉明室,再禅让得帝,内里到底怀着什么心思,还真是让人齿冷。”

    他嘴里这么说着,心中也道,这的确是一道门槛,英华能不能成正果,之前一战是外,现在这道门槛是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