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华夏立国传在线阅读 - 第二百三十六章 洛阳

第二百三十六章 洛阳

    第二百三十六章洛阳

    曾华一行东游的第一站就是洛阳城。永和九年八月大司马桓温收复故都洛阳,此后数年间一直处于荆襄军的控制之中,不过周围诸地却全是北府的地盘,被团团包围,只有一条北府格外留出的孤道通到南阳宛城,以便荆州北运粮食,给洛阳的军民们吃。可以说,桓温从洛阳身上捞到了足够的名声,却背上了一个沉重的负担,所以他也没有什么心思去修缮洛阳。数年过去了,洛阳还是那副刚刚从伪周国手里夺回来的德性,除了历次战乱留下的痕迹外,没有什么东西了。

    后来北府的势力日渐渗透进洛阳,加上累次以恢复故都的名义迁徒近十万世家和百姓入洛阳,再加上修建洛阳大学,司州大学,开设商号,逐渐掌握了洛阳的大部分治理权,到后来荆襄任命的留守官吏居然成了摆设。而桓温和洛阳守将沈劲也无可奈何,只好任由其发展,只要洛阳的防务还在手里就好,这样洛阳名以上还可以挂在桓温和荆州的头上。

    到了太和元年间,由于搜捕逃入城中的伪周、伪燕余孽,驻防的荆襄军趁机扰民,激起了民变。沈劲严厉处理,谁知又激起了兵变,不但沈劲死于乱军之中,还祸及了上千士子和百姓,最后还是靠城外的北府驻军才平定了兵乱。此后桓温和江左都无意再背上洛阳这个包袱,顺手就交给了北府。

    北府在名正言顺得到洛阳之后,便开始大兴土木,极力扩修洛阳。由于洛阳名义上还是大晋的故都,北府只是“暂管”,所以北府在复建时可不敢修复城墙,好像北府打算要占着洛阳不还一样。虽然曾华和一干北府重臣也没打算还,但是少一事不如多一事,于是下令,洛阳不但不修复城墙,反而以前残缺的城墙全部扒了,只留下还完好的几段城墙,加以修缮。于是洛阳便成了第一个有城墙),却没有城防的城市。

    北府接着就对洛阳城内开始大修特修了。为了获得更多的资金,曾华不但自己掏了数十万银圆的“赞助”,还分别拜访了各个“基金会”和商社,让这些富得流油的主出钱修复洛阳。

    曾华的面子还是够大的,这些“基金会”和商社在听完曾华描述的前景之后,纷纷投钱去修复洛阳。学部共金会、工匠共金会和咸阳、南郑等几家大工场一起投资修建了洛阳大学和洛阳工学院;圣教共金会捐钱修了洛阳神学院和洛阳大教堂外,还承包了各教区的小教堂和教会初学;几家财大气粗的商社承包了洛阳“商业街”和城中街道、水道等基础建设;军士共金会除了出资修建了洛阳陆军军官学院后,还承包了一片街坊房屋的建设,修好后直接卖给一些定居的世家和商人。

    曾华带头在洛阳南城洛水边修建了一座行在别府,其余各文官武将和大商人们也纷纷在南城修建别府,占了位置再说。而且这些人都是跟着曾华的老人,光是各商社和工场的股份就不知赚了多少钱,也是该花的时候了。

    所以这个时候的洛阳正是大建设的时候,借着太和西征大捷的顺风,北府的财政富足了很多,所以投入到洛阳的资金也更多了,司州大学,洛阳藏书馆,洛阳印书馆等各种“官投设施”纷纷开始建设了。

    曾华一行在河阴上岸,在两千侍卫军的护卫下很快便赶到了洛阳。在行在休息一晚后,曾华一行第一件事就是去祭拜晋室陵墓,以尽人臣之道。

    晋室陵园都在首阳山,据记载应该有五个陵墓,即晋宣帝高原陵、景帝峻平陵、文帝崇阳陵、武帝峻阳陵、惠帝太阳陵,按照晋宣帝司马懿的“家训”不封不树不谒陵,隐秘地埋在首阳山上,原本以为经过时间的掩埋,可以安静地躲在地下永远保存。可惜司马懿的子孙不争气,短短几十年便分崩瓦解。永嘉之乱时,刘渊遣石勒攻破长安,烧毁宫室,大掘陵墓。再后来就是上百年的改朝换代,无尽无止的战乱,这五座陵墓早就被盗掘一空,败落不堪了。

    桓温收复洛阳后,江左很是花了些钱修缮祖宗陵园,可是不管怎么修缮,也改变不了这已经变成空墓的结局。

    曾华、王猛、笮朴等人身穿朝服,执臣子之礼,在崇阳陵前的晋陵祭殿隆重行礼,好生祭祀了一番晋室的祖宗,而身为司马宗室的桂阳公主更是哭得稀里哗啦。祭拜完后,众人登上了祭殿后的高台,这里是用来行春秋大祭的。

    站在高台上,看到远处的陵墓山丘在西斜的阳光下昏昏沉沉,还算整齐的陵道和寂静的山林却怎么也掩饰不住处处杂草显现出的落廖苍凉,再远处是隐现在橘黄色阳光中的山峦,那里是后汉的诸帝陵墓,它们已经在后汉末年董卓之乱中被一把大火化为废墟。

    不管他生前是怎样的威震天下,多么的富足四海,死后还不是一抨黄土。曾华看着远处的山峦陵墓,心里暗自感叹着。在曾华的眼里,那些陵墓不正代表着后汉和晋朝吗?不管它修得如何气势恢宏,最后的下场就如同这隐现在杂草之中的陵墓一样,黯然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回想这些在历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死后连安身之地都荡然无存,而他们创立的所谓不世之功,也跟着烟消云散了。

    曾华不由想到自己身后事,自己现在已经开创了一段新历史,带着华夏民族走上了一条新路,只是不知道历史会不会跟自己开一个玩笑,在自己死后不知不觉让流淌的长河拐上一个弯,又回到以前的轨迹上。自己所建立的功勋和事业会不会和这晋室陵墓一样,在杂草夕阳中黯然败落。可是自己又怎么管得到后人的想法和命运的改变呢?

    曾华不由抬起头看着这苍茫的天地在西斜的阳光中变得萧然肃穆,心绪暗暗变得更加沉重,不由自主地念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一旁的王猛和笮朴不由自主地受到感染,喃喃地念着这首苍凉悲壮的诗句,在慢慢体会着其中俯仰古今味道的时候,不由想起了晋室的败落,想起中原的战乱,想起了自己和万千百姓都因此而颠沛流离,想起了永嘉年间洛阳的那把大火,想起了这百余年间中原无数两腿羊的苦苦地挣扎,不由从心底涌起了无限抑郁悲凉之感。

    王猛和笮朴体会到了诗句中曾华的那种感受,无数的先人,无论是旷世豪杰还是普通百姓都已经消失在茫茫的黄土中,而现在北府创立的不世功绩会不会因为后继无人或者是后人无能,和这汉帝秦皇、魏武晋文一样,最后消失在无尽的天地间?而天下百姓会不会又要过上永嘉之乱时的悲苦呢?想到这里,王猛和笮朴两人悄然流着眼泪,感受这吊古伤今,忧国忧民的悲凉。

    许久,曾华等人才从这种情绪中恢复过来,收拾好了便走下台来。回到祭殿,王猛摇头道:“大将军许久没有做诗词了,想不到今日的一首诗让王某感触万千,竟然失态了。”

    旁边的笮朴接言道:“正是,此情,此诗,真是让人情不自禁。”

    曾华却在一边汗颜,今日不由自主地剽窃一回,估计又要流传天下了。曾华的父亲算得上一个高级知识分子,给儿女们的启蒙书籍就是和,所以这两本书也成了曾华在小学三年级之前的全部课外读物,而这些唐诗宋词深深地刻在了曾华的脑海里,时不时就泛滥出来,成就了曾华那天下闻名的文采。不过还好,还有点良心的曾华总是克制自己,不要再随意剽窃了,要不然他肚子里的唐诗宋词能跟批发市场的白菜一样往外出。

    接着曾华、王猛、笮朴、瓦勒良、何伏帝延一起去游历洛阳大学。

    按照北府尚书省和学部的规定,洛阳大学和长安大学、雍州大学、邺城大学、成都大学以及正在建设的昭武大学都属于国学,按照“异世”的说法,这些学校都属于国家重点大学。这些国学可以说是天下万千读书人的圣殿,所以连学部都只有管辖权和监督权,根本没有日常管理权,什么学术研究、学生录取更加没有资格去管,完全由各国学自行处理。各国学校长都是由平章国事直接任命聘请,待遇等同参知政事,而各国学教授和州学教授不一样,全是先由校长提名,国学教授组成的学务合议会合议审定,然后再由学部备案,最后由校长出面代表国学聘请教授。顺便提一句就是由各翰林院学士组成的翰林院则是各国学、州学和他们的教授在学术等纠纷中的最高裁决机构,也是连尚书省都无权过问,除非是打官司打到大理寺去。

    第一任洛阳大学校长是许谦,他原是拓跋什翼键的谋士,擅长天文地理,当时他就任洛阳大学时还是百废待兴,所以他在职数年更像是为洛阳大学专门搞基建。后来他转任兖州刺史,洛阳大学校长的位置便由罗友接任。罗友和郝隆算得上新学派的领军人物,他利用自己的名望,从长安大学,雍州大学,梁州大学和成都大学挖来数十名教授,也为洛阳大学立下了学术氛围,成了新学派的另一个中心。永和二年转任邺城大学校长后便由袁方平接任洛阳大学校长至今。

    袁方平是曾华故友袁乔袁彦叔之子,原本是冀州刺史,兴宁三年受阳平郡东阳武案牵连,连坐免职,于是便转到雍州大学任教授,专心治学。他本有大才,苦心研学几年后便成为大家,尤其在治史和诗赋方面在国学中也算是屈指一数。

    他出任洛阳大学校长后,便是洛阳大学异军突起的时期。袁方平在学术思想上属于中立派,不新也不保守,坚持曾华跟他提及的“百花齐放,求同存异”。在他任期,不但新学派更加兴旺,而且还请来了孙绰,许询等江左玄学名士,大谈“寓目理自陈”的山水文学。这些江左名士发现自己的玄学在治国治天下方面不及新学,所以干脆不如专注于自己的长处,大行诗词歌赋,治史考据。不过治史考据是雍州大学的长处,连长安大学都要避其锋芒,于是洛阳大学便开始大扬诗词歌赋。

    袁方平做出最让天下人震惊的事情就是极力促成了聘请不到三十岁的江左画家顾恺之为洛阳大学学士,位列名动天下的国学教授。而随着顾恺之就职洛阳大学,各地有名的画师便纷纷涌向洛阳,一时南派北派,东派西派各流派的画师纷纷在洛阳大学和司州大学就职,互相交流切磋,提高画技,一时成为天下画师中心。

    接着袁方平又向曾华讨来了原龟兹、疏勒等西域诸国的数百名宫廷乐师,择优聘为乐科博士、学士,也成为洛阳大学人文学院和司州大学的教授,又轰动一时。没有两年,洛阳大学便成为天下诗词歌赋,乐声歌舞的“文艺中心”,后来居然有众多名士大叹“天下风流半在洛阳”,比起长安的西城别有一番境界。

    得知曾华将游历洛阳大学,袁方平不由大喜,在大学中的适园设下野宴,汇集了洛阳大学、司州大学、洛阳工学院等众多教授名士,准备与曾华一行举行一场诗词会。

    曾华从行在别府出发,需要穿过观德大道,再走过洛河上的修文三联桥,走到城北之后才到洛阳大学。

    按照洛阳的“新城市规划”,洛阳以洛水为界,分成南城北城,北城为洛阳大学、司州大学、洛阳陆军军官学院、洛阳工学院、洛阳神学院和河南郡学,名副其实的校园区,也包括数万教师教授和学生们的生活区,总计是十二园区。而南区则是官署、民居、商铺、集市以及江右著名的酒肆乐坊,分成二十四坊,五十二个教区,六条大道。

    走在观德大道上,曾华等人发现洛阳与长安相比,不到在繁华上远逊一筹,更在气势上远远落后。这也难怪,长安是北府的都府,自然可以有一副雄视天下的气魄,但是又有谁敢、谁愿意在洛阳修出这种气魄来。

    曾华和瓦勒良对街边的建筑指指点点,因为这位米兰人是位建筑高手。在观赏中,曾华和瓦勒良不约而同地发现洛阳的建筑秀丽、绚烂而富于变化,出现了各种复杂形式的馆阁楼台。而瓦勒良更指出了这些建筑特征是“屋顶的坡度增大,出檐不如长安建筑深远,有些建筑如官署别府的门窗多采用菱花隔扇,建筑风格渐趋柔和”。

    修文桥分别跨在洛水南北两岸和河中的小洲,分为三段拱桥,所以被称为三联桥,因为在北岸直接连着洛阳大学,所以被取名为修文桥。这座建筑精良的桥梁终于引起了瓦勒良的一阵感叹。

    走进洛阳大学,发现这座校园依着中轴线作纵深布置,自外而内,馆阁重叠、院落互变、高低错落、主次分明。

    在袁方平的引导下,曾华一行走进了适园,受到了上百名教授名士的热闹欢迎。曾华非常地客气地与所有的教授名士一一见礼,语气非常轻松,使得原本非常紧张的诸位名士也放下心来。

    过了一会,在曾华、袁方平、王猛和笮朴的慢慢引导下,众人变得更加轻松,有点像开诗歌会的样子,而非常聪明和会做人的何伏帝延以请教的名义插斜打诨,很快便引起一阵哄闹嬉笑声,气氛越发的活跃。

    这时,袁方平对曾华说道:“大将军,我等知道你于昨日又得古诗一首,我等诵读之后大为感叹,无不拜服。今日得此良机,我受诸位士子之托,请大将军再赋诗一首,为洛阳大学添色。”

    曾华一听心里愣了一下,想不到前天才写的,这么快就传遍了洛阳士子,看来洛阳已经成为天下诗词歌赋的中心了。不过如果自己不好好引导的话,说不定历史就没有辉煌灿烂的唐诗和宋词,因为以后很有可能是没有唐朝和宋朝了。为了让后世也能产生类似唐诗宋词这样的中国文学顶峰,自己就勉为其难地再剽窃几回吧。

    曾华终于为自己剽窃找到了富丽堂皇的借口,但是还没有想好剽窃那首诗,于是便找了个借口拖延一下:“让我赋诗一首也可以,不过敬酒要先饮,求诗要先赋。”

    众人不由大笑,于是便纷纷坐在那里斟酌起来。

    大家先请王猛来上一首,毕竟他是平章国事,算得上是北府第二人,怎么能少了他呢?于是大声叫道:“请太宰大人来上一首!”

    王猛听得大家的“呼声”,站起身来淡淡一笑说道:“王某只是擅长治政理事,不会诗词歌赋,还请诸位原谅。在此王某自干一杯,以此赔罪。”说完,也没等众人反应过来,便举起酒杯一饮而尽。

    众人一愣,还想说些什么,突然看到王猛那双不怒而威的眼睛,谁都说不出话,只好把注意力转向笮朴,齐声出言道:“请少宰大人来上一首!”

    笮朴也站起身来拱手道:“笮某只擅于谋事,不敢在诸位大才面前卖弄还请原谅。”

    众人一听,敢情这两位宰辅大人都不想吟诗,可能他们都是新派人物,擅长治国,不精诗赋,所以也不敢出丑了,于是也释然了,静下心来想着自己的诗赋。而这时的笮朴却侧过身对旁边的王猛和袁方平说道:“今日有大将军绝诗一首,定会再传天下,我们就不要出丑了。”三人不由大笑。

    孙绰首先想得一诗,率先吟诵了出来:“萧瑟仲秋月,飂戾风云高,山居感时变,远客兴长谣。疏林积凉风,虚岫结凝霄,湛露洒庭林,密叶辞荣条。抚菌悲先落,攀松羡后凋。垂纶在林野,交情远市朝。澹然古怀心,濠上岂伊遥?”

    许询接着口诵一声道:“巢由坦步,稷契王佐,太公奇拔,首阳空饿,各乘其道,两无贰过。愿弘玄契,废疾高卧。”

    众人纷纷叫好,同饮了一大杯,接着也一一口诵自己的诗赋,有好也有差的,不过大家都不是很在乎,因为众人都明白过了,都想等着曾华的压轴戏。

    不过大家一诗一杯酒,加上又都是蜀地好酒,到后来众人都喝得有点高了,纷纷开始大发“名士风情”,连酒量不错的曾华也有些晕晕乎乎,举着酒杯连声大呼,很快就在迷迷糊糊的状态下剽窃李太白诗赋一首,并大声唱了起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景略公,笮夫子,将进酒,君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众人听到这里,轰然叫好,这些大多是玄学名士,他们追求的是活得适性、潇洒,于是就必须寻一个合适的途径来排遣生命悲感。所以他们除了丝竹陶写之外,还喜欢以山水怡情悦性,所谓虽无丝与竹,玄泉有清声。所以孙绰和许询才会写出他们最擅长的山水诗。

    但是他们讲究率性而为的山水诗与曾华的一比,顿时落了下成。袁方平和孙绰、许询等人细细一品味,觉得这首以汉乐府短箫铙歌为曲调的诗大起大落,诗情忽翕忽张,由悲转喜、转狂放、转激愤、转癫狂,最后归结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如大河奔流,纵横捭阖,力能扛鼎。全诗五音繁会,句式长短参差,气象不凡。真是有如鬼斧神工,足以惊天地、泣鬼神。那种深广的忧虑和对自我的信念荡然回响在耳边。这种境界比只是寄情山水,排遣悲愁的江左山水诗高得不是一点点。

    众名士这才对曾华的才情表示发自肺腑的敬佩,在他们看来,这位大将军真的是一位文武兼修的大才。在这种情绪和气氛下,适园诗会的气氛越来越高涨。

    到最后,一直都不做声的顾恺之呈上了自己的长卷画。众人围过来一看,只见画中人物神态各异,曾华含笑祥和地坐在正中,左边的王猛含颌平和却威严肃正荡然纸上,右边的笮朴抚须注目却透出一种睿智明识的透彻,袁方平安和平静,迎面扑来一股海纳百川的气势,还有站在岩壑中的许询,花树下的孙绰,高情远致的神采栩栩如生。

    不过大家都发现画中唯独曾华的眼睛还缺有两点,众人都知道顾恺之做画传神在于点睛,于是都没有说什么,只是屏住呼吸看着顾恺之。

    只见顾恺之走到曾华的身前,上下仔细祥端着曾华。曾华也不以为然,微笑着喝着自己的酒,任其自然。只见顾恺之看了一会,猛地转过身来,提起笔在画中曾华的眼中各点了一点,只见含笑的曾华一下子活了,那眼睛似乎看透了所有人的心,也似乎看到遥远的四海,那种王者之风隐然其身。众人又是轰然叫好,纷纷赞叹道:“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

    适园诗会后,袁方平将曾华等人的诗赋抄录下来,请诸人签上自己的名字,并将顾恺之的装裱,一起列为洛阳大学的镇校之宝。

    曾华与袁方平,司州刺史、洛阳留守顾原,左护卫军都督候明,驻防许昌都督霍遂等司州文武官员以及数十名司州洛阳士郎乡绅详谈了几日,然后在孟津再次上船,由三千侍卫军陆路护卫,河防第一舰队第二支队水路护卫,顺流直下,直取青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