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屠刀集在线阅读 - 千古不散鸿门宴7

千古不散鸿门宴7

    书名:屠刀集作者:菜九段001更新时间:2014-04-2521:16:58

    千古谁识鸿门宴(更新超长版)

    7.诡异无比的鸿门宴

    鸿门宴是真实的故事,也确实有霸上鸿门这么一个地方。此地现为鸿门宴遗址,位于今天的陕西省临潼县新丰镇鸿门堡村,距秦兵马俑博物馆只有5里路。它南依骊山,北临渭河,地处潼关通长安之要道,遗址前横着一公里长的峭塬,中间像刀劈似的断为两半,南北洞开,犹如城门,鸿门因此而得名。现遗址为一旅游景点,据说在一座用玻璃钢制成的蒙古包似的楚军军帐内,模拟了当年的宴会场面,有项庄舞剑、樊哙闯帐等塑像,生动的再现了两千多年前的重要一幕。让我们来看看在鸿门宴上都发生了些什么。

    据《项羽本纪》:刘邦天一亮就带了百余随从至鸿门见项王,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郄。”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纵观整个鸿门宴上,刘项之间只有这么一句对话,使人不禁嘅叹,如此热闹重要的一场历史盛会,其记载怎能如此简略?再说了,世上哪有只讲一句话的对饮?两个老战友老弟兄一年多没见面了,到这个时候,难道不说话光喝酒?话肯定要讲,但因为此前的尴尬情形及心情复杂、场面奇特,估计这个话也不会有多少。但肯定不止这些,而那些没被记载下来的话里,就应该包括前夜刘邦与项伯的秘谈内容。之所以说是秘谈,是因为没有被明白地写出来。

    既然历史就是这么记的,我们的凭据也只有这一句话,就从这一句话开始分析鸿门宴的过程。经过推敲,我们就会发现,刘邦的话说得含含糊糊,但却曲尽其妙,含含糊糊得非常有效用。他在这个时刻绝对不会有任何指责项羽的意思,其出发点是解释与自责。他是来谢罪的,在这个时刻他只能自责,话里自责的内容,是指自己听信了小人之言而闭关不让诸侯入内一事。当然,刘邦所说的小人也含双关,不仅是自己听了小人的话,就是项羽准备大动干戈,也并非出于本意,而是由不相干的人在其中起了作用。换言之,刘邦不仅承担了自己的责任,也把原本应该由项羽承担的那份责任给开脱了。应该说在原本要起的冲突中,刘项二人都犯了错,刘犯的是小家子气的错,项犯的是绝情的错。而刘邦则把所有的错承担了下来,一下子就在境界上高出项羽。刘邦所言虽然仅寥寥数语,却起到了解开项羽的心结、并使自己脱困的作用,这就是刘邦的厉害之处。这段话首先就提到的两人并肩作战情景,自然会让项羽的思绪回到艰苦作战的年代,从而念及两人原本存在的战友情谊;次及战略分工,也有战争时期两人相互配合默契的情分在其中;再及无意立下大功,表明不是自己有多大本事,完全是运气好;终及不详其名的小人尽出馊主意,让原本关系非常好的两兄弟产生矛盾。这番虚虚实实的话,基本上覆盖了项羽复杂的心理状态——战胜的豪情、立了大功的自负、失去灭秦机会的懊恼、拥有空前实力的狂妄、准备对兄弟动粗的自责心理,林林总总,在这里都受到照应。确实,对秦作战是最为艰苦卓绝的事,无数先烈壮志未酬、饮恨而终。而他们好不容易熬到了最后胜利,这个战友情份正是弥足珍贵的。何况刘邦提到的战略分工,应该是项羽必须认可的,提醒项羽不能不认这个帐。而一旦提到战略分工,就免不了会触及怀王之约,刘邦是有权利如约王关中的,但现在可以重新考虑安排了。这个内容这段话里没有,但前夜已经说了“不敢倍德”,就包含了这层意思。可能也有为了避免重复没再记录的因素。反正加上这层意思,刘邦的完整意思是,哥们,一切好说,都听你的安排。

    有了刘邦的这番表白,再加上没被记载下来的利益交换,项羽肯定也动了真感情,觉得自己之前准备消灭刘邦的冲动太过分了,他也作了自责,他的话翻译成现在的语言,即“要不是你那个曹无伤过来搬弄是非,我又怎么会想起来要做如此绝情的事。”这样的回答固然有项羽把刘邦的话给听岔了的因素,但更多的是,项羽已知道刘邦决意归顺的底牌,便觉得先前准备火并一事太过绝情,也做了自责。不自责也不合适,本来嘛,人家只是想把住胜利果实,怕别人来抢;你可是一下子就要抢走一切,还要要人家的命。后者的错显然比前者要大,且不可挽回。只是这个自责的后果,是将曹无伤当了垫脚石,让自己下得台阶来。

    其实,在不打算与刘邦撕破脸的情况下,曹无伤的死活对项羽来说根本无所谓。我们不妨想象一下项羽当时的心态,可能听了项伯的转达,及看到刘邦恭敬地来访,项羽一下子觉得自己此前做得太过了,脸上有点下不来。是呀,人家也是千辛万苦,一刀一枪拼出来的功劳,让自己省了不少劲。而自己情况不明,就准备一步做绝,真到了那一步,情何以堪。在这个面子上下不来的时候,有个现成的曹无伤,不把他拖下水分担一点岂不愚蠢之至。所以项羽对刘邦的答话,就有很大的为自己开脱的成分。在化解危机方面,这哥俩的处事方式非常相似,自责 委过于人。细分析一下,刘邦的意思是,这事是我的不对,都怪那些不懂事的小人尽出馊主意,造成现在兄弟失和,我有责任哪。刘邦这么一坦白,项羽也说了,我做得也不好,不过要不是你那个曹无伤说事,我也不会这么做啊。看来这两个人是要维持关系的,全是外人在捣鬼。是啊,原来两人关系很好,都结拜为兄弟了,怎么居然发展到都准备火并了。噢,原来是曹无伤这小子使得坏。所以项羽供出曹无伤很正常,而将曹无伤通风报信一节瞒过不说,才不合情理。

    后人以为,项羽如此轻率地把刘邦部给他通风报信的曹无伤给卖了,实为一大损失。其实不然。此时项羽已完全知道刘邦彻底让步的底线,便没有必要与刘邦闹翻。既然不打算撕破脸,那么先前准备火并一事显然做过头了,此时将曹无伤抛出来,正好可以减轻自己道义上的压力,让自己下得台阶来。曹无伤是你刘邦的人,让你自己去杀好了,与项羽无关,根本谈不上什么损失。

    虽然他很高兴刘邦识相地让出了关中的支配权,但如何对付这个新局面,项羽还没作好充分准备。所以项羽肯定会一个劲地劝刘邦喝酒,但场面肯定非常尴尬。此间,范增数次示意项羽对刘邦下手,项羽都不予理睬。原因很简单,他已得到刘邦的亲口许诺,得到了他想要的一切,形势根本不允许其再生事端。此时一个事先没有计划的事发生了,即范增安排的项庄舞剑。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平淡的宴会,一下子就变得颇为凶险。

    按说范增知道刘邦让步的内容,也知道项羽的基本态度,但他还是不想让刘邦存在下去。说到底,人是观念的奴隶。范增一旦认定刘邦是项羽得天下的大敌,便心心念念以除掉刘邦为务。此前项羽准备与刘邦火并,就有范增的鼓动影响。当然,刘邦王关中的前景是项羽不能容忍的。可现在形势变了,项羽主宰天下的形势已水到渠成、呼之欲出了,而于此时杀害刘邦,将破坏其即将到手的大好局面。形势变了,项羽变了,但范增没变,范增的观念没变,他对干掉刘邦这一件事已是着了魔了,于是便安排了项庄不怀好意的舞剑。而此举动其实也将了项羽一军。因为这个节目事先没有安排,贸贸然来这么一着,且其所含不良企图非常明显。对此项羽表现得不知所措,这也很正常的,场面有点失控,一切开始乱套,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应该说,项羽此时对范增的自作主张有点感冒,这种大事不经项羽许可就自说自话地cao办起来,成何体统。但如因此而责骂两人,似乎又很扫兴。多亏项伯也拔剑起舞,缓冲了危机,却也形成了僵局。

    屁股决定脑袋,怎么项伯吃项羽的饭,却要去干刘邦的活?难道项伯真的被刘邦搞定了?非也非也,屁股决定脑袋的原理并没有变。项伯以身遮蔽刘邦,不使其受到伤害,实在是要护住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项羽一不用打,二不用谈,就一下子取得了支配天下之权,如果此刻刘邦受到伤害,这个大好局面还真有丧失的危险。至于脑袋为屁股考虑时兼顾了刘邦的利益,完全是两者的联系太紧密了,分无可分。如果以为此举只是维护刘邦,损害了项羽,则非公论。想一想国共重庆谈判时蒋介石是如何安排***的安保措施的,就可以理解项伯的用心了。毛主席在重庆哪怕有一点安全上的闪失,蒋介石都难逃其咎,当时的蒋介石,与两千多年前的项伯的心是相通的。但项伯的力道非项庄之匹,渐渐就落了下风,搞得形势非常危险。于是又上演了张良急召樊哙入场这出戏。

    这里樊哙的突然强力登场,又是一个意料外的事件。项羽问樊哙是什么人,使后人以为项羽不认识樊哙。但菜九以为,项羽此时不过是装作不认识罢了,此问更像是让自己摆脱眼下尴尬局面之举。因为刘项两军数度联手作战,而樊哙几次都是战斗英雄,甚至可能是首席战斗英雄,他曾两度率先登上敌方的城楼,当时刘项两人是战场总指挥,对这些个捷足先登的场面一定印象深刻。因此说,项羽不认识樊哙的可能性非常小。之所以有这一问,无非是想让樊哙救场的戏演下去。因为樊哙贸贸然闯进来肯定有话要说,而樊哙一旦开讲,那个项庄的剑也就舞不下去了,自然而然地收场了。果如项羽所料,接下来樊哙还真慷慨激昂、义正辞严说了一大通话,这些话几乎是刘邦对项伯说辞的翻版。将其与刘邦、项伯的说辞比较一下很有意思。

    樊哙: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刘邦: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刘邦: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入秦之初向秦民的宣告。

    樊哙: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刘邦: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这种并非实情的话却如出一辙,显然是事先对好口径的结果。正因为并非实情,才需要事先对好口径。而对好口径的目的,不仅可以用于项羽面前洗刷其闭关拒诸侯的行为,也完全可以拿到联军中广为传布,以瓦解斗志。项伯已经为刘邦这样做了,项羽可能也做了同样的事,因为解除战争警报,也需要理由,项羽就做了一回刘邦的传声筒。刘邦也可以派出部下到联军中宣传,甚至随刘邦赴宴的百余随从也可在项羽军营内大肆宣扬。刘邦带百来个手下来是干什么的,用来保驾,人数太少,可能专门挑了一些交游广泛且能说会道的人,来散布这个新的解释,遮掩刘邦闭关之举的敌对意图。一旦这种对刘邦的洗刷在项羽部队中扩散开来,那么,无论是对刘邦部动武,还是对刘邦本人动武,都不能得到联军甚至楚军的全力支持。这种前景,刘邦知道,项羽也知道。刘邦还知道,此番话还有消除其拒诸侯入关的错误影响的作用,甚至于向历史交代。

    其实在鸿门宴上说话的人与听话的人都知道这些话并非实情,但可以用来表态过关,让项羽接受这种说法,双方都好下台。

    之后,刘邦逃席,离开了那个危机四伏的场合。刘邦出让了大块利益,项庄的剑又老是在头顶上晃着,总不是个滋味。刘邦就以如厕为由,离开了酒席,并一去不复返。应该说刘邦的离去也算是一个合理的选择,但刘拿捏不准会有什么不利的后果,就问属下是不是该打个招呼。樊哙说:“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rou,何辞为?”其实项羽当时已不打算再难为刘邦了,就是留下来喝酒也不会有什么危险。只不过从火并到言欢这个转折过大,就这么面对面地坐着喝闷酒无趣得很,也难过得很。大概时间过长,项羽派陈平去喊刘邦回来继续喝酒,刘邦可没这个心情了。在樊哙的鼓动下,刘邦决意不辞而别。张良回去对项羽说沛公不胜酒力已先行离去了,范增大发雷霆,但项羽未置可否,也没加追究。刘邦喝了不少酒是实情,但肯定没到支持不住的程度。因为刘邦提出的让步太大了,以至于项羽容忍了刘邦的再次失礼。实际上刘邦的不辞而别,对双方都是一种解脱。在项羽而言,他也要花时间与精力消化刘邦提出的让步条件。所以就不难理解,项羽怎么就没有一点要追究刘邦逃席失礼失态的意思。从喝不少酒的事实来看,这个过程持续的时间应该很长,而这么长的时间就肯定不止讲了一句话。其他话是什么,应该与此前的项伯夜访内容相关了。刘邦的逃席,确实让项羽松了一口气,他要费点劲来处理刘邦提出的让步。一个问题的解决,往往是下一个问题的开始。世上的事从来如此,鸿门宴的事也不例外。

    对鸿门宴结局说好说歹的人历来多了去了,但司马迁对这个问题是说清楚了的。只能是这样的结局了,不可能有其他结局了。因为鸿门宴究竟应该怎么评判,可能应以《樊郦滕灌列传》所说为准,那里说得再清楚不过了,即“项羽亦因遂己,无诛沛公之心矣”。项羽得到了一切他想得到的东西,一切OK了,完全称心如意了,当然不想杀害刘邦,再横生枝节。以这个解释为参照,鸿门宴上的一切就不难理解了。所以,看《史记》要相关篇章综合起来看。列传与鸿门宴的关系似乎比其他部分要小,但这一句话,只有这里有,而且非常关键。有了这句话,其他与此不合的见解都属于胡说八道,都应该自动收场。

    鸿门宴非常精彩,所以自古以来就广受关注,现摘一两段古人的非常精彩言论,以飨读者。

    天之造就真主,与真主之默契,天心岂寻常所测?若夫鸿门之会,其神通关目,节节快心,事事奇妙。最可异者,天于项王至亲中生一项伯,掩汉王之身;又于汉王至亲中生一樊哙,慑项王之怒。读至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令人心胆俱张。此时宜张良则有张良,宜樊哙则有樊哙。晏子曰,和如调羹,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rou,其此日之君臣乎。明趙南星所撰、清仲弘道所增续《增定二十一史韵》四卷末卷《汉高祖一》

    沛公谢羽鸿门一事,其间机缘所凑合,有少一人不得、省一步不得者;节次所布置,有多一语不得、错一着不得者。项伯夜告张良,天送一项氏人与沛公及良用也;良入告沛公,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何其见事之捷而入想之细科。从张良、樊哙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先入关,得见将军于此。谢羽词气,只合如是。却妙在入关秋毫无所犯,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等语,先向项伯讲明,传意于羽。后又留樊哙代为说脱,此处全然不露,盖谢羽只在平其气耳,一说事理便落第二义矣。此是古今应变解纷一大关目。太史公写一榜样示人,当细看之,益人智意。明锺惺《史怀》卷五

    确实在鸿门宴上,项伯、张良、樊哙的出现都各有各的用处,基本上是堪堪地将那个万分尴尬又包藏祸机的场面应付了过去。因为即使项羽对置刘邦于死地没太大兴趣,但项庄之流的存在与出场就是不安定因素,而这个时候,项羽既处理不好项庄舞剑,真正伤着刘邦了,同样处理不好。樊哙突然出现,就中止了项庄的放肆,实际上也是帮了项羽的忙。刘邦喝着喝着人就喝没了,如果张良不出面解释,项羽对这个失态也不太好处理。他一下子得到了刘邦意想不到的让步,心里正乐着呢,总不能因此再兴问罪之师。如不予理睬,刘项两家就难免结了个明疙瘩。所以,无论是刘邦方面的樊哙、张良,还是项羽方面的项伯,在帮刘邦的同时,都无形中帮了项羽的大忙。也只有双方都受益受用,这些行为才得以存立,事态才得以平稳收场,各得其所了嘛。

    网友长风卷地/素面抹布对此也有非常精彩文笔,现摘录一段。

    鸿门宴首先是一场人性之宴。不论是鸿门宴的策划和全局控制者项羽,还是心知肚明掌握全面信息并适时出手催动全局的张良;无论是刘邦作为一个受苦受难者形象,还是范增擅自行动意欲扭转方向;以及项伯、项庄、樊哙、陈平,甚至那位没有留姓名的取酒取rou的下人,每个人的举动都是先出于本性,其后才是政治目的,每个人都是先考虑别人,其次才考虑自己,率性而不自私,毫不作做,既保持了自尊又充分照顾到朋友的关系,是一群性情中人。尤其是,鸿门宴上的人物,个个聪明异常,个个做得让别人无话可说,这才出演了一场空前绝后的历史盛宴。之所以如此精彩绝伦,关键是每个人都坚持了一个原则:先做人,后做事!

    鸿门宴上出场的人物有项羽、刘邦、项伯、范增、张良、项庄、樊哙、陈平、取酒下人,共九人,到《史记》成书之时,司马迁成为鸿门宴上的第十人。与前面的九人一样,司马迁叙写这个鸿门宴,也是先出于本性,其后才是目的,先考虑别人,其次才考虑自己,率性而不自私,毫不作做,是一个性情中人,是一个“先作人,后作事”的人,是一个对社会负责的人。

    今天读《鸿门宴》的人难道不是鸿门宴这场历史盛宴上的第十一人吗?